..續本文上一頁現前證受圓滿法身。法身,在始入初地的時候,就已證得,不過初得法身,只得一分,未能圓滿證得。所謂斷一分無明,證一分法身是。現爲求得法身的圓滿證得,乃又精勤勇猛的修習一種勝行,由這勝行的修習,突破那九十地間的封鎖線,解決那中間的所有阻力;以此殊勝因緣,于是十地所應具有的一分功德,也就圓成了。
位登十地的聖者,雖能證得圓滿法身,但還不能普遍的在一切的所知境界上,無著無礙的妙智妙見。一切境界說來雖多,總括不出我法二境。無著,是說對一切法境界,不執著其有實自性,而以妙智妙見洞達他的法性空;無礙,是說對一切我境界,不執著其有實自性,而以妙智妙見洞達他的法性空;無礙,是說對一切我境界,不執著其有實自性,而以妙智妙見洞達他的人性空。這是分別說,其實,無著無礙,都通于人境法境的。妙智妙見通達我法二空的時候,自然不再執著我法的實有,不執實有,當就不爲一切境界所礙了。十地菩薩,由于未能得到這個程度的因緣,所以第十一的佛地功德,尚未圓成。現爲求得此分功德的圓滿,乃又精勤勇猛的修習一種勝行,由這勝行的修習,突破了其間的封鎖線,解決了其間所有的阻力;以此因緣,于是佛地所應具有的一分功德,也就圓成了。這分功德圓滿了以後,那就一切分的功德,沒有不圓滿完成的了。所以佛地具足一切功德。結文可知,不釋。
己二廣釋諸地名義差別
庚一當機請問
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:“世尊!何緣最初名極喜地?乃至何緣說名佛地”?
諸地各具他的功德,已如上述;但諸地爲什麼名此名彼呢?佛尚未曾說明,所以當機者特別提出來請問佛陀。
庚二如來解答
佛告觀自在菩薩曰:“善男子!成就大義,得未曾得出世間心,生大歡喜,是故最初名極喜地。遠離一切微細犯戒,是故第二名離垢地。由彼所得叁摩地及聞持陀羅尼,能爲無量智光依止,是故第叁名發光地。由彼所得菩提分法,燒諸煩惱,智如火焰,是故第四名焰慧地。由即于彼菩提分法,方便修習最極艱難,方得自在,是故第五名極難勝地。現前觀察諸行流轉,又于無相多修作意方現在前,是故第六名現前地。能遠證入無缺無間無相作意,與清淨地共相鄰接,是故第七名遠行地。由于無相得無功用,于諸相中不爲現行煩惱所動,是故第八名不動地。于一切種說法自在,獲得無罪廣大智慧,是故第九名善慧地。粗重之身,廣如虛空,法身圓滿,譬如大雲,皆能遍覆,是故第十名法雲地。永斷最極微細煩惱及所知障,無著無礙,于一切種所知境界,現正等覺,故第十一說名佛地”。
佛應當機者的請問,就將十地解說如下。一、初地名極喜地者,因爲初登地的菩薩,得到兩種從來未得到的利益:(一)、成就大義,就是從此獲得成就自己及其它有情的兩種義利,所以攝論說:“由此最初得能成辦自他義利勝功能故”。(二)、得未曾得出世間心,就是對于從來未得的出世的無漏心,現在得到了,所以金光明經說:“得出世心,未得始得”。由這兩種因緣,致初悟入正性離生的聖者,內心中生起無限的歡喜與踴躍,所以最初名極喜地。二、二地名離垢地者,入道的聖者,在初地位上,雖已能夠遠離粗重的犯戒垢,但微細的毀犯,仍不斷的現行。二地菩薩成就性戒,證淨屍羅,不再同于初地菩薩思擇護戒,自然而然的能夠遠離一切微細的犯戒垢,圓滿屍羅波羅密多,所以第二名離垢地。叁、叁地名發光地者,此地菩薩證得諸叁摩地從叁摩地中,克服無明黑暗,發出無邊的修慧之光;又以得到聞持陀羅尼的因緣,從陀羅尼中,克服無明黑暗,發出無邊的聞思之光,所以說能爲無量智光之所依止。由叁摩地及聞持陀羅尼能發智光,所以第叁名發光地。四、四地名焰慧地者,此地菩薩修習叁十七菩提分法,從菩提分法中生起猛烈的智光,燒諸騷擾身心的煩惱,其智焰猶如燒諸柴薪的火焰一般,所以第四名焰慧地。五、五地名極難勝地者,謂此地菩薩對前所修的菩提分法,現再作進一步的方便修習,這方便修習,是很不容易的,要經過最極艱難的工夫,方得自在,于這得自在後,就難爲他所勝了,所以第五名極難勝地。若以攝論所說:菩薩所修的智慧,有無分別的真谛智,有有分別的世間智,而二智互相相違,不易使之合作起來,所以前四地的菩薩,都不能做到二智並觀的地步。入于五地的菩薩,由不斷的方便修習,就能使令二智並觀二谛,且使二智互相相應而不互相相違了。這是最艱巨的工夫,也最難能可貴,所以第五名極難勝地。六、六地名現前地者:謂此地菩薩即于現前觀察十二緣起的諸行流轉,了知流轉的,只是緣起諸行,並沒有什麼實體的東西。雖能現前觀察諸行流轉,但還是一種有相觀,而未能作無相觀,若欲無相觀現前,必須要多修作意方可。以此因緣,所以第六名現前地。七、七地名遠行地者:此地菩薩,修無相觀,能長時的久遠的無缺的無間的,使那無相作意恒現在前,不同第六地的行者,只是暫時的偶爾的使無相觀現一現前而已。同時,他的無間證入無相觀,並不怎樣加以強有力的加功用行,可說他的功用已到了最後邊,過此步入八地,就是無功用行了,所以他與第八清淨地,是共相鄰接的,已經遠行到與八地相距不遠了。以此因緣,所以第七名遠行地。八、八地名不動地者,七地菩薩雖也能作無一切相的無相觀,但還不能放棄有功用行,仍不得自然而然的任運而轉,因而也就不能說是不動。到了八地菩薩,由于已經得到無功用道,所以不特不爲有功用行所動,且也不爲一切現行煩惱所動,所以第八名不動地。九、九地名善慧地者,此地菩薩獲得無礙的廣大智慧。無礙智,就是法、義、詞、樂說的四無礙辯。得此四無礙辯,就能遍至十方世界,爲一切有情種種說法而得自在了。“無礙力說法,成就利他行”。智慧妙善,所以第九名善慧地。十、十地名法雲地者,有情的生身,爲惑業所生身,沒有什麼堪能性,所以是粗重的。以此粗重的生身,遍障二空的真理,所以其相猶如虛空的廣大無量。菩薩這時證得圓滿法界演講地身,猶似大雲一般的遍覆如空廣大的粗重之身,所以十地名法雲地。十一、十一地名佛地者,從法雲地進入最高的佛地,其間必修一種金剛喻定,由金剛喻定,斷除所應斷的惑障,證得所應證的功德,就登上極果的佛地了。其間的經過是這機關報:入金剛喻定的第一刹那,名爲無間道,由這無間道,雙斷最極微細的煩惱、所知的二障種子。以斷微細的煩惱障種,所以就名無著,以斷微細的所知障種,所以就名無礙。到了第二刹那,就名解脫道,由這解脫道,就可于一切種所知境界現等正覺了,所以十一說名佛地。若依佛地經論五義釋佛地的話:永斷最極微細煩惱及所知障,是離二障義;無著無礙,是具二空智義;于一切種所知境,是通達真俗境義;現等正覺,是具自他覺義。余如佛地經論說。
己叁二十二愚分別諸地
庚一當機請問
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:“世尊!于此諸地有幾愚癡?有幾粗重爲所對治”?
問意可知。
庚二如來解答
佛告觀自在菩薩曰:“善男子!此諸地中有二十二種愚癡、十一種粗重爲所對治。謂于初地有二愚癡:一者執著補特伽羅及法愚癡,二者惡趣雜染愚癡;及彼粗重爲所對治。于第二地有二愚癡:一者微細誤犯愚癡,二者種種業趣愚癡;及彼粗重爲所對治。于第叁地有二愚癡:一者欲貪愚癡,二者圓滿聞持陀羅尼愚癡;及彼粗重爲所對治。于第四地有二愚癡:一者等至愛愚癡,二者法愛愚癡;及彼粗重爲所對治。于第五地有二愚癡:一者一向作意棄背生死愚癡,二者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癡;及彼粗重爲所對治。于第六地有二愚癡:一者現前觀察諸行流轉愚癡,二者相多現行愚癡;及彼粗重爲所對治。于第七地有二愚癡:一者微細相現行愚癡,二者一向無相作意方便愚癡;及彼粗重爲所對治。于第八地有二愚癡:一者于無相作功用愚癡,二者于相自在愚癡;及彼麁重爲所對治。于第九地有二愚癡:一者于無量說法、無量法句文字、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癡,二者辯才自在愚癡;及彼粗重爲所對治。于第十地有二愚癡:一者大神通愚癡,二者悟入微細秘密愚癡;及彼粗重爲所對治。于如來地有二愚癡:一者于一切所知境界極微細著愚癡,二者極微細礙愚癡;及彼粗重爲所對治”。
佛爲當機者解答,說有二十二種的愚癡及十一種的粗重,爲諸地所當對治的對象。初地的二種愚癡:一、執著實有我法的愚癡,未見道前的行者,還在異生位上,不知我無主宰、法無自性,所以就執有實我實法,他之所以如此妄執,是因有這二者的愚癡存在的原故。二、惡趣雜染的愚癡,未入正性離生的異生,既還站在凡夫的立場,當就免不了仍要造作叁惡趣惑、業、苦的叁雜染,所以然者,由于有這愚癡存在,使之不得不然的原故。粗重,是約二愚癡的種子說的,可謂二愚是現行,粗重是種子,因這粗重未斷的關系,所以使諸現行法,沒有堪任的功能性。這二愚癡及彼粗重,爲初地聖者所當對治的物件,一時沒有對治,一時就不能證入初地。二地的二種愚癡:一、誤犯微細戒行的愚癡,未入二地的聖者,所以還不能絕對的不犯微細戒行,即因有這誤犯的愚癡存在,由他存在,所以就在不知不覺間毀犯了微細戒行。二、種種業趣的愚癡。就是誤犯微細戒行的叁業,叁業毀犯了微細戒行,由于愚癡蓋覆的關系,自己犯了戒還不知道。這二愚癡及彼粗重,爲二地聖者所當對治的物件,一時沒有對治得掉,一時就不能證入二地。叁地的二種愚癡:一、欲貪愚癡,以于過去多與貪欲相應的因緣,所以名爲欲貪愚癡。由這愚癡存在,即障礙勝定及修慧的完成。慧是由定發的,定是由戒成的,但是現爲欲貪所纏,內心一味向外奔放,那裏還能成就勝定?勝定不成,又怎能開發修慧?所以名爲欲貪愚癡。二、圓滿聞持陀羅尼愚癡,是障陀羅尼及聞…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