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深密經語體釋 勝義谛相品第二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等記別所解。界在通常說是十八界,但雜含中還說有其它的種種界。本經說六界、十八界的兩類。六界的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,爲組織有情生命的要素。界義有二:一、類性,就是一類類的,這類不是那類,那類不是這類。約此,事相上是一類類的,理論上即成普遍性。如說法界,就是一切法的普遍真理。二、種義,即一切法的所依因性,此法生起以此法爲因,後法生起以彼法爲因。約此,就産生種子思想。如法界爲叁乘的因性,就是指此。

  由得界故是總句。得界相故,地是堅相,水是濕相,火是熱相,風是動相,空是無礙相,識是了別相;是爲六界的自性相。同時,六界也有種種的差別相。得界種種性,是說地界不是水界,乃至空界不是識界。得界非一性,是約六界和合爲有情說,即各各有情的六界不同,名非一性。得界滅故,是說證滅谛理。得界滅作證故,是說滅除種種界,就得作證。

  “複有一類,由得念住故,得念住相故,得念住能治所治故,得念住修故,得念住未生令生故,得念住生已,堅住不忘,倍修增廣故,記別所解。如有一類得念住故;複有一類得正斷故;得神足故;得諸根故;得諸力故;得覺支故,當知亦爾。複有一類得八支聖道故,得八支聖道相故,得八支聖道能治所治故,得八支聖道修故,得八支聖道未生令生故,得八支聖道生已堅住不忘倍修增廣故,記別所解。

  第七類的有情是得念住等記別所解。念住等就是叁十七道品,分爲七類:一、得念住故。念住,即身受心法的四念處,以明記不忘的念心所安住在境界上思惟觀察而得名的,但主要的是在智慧。順正理論說:“何緣于慧立念住名?慧由念力持令住故”。智度論說:“隨順智慧中止住,是時名念處”。得念住相,是說身以不淨爲相,受以苦痛爲相,心以無常爲相,法以無我爲相。四念處的觀法,有總觀、別觀。別觀即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。總觀是在觀身不淨時,亦即觀受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;觀余叁時亦然。得念住能治所治,能治是四念住,所治是四顛倒。無常計常倒,以心念住的無常觀治之;苦計爲樂倒,以受念住的苦相觀治之;無我計我倒,以法念住的無我觀治之;不淨計淨倒,以身念住的不淨觀治之。得念住修,修是觀行,依諸教說,約有四種:一得修,未生善法修習令生;二習修,已生善法修令堅住不忘倍修增廣;叁除去修,已生惡法修令永除;四對治修,未生惡法修令不生。此四,是依四正勤的次第說的。在本經看,只有得修、習修,沒有除去修、對治修。得念住修,是總標二修;得念住未生令生,是別顯得修,即未生起的四念住觀,漸次修習令之生起。得念住生已堅住不忘倍修增廣,是別顯習修,即已生起的四念住觀,還時常的修習使他堅固不忘。觀法的修得較易,修得後不失爲難,所以須進一步的留心觀察,不然,雖偶現起,旋還複失,即非堅住。倍修增廣,是加倍的修習,使之增長廣大,不以所修得的爲滿足,所以不談余二修;因本經重在說明修善,善法增長,惡自不生。二、如得念住的是這樣,一類得正斷的亦然。正斷有處譯名四正勤:(一)、未生的一切善修習令生;(二)、已生的一切善法修習令住不忘;(叁)、未生的惡不善法修令不生;四、已生的惡不善法修習令斷。勤修二善法,斷除二惡法,所以有譯爲四正勤,有譯爲四正斷。叁、如得正斷的是這樣,一類得神足的亦然。神足有譯爲四如意足,即欲、勤、心、觀的四叁摩地。修此四法,能得微妙的神通,騰躍勇健往返如意,所以名四神足或四如意足。四正斷重于精進,四神足重于禅定。四、如得神足的是這樣,一類得諸根的亦然。諸根,就是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的五根。五、得諸根的是這樣,得諸力的亦然。諸力,就是上列的五根。善法生長時,沒有雄厚的力量,稍遇違緣即可退失,說名爲根;到了善法力量堅強,不爲任何惡法動搖時,就名爲力。婆沙說:“勢用增上故名爲根,難可摧製故名爲力”。智論約衆生根得自在方便名根,善根增長能破煩惱度令衆生得無生法忍名力。六、如得五力的是這樣,一類得覺支的亦然。七覺支有譯爲七菩提分,即念、擇法、喜、輕安、定、精進、舍。支是支分或條件或因性,意謂是覺悟的支分,因修七法,能夠覺悟諸法的真實,所以名爲覺支。八、如前諸類所得是這樣,一類得八支聖道的亦然。八支聖道有譯爲八正道,即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勤、正念、正定。小乘修道,不出此八,而以正見爲主。因爲見正,思惟等才得正,見不正,一切都不得其正。此八稱爲道支者,由修八法,得入于無爲城的緣故。余文可知,不釋。

  “世尊!我見彼已竊作是念:此諸長老依有所得現觀,各說種種相法,記別所解。當知彼諸長老,一切皆懷增上慢,爲增上慢所執持故,于勝義谛遍一切一味相,不能解了。是故,世尊!甚奇!乃至世尊!善說!謂世尊言:“勝義谛相,微細、最微細;甚深、最甚深;難通達、最難通達;遍一切一味相”。世尊!此聖教中修行苾刍,于勝義谛遍一切一味相尚難通達,況諸外道。

  尊者須菩提報告了該事實後,就吐露自己的感想說:世尊!我在阿練若的大樹林中,見到輾轉聚集的苾刍們這樣說後,內心中就作是念:這班大德長老們,依有所得現觀所得的境界,各各說出種種不同的相法,記別所解。由這可知那些長老們,一切皆懷增上慢,爲增上慢所執持,所以于勝義谛的遍一切一味相,不能理解,不能了知。長老是尊稱,凡具福慧者都可稱之,不在年齡的老大。須菩提所以知道長老們沒有解了勝義谛的遍一切一味相,是因自己通達了的關系。自己的通達,由于如來的出世轉正*輪。如法湧贊歎佛陀說:“如來出世,甚奇!稀有!由出世故,乃于如是超過一切尋思所行勝義谛相,亦有通達作證可得”。須菩提現亦這樣稱贊道:世尊!甚奇!乃至世尊!善說!乃至是超略的意思,即將法湧所說的中間贊語略了。贊佛甚奇、善說,因佛曾說勝義谛相微細、甚深、難通達的。世尊!在佛法中修行的諸苾刍,對于勝義谛的遍一切一味相,尚且難以通達,何況那些不依聖教修行的一切外道?當更不能理解通達。依本經所判叁時教說:諸苾刍聽了初時的我空法有教,不能領會佛意,就以有所得的現觀爲滿足,所以不了勝義谛的遍一切一味相。

  己叁佛印可

  庚一長行

  辛一法說

  爾時,世尊告尊者善現曰:“如是!如是!善現!我于微細最微細、甚深最甚深、難通達最難通達,遍一切一味相勝義谛,現正等覺;現等覺已,爲他宣說、顯示、開解、施設、照了”。

  我于下至現正等覺,印可自覺勝義谛的遍一切一味相;現等覺已至施設照了,印可爲他解說勝義谛的遍一切一味相。

  “何以故?善現!我已顯示于一切蘊中清淨所緣,是勝義谛。我已顯示于一切處、緣、起、食、谛、界、念住、正斷、神足、根、力、覺支、道支中清淨所緣,是勝義谛。此清淨所緣于一切蘊中,是一味相、無別異相;如于蘊中,如是于一切處中,乃至一切道支中,是一味相、無別異相。是故,善現!由此道理,當知勝義谛是遍一切一味相。

  勝義谛的遍一切一味相,是在蘊等的七類法中所顯示的,所以世尊對善現說:我在轉第二*輪的般若會上,已經顯示一切蘊中的清淨所緣,是遍一切一味相的勝義谛了。清淨所緣有二說:一、淨無漏智的所緣境界,是真勝義谛。二、通達勝義谛性,就可生起淨無漏智。善現!我不但在一切蘊中曾這樣顯示過,即在一切處乃至在一切道支中,也曾這樣的顯示清淨所緣是遍一切一味的勝義谛相。善現!此清淨所緣的勝義谛相,在一切蘊中,是平等一味相的,是無別異相的。是一味表示不是種種,無別異表示沒有差別。名相熏習的一切法,在錯誤的認識上,似有各各的差別,但一觀他的真實性,是一味平等、無別無異的,所以勝義谛相是遍一切一味的。此遍一切一味相的勝義谛,就在一切法中,不是離一切法外別有。從普遍性的差別相說非一,從一一法安立勝義說非異;所以平等是差別中的平等,差別是平等中的差別,二者決不是對立的兩法。智論說:“破二不著一,破一不著二”,就是此意。如是,像色蘊是一味無別異相,當知受想行識四蘊也是這樣;如于五蘊是這樣,當知于一切處中,乃至一切道支中,也無不是一味相、無別異相。由此,可見勝義谛相是遍一切一味相的,不是各各差別相的。

  “善現!修觀行苾刍,通達一蘊真如勝義法無我性已,更不尋求各別余蘊、諸處、緣、起、食、谛、界、念住、正斷、神足、根、力、覺支、道支真如勝義法無我性。唯即隨此真如勝義無二智爲依止,故于遍一切一味相勝義谛,審察趣證。是故,善現!由此道理,當知勝義谛是遍一切一味相。

  這從見修二道的觀察無差別上,顯示勝義谛的遍一切一味相。修觀行,是修真如勝義谛觀。修此觀行的苾刍,在見道時,通達了一蘊的真如勝義法無我性,就不必更去尋求各別余蘊,乃至各別道支的真如勝義法無我性,因一法即一切法,通達一法即通達一切法的,何必辛勤的一一尋求?如大海水,嘗到一滴水味,自能遍知全大海的水味,因一滴水,是全大海的一滴,量上雖有多寡的差別,質上沒有毫厘的不同。所以修觀行者,悟達一法,就能遍知一切法。

  勝義谛的異名很多:有十二種、七種、五種、叁種諸說,本經是說叁種:一、真如,二、勝義,叁、法無我性。真是真實不虛假,如是一味無變易,他是諸法的真實性,常如諸法的自體,本來怎樣,還他怎樣,名爲真如。勝是特勝,表示不是低級的,義是深玄的妙境,以殊勝的無漏智,觀深玄的微妙境,名勝義谛。法無我性,是于一切法上離去自我執著所顯示的普遍真理。凡夫以錯誤的認識看一切法,普遍計執有個固定不變真實獨立的自我,所以不能悟達諸法的自體。緣起法中,沒有常恒自在固定不變真…
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勝義谛相品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