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在前。五、转顺解脱,转是转胜,因为如理思惟的缘故,随顺解脱的成分,已胜过了闻慧。六、未能领受成解脱义,随顺解脱虽已胜过闻慧,但因烦恼未断的关系,还不能证觉解脱。修所成慧的六义差别:一、亦依于文亦不依文,是说修慧取义,有时缘于总别教法而取其义,即是依文,有时离于言教而取其义,即是不依文。二、亦如其说亦不如说,义如思慧所说。三、能善意趣,其义亦如思慧。四、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,谓由修奢摩他、毗钵舍那的因缘,即能得定,由得定故,即有所知事的同分影像现前。若修不净观的,即有不净所知事的同分影像现前,若修缘起观的,即有缘起所知事的同分影像现前。五、极顺解脱,谓由定力伏除现行烦恼的活动,就最极的善顺于解脱了。六、已能领受成解脱义,谓由修慧的力能,解决烦恼的障碍,证得寂灭的涅槃,所以就领受解脱之乐了。如上所说,是为三慧知义的差别。
辛二智见差别
壬一当机请问
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“世尊!修奢摩他、毘钵舍那诸菩萨众,知法知义,云何为智?云何为见”?
这是当机者的请问,如文可知。
壬二如来解答
佛告慈氏菩萨曰:“善男子!我无量门宣说智、见二种差别,今当为汝略说其相。若缘总法修奢摩他、毘钵舍那所有妙慧,是名为智;若缘别法修奢摩他、毘钵舍那所有妙慧,是名为见”。
佛解答说:智与见,就他的体说,同以慧为性,就他的义说,我曾以无量门宣说智、见的二种差别,可是现在不能为你广为分别,只好为你略说其相而已。什么是智相?依经前说:“若诸菩萨,即缘一切契经等法,集为一团、一积、一分、一聚,作意思惟……如是思惟修奢摩他、毗钵舍那,是名缘总法奢摩他、毗钵舍那”。缘此总法而修的,即名为智。什么是见相?依经前说:“若诸菩萨缘于各别契经等法,于如所受所思惟法,修奢摩他、毗钵舍那,是名缘别法奢摩他、毗钵舍那”。缘此别法而修的,即名为见。其它诸教分别智、见差别很多,广如测疏所引。
己十三作意遣相门
庚一分别除遣诸相
辛一当机请问
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“世尊!修奢摩他、毘钵舍那诸菩萨众,由何作意?何等?云何除遣诸相”?
当机者提出三个问题:一、诸作意中由何作意?二、除遣何等诸相?三、用何方法除遣诸相?
辛二如来解答
佛告慈氏菩萨曰:“善男子!由真如作意;除遣法相及与义相;若于其名及名自性无所得时,亦不观彼所依之相,如是除遣。如于其名、于句、于文、于一切义,当知亦尔。乃至于界及界自性无所得时,亦不观彼所依之相,如是除遣”。
佛解答说:一、作意分别起来,的确是很多的,如瑜伽师地论,说有七种根本作意及余四十种作意。本经这里说的真如作意,就是瑜伽四十作意中的真实作意。真如作意的意思,依瑜伽的解释,就是对于自相、共相及真如相,作如法合理的思惟诸法作意;依显扬的解释,就是缘于流转、实相、唯识、安立、邪行、清净、正行的七种遍满真如作意。二、止观行者所要除遣的诸相,就是法相与义相。法相,即指知法知义文中的所知法,如前经说:“由五种相了知于法:一者知名,二者知句,三者知文,四者知别,五者知总”。义相,即指知法知义文中的所知义,如前经中说的十义、五义、四义、三义是。此中不论是法是义,在如来的圣教中说起来,都是假名安立而没有他的实自性的,然佛所以还要如是种种宣说者,无非是为了令诸众生的了知。如不了知他的假名安立而以为有实自体,那就成为遍计执了。由是应知此中说所除遣,是遣除遍计执,并不是遣除法义;文中所以说除法相义相而不说遣除遍计者,因为了知法义才起遍计执的,所以说法义相,是所除遣。如下经说:“了知法义故,有种种文字相。此由一切法空,能正除遣”。种种文字相,就是执着实法实义。三、用什么方法除遣呢?先以知法中的名来说,谓请菩萨修奢摩他、毗钵舍那而观名时,知彼诸名, 及名自性,唯是意言为性,并不是离开心识,另有他的实在自体,也没有亲得所诠的作用,如生死、涅槃、烦恼、菩提的一一名称都不过是识上现起的名言相,所以诸名及名自性,都是无所得的。不但观名是无所得,就是观彼所依之相,也是无所得的。观名无所得,是遍计执无所得,观彼所依相无所得,是依他起无所得。如是观无所得,名为除遣名的法相。如观名的无所得,当知观句、观文,亦复如此。名、句、文三,为菩萨的所知法。如观知法的无所得,当知观于一切义,也是如此。一切诸义,为菩萨的所知义。乃至是超略之词,上说义有十义、五义、四义、三义的多种差别,其中,界义说在最后,现单举出最后的界义,即总摄前面的一切义,所以说乃至。菩萨修奢摩他、毗钵舍那观于彼界及界自性时,了知此等也是无自性可得的。不但观界及界自性是无所得,就是观彼所依之相亦不可得。如是观察遍计执无、依他不现,是为除遣法义诸相的方便,离这方便,没有其它的可以除遣,所以说如是除遣。此中主要说明以止观行观察法义境时,怎样才能悟入唯识实性。依于本经,略如上说;而摄论中,说由四寻思及思如实遍智,于此似文似义意言,便能悟入唯有识性。可作参考。
辛三重征通释
“世尊!诸所了知真如义相,此真如相亦可遣不”?“善男子!于所了知真如义中,都无有相,亦无所得,当何所遣?善男子!我说了知真如义时,能伏一切法义之相,非此了达余所能伏”。
此中,先是当机者的重征,次是如来的通释。真如义的义,可约道理讲,也可约境界讲。境界名义,因真如是清净所缘的境界;道理名义,因真如理性非是虚妄颠倒的。当机者问:如前所说真如作意所缘的真如,当如理观察了知这真如义相时,这真如相是不是也可遣除呢?佛为他解释说:行者入真观时,没有能取所取的相貌,能所取相没有,那里还会有所得呢?无得无相,又有什么可遣?所以说当何所遣。无相,是无能所取的遍计执相;无得,是无依他起的现前可得。因此,佛更进一步的对慈氏说:要知我说一切诸相,是以真如去遣除的,但遣除了诸相后,证得实相真如时,这所证所了知的真如,是没有相貌可得的,所以不可再用其它的法来遣此真如。摄论讲记说:“修法观的菩萨……在观心上,达到义不可得,识也就不可得时,这就悟入圆成实性,悟入一切义无分别名的法界。于法界中,亲证现见与法界相应而住。这时候的菩萨,那平等平等的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。能缘智是无分别的,所缘的真如境也是无分别的,在这如智的无分别中,所取能取的行相,都不可得,能所双亡,所以叫平等平等。由此平等平等的无分别智现前,菩萨名已悟入圆成实性了”。当知摄论说的圆成实性,即是本经说的真如异名。
庚二分别堪任观察
辛一当机请问
“世尊!如世尊说,浊水器喻,不净镜喻,挠泉池喻,不任观察自面影相;若堪任者,与上相违。如是若有不善修心,则不堪任如实观察所有真如;若善修心,堪任观察。此说何等能观察心?依何真如而作是说”?
当机请问文中,先举喻,次合法,后发问。喻有三:一、浊水器喻,器皿中的净水,本可照面的,但若是混浊不净的水,那就没有这个功能了。二、不净镜喻,镜是照面用的,假使上面布满了不净的尘垢,那就失却这个效能了。三、挠泉池喻,例浊水器喻可知。这是喻没有闻思修的三慧,不能观察诸法真如。若能观察自面影相的话,就成清水器喻,净镜面喻,澄泉池喻,所以说与上相违。合法是,行者在未得三慧前,是不善修心的,由不善修心,所以就没有力量堪能如实的观察真如之相,如浊水等不能见到自面影相一样。行者苦获得三慧,能善巧的修心,由善修心的因缘,就有力量堪能如实的观察真如之相,如清水等能见自面影相一样。若法若喻,都是世尊所曾说过的,但是,能观察心固有多种差别,所观真如也有七种不同,那末,你佛是依于那种能观察心而作如此说的?又是依于那一种的真如而作如此说的?请佛为我指示出来!
辛二如来解答
“善男子!此说三种能观察心,谓闻所成能观察心,若思所成能观察心,。若修所成能观察心。依了别真如作如是说”。
佛解答说:在众多的能观察心中,我依三慧心作如是说。然此名观察心而不名观察慧者,因三慧是属定地所摄的,或心是一切之主,所以说心。在七种的真如相中,我依了别真如作如是说。了别是识,于各各境别,识能了达的。所以诸识名能了别,诸所缘境是所了别,而所了别的境,不离能了别的识,是识体上所现的影像,因此名一切行唯是识性。
庚三分别难遣诸相
辛一难遣谁遣
壬一当机请问
“世尊!如是了知法义菩萨为遣诸相勤修加行,有几种相难可除遣谁能除遣”?
当机者问:了知法义的菩萨,为了进一步的遣除诸相,特别精勤勇猛的修诸加行,可见这所要遣除的诸相,是很困难的了!但是:一、于诸相中究有那几种相最为难可除遣呢?二、这难可除遣的几种相,究又有什么能够除遣他呢?请佛为我指示一下!
壬二如来解答
“善男子!有十种相,空能除遣。何等为十?一者了知法义故,有种种文字相;此由一切法空,能正除遣。二者了知安立真如义故,有生、灭、住、异性,相续随转相;此由相空及无先后空,能正除遣。三者了知能取义故,有顾恋身相及我慢相;此由内空及无所得空,能正除遣。四者了知所取义故,有顾恋财相;此由外空,能正除遣。五者了知受用义、男女承事资具相应故,有内安乐相、外净妙相;此由内外空及本性空能正除遣。六者了知建立义故,有无量相;此由大空,能正除遣。七者了知无色故,有内寂静解脱相;此由有为空,能正除遣。八者了知相真如义故,有补特伽罗无我相、法无我相、若唯识相,及胜义相;此由…
《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