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畢竟空、無性空、無性自性空、及勝義空,能正除遣。九者由了知清淨真如義故,有無爲相、無變異相;此由無爲空、無變異空,能正除遣。十者即于彼相對治空性,作意思惟故,有空性相;此由空空,能正除遣”。
佛解答說:難可除遣的相有十種,能夠除遣這十種的是空。照文中說,相有十六,空有十七,爲什麼在標數略答中,只說十相說,是有十六相的;從所了義說,只有十種:所以總攝爲十相。難遣的相是有相,所以能遣的唯說于空,因爲唯空能遣于有的。現將所遣相、能遣空分別說明如下:
一、諸佛離去一切戲論執著而證覺離言法性後,爲欲使令衆生也能破除迷執現正等覺,所以就爲可度的有情,廣說種種的法義。衆生聽了佛所說的法義,就在自己的意識上聚集解生,因而就有種種的文字相現。如本經的勝義谛相品說:“彼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,現正等覺,即于如是離言法性,爲欲令他現等覺故,假立名相,謂之有爲,謂之無爲”。愚夫不了這是佛的假說,就依言執著以爲實有有爲、無爲可得了。衆生如在所聞的法義上,生起文字相執,那就唯有一切法空能夠正式的遣除他了。依大般若經說一切法,是指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、若有色無色、有見無見、有漏無漏、有爲無爲等。如于如是一切法中,不生堅固執著之想,以爲他有實自性,是爲一切法空。依本經說:“一切法者略有二種,所謂有爲、無爲”。如是有爲、無爲,是本師的假施設句,爲遍計所集言辭所說,是沒有實在的有爲、無爲的,所以是一切法空。這空所以能正除遣種種的文字相,因文字相,是在染淨諸法上所起的自體想,如諸法一樣的沒有實在自性的。
二、安立真如,就是四聖谛中的苦聖谛。現知這生命的苦果有二種的相貌:(一)、生、住、異、滅的四相,(二)、相續隨轉的形相。生、住、異、滅的有爲相,如常所說。相續隨轉相,是指阿賴耶識的生命體。此識從無始時來,都是刹那刹那的果生因滅,因滅果生的相續隨轉。相續,表示生命苦果的非斷,隨轉,表示生命的苦果非常。非斷非常,爲生命的實相。同時,阿賴耶識能夠執持一切諸法的種子,所以他一方面爲未來生命苦果的生因,一方面又爲現實生命苦果的自體,如是名爲相續隨轉相。這二相,唯相空及無先後空,能夠正式的遣除他。即由相空遣除生、滅、住、異相;由無先後空,遣除相續隨轉相。生滅等的有爲相,是在世俗門頭說的,在勝義的理性中,實沒有生滅相可得。如生是怎樣生的?講到生,不出有因、無因的兩類;有因中,不出從自、從他、從共生的叁種,合起來就是四生。然以正現觀察時,于此四門而生,都不可能,所以諸法無生,無生那裏有滅?無生、無滅,又那裏會有中間的異、住?輾轉推求四相不可得,名爲相空。相續不斷的流轉法,從表面上看,似乎是有先後的,如初生爲先,最後滅爲後,但從勝義去觀察,諸法是刹那即滅的,刹那即滅,還有什麼先後流轉的自性?自性的先後相不可得,名爲無先後空。無先後空,般若經叫做無際空,際是本際,或叁際。約時間的元始說,名爲本際;約時間的流變說,則有叁際。元始的本際不可得,流變的叁際也不可得,名無際空。
叁、前講所知義的時候,說到內五色根若心意識及諸心法,爲能取義。現在所了知的能取義上,生起兩種的執著(一):一是顧戀身相,(二)是我慢相。四大和合的生命體,從其物質面看,有眼等的五色根,從其精神面看,有心意等的諸心法。以五色根取色等境,便以爲我能攝取諸法,染著于身,顧戀不舍,名顧戀身相。以諸心法能夠認識分別諸法,便恃已淩他的生起我慢,以爲我是如何的能得愛不愛境,名爲我慢相。此之二相,唯由內空及無所得空,能夠正式的遣除他。即由內空遣除顧戀身相,無所得空遣除我慢相。眼等諸根,是佛隨俗說的,實則沒有他的自性可得。如般若經說:“言內空者,內六處空”。根有能取作用,空即顯示作用無實。如以眼根見色的功能說,若果眼根不由色識等而自體成就能見性,那在沒有見色生識的時候,理應眼根也有所見,這就是自己見到自己,但事實上,他從來只見外境,不見已體的,怎麼可說眼根能見呢?眼根如是,余根類知。所以名爲內空。心識爲生命的主宰,故執心爲自我,由執自我,而起我慢。現在就來觀察我體可不可得。然以種種方法觀察我體,是畢竟不可得的,所以名爲無所得空。
四、前講所知義的時候,說到外在的色等六處,爲所取義。現在所了知的所取義上,生起一種執著,就是顧戀財相。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的五境,爲我人之所受用的,由受用色等,就覺得色等如何如何的好,而生顧戀執著了。爲了遣除這顧戀財相,就由外空來擔任這工作。般若經說:“外空者,謂外六處”。境有受用的意義,空即顯示受用無實。色等諸法,是從衆緣生的,緣生的,只有和合的幻相,從真實的自性去觀察,是絲毫沒有實體的。色等外境,無實自體,所以名爲外空。
五、前講所知義的時候,說到受用義說:“謂我所說諸有情類,爲受用故,攝受資具”。現在所了知的受用義上,生起兩種執著相。謂于男女承事資具爲受用時,依內自身生起安樂相,依外他有情起淨妙相。安樂,就互相承事時所得的適悅感而言;淨妙,就對方生起的可意感而言。或說:資具相應,是除男女承事外的其余資具講,因受用諸資具時,能受所受,是和合相應不離的。這樣,即依內能受用的直安樂相,依外所受用的起淨妙相。能正除遣這二相的,是內外空及本性空。般若經說:“內外空者,謂內外六處”。此說于男女承事資具爲受用時,緣他有情的身色爲境,而起內外想,想空無有,名內外空。因爲他有情數,不是自己的內身,所以不起內;雖非自身,但也不是外器,所以不起外想。假使唯就資具而說內外的二相,那就是約能受所受,假名爲內爲外了。現說彼假,名內外空。本性空,是觀一切法的自性,本來是空的,並不是境空,也不是境不空而觀想爲空。因爲存在的一切是緣起的,緣起的決沒有自居、常在、獨立的自性,名本性空。諸法既是本性空的,在受用時,那裏還會有什麼內安樂相、外淨妙相?所以說由內外空及本性空,能正除遣。
六、前講所知義的時候,說到可得建立一切諸有情界的器世界,于十方面有無量無數的叁千大千世界。現在所了知的建立義上,生起這相,名無量相。遣除這相,是大空的任務。般若經說:“言大空者,謂十方空”。智度論解釋說:這空在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的十方,都是無量無邊的;一切處皆有的;遍一切色中的;常常時恒恒時有的;有益于世間的;能令衆生不迷悶的。由這種種因緣,所以名大,但這廣大的十方,能夠破除,所以名爲大空。十方既同一空,那裏還有無量世界相?
七、無色,指四無色定。亦即八解脫中的空無邊處解脫,識無邊處解脫,無所有處解脫,非想非非想處解脫。修無色定者,得到內心寂靜,不知這不究竟,以爲就是解脫,名內寂靜解脫相。能夠遣除這相的,唯是有爲空。般若經說:“有爲空者,謂叁界空”。四無色定,爲叁界內的定,雖于色想已能解脫,但還不能伏除名想。爲了破除名想,所以說有爲空。若色若名,都屬有爲,有爲諸法空無自性,無有少法可以說是或生或滅的,因此有爲諸行,皆是世俗之所分別假立的,求其體性,本來空寂。如是伏除名想,名有爲空。
八、前講七真如時,說有一切法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的相真如,並一切行唯是識性的了別真如。現在總于了知相真如的義上,生起四相,即二無我相與唯識相、勝義相。實則就是真俗的二相。二無我相即勝義相,如無自性相品說:“複有圓成實相,亦名勝義無自性性。何以故?一切諸法法無我性,名爲勝義,亦得名爲無自性性,是一切法勝義谛故,無自性性之所顯故”。唯識相即世俗相,爲欲遮去外境實有,說名了別真如,其實不是真勝義谛。文說若唯識相及勝義相,正是顯示真俗的差別。這四相,由畢竟空等四空,能正除遣。由畢竟空,遣除補特伽羅無我相。般若經說:“畢竟空者,謂諸法畢竟不可得”。補特伽羅,是諸法之一,唯有假名,無實自體,體尚不可得,那裏還可說爲無相?不可說他相的有無,就是由畢竟不可得的畢竟空,遣除無我相。由無性空,遣除法無我相。般若經說:“無性空者,謂無少性可得”。諸法的少性都不可得,何來法無我的相?若有法無我相,此相亦空。所以由無性空,遣除法無我相。由無性自性空,遣除唯識相。無性,無諸法的體性,自性,離法體外,沒有能和合性,合此二者,名爲無性自性空。分別瑜伽品略釋說:“謂世尊說一切諸行唯是識性,此遮外境實有,故作是說,非謂境無識是實有……此中境無,說彼無性,唯有識故,說名自性,此自性空,名無性自性空”。由勝義空,遣除勝義相。勝義,是最勝清淨智所行的境義,名勝義性,不可執著他有勝義相,若認爲勝義有相,那就不是真正的勝義,因勝義是無一切相的,如是無相,能空于彼,名勝義空。所以說由勝義空,能正除遣勝義相。
九、清淨真如,爲七真如之一,亦即佛所說的滅聖谛。現于所了知的清淨真如義上,有無爲相及無變異相的生起。無生、住、異、滅的四相,名無爲相;常住一味相,名無變異相。能遣除這二相的,是無爲空及無變異空。無爲是對有爲說的。有能相的生、住、滅叁相,就可成立所相的有爲法是有爲;但用種種方法推求,並無能相的叁相,能相沒有,怎會有所相的有爲?有爲法不可得,那裏還有不生不滅的無爲法?所以勝義谛相品說:“決定無實有爲、無爲”。無爲不可得,名無爲空。般若經說:“無變異者,無放、無棄、無舍可得”。無變異是對有變異說的。一般以爲生死是有變有異的,所以生死是無常故苦;涅槃是無變無異的,所以涅槃爲常住故樂。殊不知涅槃的常樂,對生死的無常苦說的,實際涅槃界中,離諸性…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分別瑜伽品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