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等记别所解。界在通常说是十八界,但杂含中还说有其它的种种界。本经说六界、十八界的两类。六界的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,为组织有情生命的要素。界义有二:一、类性,就是一类类的,这类不是那类,那类不是这类。约此,事相上是一类类的,理论上即成普遍性。如说法界,就是一切法的普遍真理。二、种义,即一切法的所依因性,此法生起以此法为因,后法生起以彼法为因。约此,就产生种子思想。如法界为三乘的因性,就是指此。
由得界故是总句。得界相故,地是坚相,水是湿相,火是热相,风是动相,空是无碍相,识是了别相;是为六界的自性相。同时,六界也有种种的差别相。得界种种性,是说地界不是水界,乃至空界不是识界。得界非一性,是约六界和合为有情说,即各各有情的六界不同,名非一性。得界灭故,是说证灭谛理。得界灭作证故,是说灭除种种界,就得作证。
“复有一类,由得念住故,得念住相故,得念住能治所治故,得念住修故,得念住未生令生故,得念住生已,坚住不忘,倍修增广故,记别所解。如有一类得念住故;复有一类得正断故;得神足故;得诸根故;得诸力故;得觉支故,当知亦尔。复有一类得八支圣道故,得八支圣道相故,得八支圣道能治所治故,得八支圣道修故,得八支圣道未生令生故,得八支圣道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广故,记别所解。
第七类的有情是得念住等记别所解。念住等就是三十七道品,分为七类:一、得念住故。念住,即身受心法的四念处,以明记不忘的念心所安住在境界上思惟观察而得名的,但主要的是在智慧。顺正理论说:“何缘于慧立念住名?慧由念力持令住故”。智度论说:“随顺智慧中止住,是时名念处”。得念住相,是说身以不净为相,受以苦痛为相,心以无常为相,法以无我为相。四念处的观法,有总观、别观。别观即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。总观是在观身不净时,亦即观受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;观余三时亦然。得念住能治所治,能治是四念住,所治是四颠倒。无常计常倒,以心念住的无常观治之;苦计为乐倒,以受念住的苦相观治之;无我计我倒,以法念住的无我观治之;不净计净倒,以身念住的不净观治之。得念住修,修是观行,依诸教说,约有四种:一得修,未生善法修习令生;二习修,已生善法修令坚住不忘倍修增广;三除去修,已生恶法修令永除;四对治修,未生恶法修令不生。此四,是依四正勤的次第说的。在本经看,只有得修、习修,没有除去修、对治修。得念住修,是总标二修;得念住未生令生,是别显得修,即未生起的四念住观,渐次修习令之生起。得念住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广,是别显习修,即已生起的四念住观,还时常的修习使他坚固不忘。观法的修得较易,修得后不失为难,所以须进一步的留心观察,不然,虽偶现起,旋还复失,即非坚住。倍修增广,是加倍的修习,使之增长广大,不以所修得的为满足,所以不谈余二修;因本经重在说明修善,善法增长,恶自不生。二、如得念住的是这样,一类得正断的亦然。正断有处译名四正勤:(一)、未生的一切善修习令生;(二)、已生的一切善法修习令住不忘;(三)、未生的恶不善法修令不生;四、已生的恶不善法修习令断。勤修二善法,断除二恶法,所以有译为四正勤,有译为四正断。三、如得正断的是这样,一类得神足的亦然。神足有译为四如意足,即欲、勤、心、观的四三摩地。修此四法,能得微妙的神通,腾跃勇健往返如意,所以名四神足或四如意足。四正断重于精进,四神足重于禅定。四、如得神足的是这样,一类得诸根的亦然。诸根,就是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的五根。五、得诸根的是这样,得诸力的亦然。诸力,就是上列的五根。善法生长时,没有雄厚的力量,稍遇违缘即可退失,说名为根;到了善法力量坚强,不为任何恶法动摇时,就名为力。婆沙说:“势用增上故名为根,难可摧制故名为力”。智论约众生根得自在方便名根,善根增长能破烦恼度令众生得无生法忍名力。六、如得五力的是这样,一类得觉支的亦然。七觉支有译为七菩提分,即念、择法、喜、轻安、定、精进、舍。支是支分或条件或因性,意谓是觉悟的支分,因修七法,能够觉悟诸法的真实,所以名为觉支。八、如前诸类所得是这样,一类得八支圣道的亦然。八支圣道有译为八正道,即正见、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勤、正念、正定。小乘修道,不出此八,而以正见为主。因为见正,思惟等才得正,见不正,一切都不得其正。此八称为道支者,由修八法,得入于无为城的缘故。余文可知,不释。
“世尊!我见彼已窃作是念:此诸长老依有所得现观,各说种种相法,记别所解。当知彼诸长老,一切皆怀增上慢,为增上慢所执持故,于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,不能解了。是故,世尊!甚奇!乃至世尊!善说!谓世尊言:“胜义谛相,微细、最微细;甚深、最甚深;难通达、最难通达;遍一切一味相”。世尊!此圣教中修行苾刍,于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尚难通达,况诸外道。
尊者须菩提报告了该事实后,就吐露自己的感想说:世尊!我在阿练若的大树林中,见到辗转聚集的苾刍们这样说后,内心中就作是念:这班大德长老们,依有所得现观所得的境界,各各说出种种不同的相法,记别所解。由这可知那些长老们,一切皆怀增上慢,为增上慢所执持,所以于胜义谛的遍一切一味相,不能理解,不能了知。长老是尊称,凡具福慧者都可称之,不在年龄的老大。须菩提所以知道长老们没有解了胜义谛的遍一切一味相,是因自己通达了的关系。自己的通达,由于如来的出世转正*轮。如法涌赞叹佛陀说:“如来出世,甚奇!稀有!由出世故,乃于如是超过一切寻思所行胜义谛相,亦有通达作证可得”。须菩提现亦这样称赞道:世尊!甚奇!乃至世尊!善说!乃至是超略的意思,即将法涌所说的中间赞语略了。赞佛甚奇、善说,因佛曾说胜义谛相微细、甚深、难通达的。世尊!在佛法中修行的诸苾刍,对于胜义谛的遍一切一味相,尚且难以通达,何况那些不依圣教修行的一切外道?当更不能理解通达。依本经所判三时教说:诸苾刍听了初时的我空法有教,不能领会佛意,就以有所得的现观为满足,所以不了胜义谛的遍一切一味相。
己三佛印可
庚一长行
辛一法说
尔时,世尊告尊者善现曰:“如是!如是!善现!我于微细最微细、甚深最甚深、难通达最难通达,遍一切一味相胜义谛,现正等觉;现等觉已,为他宣说、显示、开解、施设、照了”。
我于下至现正等觉,印可自觉胜义谛的遍一切一味相;现等觉已至施设照了,印可为他解说胜义谛的遍一切一味相。
“何以故?善现!我已显示于一切蕴中清净所缘,是胜义谛。我已显示于一切处、缘、起、食、谛、界、念住、正断、神足、根、力、觉支、道支中清净所缘,是胜义谛。此清净所缘于一切蕴中,是一味相、无别异相;如于蕴中,如是于一切处中,乃至一切道支中,是一味相、无别异相。是故,善现!由此道理,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。
胜义谛的遍一切一味相,是在蕴等的七类法中所显示的,所以世尊对善现说:我在转第二*轮的般若会上,已经显示一切蕴中的清净所缘,是遍一切一味相的胜义谛了。清净所缘有二说:一、净无漏智的所缘境界,是真胜义谛。二、通达胜义谛性,就可生起净无漏智。善现!我不但在一切蕴中曾这样显示过,即在一切处乃至在一切道支中,也曾这样的显示清净所缘是遍一切一味的胜义谛相。善现!此清净所缘的胜义谛相,在一切蕴中,是平等一味相的,是无别异相的。是一味表示不是种种,无别异表示没有差别。名相熏习的一切法,在错误的认识上,似有各各的差别,但一观他的真实性,是一味平等、无别无异的,所以胜义谛相是遍一切一味的。此遍一切一味相的胜义谛,就在一切法中,不是离一切法外别有。从普遍性的差别相说非一,从一一法安立胜义说非异;所以平等是差别中的平等,差别是平等中的差别,二者决不是对立的两法。智论说:“破二不着一,破一不着二”,就是此意。如是,像色蕴是一味无别异相,当知受想行识四蕴也是这样;如于五蕴是这样,当知于一切处中,乃至一切道支中,也无不是一味相、无别异相。由此,可见胜义谛相是遍一切一味相的,不是各各差别相的。
“善现!修观行苾刍,通达一蕴真如胜义法无我性已,更不寻求各别余蕴、诸处、缘、起、食、谛、界、念住、正断、神足、根、力、觉支、道支真如胜义法无我性。唯即随此真如胜义无二智为依止,故于遍一切一味相胜义谛,审察趣证。是故,善现!由此道理,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。
这从见修二道的观察无差别上,显示胜义谛的遍一切一味相。修观行,是修真如胜义谛观。修此观行的苾刍,在见道时,通达了一蕴的真如胜义法无我性,就不必更去寻求各别余蕴,乃至各别道支的真如胜义法无我性,因一法即一切法,通达一法即通达一切法的,何必辛勤的一一寻求?如大海水,尝到一滴水味,自能遍知全大海的水味,因一滴水,是全大海的一滴,量上虽有多寡的差别,质上没有毫厘的不同。所以修观行者,悟达一法,就能遍知一切法。
胜义谛的异名很多:有十二种、七种、五种、三种诸说,本经是说三种:一、真如,二、胜义,三、法无我性。真是真实不虚假,如是一味无变易,他是诸法的真实性,常如诸法的自体,本来怎样,还他怎样,名为真如。胜是特胜,表示不是低级的,义是深玄的妙境,以殊胜的无漏智,观深玄的微妙境,名胜义谛。法无我性,是于一切法上离去自我执着所显示的普遍真理。凡夫以错误的认识看一切法,普遍计执有个固定不变真实独立的自我,所以不能悟达诸法的自体。缘起法中,没有常恒自在固定不变真…
《解深密经语体释 胜义谛相品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