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▪P1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毕竟空、无性空、无性自性空、及胜义空,能正除遣。九者由了知清净真如义故,有无为相、无变异相;此由无为空、无变异空,能正除遣。十者即于彼相对治空性,作意思惟故,有空性相;此由空空,能正除遣”。

  佛解答说:难可除遣的相有十种,能够除遣这十种的是空。照文中说,相有十六,空有十七,为什么在标数略答中,只说十相说,是有十六相的;从所了义说,只有十种:所以总摄为十相。难遣的相是有相,所以能遣的唯说于空,因为唯空能遣于有的。现将所遣相、能遣空分别说明如下:

  一、诸佛离去一切戏论执着而证觉离言法性后,为欲使令众生也能破除迷执现正等觉,所以就为可度的有情,广说种种的法义。众生听了佛所说的法义,就在自己的意识上聚集解生,因而就有种种的文字相现。如本经的胜义谛相品说:“彼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,现正等觉,即于如是离言法性,为欲令他现等觉故,假立名相,谓之有为,谓之无为”。愚夫不了这是佛的假说,就依言执着以为实有有为、无为可得了。众生如在所闻的法义上,生起文字相执,那就唯有一切法空能够正式的遣除他了。依大般若经说一切法,是指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、若有色无色、有见无见、有漏无漏、有为无为等。如于如是一切法中,不生坚固执着之想,以为他有实自性,是为一切法空。依本经说:“一切法者略有二种,所谓有为、无为”。如是有为、无为,是本师的假施设句,为遍计所集言辞所说,是没有实在的有为、无为的,所以是一切法空。这空所以能正除遣种种的文字相,因文字相,是在染净诸法上所起的自体想,如诸法一样的没有实在自性的。

  二、安立真如,就是四圣谛中的苦圣谛。现知这生命的苦果有二种的相貌:(一)、生、住、异、灭的四相,(二)、相续随转的形相。生、住、异、灭的有为相,如常所说。相续随转相,是指阿赖耶识的生命体。此识从无始时来,都是刹那刹那的果生因灭,因灭果生的相续随转。相续,表示生命苦果的非断,随转,表示生命的苦果非常。非断非常,为生命的实相。同时,阿赖耶识能够执持一切诸法的种子,所以他一方面为未来生命苦果的生因,一方面又为现实生命苦果的自体,如是名为相续随转相。这二相,唯相空及无先后空,能够正式的遣除他。即由相空遣除生、灭、住、异相;由无先后空,遣除相续随转相。生灭等的有为相,是在世俗门头说的,在胜义的理性中,实没有生灭相可得。如生是怎样生的?讲到生,不出有因、无因的两类;有因中,不出从自、从他、从共生的三种,合起来就是四生。然以正现观察时,于此四门而生,都不可能,所以诸法无生,无生那里有灭?无生、无灭,又那里会有中间的异、住?辗转推求四相不可得,名为相空。相续不断的流转法,从表面上看,似乎是有先后的,如初生为先,最后灭为后,但从胜义去观察,诸法是刹那即灭的,刹那即灭,还有什么先后流转的自性?自性的先后相不可得,名为无先后空。无先后空,般若经叫做无际空,际是本际,或三际。约时间的元始说,名为本际;约时间的流变说,则有三际。元始的本际不可得,流变的三际也不可得,名无际空。

  三、前讲所知义的时候,说到内五色根若心意识及诸心法,为能取义。现在所了知的能取义上,生起两种的执着(一):一是顾恋身相,(二)是我慢相。四大和合的生命体,从其物质面看,有眼等的五色根,从其精神面看,有心意等的诸心法。以五色根取色等境,便以为我能摄取诸法,染着于身,顾恋不舍,名顾恋身相。以诸心法能够认识分别诸法,便恃已凌他的生起我慢,以为我是如何的能得爱不爱境,名为我慢相。此之二相,唯由内空及无所得空,能够正式的遣除他。即由内空遣除顾恋身相,无所得空遣除我慢相。眼等诸根,是佛随俗说的,实则没有他的自性可得。如般若经说:“言内空者,内六处空”。根有能取作用,空即显示作用无实。如以眼根见色的功能说,若果眼根不由色识等而自体成就能见性,那在没有见色生识的时候,理应眼根也有所见,这就是自己见到自己,但事实上,他从来只见外境,不见已体的,怎么可说眼根能见呢?眼根如是,余根类知。所以名为内空。心识为生命的主宰,故执心为自我,由执自我,而起我慢。现在就来观察我体可不可得。然以种种方法观察我体,是毕竟不可得的,所以名为无所得空。

  四、前讲所知义的时候,说到外在的色等六处,为所取义。现在所了知的所取义上,生起一种执着,就是顾恋财相。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的五境,为我人之所受用的,由受用色等,就觉得色等如何如何的好,而生顾恋执着了。为了遣除这顾恋财相,就由外空来担任这工作。般若经说:“外空者,谓外六处”。境有受用的意义,空即显示受用无实。色等诸法,是从众缘生的,缘生的,只有和合的幻相,从真实的自性去观察,是丝毫没有实体的。色等外境,无实自体,所以名为外空。

  五、前讲所知义的时候,说到受用义说:“谓我所说诸有情类,为受用故,摄受资具”。现在所了知的受用义上,生起两种执着相。谓于男女承事资具为受用时,依内自身生起安乐相,依外他有情起净妙相。安乐,就互相承事时所得的适悦感而言;净妙,就对方生起的可意感而言。或说:资具相应,是除男女承事外的其余资具讲,因受用诸资具时,能受所受,是和合相应不离的。这样,即依内能受用的直安乐相,依外所受用的起净妙相。能正除遣这二相的,是内外空及本性空。般若经说:“内外空者,谓内外六处”。此说于男女承事资具为受用时,缘他有情的身色为境,而起内外想,想空无有,名内外空。因为他有情数,不是自己的内身,所以不起内;虽非自身,但也不是外器,所以不起外想。假使唯就资具而说内外的二相,那就是约能受所受,假名为内为外了。现说彼假,名内外空。本性空,是观一切法的自性,本来是空的,并不是境空,也不是境不空而观想为空。因为存在的一切是缘起的,缘起的决没有自居、常在、独立的自性,名本性空。诸法既是本性空的,在受用时,那里还会有什么内安乐相、外净妙相?所以说由内外空及本性空,能正除遣。

  六、前讲所知义的时候,说到可得建立一切诸有情界的器世界,于十方面有无量无数的三千大千世界。现在所了知的建立义上,生起这相,名无量相。遣除这相,是大空的任务。般若经说:“言大空者,谓十方空”。智度论解释说:这空在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的十方,都是无量无边的;一切处皆有的;遍一切色中的;常常时恒恒时有的;有益于世间的;能令众生不迷闷的。由这种种因缘,所以名大,但这广大的十方,能够破除,所以名为大空。十方既同一空,那里还有无量世界相?

  七、无色,指四无色定。亦即八解脱中的空无边处解脱,识无边处解脱,无所有处解脱,非想非非想处解脱。修无色定者,得到内心寂静,不知这不究竟,以为就是解脱,名内寂静解脱相。能够遣除这相的,唯是有为空。般若经说:“有为空者,谓三界空”。四无色定,为三界内的定,虽于色想已能解脱,但还不能伏除名想。为了破除名想,所以说有为空。若色若名,都属有为,有为诸法空无自性,无有少法可以说是或生或灭的,因此有为诸行,皆是世俗之所分别假立的,求其体性,本来空寂。如是伏除名想,名有为空。

  八、前讲七真如时,说有一切法补特伽罗无我性及法无我性的相真如,并一切行唯是识性的了别真如。现在总于了知相真如的义上,生起四相,即二无我相与唯识相、胜义相。实则就是真俗的二相。二无我相即胜义相,如无自性相品说:“复有圆成实相,亦名胜义无自性性。何以故?一切诸法法无我性,名为胜义,亦得名为无自性性,是一切法胜义谛故,无自性性之所显故”。唯识相即世俗相,为欲遮去外境实有,说名了别真如,其实不是真胜义谛。文说若唯识相及胜义相,正是显示真俗的差别。这四相,由毕竟空等四空,能正除遣。由毕竟空,遣除补特伽罗无我相。般若经说:“毕竟空者,谓诸法毕竟不可得”。补特伽罗,是诸法之一,唯有假名,无实自体,体尚不可得,那里还可说为无相?不可说他相的有无,就是由毕竟不可得的毕竟空,遣除无我相。由无性空,遣除法无我相。般若经说:“无性空者,谓无少性可得”。诸法的少性都不可得,何来法无我的相?若有法无我相,此相亦空。所以由无性空,遣除法无我相。由无性自性空,遣除唯识相。无性,无诸法的体性,自性,离法体外,没有能和合性,合此二者,名为无性自性空。分别瑜伽品略释说:“谓世尊说一切诸行唯是识性,此遮外境实有,故作是说,非谓境无识是实有……此中境无,说彼无性,唯有识故,说名自性,此自性空,名无性自性空”。由胜义空,遣除胜义相。胜义,是最胜清净智所行的境义,名胜义性,不可执着他有胜义相,若认为胜义有相,那就不是真正的胜义,因胜义是无一切相的,如是无相,能空于彼,名胜义空。所以说由胜义空,能正除遣胜义相。

  九、清净真如,为七真如之一,亦即佛所说的灭圣谛。现于所了知的清净真如义上,有无为相及无变异相的生起。无生、住、异、灭的四相,名无为相;常住一味相,名无变异相。能遣除这二相的,是无为空及无变异空。无为是对有为说的。有能相的生、住、灭三相,就可成立所相的有为法是有为;但用种种方法推求,并无能相的三相,能相没有,怎会有所相的有为?有为法不可得,那里还有不生不灭的无为法?所以胜义谛相品说:“决定无实有为、无为”。无为不可得,名无为空。般若经说:“无变异者,无放、无弃、无舍可得”。无变异是对有变异说的。一般以为生死是有变有异的,所以生死是无常故苦;涅槃是无变无异的,所以涅槃为常住故乐。殊不知涅槃的常乐,对生死的无常苦说的,实际涅槃界中,离诸性…

《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