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来死后非去非不去等十四不记?如来不记别这些,可知这些都是属于戏论分别。

  或隐密故、或显了故,是指佛说的言教,有隐、显的差别。依本经说:佛在第二时中,般若会上,为诸发趣修大乘者,说的无自性教,是以隐密相转的正法教轮;到了第三时中,深密会上,普为发趣一切乘者,说的三无自性教,是以显了相转的正法教轮。因此,二时教是隐密教,三时教是显了教。这种隐、显的分别,是约了不了义分的,了义的即显了教,不了义的即隐密教。如是像上面所说的义门品类,当知皆是属于所知的义境。

  丑三明遍知因

  “遍知因者,当知即是能取前二菩提分法,所谓念住或正断等。

  前二,指遍知事及遍知义,这二种都是属于所取的,能取这个所取的,就是四念住、四正断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圣道分的三十七菩提分法。由这能取的三十七菩提分法,能够证得诸离系果及功德果,望于彼诸果法,说此菩提分法为因,所以名为遍知因。

  丑四得遍知果

  “得遍知果者,谓贪、恚、痴永断毘奈耶,及贪、恚、痴一切永断诸沙门果。及我所说声闻、如来若共不共世出世间所有功德。于彼作证。

  毗奈耶是印度话,中国译为调伏,就是律仪。行者能够严持律仪,就能调和控御身、语等业,制伏灭除诸恶行了。通常说戒有防非止恶的功能,亦即此意。持律,能永远的降伏现行烦恼的活动,所以说贪、恚、痴永断毗奈耶。此之永断,实是伏断的意思。诸沙门果,就是预流、一来、不还、阿罗汉的四果,证得这四果的,就能永远的断灭贪、恚、痴的一切烦恼种子,反过来说,断灭贪、恚、痴的一切烦恼种子,就证得诸沙门果。除这所得的无为沙门果外,还有诸有为的功德果,如佛所说的声闻、如来所共有的四无量、八解脱,乃至无碍解、六神通的请功德,及佛所说的如来不共声闻所有的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十八不共佛法的诸功德。共功德中的四无量、五神通,世间也有的,名为世间所有功德,其余的功德,唯是出世的诸圣弟子及诸如来有的,名为出世所有功德。于彼作证,是说无为有为之果,都是所证之法,所以名为得遍知果。

  丑五明觉了义

  “于此觉了者,谓即于此作证法中,诸解脱智,广为他说、宣扬、开示。

  解脱智,就是解脱道。断惑证真,有无间道、解脱道的二种。当证断灭惑种时候的功用,是无间道;无间道后一刹那,证得择灭无为的功用,是解脱道。于此作证,就是约证择灭说。行者以解脱智,于彼无为及有为法,证受已后,自己虽已觉了自己所证的是什么,但他人并不知道你所证的是什么,现为使令他人亦能了知的缘故,所以就运用根本智以后所得的后得智,以名、句、文广为众生宣说、开示,使他人他由此也能渐次证得。

  子三结摄诸义

  “善男子!如是五义,当知普摄一切诸义。

  结文可知。

  癸三约四义明知义

  “复次,善男子!彼诸菩萨,由能了知四种义故,名为知义。何等四义?一者心执受义,二者领纳义,三者了别义,四者杂染清净义。善男子!如是四义,当知普摄一切诸义。

  以四义普摄诸义是:一、心执受义,心指第八阿赖耶识,执是摄持的意思,受是领觉的意思,合起来说,即由阿赖耶识于诸种子摄为自体而领受之,于有根身持令不坏能生觉受,是为此中心执受义。二、领纳义,领纳指第八识相应的受心所,谓由这受心所领纳心所变现的境相,为自怕缘,是名此中心领纳义。三、了别义,了别指心识的行相,通于诸识,因每一心识的生起,对自所缘的境相,都有一种了别的作用。四、杂染清净义,成唯识论说:“又契经说:“心杂染故,有情杂染,心清净故,有情清净”。若无此识,彼染净心,不应有故。谓染净法以心为本,因心而生,依心住故,心受彼熏,持彼种故”。如是四义,都约第八识说,是就胜立论的,同时,经说心之一字,是通于四义而非局在执受上的。菩萨行者,对此四义,皆能了知,所以名为知四种义。测疏另举一种意义解释说:心执受义,是身念住,说心而不说身者,举能执受的心以显示所执受的身。领纳义,是受念住。了别义,是心念住。杂染清净义,是法念住。这在显扬圣教论中解释四念住时有明文说:“所缘之境有四种事:一、心所执事,二、心领纳事,三、心了别事,四、心染净事”。所以此之四义,是能普摄诸义的。

  癸四约三义明知义

  子一标数列名

  “复次,善男子!彼诸菩萨,由能了知三种义故,名为知义。何等三义?一者文义,二者义义,三者界义。

  标、列,如文。

  子二依名别释

  丑一文义

  “善男子!言文义者,谓名身等。

  文义,就是名、句、文三,此三各有聚集的意义,所以名为名身、句身、文身。同时,此二皆能彰显所诠之义,所以总名文义。

  丑二义义

  “义义当知复有十种:一者真实相,二者遍知相,三者永断相,四者作证相,五者修习相,六者即彼真实相等品差别相,七者所依能依相属相,八者即遍知等障碍法相,九者即彼随顺法相,十者不遍知等及遍知等过患功德相。

  十种义义是:一、真实相,即诸法的实相真如。本经如来成所作事品说:“谛实者,谓诸法真如”。当知彼说谛实,即此所说真实相。二、遍知相,即苦谛,以苦是应遍知的,所以说:“此是苦,汝应知”。三、永断相,即集谛,以集是应断除的,所以说:“此是集,汝应断”。四、作证相,即灭谛,以灭是应亲证的,所以说:“此是灭,汝应证”。五、修习相,即道谛,以道是应修习的,所以说:“此是道,汝应修”。六、即彼真实相等品类差别相,意指前说的五种相,各有多种的义门差别。七、所依能依相属相,一切法都有能所依的,如六根是所依,六识即为能依;能诠是所依,所诠即是能依等:如是能所互相系属,名相属相。依瑜伽论说:四谛中的集、道,属于因,为所依;苦、灭,属于果,为能依,如是能所因果互相系属,名相属相。依杂集论说:就是前面的真实相等次第相依,名为能依所依,如真实相为遍知相之所依,遍知相为永断相之所依等。如是次第相依,名为能依所依相属相。八、即遍知等障碍法相,是指四谛下所当断的烦恼,为障碍相。依如来成所作事品说:“彼障碍法相者,谓即于修菩提分法,能随障碍诸染污法,是名彼障碍法相”。九、即彼随顺法相,是指能断遍知相等四谛下烦恼的智慧,为随顺法相。依如来成所作事品说:“彼随顺法相者,谓即于彼多所作法,是名彼随顺法相”。十、不遍知等及遍知等过患功德相,谓若不能遍知、永断等,即成烦恼过失;若能遍知、永断等,即成智慧功德,是为二者差别相。依如来成所作事品说:“彼过患相者,当知即彼诸障碍法所有过失,是名彼过患相;彼胜利相者,当知即彼诸随顺法所有功德,是名彼胜利相”。

  丑三界义

  “言界义者,谓五种界:一者器世界,二者有情界,三者法界,四者所调伏界,五者调伏方便界。

  界能摄持一切法差别之义,名为界义。以一切法,于此五界中,能够摄尽无余。一、器世界,总摄十方染、胜、劣、粗、细、远、近等无量世界。二、有情界,总摄十方无量世界中所有业报差别的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湿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无色、若有想、若无想、若非有想非无想等的一切有情。三、法界,总摄十方无量世界中所有的诸法自相、共相、是色、非色、有见、无见、有对、无对、有漏、无漏、有为、无为等。四、所调伏界,总摄十方无量世界中所化的有情,若声闻姓、若独觉种姓、若如来种姓,以及一切所当调伏的种姓。五、调伏方便界,总摄十方无量世界中调伏有情所当运用的种种方便,如或以秘密法而调伏之,或以显了法而调伏之,或以摄受法方便调伏之,或以折伏法方便调伏等。是为五界总摄一切法差别之义。

  子三结摄诸义

  “善男子!如是五义,当知普摄一切诸义”。

  结文可知。

  庚二约能知辨

  辛一三慧差别

  壬一当机请问

 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“世尊!若闻所成慧了知其义,若思所成慧了知其义,若奢摩他、毘钵舍那修所成慧了知其义,此何差别”?

  前辨所知,有法有义的差别;现辨能知,有闻、思、修慧的差别。问意,如文可知。

  壬二如来解答

  佛告慈氏菩萨曰:“善男子!闻所成慧,依止于文,但如其说,未善意趣,未现在前,随顺解脱,未能领受成解脱义。思所成慧,亦依于文,不唯如说,能善意趣,未现在前,转顺解脱,未能领受成解脱义。若诸菩萨修所成慧,亦依于文,亦不依文,亦如其说,亦不如说,能善意趣,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,极顺解脱,已能领受成解脱义。善男子!是名三种知义差别”?

  佛解答当机者的请问,每慧约六义以辨他的差别。先说闻所成慧:一、依止于文,闻慧的完成,是由于听闻,听闻必须要依名、句、文身,然后方得生起的。二、但如其说,在听闻的过程中,唯依所说的取其所诠的意义,不能依所诠的意义取其能诠的教文。三、未善意趣,虽在如文取义的听闻,但并不能善巧的通达圣教意趣。四、未现在前,谓依所闻的去缘所缘的境,由于尚未得定的因缘,不能获得同分影像显现在前。五、随顺解脱,由听闻圣教的因缘,虽还在散心位上未得入定,但已远能随顺于涅槃解脱了。六、未能领受成解脱义,谓虽远能随顺解脱,但因在散心位上不能解决障碍解脱的烦恼,所以唯以闻慧不能证觉解脱。思所成慧的六义差别:一、亦依于文,此如闻慧所说。二、不唯如说,谓能思惟了不了义的二教差别,不是但如其文而取其义的。三、能善意趣,谓由如理思惟的因缘,能够善巧的通达圣教意趣,如摄论说的平等、别时、别义、补特伽罗的四种意趣,均能通达了知的。四、未现在前,此此闻慧虽进一步的思惟所缘的境相,但因仍在散心位上,同样的不能获得同分影像显现…

《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