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修慧的功用。修谓修习,即是胜定发生智慧,而依真如的言教,善取其相,安置成立,以为所缘,令心安住,使之速证现观的。内正思惟者,内指在定中,简别不是散心,所以言内思惟;正是如理作意,简别不是不如理,所以言正思惟。虽说能够内正思惟,但在加行位上思惟真如,实际只能见到真如的相貌,并不能真正的见到真如的理性,这不可不知!
子二弃舍诸相
“彼于真如正思惟故,心于一切细相现行,尚能弃舍,何况粗相?善男子!言细相者,谓心所执受相,或领纳相,或了别相,或杂染清净相,或内相,或外相,或内外相,或谓我当修行一切利有情相,或正智相,或真如相,或苦、集、灭、道相,或有为相,或无为相,或有常相,或无常相,或苦有变异性相,或苦无变异性相,或有为异相相,或有为同相相,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,或补特伽罗无我相,或法无我相。于彼现行,心能弃舍。
彼加行位上的菩萨,依七真如的正思惟,于是那能观的心上,一切所执受等的细相现行,皆能弃舍,那散心位上所现的一切粗相,或一切染污所现的粗相,或欲界下地所现的一切粗相,能弃舍,当更不成问题。这里说的弃舍粗细诸相,一往而谈,是指的遍计所执,实则依他亦在弃舍之中,因为内正思惟真如时,其依他起相亦不观察的,不观察依他,依他就不显现,约不显现,说之为舍。如前经说:“由真如作意,除遣法相及与义相。若于其名及名自性无所得时,亦不观彼所依之相,如是除遣”。由这可知遍计、依他的二相,都在弃舍之列。现将弃舍的细相,分别的说明如下:
所除的细相,总有二十二种,归纳起来分十一段说:一、所执受等的四相:心所执受相,即四义中的心执受义,或四念处中的身念处,或即执着遍计所执自性相。领纳相,即四义中的领纳义,或四念处中的受念处,或即六受身,而以领纳顺逆俱非境相为性的。了别相,即四义中的了别义,或四念处中的心念处,或即八种识,而以了别别境为其行相的。杂染清净相,即四义中的杂染清净义,或四念处中的法念处,或杂染相为烦恼、业、生的三杂染,清净相,为离系的菩提分法。二、内等的三相:内相,即顾恋身相及我慢相,或指自身名内,或以有情名内,或以六根名内。外相,即顾恋财相,或指他身名外,或以非情名外,或以六境为外。内外相,即男女承事资具相应相,或合自他身名内外,或合情非情名内外,或合根与境名内外。三、利他相,就是以四摄利益一切有情。或说菩萨执有菩提可求,有情可度,为了求得实有的菩提,即修学一切胜行;为了度实有的有情,即作一切有情义利。四、正智、真如的二相:正智,有世出世间的正智,有唯出世间的正智二种。如如,就是真如,为法无性所显圣智之所行的,不是言谈的安足处,亦即是言说之所不及的。五、四谛相:苦是以逼迫为相,有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的四相;集是以生长为相,有因、集、生、缘的四相;灭是以寂灭为相,有灭、尽、妙、离的四相;道是以出离为相,有道、如、行、出的四相。六、为无为相:与生、住、异、灭的四相相应的,名有为相;无生、住、异、灭的四相相应的,名无为相。七、常无常相:常相,约没有变异说,实则就是无为相;无常相,约有变异说,实则就是有为相。八、苦变异等相:有说,苦、乐二受名有变异性相,舍受名为若无变异性相。有说,处在杂受的有情类中,容或与乐受相应的,名苦有变异性相,捺落迦中的有情,一向是苦,纯苦无乐,名苦无变异性相。九、有为同异相:有为法中有很多品类差别相,如有色、无色、有见、无见,有对、无对,有漏、无漏,若善、不善、无记等,如是名有为异相相,因一一自相不共与他的。若说无常是有为法的共相,苦是有漏法的共相,空、无我是一切法的共相,如是名有为同相相,因遍一切行皆是无常而共与他的。十、知一切相,谓知一切是一切已,是显诸法的自相,有一切相,是显诸法的差别相。或谓知一切是一切已,为尽所有相,有一切相,为如所有性。十一、二无我相:补特伽罗无我,约人无我说。众生是由众缘组织成的,离了一切的缘生诸行,要求别有一个实在的自我,是不可得的,所以名为补特伽罗无我,法无我,是约诸法没有实在的自性说。每一法的存在,都是依于众缘而存在的,离了一切的缘生诸行,要求别有一个实在的自性,是不可得的,所以名为法无我。于彼现行心能弃舍者,谓即于彼如上所说的现行诸相,加行位上的菩萨,依七真如而观心时,有力能够遣除他,使他不再现起的。
子三善修治心
“彼既多住如是行故,于时时间,从其一切系盖散动,善修治心。
菩萨行者,以能如理作意观察思惟真如相故,就能使他一颗跳跃的心,安住在胜定中,不向外驰散,如是久久修习,要怎样的入定就可以怎样的入定,名为多住。既能多住,所以不论在什么时候,修习止观,都能从五系、五盖、五散动中,善修治心。修是修习,治是对治。能对治道,不是随便的可以自己生起的,而是要多多修习方便生起的。能对治道生起,就能对治所治的诸障了,所以说善修治心。
癸二见道位
“从是已后,于七真如,有七各别自内所证通达智生,名为见道。由得此故,名入菩萨正性离生,生如来家,证得初地,又能受用此地胜德。彼于先时,由得奢摩他、毘钵舍那故,已得二种所缘,谓有分别影像所缘,及无分别影像所缘。彼于今时得见道故,更证得事边际所缘。
见道,是约见先所未见的真理说的,因在加行位后无间的真智生时,就能照会体见真如的。自内所证,是说见道时所证的真如理性,是圣者的圣智圣见,内自所证的,不是寻思所行的境界。寻思所行,是诸异生的俗智俗见,辗转所证的。通达智生,就是体见真如的无漏妙智,初从种起的,这初从种起的无漏妙智,有种功能可以契会真如,所以名为通达。前面说过,加行位上的菩萨,只能思惟真如,并不能真实的观察真如,只能见到真如的行相,并不能真正的见到真如的理性,对于所思所见的真如,还没有决定性的体认,所以不是自内所证。就是缘那真如的智慧,也属分别的有漏所摄,并不能现观,所以不能通达真如,不是无漏所摄。可是从加行位入于见道已后,由于不断的思惟真如的缘故,无漏的无分别智任运的生起,顿时的断除一切见所断惑,证得遍一切一味的真如。现说于七真如有七各别自内所证,是从诠而说,并不是说无相真见道位的前后七时而各别内证的,因为真如的自体唯一而非七的。菩萨在见道位中,由于通达智生证得自内所证的真如的缘故,于是就得入菩萨正性离生的殊胜利益了。正性,就是无漏圣道,生,就是二障种子。以无漏的圣道,断除分别的二障种子,使那能生后有的分别烦恼,永不现行,名为正性离生。入,谓趣入。谓菩萨的正性离生,要在初地中初入地心时,方能正式的证得,因此名为入菩萨正性离生。生如来家者,谓登地的菩萨,深入诸佛自证的法界,具有佛慧的气分,由此能令诸佛种姓,无断无绝,名生如来家,为真佛子。证得初地者,谓此地中所有无量威力神变的胜德,皆得自在受用。同时,菩萨行者在见道位以前──先时,由于获得止观行故,已得四种所缘境事中的前二种的所缘境;因此,彼于今时的见道位上,由于初入现观的关系,更复证得第三事边际所缘境。如是所缘,就是上面说过的诸法如所有性、尽所有性。这些名义差别,如前已说,不再重释。
癸三修道位
“复于后后一切地中,进修修道,即于如是三种所缘作意思惟。
修道,是约亲证真如法界后,仍不断以无分别智数数修习观察说的,因要再进一步的修习,才能渐渐减俱生二障种子。每入一地,有入、住、出的三心。前见道位,就是在初地初入地心时所建立的。从此初地住及出心以后,乃至一直到金刚无间道那个时候,都名修道位。见道后的十地不是一数,所以重言后后。在这后后的十地位中修学,就是对于如上所说的有分别影像、无分别影像、事边际的三种所缘,加以数数作意思惟,使能缘的观智渐增,所缘的妙境渐显,是为修道的意义。
壬二喻合
“譬如有人,以其细楔出于粗楔。如是菩萨,依此以楔出楔方便,遣内相故,一切随顺杂染分相皆悉除遣。相除遣故,粗重亦遣。永害一切相粗重故,渐次于彼后后地中,如炼金法陶炼其心。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又得所作成满所缘。
以其细楔出于粗楔是譬喻:譬如竹管里有粗的东西──楔壅塞着不能拿出,要把他取出,先得用细的楔打进竹管去,才能把粗的挤出来;粗的一出来,细的也就出来,竹管就打通了,这叫做以其细楔出于粗楔。如是菩萨在定中发出一切法的无分别智,以此出世的无分别智,除遣粗细诸相,也就如这以楔出楔的方便一样,并不是不用这样的方便,可以除遣粗细诸相的。内相,就是三摩地所行影像的诸相。前说以胜定心,内正思惟真如理时,心于一切细相现行尚能弃舍,何况粗相,就是此意。菩萨修习止观,由能遣除内三摩地所行影像的诸相的缘故,一切随顺杂染分相,也就除遣,由除遣杂染分相的缘故,那沉重、刚强、障碍、怯劣、不自在转无堪能性的粗重相,也就被除遣了。若以细楔粗与法相合,那是这样的:内三摩地的影像是细楔,自性诸相是粗楔;或说身轻安为细楔,身粗重为粗楔:如其次第以细楔出粗楔。无性摄论说:“圣道微妙,故如细楔,所治种子,其性粗重,故如粗楔”。菩萨修习三摩地,以圣道的细楔,遣除二障的粗楔,是为以楔出楔义。因菩萨悟入见道时,于初地位中,永远的断除相及粗重的二缚,所以进入修道以后,就能渐渐的于彼后后的诸地中,如陶炼生金的方法一样来陶炼自己的内在的心。瑜伽论说:“谓陶炼生金略有三种:一、除垢陶炼,二、摄受陶炼,三、调柔陶炼。除垢陶炼者,谓从金性中,渐渐除去金中…
《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