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深密經語體釋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見功德及與勝利。二者于隨所樂縱身、語、意而現行中,深見功德及與勝利。叁者于他輕蔑不堪忍中,深見功德及與勝利。四者于不勤修著欲樂中,深見功德及與勝利。五者于處愦闌世雜亂行,深見功德及與勝利。六者于見、聞、覺、知、言說戲論,深見功德及與勝利”。

  在解釋波羅密多之所以爲波羅密多的五因緣中,曾經說到不染著波羅密多的諸相違事,但以什麼爲波羅密多的諸相違事,前面沒有指出,所以當機者又提出來請問。佛解答說:波羅密多的諸相違事,廣說起來雖然很多,約略的說可有六種:一、普通凡夫不肯發心行布施行,主要的就在他染著自己已獲得的五欲妙境,貪戀自己已擁有的世間財富,舍不得放棄自己的受用自在,從自我出發,欲樂境界,財富享受,攝受爲我所,因此所以悭悋衆生,在這些上,只深深的見到他的功德與勝利,不見他的過患與後果。如此,當然就與布施相違而成行施的一大障礙了!佛說布施,正是對治衆生這一染著的。二、一般凡夫所以不能守持淨戒,主要的就在他隨心所欲的想幹什麼就幹什麼,不願受任何的阻礙與束縛,因而縱放自己的身、語、意的叁業,行殺生、偷盜等的十惡業行,並在這叁業十惡行中,深深的見到他的功德與勝利,不見他的過失與後患。如此,當然就與持戒相違而成持戒的一大障礙了!佛說戒度,正是對治衆生這一蔽障的。叁、生死凡夫所以不行忍辱行,主要的在于生死界中的有情,不能意見相投,不能行動一致,往往爲了些微小事,發動瞋恚,輕慢他人,毀辱對方,而對方不堪受此淩辱,予打擊者以打擊,予漫罵者以漫罵,並認爲這樣的以牙還牙,不特看不出有什麼不對,而且深深的見到他的功德與勝利。如此,當然就與忍辱相違而成修忍的一大障礙了!佛說忍辱,正是對治衆生這一大障的。四、叁界衆生所以不能以精進行斷惡修善,反而使不善法無限滋生,主要的在于衆生的懈怠放逸,可說懈怠放逸是生長惡不善法的動因,惡不善法是懈怠放逸所産生的結果。愚癡衆生不知這些過患,反而在不勤修的著欲樂中,深深的見到他的功德與勝利。如此,當然就與精進相違而成精進的一大障礙了!佛說精進,正是對治衆生這一大障的。五、散亂衆生所以不能修諸禅定,病在不肯遠離愦鬧的城市,深入寂靜的山林,不肯放棄世間的雜亂衆事,行自己所當行的禅定事業。所以對愦鬧繁華的處所,以及社會種種的雜亂諸事,不持見不到他的過失與後患,反而見到他的功德與勝利。如此,當然就與禅定相違而成禅定的一大障礙了!佛說靜慮,正是對治衆生這一大障的。六、世間衆生所以不能修出世産無分別慧,原因由于在漫漫的長夜中,爲見、聞、覺、知、言說戲論的熏習,樂著世間的所有表示,以爲所見、所聞、所覺、所知的一切是實,因而也就深深的樂著世間的言說戲論,不能修學出世的無分別慧了!不修無分別慧,就不知離言法性的功德勝利,而只深深見到見、聞、覺、知、言說戲論的功德與勝利。如此,就與智慧相違而成慧度的一大障礙了!佛說智慧,正是對治衆生這一大障的。

  壬二諸果異熟

  “世尊!如是一切波羅蜜多何果異熟”?“善男子!當知此亦略有六種:一者得大財富,二者往生善趣,叁者無怨無壞多諸喜樂,四者爲衆生主,五者身無惱害,六者有大宗葉”。

  在解釋波羅密多之所以爲波羅密多的五因緣中,又曾說到不顧戀波羅密多的諸果異熟,但以什麼爲波羅密多的諸果異熟,前面並未指出,所以當機者又提出請問。佛解答說,這也略有六種:一、由施波羅密多,于未來世,能得廣大財富的異熟果報。二、由戒波羅密多,于未來世,能往善趣取得可愛的異熟果報。叁、由忍波羅密多,于未來世,能得沒有怨敵、沒有破壞,而在群衆中得到多數人的喜樂,彼此融洽無間的異熟果報。四、由進波羅密多,于未來世,能得大尊大貴而爲衆生之主的異熟果報。五、由定波羅密多,伏除煩惱,于未來世,能得身無惱害的異熟果報。六、由慧波羅密多,廣解五明,能得大宗葉的異熟果報。如是次第,名爲波羅密多的諸果異熟。

  壬叁問雜染法

  “世尊!何等名爲波羅蜜多間雜染法”?“善男子!當知略由四種加行:一者無悲加行故,二者不如理加行故,叁者不常加行故,四者不殷重加行故。不如理加行者,謂修行余波羅蜜多時,于余波羅蜜多遠離失壞”。

  在解釋波羅密多之所以爲波羅密多的五因緣中,又曾說到無罪波羅密多的無間雜染法,但以什麼爲波羅密多的間雜染法,前面也未指出,所以當機者特又提出請問。佛回答說,這有四種的加行:一、無悲加行,這是障長時修的。謂諸菩薩于六波羅密多的修行,從初發心的開始直到安坐妙菩提座,在這叁大阿僧只劫的漫漫長時間中,本應始終如一的修學的,但因缺乏悲心的加行力,于是就不能長時間的修習了。二、不如理加行,這是障無余修的。謂請菩薩于六波羅密多的修行,不是先修此度後修彼度,而應于一時中六度齊修的,但由于不如理加行的阻力,因而修一度時就不能通修余度。叁、不常加行,這是障無間修的。謂諸菩薩于六波羅密多的修行,應無間的不斷的修習,不應任自己的心意,高興時就認真的去行,不高興時就放棄不行,可是發心修行的菩薩,由于放逸懈怠的因緣,就時斷時續的不能無間的恒修諸行。四、不殷重加行,這是障殷重修的。謂諸菩薩于六波羅密多的修行,不論是爲斷煩惱的自利行,或爲益有情的利他行說,都應慎重其事的認真的去實踐,不應對他有所忽略的,但發心菩薩不了解這一工作的神聖性、偉大性,只是虛應故事的隨便修修而已,所以不能殷重修習。如是次第,名爲波的間雜染法。在這當中,經文特將第二不如理加行,再提出來略加解釋,其義如文可知。

  壬四非方便行

  “世尊!何等名爲非方便行”?“善男子!若諸菩薩以波羅蜜多饒益衆生時,但攝財物饒益衆生便爲喜足,而不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,如是名爲非方便行。何以故?善男子!非于衆生唯作此事名實饒益。譬如糞穢若多若少,終無有能令成香潔。如是衆生由行苦故,其性是苦,無有方便,但以財物暫相饒益,可令成樂,唯有安處妙善法中,方可得名第一饒益”。

  在解釋波羅密多之所以爲波羅密多的五因緣中,又曾說到無罪波羅密多的離非方便行,但以什麼爲波的非方便行,前而並未指出,所以當機者特又提出請問。佛解答說:行菩薩道者所以要學波羅密多,就利他說,是爲使令衆生獲得究竟安樂,不是見到衆生貧窮困苦無衣無食,就攝受一些衣食財物去施予衆生,使衆生在肉體上不受饑寒逼迫的痛苦,便認爲很滿足,便以爲已達到利生的目的;不再進一步的去爲衆生宣說法要,使之出不善處,將之安置善處,如是就名非方便行,失去度生的真正意義了!什麼道理?要知菩薩度生,不是唯于衆生以一點世間的財物施予,使得一點世間的利益安樂,就算真正的饒益了衆生。譬如世間的糞穢,多固臭不可聞,就是很少也是臭不可聞的,並不是說多的變少,就可使臭的糞穢成爲香潔的特體了。如是生死中的衆生,由行苦故(糞穢),其性無不是苦,現在菩薩發心拔除其苦,如沒有一種適當的方便,而但以一些財物,暫時去饒益他,是很難得到真正安樂的;若要真正的利益衆生,使得永久的安樂,唯有運用法施,針對衆生根器,將其安處于菩提、涅槃(香潔)的妙善法中,過其理性的正覺的生活,方可算是真正的第一的究竟的饒益衆生。舍此,任何饒益都不是實際的饒益。

  己九淨數問答

  庚一當機請問

 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:“世尊!如是一切波羅蜜多有幾清淨”?

  這是當機者問佛六度各有幾種清淨相,如文可知。

  庚二如來解答

  辛一五相清淨

 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:“善男子!我終不說波羅蜜多,除上五相有余清淨”。

  這是佛答當機者問,謂六波羅密多的清淨相,除了上面所說的無染著、無顧戀,無罪過、無分別、正回向的五相外,更不說有其余的清淨相,即彼五相,爲波羅密多的清淨相。

  辛二總別清淨

  壬一總清淨相

  “然我即依如是諸事總別,當說波羅蜜多清淨之相。總說一切波羅蜜多清淨相者,當知七種。何等爲七?一者菩薩于此諸法不求他知,二者于此諸法見已不生執著,叁者即于如是諸法不生疑惑,謂爲能得大菩提不?四者終不自贊毀他有所輕蔑,五者終不憍傲放逸,六者終不少有所得便生喜足,七者終不由此諸法,于他發起嫉妬悭悋。

  諸波羅密多的清淨相,雖說除上五相更無有余,然佛即依前之五相,複說總別七種清淨之相。本文先總說一切波的七種清淨相:一、菩薩于此六波羅密多,只是一味的依照自己的菩提心、大悲願去行,決不爲了名聞利養而向他人宣布,以求他人知道我是怎樣的在實踐波羅密行。二、菩薩行此六波羅密多,只是一味的行自己所應行,決不在這諸法上生起執著,認爲我是如何的行施,他是怎樣的受我施予,我已施出若幹的財物,所謂叁輪體空的。布施如此,余一一度,亦複如此。叁、菩薩行此六波羅密多,確信由此可以得到大菩提果,決不在這諸法上忽然生起疑惑,以爲我這樣的一味循此波羅密道前進,將來究竟能不能得到大菩提果?如果可能,我如此行,當有意義,如不可能,我這樣做,不是沒有什麼意思了嗎?像這樣的疑惑,信解堅固的菩薩,是不會生起的。四、菩薩行此六波羅密多,決不因爲自己如此,就極力的稱贊自己是如何的難能可貴,而對那些不行六波羅密多的他人,就加以毀謗或有所輕蔑。因在菩薩的心目中,覺得我行我素,並沒有什麼可值得稱贊的地方,他人不行是他的事,我何必去毀謗他呢?由于菩薩有著這樣一個正確認識,所以就不自贊毀他了。五、菩薩行此六波羅密多,決不因而生憍傲,以爲我能如此實行,他人不能,也不因此而行放逸,放逸是由懈怠生的,菩薩遠離懈怠,當然就不會放逸了。…
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