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思慧的動力。這二愚癡及彼粗重,爲叁地聖者所當對治的物件,如不把他對治,就不能證入叁地。四地的二種愚癡:一、等至愛的愚癡,行者在叁地位上,斷除障勝定的愚癡,獲得等至妙定以後,本可繼續前進的,但因耽著妙勝定樂的關系,爲這等至愛的愚癡所障,所以不能上進。二、法愛的愚癡,就是貪愛實有的諸法。這二愚癡及彼粗重,爲四地聖者所當對治的物件,如不把他對治,就不能證入四地。一入四地,以菩提分法的智慧力量,就可解決這二愚癡了。成唯識論說:“彼定法愛叁地尚增,入四地時方能永斷,菩提分法特違彼故”。五地的二種愚癡:一、一向作意棄背生死的愚癡,流轉中的生死,在實有自性者看來,似有實有生死可得,亦複有實有生死可了,于是就專門的一向的注意如何棄背苦痛的生死。殊不知生死是幻化的,當下就是寂靜的涅槃並無實在生死可得,亦無實在生死可了。行者這時不了此理,作意棄背生死,就成爲愚癡大障了。二、一向作意趣向涅槃的愚癡,寂滅的涅槃,在實有自性者看來,也認爲是實有的,所以就一向以來專門注意要怎樣方能趣向涅槃。殊不知涅槃也是幻化的,即生死就是涅槃,離生死求涅槃,涅槃根本即不可得。行者這時不了此理,作意趣向實有涅槃,就成爲愚癡大障了。這二愚癡及彼粗重,爲五地聖者所當對治的物件,如不把他對治,就不能證入五地。一入五地,就可解決這二愚癡了。深密經疏解釋說:“五地依四谛觀以爲方便,入彼四谛染淨因果無差別道,是故能斷背趣二愚”。六地的二種愚癡:一、現前觀察諸行流轉的愚癡,就是妄執十二緣起的諸行流轉,以爲實有染者于中不息的流轉,其實是緣起的鈎鎖,無實染者的輪回。行者不知,所以是愚癡。二、相多現行的愚癡,就是妄執實有的淨相現行,以爲實有的淨相不斷現前,最爲可喜的。殊不知執有淨相,即不能契入無相妙觀。行者不知,所以是愚癡。這二愚癡及彼粗重,爲六地聖者所當對治的物件,如不把他對治,就不能證入六地。一入六地,就可解決這二愚癡了。成唯識論說:“六、粗相現行障,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。執有染淨粗相現行,彼障六地無染淨道,入六地時便能永斷”。七地的二種愚癡:一、微細現行的愚癡,謂六地聖者,雖已解決了粗顯的緣生生滅的諸行流轉相,但仍妄執微細的緣生生滅的諸行流轉相。二、一向無相作意方便的愚癡,謂在六地位上,解決了相多現行的愚癡,獲得了無相妙觀的安住,可是並不能任運自然的住在無相觀中,而是需對無相觀行一向作意方便勤求加行,方能有把握的住在無相觀中。這二愚癡及彼粗重,爲七地聖者所當對治的物件,如不把他對治,就不能證入七地。一入七地,就可解決這二愚癡了。八地的二種愚癡:一、于無相作功用的愚癡,七地聖者于無相觀一向作意方便勤求有功用行的緣故,因而不能于無相觀作無功用的趣證,所以也就不能進入八地的聖階。二、于相自在的愚癡,相指身相及國土。若觀一切法無礙,隨心所欲現起什麼即能顯現,這叫于相自在。假使觀諸世界,隨心所欲變現怎樣的國土即能顯現,這二愚癡及彼粗重,爲八地聖者所當對治的物件,如不把他對治,就不能證入八地。一入八地,就可解決這二愚癡了。九地的二種愚癡:一、于無量說法無量法句文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的愚癡。此中包括叁種無礙辯:于無量說法陀羅尼自在,是指的義無礙解,謂于所诠意義總持獲得自在,能于一義中現起無量義的。于無量法句文字陀羅尼自在,是指的法無礙解,謂于能诠教法獲得總持自在,能于一名句文字中現起一切的名句文字的。于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,是指的詞無礙辯,謂以種種言音輾轉爲諸衆生作種種訓說解釋,使諸衆生皆能了解其所說的言音,獲得總持自在,能于一音聲中現起一切的音聲的。可是有種愚癡,障這叁種自在,使不能得,所以名爲愚癡。二、辯才自在的愚癡,這是指的辯無礙解,謂能善達衆生的機宜,作種種的無礙辯說,使諸衆生了知其爲善說法者。可是有種愚癡,障這自在,使不能得,所以名愚。這二愚癡及彼粗重,爲九地聖者所當對治的物件,若不把他對治,就不能證入九地。一入九地,就可解決這二愚癡了。十地的二種愚癡:一、大神通愚癡,十地的菩薩,通達十地位上的法界相,獲得廣大的神通,以此神通,現起身、口、意的自在叁業,自在的做化導衆生的事業。可是未入十地前,爲一愚癡障礙神通現前,所以名爲大神通愚癡。二、悟入微細秘密愚癡,十地的菩薩,通達十地位上的法界相,就是悟入最極微細的秘密境相,因爲到此地步,所有因中所悟的境界,唯此微細深密。可是未入十地前,爲一愚癡障礙行者的悟入,所以名爲悟入微細秘密愚癡。這二愚癡及彼粗重,爲十地聖者所當對治的物件,若不把他對治,就不能證入十地。一入十地,就解決這二愚癡了。佛地的二種愚癡:一、于一切所知境界極微細著愚癡,到了第十法雲地菩薩的地位,對一切所知的境界所有粗顯的執著,都已斷除,但還有最極微細的執著,未能泯除,也就是說,尚有最根本最微細的所知障在,因而不能證得如來所證的大菩提。二、極微細礙愚癡,這就是煩惱障種,有這煩惱障種在,就不能證得如來所證明的大涅槃。這二愚癡及彼粗重,爲佛地所當對治的物件,如不把他對治,就不能圓成佛果。一入佛地,就解決這二愚癡,證得大菩提、大涅槃了。集論說:“得菩提時,頓斷煩惱及所知障,成阿羅漢及成如來,證大涅槃、大菩提故”。
庚叁結說愚意
“善男子!由此二十二種愚癡及十一種麁重故,安立諸地。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離彼系縛”。
佛陀所以安立諸地,是因有如上所說的二十二種的愚癡及十一種的粗重的原故。此諸系縛,在開始踏上初地的聖位時,雖已能部分的解決,但徹底的究竟的離彼諸愚及粗重的系縛,唯有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方能辦到,所以說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離彼系縛。
庚四菩薩贊歎
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:“世尊!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甚奇稀有,乃至成就大利大果。令諸菩薩能破如是大愚癡羅網,能越如是大粗重稠林,現前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”。
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,是很稀奇、很爲稀有的!爲什麼呢?以在自利方面說,無上佛陀,已斷除了所知障得到菩提的大利,斷除了煩惱障得到涅槃的大果了。以在利他方面說,無上佛陀,能使諸大菩薩破除了二十二種的愚癡。此諸愚癡網羅衆生在生死中不得出離,名爲羅網。又能使諸大菩薩超越了十一種的粗重。此諸粗重難越難斷,所以譬如稠林。既使衆生破諸愚癡,越諸粗重,當然也就使令衆生現前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。以佛能夠自利亦能利他,所以菩薩特在此對偉大的佛陀予以稱揚贊歎!
己四八種殊勝安立諸地
庚一當機請問
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:“世尊!如是諸地,幾種殊勝之所安立”?
問意可知。
庚二如來解答
辛一標數列名
佛告觀自在菩薩曰:“善男子!略有八種:一者增上意樂清淨,二者心清淨,叁者悲清淨,四者到彼岸清淨,五者見佛供養承事清淨,六者成熟有情清淨,七者生清淨,八者威德清淨”。
佛爲當機者解釋說,諸地是以八種殊勝而安立的:一、增上意樂清淨,其義如前四清淨中增上意樂清淨所說。二、心清淨,是指四靜慮四無色的八定說的,所以一切聖教中都說定爲心學,因此,心清淨,也就是增上心清淨。叁、悲清淨是指四無量中的悲無量說的,悲心的發動,在憐愍有情,以見有情爲衆苦逼迫,而悲心徹骨,希望運用種種方便,去解決衆生的痛苦。四、到彼岸清淨,是指六波羅密多或十波羅密多說的,波羅密多是印度話,中國譯爲到彼岸,其義如下說。五、見佛供養承事清淨,若依十地論說,就是見一切佛無余,一切供養無余,一切恭敬無余。見佛,是約面對佛陀說的;供養,或以衣服臥具等供養,或以香華旛蓋等供養,或以實際修行等供養;恭敬,就是本經說的承事,或爲諸佛之所遣使,或爲迎送諸佛如來,或依諸佛所指示的實行,都可名爲恭敬承事。六、成熟有情清淨,是指的布施、愛語、同事、利行的四攝事,所以顯揚聖教論說:“成就行者,謂四攝事,總攝說爲成就有情行”。七、生清淨,生是受生,菩薩受生,不是隨業所感,而是爲利有情才受種種生的,所以此生,不是生雜染,而是生清淨。八、威德清淨,就是威力清淨。瑜伽論說諸佛菩薩的威力有叁:“一者聖威力,謂佛菩薩得定自在,依定自在,隨其所欲一切事成,心調柔故,善修心故,是名聖威力。二者法威力,謂諸勝法,有廣大果,有大勝利,是名法肆力……叁者俱生威力,謂佛菩薩先集廣大福德資糧,證得俱生甚希奇法,是名俱生威力”。
辛二分別勝劣
“善男子!于初地中,所有增上意樂清淨,乃至威德清淨;後後諸地乃至佛地,所有增上意樂清淨,乃至威德清淨,當知彼諸清淨輾轉增勝,唯于佛地除生清淨。又初地中所有功德,于上諸地平等皆有,當知自地功德殊勝。一切菩薩十地功德皆是有上,佛地功德當知無上”。
如上所說的八種清淨,從初地到十地,地地具有,所不同的,就是後後諸地比前前諸地,輾轉增勝而已。至于佛地,除生清淨無有外,其余的七種清淨,都到達最極殊勝的地步。佛地爲什麼沒有生清淨?因佛已徹底的摧毀了煩惱、所知的二障,究竟的斷除了分段、變易的二種生死,不再假藉什麼有漏、無漏的波羅密多,爲果報因增上緣了,所以不再受生,既不受生,還談什麼生清淨?再以余德分別說:初地中的所有功德,以上諸地,地地皆有,因爲以上諸地,必須經過初地的階段,方能到達,不是超越初地而可證得二地或叁地等的。雖後後諸地能具前前諸地的功德,但就各地的殊勝功德說,當知各各是以自地功德爲最殊勝的。舉例說:十波羅密多的功德,本是地地具有的,可是初地菩薩,唯…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