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相,永绝一切分别戏论,没有实常实乐可言的,所以不可执有无变异相,此相不可得,名无变异空。
十、即于彼相,指前九相,对治空性,指前十六相。为对治彼相而思惟十六空时,即有十六种的空性相现前,所以说作意思惟故,有空性相。这空性相,唯有空空能正除遣。般若经说:“言空空者,谓一切法空,由空空,是名空空”。中边论说:“能见此者,谓智能见内处等空。空智空故,说名空空”。由此空空,能正除遣有空性相。如一定认为有空性相的存在,那还是一种妄执,不能见诸法实相的。
辛二除相解脱
壬一当机请问
“世尊!除遣如是十种相时,除遣何等?从何等相而得解脱”?
当机者提出二问:一、除遣何等心相?如前所说的十种相,于定、于散、于遍计、于依他,心相非一,究是遣除的那种心相?二、从何等相而得解脱?解脱说是离缚,纯有有相缚粗利缚二种,究从何等缚而得解脱呢?请佛为我指示!
壬二如来解答
“善男子!除遣三摩地所行影像相;从杂染缚相而得解脱,彼亦除遣。
佛解释说:由空所遣的诸相,是三摩地的所行影像,不是散心位上所见的境相,所以是定非散。所遣定中的影像,是依他起相,不是遍计执相,所以是依他非遍计。由能遣除三摩地所行的依他影像相,因而就从杂染的相缚而得解脱了。杂染,指一切的有漏法,有了有漏法的存在,就使有情的身心不得自在,所以名缚。如是名缚,有相缚、粗重缚的差别。不能了知依他境相,是缘生如幻、如阳焰等,于是能缘于他的见分,就为所缘的相分拘碍,不能得到自在,名为相缚。假使能缘于他的心与诸染污法相应而起,而为染污法所缚,不能堪任如实的观察所有真如,名粗重缚。彼亦除遣的彼字,指杂染缚。意谓三摩地中的所行影像能够除遣,彼杂染缚也就可以除遣了,因为勤修止观,是能解脱杂染缚的。如胜义谛相品说:“众生为相缚,及为粗重缚,要勤修止观,尔乃得解脱”,即此意。
壬三通外疑难
“善男子!当知就胜说如是空治如是相,非不一一治一切相。譬如无明,非不能生乃至老死诸杂染法。就胜但说能生于行,由是诸行亲近缘故。此中道理,当知亦尔”。
有人生这样的疑问说:如上所说的十七空,难道真是如上那样的对治十相吗?岂不一一空皆能对治十相吗?佛为他通释说:上面分别说明以什么空对治什么相,是就殊胜的意义说的;若就实际而言,一一空是能遣除一切相的,所以说非不一一治一切相。譬如十二缘起中的最初无明,不但能够生行,实也可以生识、名色、六入、乃至老死的一切杂染法的;通常所以都说无明生行者,那是就胜说的,因他是诸行的亲近缘故。此中道理,当知亦尔,是举法同喻,可知。
辛三总空性相
壬一当机请问
尔时,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“世尊!此中何等空是总空性相?若诸菩萨了知是已,无有失坏于空性相、离增上慢”?
依唯识学者说,空与空性,言别而久殊:“执非有故,说之为空;理非无故,说名空性”。这与中观者说的空就是空性,空性就是空,是不同的。现在当机者的问意是:所谓空无彼体之法,究是指的什么?由彼空所显示的空性,又是何相?这问题非常重要,因为菩萨行者,假使了知了这空与空性的差别,无的如实知他是无而不执为有,有的如实知他是有而不执为无,远离增益损减二边的过失,契会于中道的真理,那就不会失坏于总空性相,同时也就离去增上慢了!执有执空的学者,不特失坏总空性相,且也离不了增上慢。正因为问题的重要,所以慈氏特别提出来请示!
尔时,世尊叹慈氏菩萨曰:“善哉!善哉!善男子!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,令诸菩萨于空性相无有失坏!何以故?善男子!若诸菩萨于空性相有失坏者,便为失坏一切大乘。是故汝应谛听!谛听!当为汝说总空性相。善男子!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,一切品类杂染、清净遍计所执相,毕竟远离性,及于此中都无所得,如是名为于大乘中总空性相”。
尔时世尊下,赞问有益,如文可知。何以故下,说明有益的所以。是故汝应下,许说正答。现在分别说明如下:
一切大乘,总括的说,是指一切的大乘教法,分别的说,是指教、理、行、果的四者。唯识学者的空有观,是依、圆有,遍计执无,若能了知遍计执无,依、圆是有,即不失坏大乘,如有拨无依他起与圆成实,那就失坏一切大乘了。瑜伽真实义品说:“如有一类闻说难解大乘相应、空性相应、未极显了密意趣义甚深经典,不能如实解所说义,起不如理妄分别。由不巧便所引寻思,起如是见,立如是论:一切唯假,是为真实。若作是观,名为正观。彼于虚假所依处所,实有唯事,拨为非有,是则一切虚假皆无,何当得有一切唯假,是为真实?由此道理,彼于真实及以虚假,二种俱谤都无所有。由谤真实及虚假故,当知是名最极无者。如是无者,一切有智同梵行者,不应共语,不应共住。如是无者,能自败坏,亦坏世间随彼见者”。唯识学者认为一切唯假的,是罪大恶极的!罪大恶极的人,不能正确的理解佛法,当然是失坏大乘了!所以瑜伽论又说:“于色等法实有唯事起损减执坏诸法者所有过失,由是过失,于佛所说法、毗奈耶,甚为失坏”。对于失坏大乘的广为说明,详如瑜伽真实义品,兹不具释。
失坏大乘有这样的过失,所以我不能不为你解说总空性相,希望你好好的听!好好的听!善男子!一切法相有三,就是我在一切法相品中说的遍计所执相、依他起相、圆成实相。如此三相,遍计是无的,依、圆是有的,如有颂说:“遍计所执无,依他起性有;妄分别失坏,堕增减二边”。所以此中说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,一切品类杂染表达式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性,就是远离遍计所执相,亦即是于依他起的生无自性性中,如实了知相无自性性及胜义无自性性。及于此中都无所得,是约所了知的空性相中,空有二相皆已除遣说。如前经说:“于所了知真如义中,都无有相,亦无所得”。如是空有都无所得,为大乘中的总空性相。若诸菩萨了知如是大乘总空性相,那就名为善取于空而不失坏空性相,亦复远离增上慢了。
一切唯似,在唯识者看来,是失坏于大乘,而随入恶取空见了;但在中观者看来,却没有这样的严重过失。因据色即是空的自性空义以理解一切断有为法的假名不实,只是理解他的假名不实缘起幻有而已,并没有把这假名不实的缘起法拨之为无。这样,不但不是恶取空者,且是真能善解一切法自性空义者!所以从空宗看恶取空者,那是这样的:一分学空的学者,不了解即缘起而性空,即性空而缘起,误会了即世俗而胜义的性空义,以为即胜义而世俗的缘起因果事相也是无有;同时,又误会了即有而空的自性空,于是就破坏了即空而有的缘起有。由他破坏了因果事相的缘起有,所以称他为恶取空者!性空者没有拨无缘起事相,所以他是不负恶取空的雅号的。因此,什么是总空性相,中观者与唯识者的看法又不同。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,一切品类杂染清净,遍计所执相,毕竟远离性,是显遍计所执空;及于此中都无所得,是显依他、圆成亦无。如是三性都无所得,名为总空性相。所以般若经说:“一切诸法皆无自性、无生、无灭、本来寂静、自性涅槃”。能够这样的善解总空性相,才不会失坏大乘;不然,是否不失坏大乘,那还是问题哩!
己十四止观摄定门
庚一当机请问
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“世尊!此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能摄几种胜三摩地”?
当机者问:行者所修的三摩地,是很多的,如空、无相、无愿的三三摩地等,但现在所修的这大乘的止观,能够摄几种的三摩地呢?
庚二如来解答
佛告慈氏菩萨曰:“善男子!如我所说无量声闻、菩萨、如来,有无量种胜三摩地,当知一切皆此所摄”。
佛解答说:凡我过去所曾经说过的,不论是声闻所修的、菩萨所修的、如来所修的无量胜三摩地,当知都是止观所摄,没有一种三摩地,不是这止观所摄的。
己十五因果作业门
庚一辨因果
“世尊!此奢摩他、毘钵舍那以何为因”?“善男子!清净尸罗,清净闻思所成正见,以为其因”?“世尊!此奢摩他、毘钵舍那以何为果”?“善男子!善清净心,善清净慧,以为其果。复次,善男子!一切声闻及如来等,所有世间及出世间,一切善法,当知皆是此奢摩他、毘钵舍那所得之果”。
当机问:以什么为因方能修这止观呢?佛答说:由二原因:一是清净尸罗,即别解脱戒。谓由严格的守持所受的净戒,内心欢喜而没有什么愧悔,于是身体便得轻安,身轻安故,内心就寂静,所以戒是定因。经说:“由戒生定”,就是此意。二是清净闻、思二慧所成的正见。出世清净的正见生起,是由两个因缘,即依他言音的多闻正法,与依所闻教法而作如法合理的思惟。以此闻、思,于是通达诸法实相的出世正见便生起了。正见生起,就能求奢摩他,能善毗钵舍那。所以此为定因。
当机问:修这止观所得的果又是什么呢?佛答说:善清净心,是修奢摩他所得之果。心是显定,所以三增上学中,名为增上心学。善清净慧,是修毗钵舍那所得之果。这是约殊胜的等流果说,若约共有的增上果说,止观各得如上二果的。所得定慧之果,是无漏而不是有漏的,所以名善;是清净而不是杂染的,所以名为清净。除这为正所得果外,其它如无量声闻、菩萨、如来所有的世出世间的一切善法,当知皆是这止观所得之果。有人说:佛所得的一切,都是无漏的,怎可说如来得世间的一切善法?测疏解说:“世间有二种:一体有漏,故名世间;二者体虽无漏,缘世间故,名为世间。谓后得智相应心等,是故世尊有民间法”。
庚二辨作业
“世尊!此奢摩他、毘钵舍那能作何业”?“善男子!此能解脱二缚,所谓相缚及粗重缚”。
当机问:所修的奢…
《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