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摩他、毗钵舍那,究有怎样的胜能业用?佛答说:止观二者,有解脱相缚及粗重缚的二种胜能业用。相缚,在印度有两种的解脱:一、一切有漏相分,名为相缚。谓以能知的心识去认识所知的诸有漏法时,本应了解他的如幻如化非有似有的,但因有漏的相分力,使能见的见分失却这种力用,且由无明蒙蔽的因缘,不特不能了知有漏的色心等法,是如幻非有,反妄执他有实在的自体。如是,相即是缚,名为相缚。二、第七末那识为相缚体。眼等前六识,对各自所缘的相分,本可了知他的如幻非有的,但因末那识恒时有我痴、我见、我慢、我爱的四惑与他相应的关系,所以就影响到前六识的认识不清,妄执自所缘的境相有实自性。如是,相指相分,缚指末那。相分之缚,名为相缚。粗重缚,向来也有两种的解释;一、有漏法上没有一种堪任的功能性,名粗重缚。二、烦恼、所知的二障种子,名粗重缚。如是相缚、粗重缚,缚住众生在生死海中不能出离,若要挣脱这两根强有力的绳索系缚,唯有精勤勇猛的修习止观,所以说此能解脱二缚为业。

  辛一五系障

  “世尊!如佛所说五种系中,几是奢摩他障?几是毘钵舍那障?几是俱障”?“善男子!顾恋身财,是奢摩他障;于诸圣教不得随欲,是毘钵舍那障;乐相杂住,于少喜足,当知俱障。由第一故,不能造修;由第二故,所修加行,不到究竟”。

  佛所说的五种系,就是答文中的:一、顾恋身,二、顾恋财,三、于诸圣教不得随欲,四、乐相杂住,五、于少喜足。当机者的问意是:在这五种系中,几为修止的障碍?几为修观的障碍?几为止观双修的障碍?系为系缚,有了这五者的存在,就能拘碍定慧不能顺利自在的修成,所以名系。佛解答说:五种中的顾恋身与顾恋财,是修奢摩他的大障,为什么呢?因对自身外财生起顾恋不舍的心,那无始来的贪欲,必然就会炽盛起来,由贪欲的炽盛,就牵引内心向外奔驰,不能寂静安住下来了,所以成为奢摩他的大障。第三种于诸圣教不得随欲,是修毗钵舍那的大障,为什么呢?因对如来为诸菩萨所说的法假安立的十二分教,不曾能够随顺的“善听善受,言善通利,意善寻思,见善通达”。由于不能做到这步工夫,因而对佛所说的法假安立的十二分教,也就不“能正思择,最极思择,周遍寻思,周遍伺察”,所以成为毗钵舍那的大障。第四乐相杂住,第五于少喜足,是双修止观的大障,为什么呢?因喜在热闹的地方与广大的群众杂处在一起,多求多务多诸事业,不能安心的修止修观,所以成为二者的大障。或者在修习止观的过程中,稍微得到了一点境界,便生厌足之想,以为自己的工夫到家了,不再更进一步的希求胜上妙法,所以就障碍了止观的圆满成就。分开来说:由第一的乐相杂住,认为世间非常的系华热闹,生不起厌离之心,所以就不能造修止观。由第二的于少喜足,认为自己所得的已经圆满究竟,无须再画蛇添足的修习了,所以所修的加行不能到达究竟。

  辛二五盖障

  “世尊!于五盖中,几是奢摩他障?几是毘钵舍那障?几是俱障”?“善男子!掉举、恶作,是奢摩他障;惛沉、睡眠、疑,是毘钵舍那障;贪欲、瞋恚,当知俱障”。

  五盖,就是答文中的:一、贪欲,二、瞋恚,三、惛沉、睡眠,四、掉举、恶作,五、疑。此五所以名为盖者,杂集论说:“能令善品不得显了,是盖义。覆蔽其心,障诸善品令不转故”。瑜伽论产:“覆真实义,故名为盖”。当机者的问意是:有情有这五盖的存在,是与所修的止观不相应的,但当正式修习止观时,那几种盖是奢摩他的障碍?那几种盖是毗钵舍那的障碍?那几种盖是止观共有的障碍?佛解答说:掉举、恶作盖,是奢摩他的障碍,因这二者的自性是躁动的。如掉举,是以身心躁动为相的,恶作,是以令心变悔为相的。心悔就不能安定,躁动就不能寂静,而修奢摩他的唯一目的,在求寂静与安定,现既因此二者的捣乱,不能达到目的,当然就成为修止的大障了。惛沉,是以身心沉没为相的,睡眠,是令观心昧略为相的,疑,是令心犹豫不决为相的。沉没就不明了,昧略就不清醒,犹豫就不果断,而修毗钵舍那的最大目的,在求惺惺明明,果决不惑,现既因他们的存在,不能达到这一目的,当然就成为修观的大障了。贪欲、瞋恚、的二盖,是止观的俱障,因这二盖都有扰乱止观的特性的。如贪欲,是以耽求诸欲为他的自相的,瞋恚,是以瞋恚有情为他的自相的。由耽求诸欲而向外追求,内心就不能寂静,被欲所蒙,内心就不能明了;由瞋恚有情而多所寻伺,内心就不能安定,心生恚怒,内心就不能认识清楚,所以这二盖,俱是止观的障碍。

  辛三明满净

  “世尊!齐何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”?“善男子!乃至所有惛沉、睡眠正善除遣,齐是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”。“世尊!齐何名得毘钵舍那道圆满清净”?“善男子!乃至所有掉举、恶作正善除遣,齐是名得毘钵舍那道圆满清净”。

  当机问:行者修习奢摩他道,要到达怎样的程度,方算圆满清净呢?佛答说:掉举、恶作盖,说为奢摩他的障碍,是约最初得止说的,假使把这除遣了,获得了奢摩他定,还不能算是已得圆满清净,必须再进一步的遣除所有惛沉、睡眠盖,方能达到清净圆满的地步,因为惛、睡也是奢摩他的障碍的缘故。如瑜伽说:“若于修学增上心时,惛沉、睡眠数数现行,能为障碍”。所以需要解决他,才得圆满清净。当机问:行者修习毗钵舍那道,要到达怎样的程度,方算圆满清净呢?佛答说:惛沉、睡眠与疑的二盖,如前所说,是毗钵舍那的障碍,也是约最初得观说的,假使把这遣除了,获得了毗钵舍那,还不能算是已得圆满清净,必须再进一步的遣除所有掉举、恶作盖,方能达到清净圆满的地步,因为这二者也是毗钵舍那的障碍的缘故。如瑜伽说:“若于修学增上慧时,简择法故,掉举、恶作数数现行,能为障碍”。所以需要解决他,才得圆满清净。

  辛四五散动

  “世尊!若诸菩萨于奢摩他、毘钵舍那现在前时,应知几种心散动法”?“善男子!应知五种:一者作意散动,二者外心散动,三者内心散动,四者相散动,五者麁重散动。善男子!若诸菩萨舍于大乘相应作意,堕在声闻、独觉相应诸作意中,当知是名作意散动。若于其外五种妙欲诸杂乱相,所有寻思随烦恼中,及于其外所缘境中,纵心流散,当知是名外心散动。若由惛沉及以睡眠,或由沉没,或由爱味三摩钵底,或由随一三摩钵底,诸随烦恼之所染污,当知是名内心散动。若依外相,于内等持所行诸相,作意思惟,名相散动。若内作意为缘,生起所有诸受,由麁重身计我起慢,当知是名粗重散动”。

  心散动法,就是相应心所中的一类心所,能令其心散乱倾动的意思。这散动法,摄论说有十种,本经说有五种。文中先是当机者的请问,次是如来的解答。在解答中,先是标数列名,次是次第别释。现就根据他的次第,别释如下:

  一、作意就是用心的意思,有大乘相应的作意,有小乘相应的作意。菩萨行者修学止观,应该运用大乘的作意,不应运用小乘的作意;假使止观行者,舍于大乘相应的作意,而堕落在二乘相应的请作意中,去修学止观,那就名为作意散动了。为什么呢?内放弃大乘的用心,习二乘作意的缘故。杂集论说:“作意散乱者,谓于余乘、余定,若依、若入所有流散。谓依余乘,或入余定,舍先所习,发起散乱”。这是必然的,你原先修这样的定,忽又放弃了,去修那样的定,其心自然要散乱,所以名为作意散动。

  二、外心就是心向外而奔放的意思。修习止观,自心应安住在所观的境上,假使还是向外界的境相去追求,那就违反自己所修的止观了。五种妙欲,即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的五欲;诸杂乱相,即贪、瞋、痴、男、女的五相。由五欲、五相的牵引其心,就发生种种不正当的寻思,以及生起诸随烦恼的活动。因为不正寻思及随烦恼,都是缘于五相、五欲而起的,如果没有这些,一心一意的安住在所观境上,那里还会有不正寻思的产生?又那里会有诸随烦恼的现起?及于其外所缘境中的外所缘境,仍是指上说的五欲、五相,而这与上所说不同者,前所举的五欲、五相,意在显示不正寻思及随烦恼的依处,不是显示散心的所缘;此所举的五欲、五相,是约散心的所缘境说,不是就什么所依讲,这是二者的差别。诸相,有使心向外驰惊的效力;寻思,能令心发生思慕躁动的功能;随烦恼,则又有令心恒时不得寂静的作用。合此三而言,就是纵心流荡驰散,务外而不务内,名为外心散动。杂集论说:“外散乱者,正修善时,于五妙欲其心驰散。谓方便修闻等善法,舍彼所缘,心外驰散,处妙欲中”。就是这外心散动的最好说明。

  三、内心就是内在的心念或上或下而不得安定的意思。修止观行,其心固须向内而不向外,但向内并不就是显示心的安定,如不善用其心,还是有散动的。此内在的散动因素,就是诸随烦恼的染污心所。惛沉,是大随烦恼的一种,其相瞢懂,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他的业用。睡眠,是不定心所的一种,其性昧略,用能障观。沉没,是一种下劣心,由他能使所修的静定退失的。爱昧三摩钵底,三摩钵底是梵语,此云等至,由前加行的因缘,平等的离去沉掉至得此定,名为等至。爱味就是贪,谓由欲界的贪爱,爱味染着所得的上定,所以名为爱味三摩钵底。言随一三摩钵底诸随烦恼者,三摩钵底,指八胜处、八遍处、四无色的诸等至;诸随烦恼,指放逸、懈怠等。是诸烦恼在诸定中,不一定俱有,所以说随一。由如是等的诸随烦恼,扰乱所修的禅定,令定退失,名为染污。杂集论说:“由沉掉退失静虑”,亦即此意。所以叫做内心散动。

  四、外相指先见闻觉知所认识的色等事相。于内等持所行诸相,指内三摩地中所行的影像。定中的影像相,为定的亲所缘缘,所以是内;所知事的本质相,为定的…

《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