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▪P1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细垢,乃至唯有净金在。摄受陶炼者,谓即于彼郑重销煮。调柔陶炼者,谓销煮已,更细炼冶瑕隙等秽,如金性内所有生金,种性位中心净行者,当知亦尔”。陶炼生金者,炼去一切垢秽,使所陶炼的金性,调柔随顺,随其所乐的要怎样的转变就怎样的转变,可作种种的庄严具。如是勤修瑜伽行的行者,将内心中的一切粗细垢秽除去,就可随心所欲的,或安立在奢摩他品上,或安立在毗钵舍那品上,于种种义中,如所信解的皆能成办。非但地地这样的陶炼其心,乃至究竟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时,又依此位,于四种的所缘境中,更得第四所作成满所缘。

  辛二总结

  “善男子!如是菩萨于内止观正修行时,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这是总结。地前地上的菩萨,对于止观二道,能勤正修行的缘故,所以就证得无上菩提。菩提心言,显与四智相应的。菩提与菩提心的差别:菩提,是约智的功用增上说;菩提心,是显与智相应的心心所法。

  己十七引发威德门

  庚一当机请问

 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修行引发菩萨广大威德”?

  菩萨的广大威德,就是六神通的诸功德法,这神通的功德法,有种广大不可思议的威力,所以名为广大威德。六神通,即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神境、宿命、漏尽的六种。这在大小乘的圣者都有的,不过菩萨有不共于二乘的地方,这就是关于利他方面的。如于无量无数诸有情类,及于无量无数威力方便,如所应作的利益众生的事,在大乘圣者,不特能如实的知道,且能真实的去做;但在小乘圣者,去实践利益众生的事固办不到,其实连知都还不知哩!如是菩萨广大大威德,要依勤修止观的妙行,方能引发,但是什么是引发彼广大威德的方便呢?当机者还不知道,所以特别提出来请示佛陀!

  庚二如来解答

  辛一正释

  壬一标数列名

  “善男子!若诸菩萨善知六处,便能引发菩萨所有广大威德:一者善知心生,二者善知心住,三者善知心出,四者善知心增,五者善知心减,六者善知方便。

  处是广大威德的所依处。菩萨若能以善巧智如实了知心生、心住等的六处,就能引发菩萨所有的广大威德了!

  壬二次第别释

  癸一善知心生

  “云何善知心生?谓如实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别,是名善知心生。十六行心生起差别者:一者不可觉知坚住器识生,谓阿陀那识。二者种种行相所缘识生,谓顿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别意识,及顿取内外境界觉受,或顿于一念瞬息、须臾现入多定,见多佛土,见多如来,分别意识。三者小相所缘识生,谓欲界系识。四者大相所缘识生,谓色界系识。五者无量相所缘识生,谓空、识无边处系识。六者微细相所缘识生,谓无所有处系识。七者边际相所缘识生,谓非想非非想处系识。八者无相识生,谓出世识及缘灭识。九者苦俱行识生,谓地狱识。十者杂受俱行识生,谓欲行识。十一喜俱行识生,谓初二静虑识。十二乐俱行识生,谓第三静虑识。十三不苦不乐俱行识生,谓从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识。十四染污俱行识生,谓诸烦恼及随烦恼相应识。十五善俱行识生,谓信等相应识。十六无记俱行识生,谓彼俱不相应识。

  善知心生,生是生起,即心正在现行活动。善知,指能知智心生,指所知心。有十六行心的生起差别不同,如能以善巧智如实的了知,是名善知心生。

  一、阿陀那识的心生:阿陀那,译为执持,依摄论说,有执受色根和执取自体的两个意义。依本经心意识相品说,有于身随逐执持的意义。不可觉知,是说阿陀那识的能缘行相,所缘的对象,都是难可了知的。因为,能缘的行相,是极微细最极微细的,所以难可了知;所缘的对象,就执受境说,是极微细的,就器世间说,是难测量的,所以难可了知。坚住,是约阿陀那识具有坚住性说。坚是安定稳固的意思,并非没有变化,不过在变化的一类相续中,有相对的固定。凡过于流动性的东西,他没有保持熏习的能力,那功能性就会散失。阿陀那是相续一类、固定一味的,有被熏的可能性,不像那转易间断的转识,不堪受熏,所以说为坚住。器是识所变现的器世间相,亦即外大种及所造色,所以名为器识。又有合坚住器三字解释,谓坚住即器世间相,因为识所变现的外器世间,一定是一劫住的,不同业所感的根身,随其寿命的结束而结束,而是恒时相续的,所以名为坚住。二、种种行相所缘识生,行相是能缘的见分,所缘是所缘的相分;所缘的不是一种,名为种种所缘;行相也非一个,名为种种行相。无性摄论说:“于一识中一分变异似所取相,一分变异似能取见。此之二分,各有种种差别行相俱时而起。若有不许一识一时有种种相,应无一时觉种种境”这具有种种行相种种所缘的识,唯约具有分别的意识说,所以说谓顿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别意识。色等境界,就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的六境。眼识唯取色境,乃至身识唯取触境,而意识可以顿取一切所识的六麈境界。顿取,是说在一刹那中,可以遍缘诸境,不是先缘一境,后又缘一境。及顿取内外境界觉受者,分别瑜伽品略释中说:“此第二释。义说一切识,名种种行相所缘识也,非唯一意识。何等一切?如摄大乘“谓身、身者、受者识、彼所受识、彼能受识、世识、数识、处识、言说识、自他差别识,善趣恶趣死生识””。这是摄论所说的十一种识。身识,就是五色根。身者识,是五识所依的意思。受者识,是无灭意,即六识生起的无间灭意根。彼所受识,就是所取的色等六麈。彼能受识,就是能取的眼等六识。世识,是相续不断的时间。数识,是一二三四等的数目。处识,是有情的住处,如聚落、庄园等。言说识,是依见、闻、觉、知而起的言说。自他差别识,是有情间自他的各各差别。善趣恶趣死生识,是在善恶趣中的死生流转。如是十一种识,最初的五种,为觉受体,后面的六种,为前五的差别,亦属觉受所摄。如是诸识,若取内境,若取外境,从上所说可知。一念瞬息须臾乃至分别意识者,这是约无漏识的种种行相所缘识说。地上的菩萨,由于后得无漏自在力的缘故,具有无量的威德神变,所以有时在一念间,能入多定,以净天眼,见多佛土,见多如来,所以说顿于一念瞬息须臾现入多定见多佛土见多如来分别意识。三、小相所缘识生,即欲界所系的第八阿赖耶识。小相,就是欲界的境相。以阿赖耶识在欲界中,唯缘狭小的执受境,了别狭小的执受所缘。四、大相所缘识生,即色界所系的第八阿赖耶识。大相,就是色界的境相。以阿赖耶识在色界中,是缘广大的执受境,了别广大的执受所缘的。五、无量相所缘识生,即无色界中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所系的阿赖耶识。无量相,就是空识二处所有的相,是无边无际的。阿赖耶识在这二处中,是缘无量的执受境,了别无量的执受所缘的。六、微细相所缘识生,即无色界中无所有处所系的阿赖耶识。此处中相,超过一切有所有的相,所以是微细的。阿赖耶识在这无所有处中,就缘这微细的执受境,了别这微细的执受所缘的。七、边际相所缘识生,即无色界中非想非非想处所系的阿赖耶识。此处中相,第三界相的最后边,所以名边际相。阿赖耶识在这处中,就缘这最极微细的执受境,了别这最极微细的执受所缘的。八、无相识生,即出世的识及缘灭的识。无相,是约远离有漏的一切戏论相说。出世识,是与出世间智所相应的净识,通于无漏的八种净识,不是唯指那一识说。缘灭识,是与灭谛所相应的识,通于无漏的八识及有漏的意识。九、苦俱行识生,即地狱所有的转识。地狱中的众生,时时在受极苦,认识生起,即与诸苦相应,所以名苦俱行识生。十、杂受俱行识生,即欲界中所有的转识。欲界的七转识,时而与苦受相应,时而与乐受相应,时而与不苦乐受相应。与这三受相杂俱转,所以名杂受俱行识生。十一、喜俱行识生,即色界初二静虑天所有识。初静虑名离生喜乐地,二静虑名定生喜乐地,所以此二静虑中的识,有喜受与之相应而起。本来,此二地也有乐受的,因本经分五受差别的缘故,且说喜受俱行。十二、乐俱行识生,即色界第三静虑天所有识。三静虑名离喜妙乐地,所以唯有乐受与之相应而起。十三、不苦不乐俱行识生,即色界第四静虑天及无色界空、识、无所有、非想非非想处天所有识。此诸天中,唯有舍受与之相应而起的。十四、染污俱行识生,即与贪等六根本烦恼以及小、中、大的诸随烦恼所相应的有漏七识。本、染污俱行识生,与他相应而起的心识,也就名为染污俱行识了。十五、善俱行识生,即与信、惭、愧、无瞋、无痴、勤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的十一善法相应而起的有漏六识与无漏八识。信等十一是善行法,与之相应而起的识,亦即属于善性,所以名为善俱行识。十六、无记俱行识生,即与染污与善都不相应的有漏六识及第八识。无记,是约在善不善的益损义中,不可以记别他是什么,名为无记。与之相应而起的识,亦即属于无记性了,所以名为无记俱行识生。

  癸二善知心住

  “云何善知心住?谓如实知了别真如。

  住是安住,不散乱的意思;或住是依住,能为受用居处的意思。了别真如,即经前面说的“谓一切行唯是识性”。识性,就是唯识的真胜义性。以无漏的无分别智,确实的证得这真胜义性,名为如实了知了别真如。到这时候,无漏智与真如理,平等平等的没有丝毫差别,所以亦可名为实住唯识。三十颂说:“若时于所缘,智都无所得,尔时住唯识,离二取相故”。

  癸三善知心出

  “云何善知心出?谓如实知出二种缚:所谓相缚及麁重缚。此能善知,应令其心从如是出。

  出谓出离,是出离系缚的意思。相缚及粗重缚,如两根绳子牢固的系缚住众生,使之不得出离。行者从修学中通达真胜义性后,能总观察自内所有的一切杂染,同时并了知自身外为相缚所缚,内为粗重缚所缚。如是如实了知的因缘,应令无分别智相应之心…

《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