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▪P1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疏所缘缘,所以是外。虽说他是疏远的外相,但修观的行者,在三摩地中,对他却需要加以拣择思察的,由拣择思察的因缘,于是对所缘的所知事相,不能使之明了的现前,也即不能令心得到安住,所以名为相散动。杂集论说:“相散乱者,为他归信,矫示修善。谓欲令信己有德,故现此相。由此因缘,所修善法,渐更退失”。此说与本经的讲法不同,他的意思是:本来没有一种德相,而矫现出自己有德的样子,诳惑大众,欺骗大众,而实际于所修的胜定,一点功能都没有,名为相散乱。他与本经的主要差别;杂集是约外面的矫示相言,本经是约内面的缘外相言。不论是内缘外相,外现矫相,二者都有一种扰乱内心使心散动的特性,因此都名相散动。

  五、内作意,指定中的作意,拣别不是散心的作意;所有受,指定中所起的喜乐情绪,拣别不是从外所得的喜乐。由粗重身计我起慢者,粗重是我见我慢的种子,这种子是在所依的身上有的,所以名粗重身。众生有这粗重身的存在,当他修习止观,于内作意为缘而生起喜乐的情绪时,就由见、慢的种子,计执我我所及我慢,以为我能得定,我能在定中得到喜乐,不知正因如此,不能如实的了知正所缘境,是为粗重散动。杂集论明显的说:“粗重散乱者,依我我所执及我慢品粗重力故,修善法时,于已生起所有诸受,起我我所及与我慢、执受、间杂、取相。谓由我执等粗重力故,于已生起乐等受中,或执为我,或执我所,或起我慢。由此所修善品,永不清净。执受者,谓初执着。间杂者,从此以后,由此间杂诸心相续。取相者,谓即于此受数执异相”。读这段文,对本经所说的粗重散动,可以完全明白,可说这是本经这里的最好注脚。

  辛五十一障

  “世尊!此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从初菩萨地乃至如来地,能对治何障”?“善男子!此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于初地中,对治恶趣烦恼业生杂染障。第二地中,对治微细误犯现行障。第三地中,对治欲贪障。第四地中,对治定爱及法爱障。第五地中,对治生死涅槃一向背趣障。第六地中,对治相多现行障。第七地中,对治细相现行障。第八地中,对治于无相作功用及于有相不得自在障。第九地中,对治于一切种善巧言辞不得自在障。第十地中,对治不得圆满法身证得障。善男子!此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于如来地,对治极微细最极微细烦恼障及所知障。由能永害如是障故,究竟证得无着无碍一切智见。依于所作成满所缘,建立最极清净法身”。

  初菩萨地,指最初的极喜地,如来地,指最后的佛地,乃至二字是超略之词,就是力量去初后中间的离垢地、发光地、焰慧地、极难胜地、现前地、远行地、不动地、善慧地、法云地的九地。地有多种的意义,主要的是依持义,种种修行的功德,依之而成立,依之而生起,所谓“能生功德名为地”。地的体性,就是无分别智契证法界实相,种种功德,只是地的眷属庄严。所以建立十一地者,是约对治十一种障而安立的,以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,渐离十一种所治障的隐覆,也就次第的深入于法界实相。此中,当机请问,如文可知;佛陀解答,略如下释。

  一菩萨行者在不断的实践止观的过程中,从加行位世第一的后心,入于见道证得初地时,就对治了恶趣的烦恼、业、生的三杂染的重障。恶趣,通常是指地狱、饿鬼、畜生的三恶趣,实则可以总指五趣说的,因为同是所毁责的。菩萨未见道时,恶趣与三杂染,为入初地之障,修习止观可以对治,所以这能治道现在前时,那能障法就被对治了。二地的圣者,能够对治微细误犯现行的大障,微细误犯现行,就是于诸众生身误犯身、口、意的三业染行,这染行,在初地中还存在着,所以就障碍了二地的证得。若从初地趣证二地时,运用止观的能治道,对治这微细的烦恼垢,不再依有情身等误犯三业,就证得二地的真如法界了。三、三地的圣者,能够对治欲贪的大障。欲贪障,就是在五欲的境界上所起的贪爱。既在五欲上生起贪爱的染者心,当然就时时的住在散乱中,障碍胜定而不得生起了,所以名为欲贪障。若从二地趣证三地时,运用止观的能治道,对治这贪欲障,其心不再向外奔驰,就可证得胜定而发妙慧之光了。四、四地的圣者,能够对治定爱及法爱的大障。定爱,是对第三地上所得的胜定,生起贪爱染着之心而不能舍;法爱,是对第三地上所得的大法总持,生起贪爱染着之心而不能舍;由是障碍了四地的证得。若从三地趣证四地时,运用止观的能治道,对治这障,不再于胜定及大法总持上起爱,就可证得最胜菩提分法了。五、五地的圣者,能够对治生死涅槃一向背趣的大障。背谓厌背,趣谓趣向。四地菩萨还不能舍弃一向背厌生死、一向趣向涅槃的作意,以为生死是可厌的,涅槃是可欣的,不知生死即是涅槃,所以就违碍了五地的无差别相。若从四地趣证五地时,运用止观的能治道,获得真俗并观,通达法界的生死涅槃无差别性,就远离此障而证得相续无差别的法界了。六、六地的圣者,能够对治相多现行的大障。相多现行,就是别观十二缘起的流转门是杂染的,还灭门是清净的。在作观时,观中多时有这染净的差别相现行,所以就障蔽了六地无染无净的妙境。若从五地趣入六地时,修缘起智,观缘起毕竟空,通达染净平等,就证行无染净的法界了。七、七地的圣者,能够对治细相现行的大障。细相现行,是说前六地的菩萨,对如来的种种教法,还有微细的取相现行,所以就违碍了第七地的妙无相观,就可通达如来一切法门,法法皆是无差别的了。八、八地的圣者,能够对治于无相作功用及于有相不得自在的大障。第七地的菩萨,虽已能够做到无相行的地步,但还是有功用行的。同时,对于随所欲乐的现相现土,如现金银等相及大小土,还不能速疾自在的成办所作。因此,障碍了八地的无功用道。若从七地趣证八地时,运用止观的能治道,对治此障,悟入八地,就离有功用行,“证得无生法忍,通达诸法的不增不灭,得二种自在依止,能任运的现起身相及国土。八地菩萨得如幻三昧,观一切法无碍,随心所欲现的即能显现,叫相自在依止。能观诸世界,随心所欲变的何种国土即能变现,叫土自在依止。这两者,也是八地所证入法界的义相”。九、九地的圣者,能够对治于一切种善巧言辞不得自在的大障。于一切种善巧言辞就是四无碍解。菩萨在八地位上,虽已得到无相的妙乐,但于无相寂灭还有些耽着,还不能无功用行的去利乐一切有情,所以对于异名众相训词差别一切品类宣说法中,不能得到无碍的自在。入九地时,断此大障,成就微妙的四无碍解,遍往十方宣说善法,都能无碍自在,所以就证得智自在依止了。十、十地的圣者,能够对治不得圆满法身证得的大障。谓在九地菩萨的位上,对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,还不能得到确实的自在,所以不能证得圆满法身,因不能证得无量无边妙功德法所庄严的法身所以名障。若能远离此障,就得身、口、意的三业自在,自在的化导一切众生,完成自己的无边妙德,也就证得圆满法身了。十一、菩萨所修的止观道,不特能对治十地中所有的大障,就是如来地上的极微细最极微细的烦恼、所知的二障,也能对治。成唯识论说:“十地于法虽得自在,而有余障,未名最极。谓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运烦恼障种。金刚喻定现在前时,彼皆定断入如来地”。证入如来地,就超过如一切菩萨行菩萨地了。超过菩萨地的如来地,由于永远的解决极微细最极微细的所知障,所以就究竟证得无着的一切智见;由于永远的解决极微细最极微细的烦恼障种,所以就究竟证得无碍的一切智见。智见的差别,如前所说的,缘总法所有的妙慧,是名为智;缘别法所有的妙慧,是名为见。无着,是约如实知说;无碍,是约速遍知说。依于所作成满所缘,是四种所缘境事中的所作成办所缘境事。瑜伽论对这有解释说:“云何所作成办?谓修观行者,于奢摩他、毗钵舍那,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为因缘故,诸缘影像所有作意,皆得圆满,此圆满故,便得转依。一切粗重,悉皆息灭。得转依故,超过影像,即于所知事,有无分别现量智见生”。最极清净法身,是对不极清净法身说的。十地菩萨,都得法身的,但前九地所得法身还未圆满,第十法云地虽已证得圆满法身,然未到达最极清净的阶段,如来由于把一切的烦恼习气,都已永断无余,所以所证得的法身,也就是最极清的了。

  己十六能证菩提门

  庚一当机请问

 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菩萨依奢摩他、毘钵舍那勤修行故,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?

  这是当机者的请问:谓行菩萨道的菩萨,从不断的实践中,完成了止观行,又怎样的依这止观的勤修加行,而证无上正等菩提的大利大果呢?

  庚二如来解答

  辛一正释

  壬一法说

  癸一加行位

  子一思惟真如

  佛告慈氏菩萨曰:“善男子!若诸菩萨已得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依七真如,于如所闻所思法中,由胜定心,于善审定、于善思量、于善安立真如性中,内正思惟。

  菩萨奢摩他、毗钵舍那,是在加行位中,因在这位中,依四种胜定,修四加行的。在这已前的资粮位上,虽也不断的在修菩萨行,但多住外门而修,是不能得止观的。中行位上已得止观的菩萨,为更进一步的修习,乃依流转等七真如的所观之境,于如过去所听闻所思惟的教法中,由殊胜的奢摩他、毗钵舍那的定心而修。以这止观二者,思惟染净法中的所有真如,有大堪能,有大势用,所以名胜;二道双运和合俱转,总称为一名胜定心。由这定心变缘真如之相,因三慧的不同,所以有三种的心相差别:一、于善审定,这是闻慧的功能。谓由闻慧生起一种胜解,而于所缘的真如,令心审定印持,没有一点犹豫。二、于善思量,这是思慧的功能。思谓思虑,即是思数发生智慧,而于所缘的真如,善巧思择,令心通达了知,没有一点颠倒。三、于善安立,这是…

《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