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修慧的功用。修謂修習,即是勝定發生智慧,而依真如的言教,善取其相,安置成立,以爲所緣,令心安住,使之速證現觀的。內正思惟者,內指在定中,簡別不是散心,所以言內思惟;正是如理作意,簡別不是不如理,所以言正思惟。雖說能夠內正思惟,但在加行位上思惟真如,實際只能見到真如的相貌,並不能真正的見到真如的理性,這不可不知!
子二棄舍諸相
“彼于真如正思惟故,心于一切細相現行,尚能棄舍,何況粗相?善男子!言細相者,謂心所執受相,或領納相,或了別相,或雜染清淨相,或內相,或外相,或內外相,或謂我當修行一切利有情相,或正智相,或真如相,或苦、集、滅、道相,或有爲相,或無爲相,或有常相,或無常相,或苦有變異性相,或苦無變異性相,或有爲異相相,或有爲同相相,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,或補特伽羅無我相,或法無我相。于彼現行,心能棄舍。
彼加行位上的菩薩,依七真如的正思惟,于是那能觀的心上,一切所執受等的細相現行,皆能棄舍,那散心位上所現的一切粗相,或一切染汙所現的粗相,或欲界下地所現的一切粗相,能棄舍,當更不成問題。這裏說的棄舍粗細諸相,一往而談,是指的遍計所執,實則依他亦在棄舍之中,因爲內正思惟真如時,其依他起相亦不觀察的,不觀察依他,依他就不顯現,約不顯現,說之爲舍。如前經說:“由真如作意,除遣法相及與義相。若于其名及名自性無所得時,亦不觀彼所依之相,如是除遣”。由這可知遍計、依他的二相,都在棄舍之列。現將棄舍的細相,分別的說明如下:
所除的細相,總有二十二種,歸納起來分十一段說:一、所執受等的四相:心所執受相,即四義中的心執受義,或四念處中的身念處,或即執著遍計所執自性相。領納相,即四義中的領納義,或四念處中的受念處,或即六受身,而以領納順逆俱非境相爲性的。了別相,即四義中的了別義,或四念處中的心念處,或即八種識,而以了別別境爲其行相的。雜染清淨相,即四義中的雜染清淨義,或四念處中的法念處,或雜染相爲煩惱、業、生的叁雜染,清淨相,爲離系的菩提分法。二、內等的叁相:內相,即顧戀身相及我慢相,或指自身名內,或以有情名內,或以六根名內。外相,即顧戀財相,或指他身名外,或以非情名外,或以六境爲外。內外相,即男女承事資具相應相,或合自他身名內外,或合情非情名內外,或合根與境名內外。叁、利他相,就是以四攝利益一切有情。或說菩薩執有菩提可求,有情可度,爲了求得實有的菩提,即修學一切勝行;爲了度實有的有情,即作一切有情義利。四、正智、真如的二相:正智,有世出世間的正智,有唯出世間的正智二種。如如,就是真如,爲法無性所顯聖智之所行的,不是言談的安足處,亦即是言說之所不及的。五、四谛相:苦是以逼迫爲相,有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的四相;集是以生長爲相,有因、集、生、緣的四相;滅是以寂滅爲相,有滅、盡、妙、離的四相;道是以出離爲相,有道、如、行、出的四相。六、爲無爲相:與生、住、異、滅的四相相應的,名有爲相;無生、住、異、滅的四相相應的,名無爲相。七、常無常相:常相,約沒有變異說,實則就是無爲相;無常相,約有變異說,實則就是有爲相。八、苦變異等相:有說,苦、樂二受名有變異性相,舍受名爲若無變異性相。有說,處在雜受的有情類中,容或與樂受相應的,名苦有變異性相,捺落迦中的有情,一向是苦,純苦無樂,名苦無變異性相。九、有爲同異相:有爲法中有很多品類差別相,如有色、無色、有見、無見,有對、無對,有漏、無漏,若善、不善、無記等,如是名有爲異相相,因一一自相不共與他的。若說無常是有爲法的共相,苦是有漏法的共相,空、無我是一切法的共相,如是名有爲同相相,因遍一切行皆是無常而共與他的。十、知一切相,謂知一切是一切已,是顯諸法的自相,有一切相,是顯諸法的差別相。或謂知一切是一切已,爲盡所有相,有一切相,爲如所有性。十一、二無我相:補特伽羅無我,約人無我說。衆生是由衆緣組織成的,離了一切的緣生諸行,要求別有一個實在的自我,是不可得的,所以名爲補特伽羅無我,法無我,是約諸法沒有實在的自性說。每一法的存在,都是依于衆緣而存在的,離了一切的緣生諸行,要求別有一個實在的自性,是不可得的,所以名爲法無我。于彼現行心能棄舍者,謂即于彼如上所說的現行諸相,加行位上的菩薩,依七真如而觀心時,有力能夠遣除他,使他不再現起的。
子叁善修治心
“彼既多住如是行故,于時時間,從其一切系蓋散動,善修治心。
菩薩行者,以能如理作意觀察思惟真如相故,就能使他一顆跳躍的心,安住在勝定中,不向外馳散,如是久久修習,要怎樣的入定就可以怎樣的入定,名爲多住。既能多住,所以不論在什麼時候,修習止觀,都能從五系、五蓋、五散動中,善修治心。修是修習,治是對治。能對治道,不是隨便的可以自己生起的,而是要多多修習方便生起的。能對治道生起,就能對治所治的諸障了,所以說善修治心。
癸二見道位
“從是已後,于七真如,有七各別自內所證通達智生,名爲見道。由得此故,名入菩薩正性離生,生如來家,證得初地,又能受用此地勝德。彼于先時,由得奢摩他、毘缽舍那故,已得二種所緣,謂有分別影像所緣,及無分別影像所緣。彼于今時得見道故,更證得事邊際所緣。
見道,是約見先所未見的真理說的,因在加行位後無間的真智生時,就能照會體見真如的。自內所證,是說見道時所證的真如理性,是聖者的聖智聖見,內自所證的,不是尋思所行的境界。尋思所行,是諸異生的俗智俗見,輾轉所證的。通達智生,就是體見真如的無漏妙智,初從種起的,這初從種起的無漏妙智,有種功能可以契會真如,所以名爲通達。前面說過,加行位上的菩薩,只能思惟真如,並不能真實的觀察真如,只能見到真如的行相,並不能真正的見到真如的理性,對于所思所見的真如,還沒有決定性的體認,所以不是自內所證。就是緣那真如的智慧,也屬分別的有漏所攝,並不能現觀,所以不能通達真如,不是無漏所攝。可是從加行位入于見道已後,由于不斷的思惟真如的緣故,無漏的無分別智任運的生起,頓時的斷除一切見所斷惑,證得遍一切一味的真如。現說于七真如有七各別自內所證,是從诠而說,並不是說無相真見道位的前後七時而各別內證的,因爲真如的自體唯一而非七的。菩薩在見道位中,由于通達智生證得自內所證的真如的緣故,于是就得入菩薩正性離生的殊勝利益了。正性,就是無漏聖道,生,就是二障種子。以無漏的聖道,斷除分別的二障種子,使那能生後有的分別煩惱,永不現行,名爲正性離生。入,謂趣入。謂菩薩的正性離生,要在初地中初入地心時,方能正式的證得,因此名爲入菩薩正性離生。生如來家者,謂登地的菩薩,深入諸佛自證的法界,具有佛慧的氣分,由此能令諸佛種姓,無斷無絕,名生如來家,爲真佛子。證得初地者,謂此地中所有無量威力神變的勝德,皆得自在受用。同時,菩薩行者在見道位以前──先時,由于獲得止觀行故,已得四種所緣境事中的前二種的所緣境;因此,彼于今時的見道位上,由于初入現觀的關系,更複證得第叁事邊際所緣境。如是所緣,就是上面說過的諸法如所有性、盡所有性。這些名義差別,如前已說,不再重釋。
癸叁修道位
“複于後後一切地中,進修修道,即于如是叁種所緣作意思惟。
修道,是約親證真如法界後,仍不斷以無分別智數數修習觀察說的,因要再進一步的修習,才能漸漸減俱生二障種子。每入一地,有入、住、出的叁心。前見道位,就是在初地初入地心時所建立的。從此初地住及出心以後,乃至一直到金剛無間道那個時候,都名修道位。見道後的十地不是一數,所以重言後後。在這後後的十地位中修學,就是對于如上所說的有分別影像、無分別影像、事邊際的叁種所緣,加以數數作意思惟,使能緣的觀智漸增,所緣的妙境漸顯,是爲修道的意義。
壬二喻合
“譬如有人,以其細楔出于粗楔。如是菩薩,依此以楔出楔方便,遣內相故,一切隨順雜染分相皆悉除遣。相除遣故,粗重亦遣。永害一切相粗重故,漸次于彼後後地中,如煉金法陶煉其心。乃至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又得所作成滿所緣。
以其細楔出于粗楔是譬喻:譬如竹管裏有粗的東西──楔壅塞著不能拿出,要把他取出,先得用細的楔打進竹管去,才能把粗的擠出來;粗的一出來,細的也就出來,竹管就打通了,這叫做以其細楔出于粗楔。如是菩薩在定中發出一切法的無分別智,以此出世的無分別智,除遣粗細諸相,也就如這以楔出楔的方便一樣,並不是不用這樣的方便,可以除遣粗細諸相的。內相,就是叁摩地所行影像的諸相。前說以勝定心,內正思惟真如理時,心于一切細相現行尚能棄舍,何況粗相,就是此意。菩薩修習止觀,由能遣除內叁摩地所行影像的諸相的緣故,一切隨順雜染分相,也就除遣,由除遣雜染分相的緣故,那沈重、剛強、障礙、怯劣、不自在轉無堪能性的粗重相,也就被除遣了。若以細楔粗與法相合,那是這樣的:內叁摩地的影像是細楔,自性諸相是粗楔;或說身輕安爲細楔,身粗重爲粗楔:如其次第以細楔出粗楔。無性攝論說:“聖道微妙,故如細楔,所治種子,其性粗重,故如粗楔”。菩薩修習叁摩地,以聖道的細楔,遣除二障的粗楔,是爲以楔出楔義。因菩薩悟入見道時,于初地位中,永遠的斷除相及粗重的二縛,所以進入修道以後,就能漸漸的于彼後後的諸地中,如陶煉生金的方法一樣來陶煉自己的內在的心。瑜伽論說:“謂陶煉生金略有叁種:一、除垢陶煉,二、攝受陶煉,叁、調柔陶煉。除垢陶煉者,謂從金性中,漸漸除去金中…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分別瑜伽品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