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細垢,乃至唯有淨金在。攝受陶煉者,謂即于彼鄭重銷煮。調柔陶煉者,謂銷煮已,更細煉冶瑕隙等穢,如金性內所有生金,種性位中心淨行者,當知亦爾”。陶煉生金者,煉去一切垢穢,使所陶煉的金性,調柔隨順,隨其所樂的要怎樣的轉變就怎樣的轉變,可作種種的莊嚴具。如是勤修瑜伽行的行者,將內心中的一切粗細垢穢除去,就可隨心所欲的,或安立在奢摩他品上,或安立在毗缽舍那品上,于種種義中,如所信解的皆能成辦。非但地地這樣的陶煉其心,乃至究竟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時,又依此位,于四種的所緣境中,更得第四所作成滿所緣。
辛二總結
“善男子!如是菩薩于內止觀正修行時,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這是總結。地前地上的菩薩,對于止觀二道,能勤正修行的緣故,所以就證得無上菩提。菩提心言,顯與四智相應的。菩提與菩提心的差別:菩提,是約智的功用增上說;菩提心,是顯與智相應的心心所法。
己十七引發威德門
庚一當機請問
慈氏菩薩複白佛言:“世尊!雲何修行引發菩薩廣大威德”?
菩薩的廣大威德,就是六神通的諸功德法,這神通的功德法,有種廣大不可思議的威力,所以名爲廣大威德。六神通,即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神境、宿命、漏盡的六種。這在大小乘的聖者都有的,不過菩薩有不共于二乘的地方,這就是關于利他方面的。如于無量無數諸有情類,及于無量無數威力方便,如所應作的利益衆生的事,在大乘聖者,不特能如實的知道,且能真實的去做;但在小乘聖者,去實踐利益衆生的事固辦不到,其實連知都還不知哩!如是菩薩廣大大威德,要依勤修止觀的妙行,方能引發,但是什麼是引發彼廣大威德的方便呢?當機者還不知道,所以特別提出來請示佛陀!
庚二如來解答
辛一正釋
壬一標數列名
“善男子!若諸菩薩善知六處,便能引發菩薩所有廣大威德:一者善知心生,二者善知心住,叁者善知心出,四者善知心增,五者善知心減,六者善知方便。
處是廣大威德的所依處。菩薩若能以善巧智如實了知心生、心住等的六處,就能引發菩薩所有的廣大威德了!
壬二次第別釋
癸一善知心生
“雲何善知心生?謂如實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別,是名善知心生。十六行心生起差別者:一者不可覺知堅住器識生,謂阿陀那識。二者種種行相所緣識生,謂頓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別意識,及頓取內外境界覺受,或頓于一念瞬息、須臾現入多定,見多佛土,見多如來,分別意識。叁者小相所緣識生,謂欲界系識。四者大相所緣識生,謂色界系識。五者無量相所緣識生,謂空、識無邊處系識。六者微細相所緣識生,謂無所有處系識。七者邊際相所緣識生,謂非想非非想處系識。八者無相識生,謂出世識及緣滅識。九者苦俱行識生,謂地獄識。十者雜受俱行識生,謂欲行識。十一喜俱行識生,謂初二靜慮識。十二樂俱行識生,謂第叁靜慮識。十叁不苦不樂俱行識生,謂從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識。十四染汙俱行識生,謂諸煩惱及隨煩惱相應識。十五善俱行識生,謂信等相應識。十六無記俱行識生,謂彼俱不相應識。
善知心生,生是生起,即心正在現行活動。善知,指能知智心生,指所知心。有十六行心的生起差別不同,如能以善巧智如實的了知,是名善知心生。
一、阿陀那識的心生:阿陀那,譯爲執持,依攝論說,有執受色根和執取自體的兩個意義。依本經心意識相品說,有于身隨逐執持的意義。不可覺知,是說阿陀那識的能緣行相,所緣的對象,都是難可了知的。因爲,能緣的行相,是極微細最極微細的,所以難可了知;所緣的對象,就執受境說,是極微細的,就器世間說,是難測量的,所以難可了知。堅住,是約阿陀那識具有堅住性說。堅是安定穩固的意思,並非沒有變化,不過在變化的一類相續中,有相對的固定。凡過于流動性的東西,他沒有保持熏習的能力,那功能性就會散失。阿陀那是相續一類、固定一味的,有被熏的可能性,不像那轉易間斷的轉識,不堪受熏,所以說爲堅住。器是識所變現的器世間相,亦即外大種及所造色,所以名爲器識。又有合堅住器叁字解釋,謂堅住即器世間相,因爲識所變現的外器世間,一定是一劫住的,不同業所感的根身,隨其壽命的結束而結束,而是恒時相續的,所以名爲堅住。二、種種行相所緣識生,行相是能緣的見分,所緣是所緣的相分;所緣的不是一種,名爲種種所緣;行相也非一個,名爲種種行相。無性攝論說:“于一識中一分變異似所取相,一分變異似能取見。此之二分,各有種種差別行相俱時而起。若有不許一識一時有種種相,應無一時覺種種境”這具有種種行相種種所緣的識,唯約具有分別的意識說,所以說謂頓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別意識。色等境界,就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的六境。眼識唯取色境,乃至身識唯取觸境,而意識可以頓取一切所識的六麈境界。頓取,是說在一刹那中,可以遍緣諸境,不是先緣一境,後又緣一境。及頓取內外境界覺受者,分別瑜伽品略釋中說:“此第二釋。義說一切識,名種種行相所緣識也,非唯一意識。何等一切?如攝大乘“謂身、身者、受者識、彼所受識、彼能受識、世識、數識、處識、言說識、自他差別識,善趣惡趣死生識””。這是攝論所說的十一種識。身識,就是五色根。身者識,是五識所依的意思。受者識,是無滅意,即六識生起的無間滅意根。彼所受識,就是所取的色等六麈。彼能受識,就是能取的眼等六識。世識,是相續不斷的時間。數識,是一二叁四等的數目。處識,是有情的住處,如聚落、莊園等。言說識,是依見、聞、覺、知而起的言說。自他差別識,是有情間自他的各各差別。善趣惡趣死生識,是在善惡趣中的死生流轉。如是十一種識,最初的五種,爲覺受體,後面的六種,爲前五的差別,亦屬覺受所攝。如是諸識,若取內境,若取外境,從上所說可知。一念瞬息須臾乃至分別意識者,這是約無漏識的種種行相所緣識說。地上的菩薩,由于後得無漏自在力的緣故,具有無量的威德神變,所以有時在一念間,能入多定,以淨天眼,見多佛土,見多如來,所以說頓于一念瞬息須臾現入多定見多佛土見多如來分別意識。叁、小相所緣識生,即欲界所系的第八阿賴耶識。小相,就是欲界的境相。以阿賴耶識在欲界中,唯緣狹小的執受境,了別狹小的執受所緣。四、大相所緣識生,即色界所系的第八阿賴耶識。大相,就是色界的境相。以阿賴耶識在色界中,是緣廣大的執受境,了別廣大的執受所緣的。五、無量相所緣識生,即無色界中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所系的阿賴耶識。無量相,就是空識二處所有的相,是無邊無際的。阿賴耶識在這二處中,是緣無量的執受境,了別無量的執受所緣的。六、微細相所緣識生,即無色界中無所有處所系的阿賴耶識。此處中相,超過一切有所有的相,所以是微細的。阿賴耶識在這無所有處中,就緣這微細的執受境,了別這微細的執受所緣的。七、邊際相所緣識生,即無色界中非想非非想處所系的阿賴耶識。此處中相,第叁界相的最後邊,所以名邊際相。阿賴耶識在這處中,就緣這最極微細的執受境,了別這最極微細的執受所緣的。八、無相識生,即出世的識及緣滅的識。無相,是約遠離有漏的一切戲論相說。出世識,是與出世間智所相應的淨識,通于無漏的八種淨識,不是唯指那一識說。緣滅識,是與滅谛所相應的識,通于無漏的八識及有漏的意識。九、苦俱行識生,即地獄所有的轉識。地獄中的衆生,時時在受極苦,認識生起,即與諸苦相應,所以名苦俱行識生。十、雜受俱行識生,即欲界中所有的轉識。欲界的七轉識,時而與苦受相應,時而與樂受相應,時而與不苦樂受相應。與這叁受相雜俱轉,所以名雜受俱行識生。十一、喜俱行識生,即色界初二靜慮天所有識。初靜慮名離生喜樂地,二靜慮名定生喜樂地,所以此二靜慮中的識,有喜受與之相應而起。本來,此二地也有樂受的,因本經分五受差別的緣故,且說喜受俱行。十二、樂俱行識生,即色界第叁靜慮天所有識。叁靜慮名離喜妙樂地,所以唯有樂受與之相應而起。十叁、不苦不樂俱行識生,即色界第四靜慮天及無色界空、識、無所有、非想非非想處天所有識。此諸天中,唯有舍受與之相應而起的。十四、染汙俱行識生,即與貪等六根本煩惱以及小、中、大的諸隨煩惱所相應的有漏七識。本、染汙俱行識生,與他相應而起的心識,也就名爲染汙俱行識了。十五、善俱行識生,即與信、慚、愧、無瞋、無癡、勤、輕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的十一善法相應而起的有漏六識與無漏八識。信等十一是善行法,與之相應而起的識,亦即屬于善性,所以名爲善俱行識。十六、無記俱行識生,即與染汙與善都不相應的有漏六識及第八識。無記,是約在善不善的益損義中,不可以記別他是什麼,名爲無記。與之相應而起的識,亦即屬于無記性了,所以名爲無記俱行識生。
癸二善知心住
“雲何善知心住?謂如實知了別真如。
住是安住,不散亂的意思;或住是依住,能爲受用居處的意思。了別真如,即經前面說的“謂一切行唯是識性”。識性,就是唯識的真勝義性。以無漏的無分別智,確實的證得這真勝義性,名爲如實了知了別真如。到這時候,無漏智與真如理,平等平等的沒有絲毫差別,所以亦可名爲實住唯識。叁十頌說:“若時于所緣,智都無所得,爾時住唯識,離二取相故”。
癸叁善知心出
“雲何善知心出?謂如實知出二種縛:所謂相縛及麁重縛。此能善知,應令其心從如是出。
出謂出離,是出離系縛的意思。相縛及粗重縛,如兩根繩子牢固的系縛住衆生,使之不得出離。行者從修學中通達真勝義性後,能總觀察自內所有的一切雜染,同時並了知自身外爲相縛所縛,內爲粗重縛所縛。如是如實了知的因緣,應令無分別智相應之心…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分別瑜伽品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