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疏所緣緣,所以是外。雖說他是疏遠的外相,但修觀的行者,在叁摩地中,對他卻需要加以揀擇思察的,由揀擇思察的因緣,于是對所緣的所知事相,不能使之明了的現前,也即不能令心得到安住,所以名爲相散動。雜集論說:“相散亂者,爲他歸信,矯示修善。謂欲令信己有德,故現此相。由此因緣,所修善法,漸更退失”。此說與本經的講法不同,他的意思是:本來沒有一種德相,而矯現出自己有德的樣子,诳惑大衆,欺騙大衆,而實際于所修的勝定,一點功能都沒有,名爲相散亂。他與本經的主要差別;雜集是約外面的矯示相言,本經是約內面的緣外相言。不論是內緣外相,外現矯相,二者都有一種擾亂內心使心散動的特性,因此都名相散動。
五、內作意,指定中的作意,揀別不是散心的作意;所有受,指定中所起的喜樂情緒,揀別不是從外所得的喜樂。由粗重身計我起慢者,粗重是我見我慢的種子,這種子是在所依的身上有的,所以名粗重身。衆生有這粗重身的存在,當他修習止觀,于內作意爲緣而生起喜樂的情緒時,就由見、慢的種子,計執我我所及我慢,以爲我能得定,我能在定中得到喜樂,不知正因如此,不能如實的了知正所緣境,是爲粗重散動。雜集論明顯的說:“粗重散亂者,依我我所執及我慢品粗重力故,修善法時,于已生起所有諸受,起我我所及與我慢、執受、間雜、取相。謂由我執等粗重力故,于已生起樂等受中,或執爲我,或執我所,或起我慢。由此所修善品,永不清淨。執受者,謂初執著。間雜者,從此以後,由此間雜諸心相續。取相者,謂即于此受數執異相”。讀這段文,對本經所說的粗重散動,可以完全明白,可說這是本經這裏的最好注腳。
辛五十一障
“世尊!此奢摩他、毘缽舍那,從初菩薩地乃至如來地,能對治何障”?“善男子!此奢摩他、毘缽舍那,于初地中,對治惡趣煩惱業生雜染障。第二地中,對治微細誤犯現行障。第叁地中,對治欲貪障。第四地中,對治定愛及法愛障。第五地中,對治生死涅槃一向背趣障。第六地中,對治相多現行障。第七地中,對治細相現行障。第八地中,對治于無相作功用及于有相不得自在障。第九地中,對治于一切種善巧言辭不得自在障。第十地中,對治不得圓滿法身證得障。善男子!此奢摩他、毘缽舍那,于如來地,對治極微細最極微細煩惱障及所知障。由能永害如是障故,究竟證得無著無礙一切智見。依于所作成滿所緣,建立最極清淨法身”。
初菩薩地,指最初的極喜地,如來地,指最後的佛地,乃至二字是超略之詞,就是力量去初後中間的離垢地、發光地、焰慧地、極難勝地、現前地、遠行地、不動地、善慧地、法雲地的九地。地有多種的意義,主要的是依持義,種種修行的功德,依之而成立,依之而生起,所謂“能生功德名爲地”。地的體性,就是無分別智契證法界實相,種種功德,只是地的眷屬莊嚴。所以建立十一地者,是約對治十一種障而安立的,以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,漸離十一種所治障的隱覆,也就次第的深入于法界實相。此中,當機請問,如文可知;佛陀解答,略如下釋。
一菩薩行者在不斷的實踐止觀的過程中,從加行位世第一的後心,入于見道證得初地時,就對治了惡趣的煩惱、業、生的叁雜染的重障。惡趣,通常是指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的叁惡趣,實則可以總指五趣說的,因爲同是所毀責的。菩薩未見道時,惡趣與叁雜染,爲入初地之障,修習止觀可以對治,所以這能治道現在前時,那能障法就被對治了。二地的聖者,能夠對治微細誤犯現行的大障,微細誤犯現行,就是于諸衆生身誤犯身、口、意的叁業染行,這染行,在初地中還存在著,所以就障礙了二地的證得。若從初地趣證二地時,運用止觀的能治道,對治這微細的煩惱垢,不再依有情身等誤犯叁業,就證得二地的真如法界了。叁、叁地的聖者,能夠對治欲貪的大障。欲貪障,就是在五欲的境界上所起的貪愛。既在五欲上生起貪愛的染者心,當然就時時的住在散亂中,障礙勝定而不得生起了,所以名爲欲貪障。若從二地趣證叁地時,運用止觀的能治道,對治這貪欲障,其心不再向外奔馳,就可證得勝定而發妙慧之光了。四、四地的聖者,能夠對治定愛及法愛的大障。定愛,是對第叁地上所得的勝定,生起貪愛染著之心而不能舍;法愛,是對第叁地上所得的大法總持,生起貪愛染著之心而不能舍;由是障礙了四地的證得。若從叁地趣證四地時,運用止觀的能治道,對治這障,不再于勝定及大法總持上起愛,就可證得最勝菩提分法了。五、五地的聖者,能夠對治生死涅槃一向背趣的大障。背謂厭背,趣謂趣向。四地菩薩還不能舍棄一向背厭生死、一向趣向涅槃的作意,以爲生死是可厭的,涅槃是可欣的,不知生死即是涅槃,所以就違礙了五地的無差別相。若從四地趣證五地時,運用止觀的能治道,獲得真俗並觀,通達法界的生死涅槃無差別性,就遠離此障而證得相續無差別的法界了。六、六地的聖者,能夠對治相多現行的大障。相多現行,就是別觀十二緣起的流轉門是雜染的,還滅門是清淨的。在作觀時,觀中多時有這染淨的差別相現行,所以就障蔽了六地無染無淨的妙境。若從五地趣入六地時,修緣起智,觀緣起畢竟空,通達染淨平等,就證行無染淨的法界了。七、七地的聖者,能夠對治細相現行的大障。細相現行,是說前六地的菩薩,對如來的種種教法,還有微細的取相現行,所以就違礙了第七地的妙無相觀,就可通達如來一切法門,法法皆是無差別的了。八、八地的聖者,能夠對治于無相作功用及于有相不得自在的大障。第七地的菩薩,雖已能夠做到無相行的地步,但還是有功用行的。同時,對于隨所欲樂的現相現土,如現金銀等相及大小土,還不能速疾自在的成辦所作。因此,障礙了八地的無功用道。若從七地趣證八地時,運用止觀的能治道,對治此障,悟入八地,就離有功用行,“證得無生法忍,通達諸法的不增不滅,得二種自在依止,能任運的現起身相及國土。八地菩薩得如幻叁昧,觀一切法無礙,隨心所欲現的即能顯現,叫相自在依止。能觀諸世界,隨心所欲變的何種國土即能變現,叫土自在依止。這兩者,也是八地所證入法界的義相”。九、九地的聖者,能夠對治于一切種善巧言辭不得自在的大障。于一切種善巧言辭就是四無礙解。菩薩在八地位上,雖已得到無相的妙樂,但于無相寂滅還有些耽著,還不能無功用行的去利樂一切有情,所以對于異名衆相訓詞差別一切品類宣說法中,不能得到無礙的自在。入九地時,斷此大障,成就微妙的四無礙解,遍往十方宣說善法,都能無礙自在,所以就證得智自在依止了。十、十地的聖者,能夠對治不得圓滿法身證得的大障。謂在九地菩薩的位上,對于一切神通作業總持定門,還不能得到確實的自在,所以不能證得圓滿法身,因不能證得無量無邊妙功德法所莊嚴的法身所以名障。若能遠離此障,就得身、口、意的叁業自在,自在的化導一切衆生,完成自己的無邊妙德,也就證得圓滿法身了。十一、菩薩所修的止觀道,不特能對治十地中所有的大障,就是如來地上的極微細最極微細的煩惱、所知的二障,也能對治。成唯識論說:“十地于法雖得自在,而有余障,未名最極。謂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運煩惱障種。金剛喻定現在前時,彼皆定斷入如來地”。證入如來地,就超過如一切菩薩行菩薩地了。超過菩薩地的如來地,由于永遠的解決極微細最極微細的所知障,所以就究竟證得無著的一切智見;由于永遠的解決極微細最極微細的煩惱障種,所以就究竟證得無礙的一切智見。智見的差別,如前所說的,緣總法所有的妙慧,是名爲智;緣別法所有的妙慧,是名爲見。無著,是約如實知說;無礙,是約速遍知說。依于所作成滿所緣,是四種所緣境事中的所作成辦所緣境事。瑜伽論對這有解釋說:“雲何所作成辦?謂修觀行者,于奢摩他、毗缽舍那,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爲因緣故,諸緣影像所有作意,皆得圓滿,此圓滿故,便得轉依。一切粗重,悉皆息滅。得轉依故,超過影像,即于所知事,有無分別現量智見生”。最極清淨法身,是對不極清淨法身說的。十地菩薩,都得法身的,但前九地所得法身還未圓滿,第十法雲地雖已證得圓滿法身,然未到達最極清淨的階段,如來由于把一切的煩惱習氣,都已永斷無余,所以所證得的法身,也就是最極清的了。
己十六能證菩提門
庚一當機請問
慈氏菩薩複白佛言:“世尊!雲何菩薩依奢摩他、毘缽舍那勤修行故,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”?
這是當機者的請問:謂行菩薩道的菩薩,從不斷的實踐中,完成了止觀行,又怎樣的依這止觀的勤修加行,而證無上正等菩提的大利大果呢?
庚二如來解答
辛一正釋
壬一法說
癸一加行位
子一思惟真如
佛告慈氏菩薩曰:“善男子!若諸菩薩已得奢摩他、毘缽舍那,依七真如,于如所聞所思法中,由勝定心,于善審定、于善思量、于善安立真如性中,內正思惟。
菩薩奢摩他、毗缽舍那,是在加行位中,因在這位中,依四種勝定,修四加行的。在這已前的資糧位上,雖也不斷的在修菩薩行,但多住外門而修,是不能得止觀的。中行位上已得止觀的菩薩,爲更進一步的修習,乃依流轉等七真如的所觀之境,于如過去所聽聞所思惟的教法中,由殊勝的奢摩他、毗缽舍那的定心而修。以這止觀二者,思惟染淨法中的所有真如,有大堪能,有大勢用,所以名勝;二道雙運和合俱轉,總稱爲一名勝定心。由這定心變緣真如之相,因叁慧的不同,所以有叁種的心相差別:一、于善審定,這是聞慧的功能。謂由聞慧生起一種勝解,而于所緣的真如,令心審定印持,沒有一點猶豫。二、于善思量,這是思慧的功能。思謂思慮,即是思數發生智慧,而于所緣的真如,善巧思擇,令心通達了知,沒有一點顛倒。叁、于善安立,這是…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分別瑜伽品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