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深密經語體釋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這是求無上道者所當理解的大法。這信解,是很重要的,因爲信解,才能依照去行,假使不信,怎會遵照去行?二、精進勇猛的以聞、思、修所成的妙慧,修習書寫、供養、施他、聽誦、披讀、受持、開演,諷誦、思惟、修習的十種法行。叁、行菩薩道者,隨時隨地,都要保護自己的菩提心,使已發起的上求佛道、下化有情的大菩提心,不得退轉,因爲菩提心的不失,才能腳踏實地的實踐波羅密多,假使菩提心失掉了,那裏還會修學六度呢?四、行菩薩道者,要求不走上岔路,不回大向小向上,令諸發菩提心者不致退墮下來。善知識對于修學佛法的關系太大了,學者的身心上,不論是增加一點功德,減少一些過失,都是由善知識所賜予的。菩薩藏經說:“總之,獲得菩薩一切諸行,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密多,地、忍、等持、神通總持、辯才回向、願及佛法,皆賴尊重爲本,從尊重出,尊重爲生及爲其處,以尊重生,以尊重長,依于尊重,尊重爲因”。此中所說的尊重,就是指的善知識。所以親近真善知識,也是菩薩的重要修學之一。五、菩薩于六波羅密多的修行,不是短期的,也不是一時的,是從最初發心,一直到安坐妙菩提座,在這長時間內,要常無間息的精勤不懈的修習六度的善行,方能修學圓滿。所以無間勤修善法,亦最重要。

  己五增減問答

  庚一六度減減

 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:“世尊!何因緣故,施設如是所應學事,但有六數”?佛告觀自在菩薩曰:“善男子!二因緣故:一者饒益諸有情故,二者對治諸煩惱故。當知前叁饒益有情,後叁對治一切煩惱。前叁饒益諸有情者,謂諸菩薩由布施故,攝受資具饒益有情;由持戒故,不行損害逼迫惱亂,饒益有情;由忍辱故,于彼損害逼迫惱亂堪能忍受,饒益有情。後叁對治諸煩惱者,謂諸菩薩由精進故,雖未永伏一切煩惱,亦未永害一切隨眠,而能勇猛修諸善品,彼諸煩惱不能傾動善品加行;由靜慮故,永伏煩惱;由般若故,永害隨眠”。

  當機者問:菩薩所應學事,以什麼因緣不增不減的但說六數呢?佛解答說:有兩種因緣,所以不增不減的但說六數。一、爲了饒益一切有情,這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的前叁度;二、爲了對治一切煩惱,這就是精進、靜慮、智慧的後叁度。何以知道前叁是爲了饒益有情的呢?因爲,布施波羅密多,是以種種資生之具,攝受有情,饒益群生的,所以四攝中的第一,就是布施。衣服財物的施予,是與衆生發生關系的唯一媒介物。行菩薩道者,若要接近群衆,使群衆相信你,依你所指示的去做,首要必須給予物質上的救濟,精神上的安慰,所以布施是饒益有情的。接近了群衆,與群衆發生了密切的關系,爲了要與所攝受的群衆,達到和樂共處的目的,那就非要不行損害、逼迫、惱亂有情的勾當,方能使群衆獲得饒益安樂!怎樣方能做到呢?這就要行持戒波羅密多。由于菩薩行者的嚴格遵守不殺、不盜等和樂共處的律法,所以不但能做到與所攝受的有情融洽無間,和諧共存,就是人與人間的紛爭,也可以持戒的因緣獲得解決,所以持戒也是饒益有情的。群衆的相處,雖菩薩行者,做到了不侵犯他人的自由,不妨害他人的行動,但群衆中有不遵守共處的軌律,卻常常的來逼迫你,惱亂你,使你身心不得安甯,那又怎麼辦呢?這唯有實行忍辱波羅密多來克服這個人事糾紛了!因爲這樣,自己固可少卻許多煩惱,就是對方也會因你的忍受而感動得重新做人!假使不是這樣,人以什麼態度待你,你也以什麼態度對人,那就只有擴大糾紛,而無以隨順度生了,所以能行忍辱,也是饒益有情的一個最好方便。何以知道後叁是對治煩惱的呢?煩惱,是精神界一個最強他不去傾動所修的善品加行。所以由精進波羅密多,雖還不能永遠的降伏一切煩惱,也還不能永遠的害除一切隨眠,可是,由于精進勇猛的不休不息的修諸善品的因緣,已使那強有力的反動煩惱,沒有力量去傾動所修的加行了。菩薩行者,雖已使煩惱不再反動,但還沒有把他降伏,現爲進一步的永遠降伏煩惱起見,乃又修習靜慮波羅密多,由這修習靜慮因緣,就能永遠的降伏煩惱了。但僅降伏煩惱還不夠,因被定力所伏的現行煩惱,如石壓草一般,一旦定力松懈,他就又鑽隙蠢動了。菩薩行者,爲了一勞永逸計,徹底解決計,乃更修習智慧波羅密多,由這修習智慧因緣,就永遠的害除隨眠種子了!精進、靜慮、智慧叁者,是對治諸煩惱的。

  庚二四度增減

 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:“世尊!何因緣故,施設所余波羅蜜多,但有四數”?佛告觀自在菩薩曰:“善男子!與前六種波羅蜜多爲助伴故。謂諸菩薩,于前叁種波羅蜜多所攝有情,以諸攝事,方便善巧而攝受之,安置善品,是故我說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與前叁種而爲助伴。若諸菩薩,于現法中煩惱多故,于修無間無有堪能、羸劣意樂故,下界勝解故,于內心住無有堪能,于菩薩藏不能聞緣善修習故,所有靜慮,不能引發出世間慧。彼便攝受少分狹劣福德資糧,爲未來世煩惱輕微,心生正願,如是名願波羅蜜多。由此願故,煩惱微薄,能修精進,是故我說願波羅蜜多與精進波羅蜜多而爲助伴。若諸菩薩,親近善士,聽聞正法,如理作意爲因緣故,轉劣意樂成勝意樂,亦能獲得上界勝解,如是名力波羅蜜多。由此力故,于內心住有所堪能,是故我說力波羅蜜多與靜慮波羅蜜多而爲助伴。若諸菩薩,于菩薩藏,已能聞緣善修習故,能發靜慮,如是名智波羅蜜多。由此智故,堪能引發出世間慧,是故我說智波羅蜜多與慧波羅蜜多而爲助伴”。

  當機者問:佛所施設的波羅密多,除了上述的六數外,還說有其余的方便、願、力、智的四種,但以什麼因緣唯說這四種呢?佛解答說:所以唯說四者,因此是與前面的六種波羅密多做助伴的。換句話說:要想使令六度修學圓滿,必須要藉願等予以助成。所以其余的波羅密多,不增不減的只說四種。一、方便度助前叁度:菩薩行者,爲了饒益有情,修學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的叁種波羅密多,以攝受廣大的群衆,但要完成饒益群衆的重大任務,必須要運用種種方便、種種善巧以諸攝事去攝受衆生,把被攝受的衆生安置在善品法上。諸攝事,本可指凡能攝受有情的種種方便,都得稱爲攝事的,不過通常總以四攝事說明攝受一切衆生的。如梁譯的攝論說:“于前叁度所攝衆生,以四攝事安置善品”。所以需此方便波羅密多攝諸有情安置善品者,譬如布施,以財物施諸有情,固能解決有情的物質缺乏,但這只是暫時的救濟,並不能永遠的解決他的貧困問題,所以等到衆生接受菩薩的施予而與菩薩發生關系後,就得運用方便善巧,告訴他現在所以貧窮,是由過去所造的因,若要將來不再受貧窮之苦,你現在就得好好的修諸善法,多多培福。以這樣的方便,使諸衆生,修諸善業,才是真正的饒益有情。又如持戒,自己守法,不犯他人,固能使衆生安隱快樂,但若衆生不能因你的守法而守法,且仍做出非禮非法的事情,那怎能使之長久安樂呢?在這情形下,菩薩行者,就得運用方便善巧,使諸衆生也能如己一樣的不殺、不盜,遵守戒法,不特如此,且更進一步的布施、放生,修諸善事。忍受他人的辱罵謗打,以自己的忍辱行,去感化暴惡的有情,固也可以令生得益,但更需要利用方便善巧,使諸衆生,息諸瞋恚,修調柔行,不論在任何場所,皆能與群衆和諧共處,相安無事。這就是以方便善巧波羅密多而與前叁種波羅密多爲助伴的要素所在。二、願度助精進度:菩薩在修學六波羅密多的過程中,爲什麼要發起正願修學願波羅密多呢?這有叁種因緣:(一)、菩薩于現實的生命體中,騷擾身心的煩惱特別多,由于煩惱衆多的緣故,所以對于無間修習諸品善法,就沒有力量能夠勝任愉快了!煩惱與善法,是敵對的兩面,煩惱力強,就阻礙了善法的修習,善法力強,就可克製煩惱而不障礙所修了。(二)、菩薩在實踐的過程中,由于意樂贏劣的不堅強以及下面欲界散心勝解力的堅強,所以要使內心不向外奔放而獲得心一境性的安住,就沒有力量堪能完成了。因爲內心安住,必須要有強有力的意樂及上界的勝解的原故。(叁)、對于菩薩藏波羅密多相應微妙的正法言教,不能息心的聽聞,不能如法的緣慮,不能善巧的修習,所以所有靜慮也就不能引發出世間的無漏聖慧了。正因如此,菩薩行者,乃攝受上面所修的少分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的微劣福德資糧,生起希求的正願說:願以這福德因緣的力量,使我在未來世的時候,煩惱輕微空願是不行的,發了願就得去實行,所謂“願爲行導”,願海一定要由行山去填補,才得滿足。如是名爲願波羅密多,由這弘誓願力的因緣,擾亂身心的煩惱,就得漸漸的微薄,而能實踐精進波羅密多了,所以願波羅密多是能與精進波羅密多而爲助伴的。叁、力度助靜慮度:菩薩以大願力助成精進的實踐,雖已能使煩惱微薄,但還不能克製煩惱的活動,因爲內心尚未獲得安住,現爲進一步的求得煩惱的降伏,菩薩行者,就又親近善士。善士,就是善知識。善知識能識行者的心病,能指導行者的正行,能使行者獲得正定。因此,就從善知識聽聞正法,依所聞正法而作如法合理的作意思惟,由這叁種殊勝因緣,就可使一向微劣的意樂轉爲最極殊勝的意樂,不特能得欲界的殊勝意樂,且亦能得上界的這種殊勝意樂,如是名爲力波羅密多。由這力波羅密多的因緣,于是內心安住就有所堪能了,所以力波羅密多能與靜慮波羅密多而爲助伴的。四、智度助般若度:當菩薩的內心煩惱熾盛時,對于菩薩藏波羅密多相應微妙的正法言教,是不能聽聞、緣慮、修習的,現因以力波羅密多助成靜慮波羅密多的修成,所以對于甚深微妙的菩薩藏教,已能多多的聽聞,正確的緣慮,如法的修習了。能聞是聞所成慧,能緣是思所成慧,修習是修所成慧,由此叁慧,就能引發靜慮,所謂從聞、思、修入叁摩地,就是此意。如是名爲智波羅密多,由這智波羅…
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