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深密經語體釋 勝義谛相品第二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實獨立的自我,名爲法無我性。

  修觀行者,在見道位中,通達法無我性後,進入修道再修習觀察時,不是另有高級的勝義谛性可修,即以先前見道所悟達的,爲所觀察的對象。唯是決定的意思,就是決定隨順真如勝義審察趣證。無二智,是通達真如勝義谛的殊勝妙慧,是遍一切一味的中道妙觀,所以名無二。假使見道澈見的是這樣,修道所修的是那樣,最後趣證的菩提、涅槃又是一樣,那就不名遍一切一味相了。雖說見的、修的、證的,沒有什麼不同,但在程度上,是有淺深差別的。如一滴水與全海水,質上雖無別異,量上究不能不說有多少不同。又如鬥室的虛空,與外界的虛空,雖是無二無別,然室外虛空究竟廣大得多。勝義谛相固是遍一切一味的,但也可以輾轉增勝的。地上菩薩重行觀察見所見境,是爲消除粗重縛,在他重觀下,智慧輾轉增勝,就可以斷除一切粗重了!

  “善現!如彼諸蘊輾轉異相,如彼諸處、緣起、食、谛、界、念住、正斷、神足、根、力、覺支、道支、輾轉異相。若一切法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亦異相者,是則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亦應有因從因所生。若從因生應是有爲,若是有爲應非勝義,若非勝義應更尋求余勝義谛。善現!由此真如勝義法無我性,不名有因,非因所生,亦非有爲,是勝義谛,得此勝義更不尋求余勝義谛。唯有常常時、恒恒時、如來出世、若不出世、諸法法性安立,法界安住。是故,善現!由此道理,當知勝義谛是遍一切一味相”。

  此後差別的行相上,顯示勝義谛的遍一切一味盯。五蘊的自相,是各各差別的,色蘊的質礙相,不是受蘊的領納相;乃至行蘊的造作相,不是識蘊的了別相,所以說諸蘊異轉異相。如彼五蘊的異轉異相,當知諸處,……諸品道支,也是異轉異相。輾轉異相的蘊等諸法,是從因所生的,有四相遷流的,非勝義谛的,所以行者需要舍掉差別的異相,去求得遍一切一味的勝義谛相。假使一切法的真如勝義法無我性,也如行相是輾轉異相各各差別的,那這真如勝義法無我性,不也是像蘊、處、緣起等到是有他的因緣從因所生的了嗎?假定真是從因所生的,那不也成爲四相遷流的有爲法了嗎?如說這是有爲法,豈不是不應說他是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了嗎?假定真的不是真如勝義法無我性,要觀行者,不是要另外去尋求余勝義谛嗎?事實上,除這遍一切一味相的勝義谛,更無余勝義谛。可見前面所說的行相是有爲,勝義是無爲,是不錯的。所以佛又對善現說:真如勝義法無我性,不可以說他有因,也不可說他從因所生,不從因生,就不是有爲,不是有爲,自然就是勝義無爲。修觀的行者,得到了這勝義法無我性,就達到了自己所進求的目的,毋須更別去尋求什麼真勝義谛了!

  有說過去都這樣,是常常時;未來未來都這樣,是恒恒時。其實,說在時間上常恒如此就可以了,不必分別他的過未。勝義谛相,無論如來出世或不出世,總是恒時如此的。諸法法性、安立、法界、安住,是說諸法性,法爾如是,無變無異。佛出世時,沒有創出新的勝義谛,只是親切的體悟而點示出來,以使衆生證覺,並未因佛出世,增添了這法。佛滅度後,世間沒有佛了,他還是本然的、安定的、普遍的存在著,並不因爲無佛,減少了這法。

  小乘經中有問佛緣起因何而有?佛就說是法爾有的,既不是我所新創,也不是梵天發明,他是佛出世佛不出世,諸法法性恒時如此的。分別論者立緣起無爲,就是據此思想而來。法華經說的“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”,與此思想同。小乘經中有法性、法住、法界叁名;本經有法性、安立、法界、安住四名。解釋這些名義,頗不一致。瑜伽論說:法性是諸法的本性,法住是世谛的名相安立,法界的界是因義,是依離言法性建立言說性的關系上得名的。這是論師的方便解脫,其實並不是這樣。法性的性,是法爾自然本來如是的意思。安立義近法位,是秩然有序義,這樣必然這樣,名爲法位。法性,沒有變異、流動相,說名安立。法界的界,是依止性,即爲叁乘的無漏聖法所依,而生起叁乘的無漏聖法,名爲法界。安住是不動,與安立義同,分說有安立、安住,合說只是一個法位。

  辛二舉喻

  “善現!譬如種種非一品類異相色中,虛空無相、無分別、無變異、遍一切一味相。如是,異性、異相一切法中,勝義谛遍一切一味相,當知亦爾”。

  這以有差別的色相與無差別的虛空,喻顯勝義谛于行相中的遍一切一味。色法在廣大的虛空中,是種種不同非一品類的,如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等一切法,無不彼此差別而有變異的。如色相,時而這樣,時而那樣,無時無刻不在遷流不息的演變中。但含包衆色的廣大虛空,卻是無分(差)別、無變異,遍一切行相中爲一味相的。所以空、色不能分別他的一異。空遍一切行相中,離諸行相空不可得,所以非異;行相有差別、變異,虛空無差別、變異,所以非一。色喻一切行相,空喻真勝義谛;色、空是這樣,行相、勝義,當知亦爾。諸法的各各差別性是異性,諸法的輾轉變異相是異相。蘊、處、緣起等的一切法,是種種不同非一品類的,是沒有差別而多變異的;勝義谛是無分(差)別、無變異而遍于一切行相中的,所以說勝義谛遍一切一味相。

  庚二重頌

  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頌曰:“此遍一切一味相勝義,諸佛說無異;若有于中異分別,彼定愚癡依上慢”。

  遍一切一味相的勝義谛性,不特釋尊如此說,十方諸佛也是如此說的,佛佛所說,無有變異,所以說諸佛說無異。假使有人在一切行相中,妄想分別勝義谛是怎樣怎樣,那他決定是愚癡無知,懷著增上慢心,而爲增上慢之所執持的。依上慢,就是依增上慢,以增上含有依的意思在內的。

  五相顯勝義中,超過尋思、超過一異、遍一切一味的叁相,是以小乘凡夫爲對象而說的。至于大乘真空妙有的思想,只在無二離言相中,論離言法性時,稍微透露一點,並未明白的顯示出來!由于本經說的真如、勝義、法無我性,是叁乘所共的,不是大乘特有不共的,所以研究本經者對此,應予以密切的注意及加以深刻的理解,不然,就難免要與真常論者混合了!

  
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勝義谛相品第二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