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相,永絕一切分別戲論,沒有實常實樂可言的,所以不可執有無變異相,此相不可得,名無變異空。
十、即于彼相,指前九相,對治空性,指前十六相。爲對治彼相而思惟十六空時,即有十六種的空性相現前,所以說作意思惟故,有空性相。這空性相,唯有空空能正除遣。般若經說:“言空空者,謂一切法空,由空空,是名空空”。中邊論說:“能見此者,謂智能見內處等空。空智空故,說名空空”。由此空空,能正除遣有空性相。如一定認爲有空性相的存在,那還是一種妄執,不能見諸法實相的。
辛二除相解脫
壬一當機請問
“世尊!除遣如是十種相時,除遣何等?從何等相而得解脫”?
當機者提出二問:一、除遣何等心相?如前所說的十種相,于定、于散、于遍計、于依他,心相非一,究是遣除的那種心相?二、從何等相而得解脫?解脫說是離縛,純有有相縛粗利縛二種,究從何等縛而得解脫呢?請佛爲我指示!
壬二如來解答
“善男子!除遣叁摩地所行影像相;從雜染縛相而得解脫,彼亦除遣。
佛解釋說:由空所遣的諸相,是叁摩地的所行影像,不是散心位上所見的境相,所以是定非散。所遣定中的影像,是依他起相,不是遍計執相,所以是依他非遍計。由能遣除叁摩地所行的依他影像相,因而就從雜染的相縛而得解脫了。雜染,指一切的有漏法,有了有漏法的存在,就使有情的身心不得自在,所以名縛。如是名縛,有相縛、粗重縛的差別。不能了知依他境相,是緣生如幻、如陽焰等,于是能緣于他的見分,就爲所緣的相分拘礙,不能得到自在,名爲相縛。假使能緣于他的心與諸染汙法相應而起,而爲染汙法所縛,不能堪任如實的觀察所有真如,名粗重縛。彼亦除遣的彼字,指雜染縛。意謂叁摩地中的所行影像能夠除遣,彼雜染縛也就可以除遣了,因爲勤修止觀,是能解脫雜染縛的。如勝義谛相品說:“衆生爲相縛,及爲粗重縛,要勤修止觀,爾乃得解脫”,即此意。
壬叁通外疑難
“善男子!當知就勝說如是空治如是相,非不一一治一切相。譬如無明,非不能生乃至老死諸雜染法。就勝但說能生于行,由是諸行親近緣故。此中道理,當知亦爾”。
有人生這樣的疑問說:如上所說的十七空,難道真是如上那樣的對治十相嗎?豈不一一空皆能對治十相嗎?佛爲他通釋說:上面分別說明以什麼空對治什麼相,是就殊勝的意義說的;若就實際而言,一一空是能遣除一切相的,所以說非不一一治一切相。譬如十二緣起中的最初無明,不但能夠生行,實也可以生識、名色、六入、乃至老死的一切雜染法的;通常所以都說無明生行者,那是就勝說的,因他是諸行的親近緣故。此中道理,當知亦爾,是舉法同喻,可知。
辛叁總空性相
壬一當機請問
爾時,慈氏菩薩複白佛言:“世尊!此中何等空是總空性相?若諸菩薩了知是已,無有失壞于空性相、離增上慢”?
依唯識學者說,空與空性,言別而久殊:“執非有故,說之爲空;理非無故,說名空性”。這與中觀者說的空就是空性,空性就是空,是不同的。現在當機者的問意是:所謂空無彼體之法,究是指的什麼?由彼空所顯示的空性,又是何相?這問題非常重要,因爲菩薩行者,假使了知了這空與空性的差別,無的如實知他是無而不執爲有,有的如實知他是有而不執爲無,遠離增益損減二邊的過失,契會于中道的真理,那就不會失壞于總空性相,同時也就離去增上慢了!執有執空的學者,不特失壞總空性相,且也離不了增上慢。正因爲問題的重要,所以慈氏特別提出來請示!
爾時,世尊歎慈氏菩薩曰:“善哉!善哉!善男子!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深義,令諸菩薩于空性相無有失壞!何以故?善男子!若諸菩薩于空性相有失壞者,便爲失壞一切大乘。是故汝應谛聽!谛聽!當爲汝說總空性相。善男子!若于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中,一切品類雜染、清淨遍計所執相,畢竟遠離性,及于此中都無所得,如是名爲于大乘中總空性相”。
爾時世尊下,贊問有益,如文可知。何以故下,說明有益的所以。是故汝應下,許說正答。現在分別說明如下:
一切大乘,總括的說,是指一切的大乘教法,分別的說,是指教、理、行、果的四者。唯識學者的空有觀,是依、圓有,遍計執無,若能了知遍計執無,依、圓是有,即不失壞大乘,如有撥無依他起與圓成實,那就失壞一切大乘了。瑜伽真實義品說:“如有一類聞說難解大乘相應、空性相應、未極顯了密意趣義甚深經典,不能如實解所說義,起不如理妄分別。由不巧便所引尋思,起如是見,立如是論:一切唯假,是爲真實。若作是觀,名爲正觀。彼于虛假所依處所,實有唯事,撥爲非有,是則一切虛假皆無,何當得有一切唯假,是爲真實?由此道理,彼于真實及以虛假,二種俱謗都無所有。由謗真實及虛假故,當知是名最極無者。如是無者,一切有智同梵行者,不應共語,不應共住。如是無者,能自敗壞,亦壞世間隨彼見者”。唯識學者認爲一切唯假的,是罪大惡極的!罪大惡極的人,不能正確的理解佛法,當然是失壞大乘了!所以瑜伽論又說:“于色等法實有唯事起損減執壞諸法者所有過失,由是過失,于佛所說法、毗奈耶,甚爲失壞”。對于失壞大乘的廣爲說明,詳如瑜伽真實義品,茲不具釋。
失壞大乘有這樣的過失,所以我不能不爲你解說總空性相,希望你好好的聽!好好的聽!善男子!一切法相有叁,就是我在一切法相品中說的遍計所執相、依他起相、圓成實相。如此叁相,遍計是無的,依、圓是有的,如有頌說:“遍計所執無,依他起性有;妄分別失壞,墮增減二邊”。所以此中說于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中,一切品類雜染表達式遍計所執相畢竟遠離性,就是遠離遍計所執相,亦即是于依他起的生無自性性中,如實了知相無自性性及勝義無自性性。及于此中都無所得,是約所了知的空性相中,空有二相皆已除遣說。如前經說:“于所了知真如義中,都無有相,亦無所得”。如是空有都無所得,爲大乘中的總空性相。若諸菩薩了知如是大乘總空性相,那就名爲善取于空而不失壞空性相,亦複遠離增上慢了。
一切唯似,在唯識者看來,是失壞于大乘,而隨入惡取空見了;但在中觀者看來,卻沒有這樣的嚴重過失。因據色即是空的自性空義以理解一切斷有爲法的假名不實,只是理解他的假名不實緣起幻有而已,並沒有把這假名不實的緣起法撥之爲無。這樣,不但不是惡取空者,且是真能善解一切法自性空義者!所以從空宗看惡取空者,那是這樣的:一分學空的學者,不了解即緣起而性空,即性空而緣起,誤會了即世俗而勝義的性空義,以爲即勝義而世俗的緣起因果事相也是無有;同時,又誤會了即有而空的自性空,于是就破壞了即空而有的緣起有。由他破壞了因果事相的緣起有,所以稱他爲惡取空者!性空者沒有撥無緣起事相,所以他是不負惡取空的雅號的。因此,什麼是總空性相,中觀者與唯識者的看法又不同。若于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中,一切品類雜染清淨,遍計所執相,畢竟遠離性,是顯遍計所執空;及于此中都無所得,是顯依他、圓成亦無。如是叁性都無所得,名爲總空性相。所以般若經說:“一切諸法皆無自性、無生、無滅、本來寂靜、自性涅槃”。能夠這樣的善解總空性相,才不會失壞大乘;不然,是否不失壞大乘,那還是問題哩!
己十四止觀攝定門
庚一當機請問
慈氏菩薩複白佛言:“世尊!此奢摩他、毘缽舍那,能攝幾種勝叁摩地”?
當機者問:行者所修的叁摩地,是很多的,如空、無相、無願的叁叁摩地等,但現在所修的這大乘的止觀,能夠攝幾種的叁摩地呢?
庚二如來解答
佛告慈氏菩薩曰:“善男子!如我所說無量聲聞、菩薩、如來,有無量種勝叁摩地,當知一切皆此所攝”。
佛解答說:凡我過去所曾經說過的,不論是聲聞所修的、菩薩所修的、如來所修的無量勝叁摩地,當知都是止觀所攝,沒有一種叁摩地,不是這止觀所攝的。
己十五因果作業門
庚一辨因果
“世尊!此奢摩他、毘缽舍那以何爲因”?“善男子!清淨屍羅,清淨聞思所成正見,以爲其因”?“世尊!此奢摩他、毘缽舍那以何爲果”?“善男子!善清淨心,善清淨慧,以爲其果。複次,善男子!一切聲聞及如來等,所有世間及出世間,一切善法,當知皆是此奢摩他、毘缽舍那所得之果”。
當機問:以什麼爲因方能修這止觀呢?佛答說:由二原因:一是清淨屍羅,即別解脫戒。謂由嚴格的守持所受的淨戒,內心歡喜而沒有什麼愧悔,于是身體便得輕安,身輕安故,內心就寂靜,所以戒是定因。經說:“由戒生定”,就是此意。二是清淨聞、思二慧所成的正見。出世清淨的正見生起,是由兩個因緣,即依他言音的多聞正法,與依所聞教法而作如法合理的思惟。以此聞、思,于是通達諸法實相的出世正見便生起了。正見生起,就能求奢摩他,能善毗缽舍那。所以此爲定因。
當機問:修這止觀所得的果又是什麼呢?佛答說:善清淨心,是修奢摩他所得之果。心是顯定,所以叁增上學中,名爲增上心學。善清淨慧,是修毗缽舍那所得之果。這是約殊勝的等流果說,若約共有的增上果說,止觀各得如上二果的。所得定慧之果,是無漏而不是有漏的,所以名善;是清淨而不是雜染的,所以名爲清淨。除這爲正所得果外,其它如無量聲聞、菩薩、如來所有的世出世間的一切善法,當知皆是這止觀所得之果。有人說:佛所得的一切,都是無漏的,怎可說如來得世間的一切善法?測疏解說:“世間有二種:一體有漏,故名世間;二者體雖無漏,緣世間故,名爲世間。謂後得智相應心等,是故世尊有民間法”。
庚二辨作業
“世尊!此奢摩他、毘缽舍那能作何業”?“善男子!此能解脫二縛,所謂相縛及粗重縛”。
當機問:所修的奢…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分別瑜伽品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