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來死後非去非不去等十四不記?如來不記別這些,可知這些都是屬于戲論分別。
或隱密故、或顯了故,是指佛說的言教,有隱、顯的差別。依本經說:佛在第二時中,般若會上,爲諸發趣修大乘者,說的無自性教,是以隱密相轉的正法教輪;到了第叁時中,深密會上,普爲發趣一切乘者,說的叁無自性教,是以顯了相轉的正法教輪。因此,二時教是隱密教,叁時教是顯了教。這種隱、顯的分別,是約了不了義分的,了義的即顯了教,不了義的即隱密教。如是像上面所說的義門品類,當知皆是屬于所知的義境。
醜叁明遍知因
“遍知因者,當知即是能取前二菩提分法,所謂念住或正斷等。
前二,指遍知事及遍知義,這二種都是屬于所取的,能取這個所取的,就是四念住、四正斷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的叁十七菩提分法。由這能取的叁十七菩提分法,能夠證得諸離系果及功德果,望于彼諸果法,說此菩提分法爲因,所以名爲遍知因。
醜四得遍知果
“得遍知果者,謂貪、恚、癡永斷毘奈耶,及貪、恚、癡一切永斷諸沙門果。及我所說聲聞、如來若共不共世出世間所有功德。于彼作證。
毗奈耶是印度話,中國譯爲調伏,就是律儀。行者能夠嚴持律儀,就能調和控禦身、語等業,製伏滅除諸惡行了。通常說戒有防非止惡的功能,亦即此意。持律,能永遠的降伏現行煩惱的活動,所以說貪、恚、癡永斷毗奈耶。此之永斷,實是伏斷的意思。諸沙門果,就是預流、一來、不還、阿羅漢的四果,證得這四果的,就能永遠的斷滅貪、恚、癡的一切煩惱種子,反過來說,斷滅貪、恚、癡的一切煩惱種子,就證得諸沙門果。除這所得的無爲沙門果外,還有諸有爲的功德果,如佛所說的聲聞、如來所共有的四無量、八解脫,乃至無礙解、六神通的請功德,及佛所說的如來不共聲聞所有的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十八不共佛法的諸功德。共功德中的四無量、五神通,世間也有的,名爲世間所有功德,其余的功德,唯是出世的諸聖弟子及諸如來有的,名爲出世所有功德。于彼作證,是說無爲有爲之果,都是所證之法,所以名爲得遍知果。
醜五明覺了義
“于此覺了者,謂即于此作證法中,諸解脫智,廣爲他說、宣揚、開示。
解脫智,就是解脫道。斷惑證真,有無間道、解脫道的二種。當證斷滅惑種時候的功用,是無間道;無間道後一刹那,證得擇滅無爲的功用,是解脫道。于此作證,就是約證擇滅說。行者以解脫智,于彼無爲及有爲法,證受已後,自己雖已覺了自己所證的是什麼,但他人並不知道你所證的是什麼,現爲使令他人亦能了知的緣故,所以就運用根本智以後所得的後得智,以名、句、文廣爲衆生宣說、開示,使他人他由此也能漸次證得。
子叁結攝諸義
“善男子!如是五義,當知普攝一切諸義。
結文可知。
癸叁約四義明知義
“複次,善男子!彼諸菩薩,由能了知四種義故,名爲知義。何等四義?一者心執受義,二者領納義,叁者了別義,四者雜染清淨義。善男子!如是四義,當知普攝一切諸義。
以四義普攝諸義是:一、心執受義,心指第八阿賴耶識,執是攝持的意思,受是領覺的意思,合起來說,即由阿賴耶識于諸種子攝爲自體而領受之,于有根身持令不壞能生覺受,是爲此中心執受義。二、領納義,領納指第八識相應的受心所,謂由這受心所領納心所變現的境相,爲自怕緣,是名此中心領納義。叁、了別義,了別指心識的行相,通于諸識,因每一心識的生起,對自所緣的境相,都有一種了別的作用。四、雜染清淨義,成唯識論說:“又契經說:“心雜染故,有情雜染,心清淨故,有情清淨”。若無此識,彼染淨心,不應有故。謂染淨法以心爲本,因心而生,依心住故,心受彼熏,持彼種故”。如是四義,都約第八識說,是就勝立論的,同時,經說心之一字,是通于四義而非局在執受上的。菩薩行者,對此四義,皆能了知,所以名爲知四種義。測疏另舉一種意義解釋說:心執受義,是身念住,說心而不說身者,舉能執受的心以顯示所執受的身。領納義,是受念住。了別義,是心念住。雜染清淨義,是法念住。這在顯揚聖教論中解釋四念住時有明文說:“所緣之境有四種事:一、心所執事,二、心領納事,叁、心了別事,四、心染淨事”。所以此之四義,是能普攝諸義的。
癸四約叁義明知義
子一標數列名
“複次,善男子!彼諸菩薩,由能了知叁種義故,名爲知義。何等叁義?一者文義,二者義義,叁者界義。
標、列,如文。
子二依名別釋
醜一文義
“善男子!言文義者,謂名身等。
文義,就是名、句、文叁,此叁各有聚集的意義,所以名爲名身、句身、文身。同時,此二皆能彰顯所诠之義,所以總名文義。
醜二義義
“義義當知複有十種:一者真實相,二者遍知相,叁者永斷相,四者作證相,五者修習相,六者即彼真實相等品差別相,七者所依能依相屬相,八者即遍知等障礙法相,九者即彼隨順法相,十者不遍知等及遍知等過患功德相。
十種義義是:一、真實相,即諸法的實相真如。本經如來成所作事品說:“谛實者,謂諸法真如”。當知彼說谛實,即此所說真實相。二、遍知相,即苦谛,以苦是應遍知的,所以說:“此是苦,汝應知”。叁、永斷相,即集谛,以集是應斷除的,所以說:“此是集,汝應斷”。四、作證相,即滅谛,以滅是應親證的,所以說:“此是滅,汝應證”。五、修習相,即道谛,以道是應修習的,所以說:“此是道,汝應修”。六、即彼真實相等品類差別相,意指前說的五種相,各有多種的義門差別。七、所依能依相屬相,一切法都有能所依的,如六根是所依,六識即爲能依;能诠是所依,所诠即是能依等:如是能所互相系屬,名相屬相。依瑜伽論說:四谛中的集、道,屬于因,爲所依;苦、滅,屬于果,爲能依,如是能所因果互相系屬,名相屬相。依雜集論說:就是前面的真實相等次第相依,名爲能依所依,如真實相爲遍知相之所依,遍知相爲永斷相之所依等。如是次第相依,名爲能依所依相屬相。八、即遍知等障礙法相,是指四谛下所當斷的煩惱,爲障礙相。依如來成所作事品說:“彼障礙法相者,謂即于修菩提分法,能隨障礙諸染汙法,是名彼障礙法相”。九、即彼隨順法相,是指能斷遍知相等四谛下煩惱的智慧,爲隨順法相。依如來成所作事品說:“彼隨順法相者,謂即于彼多所作法,是名彼隨順法相”。十、不遍知等及遍知等過患功德相,謂若不能遍知、永斷等,即成煩惱過失;若能遍知、永斷等,即成智慧功德,是爲二者差別相。依如來成所作事品說:“彼過患相者,當知即彼諸障礙法所有過失,是名彼過患相;彼勝利相者,當知即彼諸隨順法所有功德,是名彼勝利相”。
醜叁界義
“言界義者,謂五種界:一者器世界,二者有情界,叁者法界,四者所調伏界,五者調伏方便界。
界能攝持一切法差別之義,名爲界義。以一切法,于此五界中,能夠攝盡無余。一、器世界,總攝十方染、勝、劣、粗、細、遠、近等無量世界。二、有情界,總攝十方無量世界中所有業報差別的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無色、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非有想非無想等的一切有情。叁、法界,總攝十方無量世界中所有的諸法自相、共相、是色、非色、有見、無見、有對、無對、有漏、無漏、有爲、無爲等。四、所調伏界,總攝十方無量世界中所化的有情,若聲聞姓、若獨覺種姓、若如來種姓,以及一切所當調伏的種姓。五、調伏方便界,總攝十方無量世界中調伏有情所當運用的種種方便,如或以秘密法而調伏之,或以顯了法而調伏之,或以攝受法方便調伏之,或以折伏法方便調伏等。是爲五界總攝一切法差別之義。
子叁結攝諸義
“善男子!如是五義,當知普攝一切諸義”。
結文可知。
庚二約能知辨
辛一叁慧差別
壬一當機請問
慈氏菩薩複白佛言:“世尊!若聞所成慧了知其義,若思所成慧了知其義,若奢摩他、毘缽舍那修所成慧了知其義,此何差別”?
前辨所知,有法有義的差別;現辨能知,有聞、思、修慧的差別。問意,如文可知。
壬二如來解答
佛告慈氏菩薩曰:“善男子!聞所成慧,依止于文,但如其說,未善意趣,未現在前,隨順解脫,未能領受成解脫義。思所成慧,亦依于文,不唯如說,能善意趣,未現在前,轉順解脫,未能領受成解脫義。若諸菩薩修所成慧,亦依于文,亦不依文,亦如其說,亦不如說,能善意趣,所知事同分叁摩地所行影像現前,極順解脫,已能領受成解脫義。善男子!是名叁種知義差別”?
佛解答當機者的請問,每慧約六義以辨他的差別。先說聞所成慧:一、依止于文,聞慧的完成,是由于聽聞,聽聞必須要依名、句、文身,然後方得生起的。二、但如其說,在聽聞的過程中,唯依所說的取其所诠的意義,不能依所诠的意義取其能诠的教文。叁、未善意趣,雖在如文取義的聽聞,但並不能善巧的通達聖教意趣。四、未現在前,謂依所聞的去緣所緣的境,由于尚未得定的因緣,不能獲得同分影像顯現在前。五、隨順解脫,由聽聞聖教的因緣,雖還在散心位上未得入定,但已遠能隨順于涅槃解脫了。六、未能領受成解脫義,謂雖遠能隨順解脫,但因在散心位上不能解決障礙解脫的煩惱,所以唯以聞慧不能證覺解脫。思所成慧的六義差別:一、亦依于文,此如聞慧所說。二、不唯如說,謂能思惟了不了義的二教差別,不是但如其文而取其義的。叁、能善意趣,謂由如理思惟的因緣,能夠善巧的通達聖教意趣,如攝論說的平等、別時、別義、補特伽羅的四種意趣,均能通達了知的。四、未現在前,此此聞慧雖進一步的思惟所緣的境相,但因仍在散心位上,同樣的不能獲得同分影像顯現…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分別瑜伽品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