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深密經語體釋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以布施波羅密多功德最爲殊勝,其余的諸波羅密多功德就不殊勝了;二地菩薩,唯以持戒波羅密多功德最爲殊勝,其余的諸波羅密多功德也就不殊勝了;乃至十地菩薩,唯以智波羅密多功德最爲殊勝,其余的諸波羅密多功德也就不殊勝了!還有,十地菩所具的功德,都是屬于有上的,如初地以上更有二地的功德勝過他,乃至十地以上更有佛地的功德勝過他,所以是有上的;若證最高佛位的功德,是最勝最上無有再超過的了,所以是無上的。有上功德非極殊勝,無上功德最極殊勝,是以修學佛法者,應求最極殊勝的無上功德。

  己五約殊勝生分別諸地

  庚一當機請問

 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:“世尊!何因緣故說菩薩生,于諸有生最爲殊勝”?

  菩薩受生與有情受生,同樣的是受生,爲什麼緣故要說菩薩生在一切有情中,是最殊勝的受生呢?這是值得研究的問題,所以當機者提出請問。

  庚二如來解答

 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:“善男子!四因緣故:一者極淨善根所集起故,二者故意思擇力所取故,叁者悲愍濟度諸衆生故,四者自能無染除他染故”。

  佛爲當機者解釋說,菩薩受生所以勝過有情受生,約有四種因緣:一、有情受生,是求世間欲樂而造雜染諸業所招感的;菩薩則不然,他是求無上菩提而修種種最極清淨的善根所集起的。一從雜染的有漏業受生,一從清淨的無漏善受生,其間的勝劣,不言可知了。二、有情受生,是隨業力所牽的,自己並做不得主;菩薩則不然,他是願力受生的,因登地的菩薩,已得到自在的願力,以此自在願力,隨自己的意欲抉擇,要在什麼地方受生,就在什麼地方受生,所以是殊勝的。叁、有情受生,是隨生死而漂沈的,並不是爲的那個;菩薩則不然,他是見到衆生的痛苦,悲愍衆生的可憐,爲了濟度可憐而苦惱的衆生,這才出生入死的受種種生的,爲衆生而受生,所以是殊勝的。四、有情受生,是由煩惱雜染、業雜染,感受這生雜染的,既不能解決本身的雜染,也不能除卻他人的雜染;菩薩則不然,他已部分的斷去染汙不染汙的二種無知,因爲自己能夠除去煩惱、所知的二障惑染,所以也能使令其它有情除去障染,受生而能斷除衆生的染惑,所以是殊勝的。

  己六約叁大願分別諸地

  庚一當機請問

 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:“世尊!何因緣故說諸菩薩行廣大願、妙願、勝願”?

  大願,是就願度一切衆生說的,以廣大衆生爲所緣對象的;妙願,是就願成無上佛道說的,以妙覺極果爲所希求的目標的;勝願,是綜合上二願說的,因爲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的弘誓願力,是超過二乘及地前菩薩而最極殊勝的。最上乘的菩薩發此叁願,是佛曾經說過的,但以什麼因緣說諸菩薩行此叁願呢?當機者還不明白,所以特舉出而問佛。

  庚二如來解答

 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:“善男子!四因緣故:謂諸菩薩,能善了知涅槃樂住,堪能速證;而複棄舍速證樂住;無緣無待發大願心;爲欲利益諸有情故,處多種種長時大苦,是故我說彼諸菩薩行廣大願、妙願、勝願”。

  佛爲當機者解說,菩薩所以能行叁大願行,約有四種因緣:一、菩薩以其無分別智,善能了知寂靜妙樂的涅槃,能很迅速的證得及能安住在涅槃樂中,所以菩薩雖在生死而不住于生死。二、菩薩以其大悲願力,雖說可以很快的證得寂靜涅槃,但爲悲心所驅使的關系,並不積極的去求證,而且放棄求證涅槃樂,所以菩薩雖能證涅槃而不住于涅槃。叁、菩薩這樣的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的發大願心,救度一切衆生,不是有什麼希求,而是無緣于衆生的報恩,更無待于衆生報恩的,所以他的悲願,是純潔的,不要代價的。四、菩薩既是無代價、無報酬的發大願心救度衆生,那末,衆生是各式各樣的,爲了利益各別不同的有情,就得准備隨類受生,長期的接受痛苦,所以說處多種種長時大苦。由于如上的四種殊勝因緣,所以佛說彼諸菩薩行叁大願。

  戊二明諸度

  己一度數問答

 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:“世尊!是諸菩薩凡有幾種所應學事”?佛告觀自在菩薩曰:“善男子!菩薩學事略有六種:所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靜慮、智慧到彼岸”。

  修學佛道的菩薩,在實踐的過程中,所當學的事情,大概凡有幾種呢?佛回答說,站在菩薩的立場上講,無量法門,無量事業,都當學的,不過簡略的說來,約有六種所應學事,即通常所說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靜慮、智慧六到彼岸。印度名檀那,中國譯做布施;印度名屍羅,中國譯爲持戒;印度名羼提,中國譯做忍辱;印度名毗梨耶,中國譯做精進;印度名禅那,中國譯做靜慮;印度名般若,中國譯做智慧。印度名波羅密多,中國譯做到彼岸。六到彼岸是總稱,布施等名是別說,總別兼舉,所以名爲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靜慮、智慧到彼岸。彼岸是對此岸講的,一般的說,生死是此岸,涅槃是彼岸。到彼岸,是說由修施等的六度,就可從生死的此岸,到達涅槃的彼岸。或說:悭貪、毀犯、瞋恚、懈怠、散亂、愚癡的六蔽名爲此岸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靜慮、智慧的六度名到彼岸。若依攝大乘論的解釋:彼岸不可指說涅槃,因爲小乘也可證得涅槃的,但是他們所修的施等,卻不能叫做波羅密多。所以不論是世間的凡夫,出世的二乘,其所修的施等善根,都很微劣,不可能到達彼岸,唯菩薩所修的殊勝施等,超過凡夫、二乘,方能到達大乘極果的彼岸,所以名爲波羅密多。關于施等的別名,到下品類差別中再爲解釋,此不繁說。

  己二相攝問答

 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:“世尊!如是六種所應學事,幾是增上戒學所攝?幾是增上心學所攝?幾是增上慧學所攝”?佛告觀自在菩薩曰:“善男子!當知初叁,但是增上戒學所攝;靜慮一種,但是增上心學所攝;慧是增上慧學所攝;我說精進遍于一切”。

  當機者問:菩薩所學的六事與菩薩所行的叁學,二者相攝是怎樣的相攝法呢?佛解釋說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的叁所學事,屬于增上戒學所攝。施是持戒的資糧,行者爲要嚴持禁戒不犯,必須要常常的多行布施,能行布施,就能防護身、口的不犯,所以施是增上戒學所攝。戒是增上戒學的自性,爲其所屬,當無問題。忍是持戒的眷屬,行者爲了保持戒行的純潔,有時縱或遇到了極端暴惡的有情,給予自己的打擊,不論是無理的漫罵或任意的毆辱,此時唯有忍辱,才能保持戒行無(),假使予打擊者以打擊,予漫罵者以漫罵,予毆辱者以毆辱,那就要毀壞禁戒了,所以忍辱也是增上戒學所攝的。靜慮一種,屬于增上心學所攝,因爲心就是定,以定自性攝定自性,不相違的。智慧一種,屬于增上慧學所攝,是以慧自性攝慧自性的。精進一種,遍攝叁增上學,因爲不論持戒、修定、習慧,都需要大精進力加以鞭策的。犯戒者,大都由于懈怠放逸,如果如擎油缽似的謹慎防護,精進守持,那裏還會犯戒呢?散亂者,大都由于不能勤勉的克製自己的妄念,如果以不休息的無間斷的精神,常時修習,那裏會不得定呢?智慧的開發,也是由精進來的。所以精進能遍攝叁增上學。叁增上學,又名叁無漏學。所謂增上,是最殊勝的意思。增上戒學,是指菩薩的所有律儀,增上心學,是指菩薩所修的諸叁摩地,增上慧學,是指菩薩所求的無分別智。瑜伽論說:“唯于聖教獨有此叁不共外道,如是名爲最勝義故,名爲增上”。叁學、六度,互相相攝,本經所說,約略如上。若依攝論所說,那又不同:佛陀說法,不一定每次都將六度講說一次,有時是唯說施波羅密多,有時是唯說戒波羅密多,乃至有時是唯說慧波羅密多;雖然只說一度,但實際都具有六度的,因爲每修任何一種波羅密多,都有其余的波羅密多爲其助伴,互相助成的。如此,可說叁學一一皆攝六度,不一定那幾度屬于那一學所攝。

  己叁資糧問答

 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:“世尊!如是六種所應學事,幾是福德資糧所攝?幾是智慧資糧所攝”?佛告觀自在菩薩曰:“善男子!若增上戒學所攝者,是名福德資糧所攝;若增上慧學所攝者,是名智慧資糧所攝;我說精進、靜慮二種遍于一切”。

  當機者問:行菩薩道者,必須圓成福智的二種資糧,方能成辦究竟的無上佛道,而此二種資糧,即在六種所應學事中,但這六種學事,那幾種是屬于福德資糧之所攝的?又那幾種是屬于智慧資糧之所攝的?佛解答說:增上戒學所攝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的叁度,是屬福德資糧所攝;增上慧學所攝的慧度,是屬智慧資糧所攝;增上定學所攝的定度及叁增上學所攝的精進度,遍于福智二種資糧所攝。修學佛道等于我人出門遠行,必須准備充足的資糧,方能到達所要到的目的地。成佛的資糧,不是什麼金錢與食物,而是福德與智慧。福資糧者,謂能生福果而與福爲因者是;智資糧者,謂能生智果而與智爲因者是。照本經講,六所學事中,前叁是福德,後一是智慧,精進與靜慮,通于福智。但智度論中,說前叁是福德資糧,後叁是智慧資糧,如論說:“欲成佛道凡有二門:一者福德,二者智慧。行施、戒、忍是福德門,知一切法實相般若是智慧門,般若要因禅定,禅定必須大精進力”。其它還有多說,茲不繁敘。

  己四修學問答

 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:“世尊!于此六種所學事中,菩薩雲何應當修學”?佛告觀自在菩薩曰:“善男子!由五種相應當修學:一者最初于菩薩藏波羅蜜多,相應微妙正法教中,猛利信解。二者次于十種法行,以聞、思、修所成妙智,精進修行。叁者隨護菩提之心。四者親近真善知識。五者無間勤修善品”。

  當機者問:菩薩所當學習的六事,已經知道了,但是要怎樣的去修學這六事呢?佛解釋說:以五種相,修學六波羅密多。一、正確的堅定不移的信解諸波羅密多相應甚深微妙的正法言教。諸度相應的甚深聖教,是佛對諸菩薩說的,本不易爲一般人所信解、接受,但修學六波羅密多的菩薩,雖知他是廣大甚深的,然能相信…
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