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▪P2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从这二种系缚中超出,不再为他所缚,名为善知心出。

  癸四善知心增

  “云何善知心增?谓如实知能治相缚、粗重缚心,彼增长时,彼积集时,亦得增长,亦得积集,名善知增。

  增谓增长,即使所修的成为上品法,名为增长。能治相缚及粗重缚心,就是修道当中所有的能治道。这能治道在活动的过程中,势力增盛,名为增长,由于他的增长,所熏识中的本有种子亦得增长,是为彼增长时此亦得增长。若能治道在活动的过程中,摄植习气,名为积集,由于他的积集,所熏识中的新熏种子,亦得积集,是为彼积集时此亦得积集。若增长,若积集,能够以如实慧如实了知,名为善知心增。

  癸五善如心减

  “云何善知心减?谓如实知彼所对治相及麁重所杂染心,彼衰退时,彼损减时,此亦衰退,此亦损减,名善知减。

  减谓损减,就是使所有的杂染,渐次的成为下品,名为损减。所杂染心,就是阿赖耶识。因他一方为杂染法之所熏习,一方又执持所有的杂染种子,所以名为所杂染心。彼相及粗重的二缚,是所对治的杂染,当彼势力赢劣衰退时,或生不增益而损减时,此所杂染的阿赖耶识,也就衰退损减。若约种子与现行对说,二缚的现行衰退、损减时,二缚的种子也就衰退、损减。若衰退,若损减,能够以如实慧如实了知,名为善知心减。

  癸六善知方便

  “云何善知方便?谓如实知解脱、胜处、及与遍处,或修或遣。

  方便,就是加行。解脱,就是八解脱:一、内有色想外观色,二、内无色想外观色,三、净背舍身作证,四、空无边处,五、识无边处,六、无所有处,七、非想非非想处,八、灭受想处。在四禅中修这八解脱,最初从观色自在到离于色相,渐渐舍劣修胜,进到灭受想处。胜处,就是八胜处:一、内有色相外观色少,二、内有色相外观色多,三、内无色相外观色少,四、内无色相外观色多,五、内无色相外观色青,六、外观色黄,七、外观色赤,八、外观色白。于定中观察,最为殊胜,名为胜处。遍处,就是十遍处:一、青,二、黄,三、赤,四、白,五、地,六、水,七、火,八、风,九、空,十、识。于定中观此十者,一一都遍一切处,,名十遍处。或修或遣者,谓于所缘的解脱、胜处、遍处而修加行时,即对所缘的境界,生起极坚强的胜解。虽然,但不于此起执,随复将其除遣,除遣后,复在这境界上生起胜解,或在其它的境界上生起胜解。如是这样的一面除遣,一面生起,使后后的胜解,一个比一个明净,乃至究竟显现,是为或修或遣的意思。修此方便加行,引诸功德,如瑜伽论说:“八色遍处善清净故,能引贤圣胜解、神通,及于诸事转变神通。如其胜解,随所转变,皆能成就。又能变作金银等物,堪有所用。由识遍处善清净故,便能引发无诤、愿智、无碍解等诸胜功德。由空遍处善清净故,随其所欲,皆转成空”。这似乎是说唯十遍处,能够引发功德,而就本经看,解脱、胜处、遍处,都能引发功德的。

  辛二总结

  “善男子!如是菩萨,于诸菩萨广大威德,或已引发,或当引发,或现引发。

  如是善知六处的菩萨,由于善巧的如实的了知六处的缘故,对于菩萨的广大的威德神通;或在过去世中已经引发,或在未来世中当能引发,或在现在世中能现引发。不论是过去、未来、现在的菩萨,如不能如实的了知上述的六处,那是不能引发菩萨的广大威德的。

  己十八无余永灭门

  庚一当机请问

 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“世尊!如世尊说:“于无余依涅槃界中,一切诸受无余永灭”。何等诸受于此永灭”?

  无余依涅槃,对有余依涅槃说的。通达一切法的寂灭性,离烦恼而得到内心的解脱,名为涅槃,但由前生惑业所感的果报身还在,尚有所余,是为有余依;烦恼断尽而果报身亦灭,不再有物我、自他、身心的拘碍,了无所余,是为无余依。涅槃,简单的说,就是众苦永寂的意思。证入无余依涅槃界中的圣者,一切相应的诸受,无有余剩的永远灭尽,这是佛在过去曾经说过的。但所谓诸受,究竟是此什么受,在此涅槃界中永灭呢?当机者还不大了然,所以提出来请示佛陀。

  庚二如来解答

  “善男子!以要言之,有二种受无余永灭。何等为二?一者所依麁重受,二者彼果境界受。所依粗重受,当知有四种:一者有色所依受,二者无色所依受,三者果已成满麁重受,四者果未成满麁重受。果已成满受者,谓现在受。果未成满受者,谓未来因受。彼果境界受,亦有四种:一者依持受,二者资具受,三者受用受,四者顾恋受。于有余依涅槃界中,果未成满受,一切已灭。领彼对治明触生受,领受共有。或复彼果已成满受。又二种受,一切已灭。惟现领受,明触生受。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时,此亦永灭。是故说言于无余依涅槃界中,一切诸受无余永灭”。

  佛陀解答:无余依涅槃界中无余永灭的诸受,说来虽然很多,但切要而言之不出两种,一是属于内身所有的诸受,即所依粗重受;一是属于外器所有的诸受,即彼果境界受。前者又可分为四种:一、有色所依受,就是五识相应的身受,以别别依于色身而有的。身是色法,名为有色,这有色的身体,为身受的所依,名有色所依受。以五受配属说,身受唯有苦受与乐受,忧、喜、舍的三受是没有的。有说有色所依受,是欲、色二界所有的受,因这二界中是有色的。二、无色所依受,就是意识相应的心受,以唯依于内心而有的。依这无色的心识为所依,而直忧、喜、苦、乐、舍的五受,名为无色所依受。有说无色所依受,是无色界所有的受,因无色界中是无色的。三、果已成满受,谓由过去无明、行所生的现在果受,已与果故,所以名为果已成满受。四、果未成满受,谓由现在的烦恼、业,能感未来的因受,未与果故,所以名为果未成满受。简单的说,前者是现在果受,后者是未来因受。第二彼果境界受,亦有四种:一、依持受,是缘器世界的受,因器世界为一切之所依持的。二、资具受,是缘饮食等的受,因饮食等是资生所需的资具。三、受用受,是缘苦、乐等的受,因依于器界受用资具而有苦、乐等的感受不同的。四、顾恋受,是与贪相应的受,因贪而顾恋已有的财物的。如是四受,能与六根为增上果,依内六根,缘外六境,从境得名,所以叫做彼果境界受。集论说:“眼等六根,受用力故,有六境生”,就是此意。

  如上所说的诸受,要到什么时候,才可把他永灭呢?依本经说,于入有余依涅槃界中时,就可永灭了。果未成满受一切已灭者,谓证阿罗汉的圣者,住在有余依的涅槃界中,一切烦恼皆已断尽无余,由烦恼的无余断尽,不再感受未来的诸苦,是为果未成满受一切已灭。从凡夫到圣者,主要的是要断除无明与贪爱,无明断了,那所缘不如实知的诸无明触所生的诸受,也就断了,所以在现法中,就证得慧解脱。同时,由无明断故,无明触所生诸受相应心中所有的相应贪爱烦恼,也就随之解决。灭除一切,最好是以缘起诸行来说明,谓于现法中,最先解决无明,无明灭故,无明所相应的触亦灭;无明触灭,从无明触所生的诸受亦灭;无明触所生诸受灭故,爱亦随灭,如是乃至诸行皆灭,一切不生,就得于现法中,就得住于有余依的涅槃界,而证得现法涅槃了。领彼对治明触生受者,触有无明触、明触的二种,受也有无明触所生受、明触所生受的二种。现说领彼对治明触生受,就是简别无明触所生受,因无明触所生受是明触所生受之所对治的。也可说前者是有漏受,后者是无漏受。领受共有者,谓领受共有的器世间受。器世间不是那个个人独自受用的,而是无数有情所共受的,所以说领受共有。这在阿罗汉的圣者还是有的,因为共分别所起的相等诸物,虽自己对他不起分别,但为其它有情分别之所任持的关系,并不因圣者的无分别而永灭。或复彼果已成满受者:这是阿罗汉现实所有的身受。因为住在有余依涅槃界中,虽已断除无明与爱,但由过去业所感得的果报身还在,那些饥渴之苦,时节变苦,以及所有的逼迫等苦,仍然是免不了的,所以说领受彼果已成满受。彼果已成满受,是所依粗重受的第三种受,实际,有色所依受与无色所依受,罗汉也是有的,此中略而未谈。领受共有,是彼果境界受中的第一依持受,至于第二资具受,第三受用受,罗汉亦有,但是略而未谈。然因圣者已灭除贪爱,所以没有第四顾恋受。又二种受一切已灭者,谓所依粗重受与彼果境界受的所有差别诸受,悉皆已灭,名一切灭。惟现领受明触生受者,谓无学身中漏尽所有的诸受,为无漏受,以此诸受都是明触所生的缘故。有余依涅槃界中所未灭的诸受,如第一释中的明触受,共有受,彼果已成满受,及第二释中的惟现领受明触生受,一入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时,就一切永灭了,所以说于无余依涅槃界中,一切诸受无余永灭。

  戊二结叹劝修学

  尔时,世尊说是语已。复告慈氏菩萨曰:“善哉!善哉!善男子!汝今善能依止圆满最极清净妙瑜伽道,请问如来。汝于瑜伽,已得决定,最极善巧。吾已为汝宣说圆满最极清净妙瑜伽道,所有一切过去、未来正等觉者,已说、当说皆亦如是。诸善男子、若善女人,皆应依此勇猛精进,当正修学”!

  圆满最极清净妙瑜伽道,约四义来显示他:圆满是对不圆满说,二乘圣者所修圣道,虽能断烦恼障,但不能断所知障,是以不得名为圆满。最极,是最极无上的意思。所修的止观道,只有超过其它的一切道,而决不会为余道所超胜,是以说名最极。清净是对杂染说,要得清净,须修无漏道,若以有漏道修习,那就不能离诸杂染获得清净,所以说清净,是简别有漏的。妙是难测的意思,谓菩萨所修的瑜伽道,是微妙甚深难可测度的,所以说妙。合此四义,名为圆满最极清净妙瑜伽道。修此瑜伽道的圣者,证得事边际所缘境界,对此妙道,就能发起最极善巧决定之心,所以说已得决定最极善巧。这是赞叹当机者的请问有益。吾已为汝宣说下,显诸佛同说。意谓我所说的这止观妙道,不特是我一佛是这样的宣说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都这样宣说的。诸善男子、若善女人下,是结劝修学,如文可知。

  丁二重颂

  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:“于法假立、瑜伽中,若行放逸失大义;依止此法及瑜伽,若正修行得大觉。

  这一颂是总标失、德。谓佛为诸菩萨所说的法假安立的十二分教,及佛为诸菩萨所说的圆满最极清净妙瑜伽道,若诸菩萨于此教、道之中,行有放逸,那就失去重大的义利。这大义利,就是大涅槃果。若诸菩萨于此教、道,能够依之而正修行,那就可以证得大觉了。这大觉,就是大菩提果。简单的说:修就有功德,不修就有过失。

  “见有所得求免离。若谓此见为得法,慈氏彼去瑜伽远,譬如大地与虚空。

  这一颂是显见有所得的过失。谓修瑜伽行者,如依止观推寻见有所得,而即执着此见为所得法,以为得到什么了,那你要求解脱,免生死苦,不特很难,且亦无有是处,所以说之为难。同时,与己所修的妙瑜伽道,也相去甚远,其去远的程度,如大地之与虚空的相距一样。

  “利生坚固而不作,悟已勤修利有情。智者作此穷劫量,便得最上离染喜。

  这一颂是显利生、离染的功德。谓修瑜伽行者,虽不断的为自利而修行,但也不断的作利益众生的事业,他之所以能够积极行利他行,是因大悲心的圣固使然。可是从大悲出发而利益众生,内心从不作这样的想:我是能够利益他的,他是为我所利益的,自他能所一切皆泯。悟达了这个真理,于是就更加精进勇猛的修学利益有情的事业,乃至穷劫量的时间,都在做这利生的工作,所以就得最上离染的喜乐了。

  “若人为欲而说法,彼名舍欲还取欲。愚痴得法无价宝,反更游行而乞丐。

  这一颂是显为欲说法的过失。谓利他的菩萨,为了度生,当然就要说法,但说法时,要以以愿心说,不可为求名闻利养说。说法,是舍欲;求名利,是还取欲。如有为求名闻利养而为人说法,是名舍欲还取欲。舍欲还取欲的人是愚人,可怜愚人已经得到正法的无价宝,他不知道藉此上求无上正等菩提,反而向下求世间的名闻利养,这是多么的愚蠢呀!如世间的痴人,得到了无价的宝贝,自己不晓得受用,反而向街头去做乞丐,你说他可不可怜呢?

  “于诤諠杂戏论著,应舍,发起上精进。为度诸天及世间,于此瑜伽汝当学”!

  这一颂是显舍着利生的功德。谓利他的行者,对于一切诤论,一切諠杂,及诸戏论的取着,应完全的舍而不执,发起增上的勇猛,去修如来所说的妙瑜伽道。为什么呢?为度世间的诸天人等呀1为了度生,如果不舍一切执着,而于此妙瑜伽道精进勤修,怎能完成自己的功作呢?所以佛陀特别劝告说:于此瑜伽汝当学!

  丙二奉持教名

  尔时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“世尊!于是解深密法门中,当何名此教?我当云何奉持”?佛告慈氏菩萨曰:“善男子!此名瑜伽了义之教,于此瑜伽了义之教汝当奉持”?

  佛给慈氏菩萨以十八门详细的辨明止观之相,慈氏听后,虽已明了其中所诠的教义,但能诠的教名应当叫做什么,怎样的奉持这教法,还不明白,所以特又提出来请示佛陀。佛陀一面告诉他叫做什么教名,一面又指示他如何奉持。如文所指可知。

  丙三显示教用

  说此瑜伽了义教时,于大会中,有六百千众生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;三百千声闻,远尘离垢,于诸法中,得法眼净;一百五十千声闻,诸漏永尽,心得解脱;七十五千菩萨,获得广大瑜伽作意。

  在深密法会中,听佛说瑜伽了义教的,有众生,有声闻,有菩萨,他们听了,各得一种胜利,分别说来,有四种的胜利差别:一、发心胜利,这是众生得的。约有六十万的众生,听了瑜伽了义教后,发起上求下化的大菩提心来。二、远麈离垢,这是一分声闻得的利益。约有三十万的声闻,听了瑜伽了义教后,远离现行烦恼的麈,除去烦恼种子的垢,而得法眼净──见四圣谛。三、得解脱益,这也是一分声闻得的。约有十五万的声闻,听了瑜伽了义教后,永尽诸漏心得解脱。漏是烦恼的别名,主要的是爱与无明。永尽爱漏,得心解脱,永尽无明漏,得慧解脱。四、得广大瑜伽作意益,这是菩萨得的。约有七万五千菩萨,听了瑜伽了义教后,得到广大的瑜伽作意。广大,指人法二空说,瑜伽,即止观二道。菩萨获得缘二空性的止观作意,名为广大瑜伽作意。如上所说,都是由听闻瑜伽了义教所得的殊胜利益,所以听闻正法,只要摄心谛听,决不会唐劳无功的!

  

《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