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密多的因緣,即能引發出世間的無漏聖慧了,所以佛說智波羅密多能與慧波羅密多而爲助伴。
己六次第問答
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:“世尊!何因緣故,宣說六種波羅蜜多如是次第”?佛告觀自在菩薩曰:“善男子!能爲後後引發依故。謂諸菩薩,若于身財無所顧悋,便能受持清淨禁戒,爲護禁戒,便修忍辱,修忍辱已,能發精進,發精進已,能辦靜慮,具靜慮已,便能獲得出世間慧。是故我說波羅蜜多如是次第”。
當機者問:六波羅密多,最初是布施,最後是智慧,他的前後,諸經論中,都是這樣排列著的,但爲什麼一定要這樣的次第說明他呢?佛解答說:這是有道理的!當知我之所以如是次第說明六波羅密多,是約他前前能爲後後引發依止說的,就是依止前一波羅密多能夠引發後一波羅密多。謂行菩薩道者,如果能于個己的身命、財産無所顧悋的施于衆生,那他也就能夠守持清淨的禁戒了。試想:一個犧牲自己生命以去救度衆生的人,他還會毀犯殺戒嗎?一個傾家蕩産以去普濟貧窮的人,他還會毀犯盜戒嗎?所以不悭貪的人,一定是能持戒的人。既持戒了,爲了保護自己所守的禁戒永遠不犯,那就雖遇橫暴萬惡的衆生,給予自己的淩辱,也不與之計較而忍辱之,所以能持禁戒,也就能修忍辱。修忍辱行的菩薩,在生死海中做利生工作,不論是遇到有情的打擊,或遭逢無情的阻力,決不退失自己的菩提心,仍不息的勇往直前,做自己所當做的利生事業。所以能修忍辱,也就能發精進。在精進不已的實踐中,折伏了強有力的煩惱,就可使散動不已的心獲得安定。所以發精進已,能夠成辦靜慮。靜慮成就,就可從定發慧了。所以說具靜慮已,便能獲得出世間的無漏聖慧。由于六度的前前能爲後後引發依止的因緣,所以佛說六波羅密多如是次第排列。真谛譯的無性攝論中,除了前前生于後後的一種引發次第外,還說有一種依于後後而清淨前前的次第:如要布施,就必須持戒;持戒,布施方得清淨成就。持戒,就必須忍辱;忍辱,持戒方得清淨成就等。如論中說:“前前波羅密多由後後波羅密多所清淨故”。因此,確立六波羅密多如是次第。
己七品類問答
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:“世尊!如是六種波羅蜜多,各有幾種品類差別”?佛告觀自在菩薩曰:“善男子!各有叁種。施叁種者:一者法施,二者財施,叁者無畏施。戒叁種者:一者轉舍不善戒,二者轉生善戒,叁者轉生饒益有情戒。忍叁種者:一者耐怨害忍,二者安受苦忍,叁者谛察法忍。精進叁種者:一者被甲精進,二者轉生善法加行精進,叁者饒益有情加行精進。靜慮叁種者:一者無分別寂靜極寂靜無罪故,對治煩惱衆苦樂住靜慮,二者引發功德靜慮,叁者引發饒益有情靜慮。慧叁種者:一者緣世俗谛慧,二者緣勝義谛慧,叁者緣饒益有情慧”。
當機者問:菩薩所應行的六波羅密多,一一各有幾種的差別品類可得呢?佛解答說:一一各有叁種品類差別。一、布施的叁種:(一)法施,謂以不求名聞利養的清淨心,爲諸希求正法的有情,宣說無垢清淨的言教,使諸聽聞正法者得到法樂,以此法樂資益增長善根。(二)財施,謂以不求酬報的清淨心,用種種的資生之具,諸施有德或貧窮無依的衆生,使其不受饑寒的痛苦,獲得身心的安樂。(叁)無畏施,謂諸衆生遇到獅子虎狼的威脅,國王匪盜的壓迫,水火風雪的災害,菩薩能以種種方便協助他解決這些困難,安慰他不要以此畏懼,使其內心無怖畏苦。諸經論中所以唯說這叁種施,據世親攝論釋說:“法、財、無畏,如次益他善根、身、心,以是因緣,故說叁種”。二、持戒的叁品:(一)轉舍不善戒,即攝論所說的律儀戒。如在家二衆所受的五戒、八關齋戒,出家五衆所受的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沙彌戒、沙彌尼戒、式叉摩那戒,是七衆弟子各別所受持的,屬于小乘的律儀戒。他的功用,重在消極的防非止惡,不作一切惡業,離種種的雜染法,所以本經名爲轉舍不善戒。(二)轉生善戒,即攝論所說的攝善法戒。如諸菩薩受了瑜伽的大乘通戒,就積極的做種種行善利生的工作。因此,這戒是建立在自己修學一切佛法的功德上的,如諸菩薩所修的波羅密多等,都是屬此,所以本經名爲轉生善戒。(叁)轉生饒益有情戒,即攝論所說的饒益有情戒。如諸菩薩修學四無量心,實踐中攝法門,以及行種種利益衆生的事業,毫不做損害衆生的工作,所以此戒是建立利益成熟一切有情上的。如此叁戒,以律儀戒爲基礎,攝善法及饒益有情的二戒,要以律儀戒爲所依才能建立。因爲,自己遠離了衆惡,才能進一步的修十波羅密多的善法以成熟饒益一切有情。而且不修善法、不利有情,根本就違犯菩薩的律儀。所以自他二利的功德,都是依律儀戒的防非止惡而成立的。叁、忍辱的叁品:(一)耐怨害忍,這是忍受衆生所給予的痛苦。發菩提心的菩薩,爲了救拔苦海中的衆生,不惜犧牲個己的利益安樂,長期的深入生死海中,作種種的利生事業,可是衆生不了解菩薩的用心,不特不能隨順菩薩的指示去行,反而時時給予菩薩的侮辱、迫害;然菩薩不以無知的衆生這種行動爲忤,而能一一的忍受下去,且決不以此退失自己利生的事業。(二)安受苦忍,這是忍受自然界所給予的種種痛苦。發菩提心的菩薩,既願長期的在生死海中救度衆生,而生死界是免不了風霜雨雪寒熱交逼的痛苦的,然菩薩能安然的忍受這些痛苦,決不因這種種痛苦的襲擊而動搖了自己度生的大志。(叁)谛察法忍,謂諸菩薩以般若智慧審谛觀察諸法實相,了達諸法空無自性,于此空無自性的甚深廣大教法,能夠深信忍可,決定無疑。四、精進的叁品:(一)被甲精進,如守衛國土的戰士要到前線與敵人作戰時,必須先披起防護身體的铠甲;發心修學的菩薩,爲了完成無上的佛道,得先修習六波羅密多,積集福德智慧資糧,以助成精進,所以譬如被甲。(二)轉生善法加行精進,作戰的鬥士,披起铠甲,一切准備妥當了,向前邁進,這是加行;菩薩開始向菩提大道出發時,更積極更精進的修諸加行,以成辦諸波羅密多,所以名爲轉生善法加行精進。(叁)饒益有情加行精進,向菩提大道出發而行精進,是爲了完成自利的事業,現爲饒益有情而加行精進,是爲了完成利他的事業。謂諸菩薩,爲了解決衆生的痛苦,爲了給予衆生的快樂,有時就是爲了度脫一個有情,留在生死苦海中,經百千俱胝那由他劫,亦不退屈救度衆生的勇悍,所以名爲饒益有情加行精進。五、靜慮的叁品:(一)離一切的虛妄分別及一切的煩惱粗重,名爲無分別寂靜,以離一切的分別,就能生起身心輕安的;如果進而遠離一切愛味執著,泯除一切差別事相,就名爲極寂靜了;假使再能遠離一切我慢、我愛、我見而得清靜,名爲無罪;如是由此定力,就能對治煩惱逼迫的痛苦,獲得神通自在,現法樂住了。(二)引發功德靜慮,謂由靜慮的完成,從此定中引發神通等殊勝功德。(叁)引發饒益有情靜慮,謂由靜慮的完成,引發各種的神通,以此神通,作種種饒益有情的事業。六、智慧的叁品:(一)緣世俗谛慧,就是緣世俗諸法的智慧。(二)緣勝義谛慧,就是緣勝義谛理的智慧。(叁)緣饒益有情慧,就是現觀邊後所起的諸世俗智,而能種種說法利益衆生的智慧。
己八得名問答
庚一當機請問
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:“世尊!何因緣故,波羅蜜多說名波羅蜜多”?
當機者問:施、戒、忍、進、禅、慧的別名,從上品類差別的解釋中已經知道了;但爲什麼諸波羅密多得名波羅密多呢?請佛再爲解釋一下!
庚二如來解答
辛一標數列釋
佛告觀自在菩薩曰:“善男子!五因緣故:一者無染著故,二者無顧戀故,叁者無罪過故,四者無分別故,五者正回向故。無染著者,謂不染著波羅蜜多諸相違事。無顧戀者,謂于一切波羅蜜多諸果異熟及報恩中心無系縛。無罪過者,謂于如是波羅蜜多無間雜染法,離非方便行。無分別者,謂于如是波羅蜜多,不如言詞執著自相。正回向者,謂以如是所作所集波羅蜜多,回求無上大菩提果”。
佛解答說:波羅密多之所以名爲波羅密多,約有五種因緣。一者無染著故至五者正回向故,是總標五種因緣;無染著者至回求無上大菩提果,是別釋五種因緣。一、無染著者,謂對六波羅密多的諸相違事:如于悭悋、毀犯、忿恚、懈怠、散動、惡慧的六障,不生絲毫的染著。六度本即度此六蔽的,如果染著六蔽,就不能行六波羅密,行六波羅密,就不染著六蔽,所以名爲無染著。二、無顧戀者,謂行六波羅密多,目的在求對治個己身心的煩惱以及饒益一切的有情。就對治自己的煩惱說,當就不因行六波羅密多而希望得到財富、美色、名稱等的諸異熟果了;就利益有情說,當就不因行六波羅密多而希望衆生報答自己所給予的恩惠了。所以說心無系縛。叁、無罪過者,罪過指下文所說的無悲加行、不如理加行、不常加行、不殷重加行的四種間雜染法,及唯以財物饒益有情而不令出不善處安置善處的非方便行。現謂發心修學的菩薩,實踐如是諸波羅密多,沒有無悲等四加行的問雜染法及不安置善處的非方便行,所以名爲無罪過。四、無分別者,謂行如是六波羅密多的菩薩,不去如他言詞所說布施等,而執著實有布施等的自相,因爲在修六度時,是爲通達一切法性空的無分別智所攝的,所以不執施等的自相,也可以說是叁輪體空的意思。如布施時,不見有施者、受者,及所施財物的叁相,所以名爲無分別。五、正回向者,謂行菩薩道的菩薩,不論是在開始時這樣所作的波羅密多,或者是在增長時這樣所集的波羅密多,以其由此所得一切功德,悉皆回向求證無上大菩提果,不作其余人天或小果的資糧,所以名爲正回向。
辛二逐難重釋
壬一諸相違事
“世尊!何等名爲波羅蜜多諸相違事”?“善男子!當知此事略有六種:一者于喜樂欲財富自在諸欲樂中,深…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