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摩他、毗缽舍那,究有怎樣的勝能業用?佛答說:止觀二者,有解脫相縛及粗重縛的二種勝能業用。相縛,在印度有兩種的解脫:一、一切有漏相分,名爲相縛。謂以能知的心識去認識所知的諸有漏法時,本應了解他的如幻如化非有似有的,但因有漏的相分力,使能見的見分失卻這種力用,且由無明蒙蔽的因緣,不特不能了知有漏的色心等法,是如幻非有,反妄執他有實在的自體。如是,相即是縛,名爲相縛。二、第七末那識爲相縛體。眼等前六識,對各自所緣的相分,本可了知他的如幻非有的,但因末那識恒時有我癡、我見、我慢、我愛的四惑與他相應的關系,所以就影響到前六識的認識不清,妄執自所緣的境相有實自性。如是,相指相分,縛指末那。相分之縛,名爲相縛。粗重縛,向來也有兩種的解釋;一、有漏法上沒有一種堪任的功能性,名粗重縛。二、煩惱、所知的二障種子,名粗重縛。如是相縛、粗重縛,縛住衆生在生死海中不能出離,若要掙脫這兩根強有力的繩索系縛,唯有精勤勇猛的修習止觀,所以說此能解脫二縛爲業。
辛一五系障
“世尊!如佛所說五種系中,幾是奢摩他障?幾是毘缽舍那障?幾是俱障”?“善男子!顧戀身財,是奢摩他障;于諸聖教不得隨欲,是毘缽舍那障;樂相雜住,于少喜足,當知俱障。由第一故,不能造修;由第二故,所修加行,不到究竟”。
佛所說的五種系,就是答文中的:一、顧戀身,二、顧戀財,叁、于諸聖教不得隨欲,四、樂相雜住,五、于少喜足。當機者的問意是:在這五種系中,幾爲修止的障礙?幾爲修觀的障礙?幾爲止觀雙修的障礙?系爲系縛,有了這五者的存在,就能拘礙定慧不能順利自在的修成,所以名系。佛解答說:五種中的顧戀身與顧戀財,是修奢摩他的大障,爲什麼呢?因對自身外財生起顧戀不舍的心,那無始來的貪欲,必然就會熾盛起來,由貪欲的熾盛,就牽引內心向外奔馳,不能寂靜安住下來了,所以成爲奢摩他的大障。第叁種于諸聖教不得隨欲,是修毗缽舍那的大障,爲什麼呢?因對如來爲諸菩薩所說的法假安立的十二分教,不曾能夠隨順的“善聽善受,言善通利,意善尋思,見善通達”。由于不能做到這步工夫,因而對佛所說的法假安立的十二分教,也就不“能正思擇,最極思擇,周遍尋思,周遍伺察”,所以成爲毗缽舍那的大障。第四樂相雜住,第五于少喜足,是雙修止觀的大障,爲什麼呢?因喜在熱鬧的地方與廣大的群衆雜處在一起,多求多務多諸事業,不能安心的修止修觀,所以成爲二者的大障。或者在修習止觀的過程中,稍微得到了一點境界,便生厭足之想,以爲自己的工夫到家了,不再更進一步的希求勝上妙法,所以就障礙了止觀的圓滿成就。分開來說:由第一的樂相雜住,認爲世間非常的系華熱鬧,生不起厭離之心,所以就不能造修止觀。由第二的于少喜足,認爲自己所得的已經圓滿究竟,無須再畫蛇添足的修習了,所以所修的加行不能到達究竟。
辛二五蓋障
“世尊!于五蓋中,幾是奢摩他障?幾是毘缽舍那障?幾是俱障”?“善男子!掉舉、惡作,是奢摩他障;惛沈、睡眠、疑,是毘缽舍那障;貪欲、瞋恚,當知俱障”。
五蓋,就是答文中的:一、貪欲,二、瞋恚,叁、惛沈、睡眠,四、掉舉、惡作,五、疑。此五所以名爲蓋者,雜集論說:“能令善品不得顯了,是蓋義。覆蔽其心,障諸善品令不轉故”。瑜伽論産:“覆真實義,故名爲蓋”。當機者的問意是:有情有這五蓋的存在,是與所修的止觀不相應的,但當正式修習止觀時,那幾種蓋是奢摩他的障礙?那幾種蓋是毗缽舍那的障礙?那幾種蓋是止觀共有的障礙?佛解答說:掉舉、惡作蓋,是奢摩他的障礙,因這二者的自性是躁動的。如掉舉,是以身心躁動爲相的,惡作,是以令心變悔爲相的。心悔就不能安定,躁動就不能寂靜,而修奢摩他的唯一目的,在求寂靜與安定,現既因此二者的搗亂,不能達到目的,當然就成爲修止的大障了。惛沈,是以身心沈沒爲相的,睡眠,是令觀心昧略爲相的,疑,是令心猶豫不決爲相的。沈沒就不明了,昧略就不清醒,猶豫就不果斷,而修毗缽舍那的最大目的,在求惺惺明明,果決不惑,現既因他們的存在,不能達到這一目的,當然就成爲修觀的大障了。貪欲、瞋恚、的二蓋,是止觀的俱障,因這二蓋都有擾亂止觀的特性的。如貪欲,是以耽求諸欲爲他的自相的,瞋恚,是以瞋恚有情爲他的自相的。由耽求諸欲而向外追求,內心就不能寂靜,被欲所蒙,內心就不能明了;由瞋恚有情而多所尋伺,內心就不能安定,心生恚怒,內心就不能認識清楚,所以這二蓋,俱是止觀的障礙。
辛叁明滿淨
“世尊!齊何名得奢摩他道圓滿清淨”?“善男子!乃至所有惛沈、睡眠正善除遣,齊是名得奢摩他道圓滿清淨”。“世尊!齊何名得毘缽舍那道圓滿清淨”?“善男子!乃至所有掉舉、惡作正善除遣,齊是名得毘缽舍那道圓滿清淨”。
當機問:行者修習奢摩他道,要到達怎樣的程度,方算圓滿清淨呢?佛答說:掉舉、惡作蓋,說爲奢摩他的障礙,是約最初得止說的,假使把這除遣了,獲得了奢摩他定,還不能算是已得圓滿清淨,必須再進一步的遣除所有惛沈、睡眠蓋,方能達到清淨圓滿的地步,因爲惛、睡也是奢摩他的障礙的緣故。如瑜伽說:“若于修學增上心時,惛沈、睡眠數數現行,能爲障礙”。所以需要解決他,才得圓滿清淨。當機問:行者修習毗缽舍那道,要到達怎樣的程度,方算圓滿清淨呢?佛答說:惛沈、睡眠與疑的二蓋,如前所說,是毗缽舍那的障礙,也是約最初得觀說的,假使把這遣除了,獲得了毗缽舍那,還不能算是已得圓滿清淨,必須再進一步的遣除所有掉舉、惡作蓋,方能達到清淨圓滿的地步,因爲這二者也是毗缽舍那的障礙的緣故。如瑜伽說:“若于修學增上慧時,簡擇法故,掉舉、惡作數數現行,能爲障礙”。所以需要解決他,才得圓滿清淨。
辛四五散動
“世尊!若諸菩薩于奢摩他、毘缽舍那現在前時,應知幾種心散動法”?“善男子!應知五種:一者作意散動,二者外心散動,叁者內心散動,四者相散動,五者麁重散動。善男子!若諸菩薩舍于大乘相應作意,墮在聲聞、獨覺相應諸作意中,當知是名作意散動。若于其外五種妙欲諸雜亂相,所有尋思隨煩惱中,及于其外所緣境中,縱心流散,當知是名外心散動。若由惛沈及以睡眠,或由沈沒,或由愛味叁摩缽底,或由隨一叁摩缽底,諸隨煩惱之所染汙,當知是名內心散動。若依外相,于內等持所行諸相,作意思惟,名相散動。若內作意爲緣,生起所有諸受,由麁重身計我起慢,當知是名粗重散動”。
心散動法,就是相應心所中的一類心所,能令其心散亂傾動的意思。這散動法,攝論說有十種,本經說有五種。文中先是當機者的請問,次是如來的解答。在解答中,先是標數列名,次是次第別釋。現就根據他的次第,別釋如下:
一、作意就是用心的意思,有大乘相應的作意,有小乘相應的作意。菩薩行者修學止觀,應該運用大乘的作意,不應運用小乘的作意;假使止觀行者,舍于大乘相應的作意,而墮落在二乘相應的請作意中,去修學止觀,那就名爲作意散動了。爲什麼呢?內放棄大乘的用心,習二乘作意的緣故。雜集論說:“作意散亂者,謂于余乘、余定,若依、若入所有流散。謂依余乘,或入余定,舍先所習,發起散亂”。這是必然的,你原先修這樣的定,忽又放棄了,去修那樣的定,其心自然要散亂,所以名爲作意散動。
二、外心就是心向外而奔放的意思。修習止觀,自心應安住在所觀的境上,假使還是向外界的境相去追求,那就違反自己所修的止觀了。五種妙欲,即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的五欲;諸雜亂相,即貪、瞋、癡、男、女的五相。由五欲、五相的牽引其心,就發生種種不正當的尋思,以及生起諸隨煩惱的活動。因爲不正尋思及隨煩惱,都是緣于五相、五欲而起的,如果沒有這些,一心一意的安住在所觀境上,那裏還會有不正尋思的産生?又那裏會有諸隨煩惱的現起?及于其外所緣境中的外所緣境,仍是指上說的五欲、五相,而這與上所說不同者,前所舉的五欲、五相,意在顯示不正尋思及隨煩惱的依處,不是顯示散心的所緣;此所舉的五欲、五相,是約散心的所緣境說,不是就什麼所依講,這是二者的差別。諸相,有使心向外馳驚的效力;尋思,能令心發生思慕躁動的功能;隨煩惱,則又有令心恒時不得寂靜的作用。合此叁而言,就是縱心流蕩馳散,務外而不務內,名爲外心散動。雜集論說:“外散亂者,正修善時,于五妙欲其心馳散。謂方便修聞等善法,舍彼所緣,心外馳散,處妙欲中”。就是這外心散動的最好說明。
叁、內心就是內在的心念或上或下而不得安定的意思。修止觀行,其心固須向內而不向外,但向內並不就是顯示心的安定,如不善用其心,還是有散動的。此內在的散動因素,就是諸隨煩惱的染汙心所。惛沈,是大隨煩惱的一種,其相瞢懂,能障輕安毗缽舍那爲他的業用。睡眠,是不定心所的一種,其性昧略,用能障觀。沈沒,是一種下劣心,由他能使所修的靜定退失的。愛昧叁摩缽底,叁摩缽底是梵語,此雲等至,由前加行的因緣,平等的離去沈掉至得此定,名爲等至。愛味就是貪,謂由欲界的貪愛,愛味染著所得的上定,所以名爲愛味叁摩缽底。言隨一叁摩缽底諸隨煩惱者,叁摩缽底,指八勝處、八遍處、四無色的諸等至;諸隨煩惱,指放逸、懈怠等。是諸煩惱在諸定中,不一定俱有,所以說隨一。由如是等的諸隨煩惱,擾亂所修的禅定,令定退失,名爲染汙。雜集論說:“由沈掉退失靜慮”,亦即此意。所以叫做內心散動。
四、外相指先見聞覺知所認識的色等事相。于內等持所行諸相,指內叁摩地中所行的影像。定中的影像相,爲定的親所緣緣,所以是內;所知事的本質相,爲定的…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分別瑜伽品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