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实独立的自我,名为法无我性。
修观行者,在见道位中,通达法无我性后,进入修道再修习观察时,不是另有高级的胜义谛性可修,即以先前见道所悟达的,为所观察的对象。唯是决定的意思,就是决定随顺真如胜义审察趣证。无二智,是通达真如胜义谛的殊胜妙慧,是遍一切一味的中道妙观,所以名无二。假使见道澈见的是这样,修道所修的是那样,最后趣证的菩提、涅槃又是一样,那就不名遍一切一味相了。虽说见的、修的、证的,没有什么不同,但在程度上,是有浅深差别的。如一滴水与全海水,质上虽无别异,量上究不能不说有多少不同。又如斗室的虚空,与外界的虚空,虽是无二无别,然室外虚空究竟广大得多。胜义谛相固是遍一切一味的,但也可以辗转增胜的。地上菩萨重行观察见所见境,是为消除粗重缚,在他重观下,智慧辗转增胜,就可以断除一切粗重了!
“善现!如彼诸蕴辗转异相,如彼诸处、缘起、食、谛、界、念住、正断、神足、根、力、觉支、道支、辗转异相。若一切法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亦异相者,是则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亦应有因从因所生。若从因生应是有为,若是有为应非胜义,若非胜义应更寻求余胜义谛。善现!由此真如胜义法无我性,不名有因,非因所生,亦非有为,是胜义谛,得此胜义更不寻求余胜义谛。唯有常常时、恒恒时、如来出世、若不出世、诸法法性安立,法界安住。是故,善现!由此道理,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”。
此后差别的行相上,显示胜义谛的遍一切一味盯。五蕴的自相,是各各差别的,色蕴的质碍相,不是受蕴的领纳相;乃至行蕴的造作相,不是识蕴的了别相,所以说诸蕴异转异相。如彼五蕴的异转异相,当知诸处,……诸品道支,也是异转异相。辗转异相的蕴等诸法,是从因所生的,有四相迁流的,非胜义谛的,所以行者需要舍掉差别的异相,去求得遍一切一味的胜义谛相。假使一切法的真如胜义法无我性,也如行相是辗转异相各各差别的,那这真如胜义法无我性,不也是像蕴、处、缘起等到是有他的因缘从因所生的了吗?假定真是从因所生的,那不也成为四相迁流的有为法了吗?如说这是有为法,岂不是不应说他是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了吗?假定真的不是真如胜义法无我性,要观行者,不是要另外去寻求余胜义谛吗?事实上,除这遍一切一味相的胜义谛,更无余胜义谛。可见前面所说的行相是有为,胜义是无为,是不错的。所以佛又对善现说:真如胜义法无我性,不可以说他有因,也不可说他从因所生,不从因生,就不是有为,不是有为,自然就是胜义无为。修观的行者,得到了这胜义法无我性,就达到了自己所进求的目的,毋须更别去寻求什么真胜义谛了!
有说过去都这样,是常常时;未来未来都这样,是恒恒时。其实,说在时间上常恒如此就可以了,不必分别他的过未。胜义谛相,无论如来出世或不出世,总是恒时如此的。诸法法性、安立、法界、安住,是说诸法性,法尔如是,无变无异。佛出世时,没有创出新的胜义谛,只是亲切的体悟而点示出来,以使众生证觉,并未因佛出世,增添了这法。佛灭度后,世间没有佛了,他还是本然的、安定的、普遍的存在着,并不因为无佛,减少了这法。
小乘经中有问佛缘起因何而有?佛就说是法尔有的,既不是我所新创,也不是梵天发明,他是佛出世佛不出世,诸法法性恒时如此的。分别论者立缘起无为,就是据此思想而来。法华经说的“是法住法位,世间相常住”,与此思想同。小乘经中有法性、法住、法界三名;本经有法性、安立、法界、安住四名。解释这些名义,颇不一致。瑜伽论说:法性是诸法的本性,法住是世谛的名相安立,法界的界是因义,是依离言法性建立言说性的关系上得名的。这是论师的方便解脱,其实并不是这样。法性的性,是法尔自然本来如是的意思。安立义近法位,是秩然有序义,这样必然这样,名为法位。法性,没有变异、流动相,说名安立。法界的界,是依止性,即为三乘的无漏圣法所依,而生起三乘的无漏圣法,名为法界。安住是不动,与安立义同,分说有安立、安住,合说只是一个法位。
辛二举喻
“善现!譬如种种非一品类异相色中,虚空无相、无分别、无变异、遍一切一味相。如是,异性、异相一切法中,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,当知亦尔”。
这以有差别的色相与无差别的虚空,喻显胜义谛于行相中的遍一切一味。色法在广大的虚空中,是种种不同非一品类的,如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等一切法,无不彼此差别而有变异的。如色相,时而这样,时而那样,无时无刻不在迁流不息的演变中。但含包众色的广大虚空,却是无分(差)别、无变异,遍一切行相中为一味相的。所以空、色不能分别他的一异。空遍一切行相中,离诸行相空不可得,所以非异;行相有差别、变异,虚空无差别、变异,所以非一。色喻一切行相,空喻真胜义谛;色、空是这样,行相、胜义,当知亦尔。诸法的各各差别性是异性,诸法的辗转变异相是异相。蕴、处、缘起等的一切法,是种种不同非一品类的,是没有差别而多变异的;胜义谛是无分(差)别、无变异而遍于一切行相中的,所以说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。
庚二重颂
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颂曰:“此遍一切一味相胜义,诸佛说无异;若有于中异分别,彼定愚痴依上慢”。
遍一切一味相的胜义谛性,不特释尊如此说,十方诸佛也是如此说的,佛佛所说,无有变异,所以说诸佛说无异。假使有人在一切行相中,妄想分别胜义谛是怎样怎样,那他决定是愚痴无知,怀着增上慢心,而为增上慢之所执持的。依上慢,就是依增上慢,以增上含有依的意思在内的。
五相显胜义中,超过寻思、超过一异、遍一切一味的三相,是以小乘凡夫为对象而说的。至于大乘真空妙有的思想,只在无二离言相中,论离言法性时,稍微透露一点,并未明白的显示出来!由于本经说的真如、胜义、法无我性,是三乘所共的,不是大乘特有不共的,所以研究本经者对此,应予以密切的注意及加以深刻的理解,不然,就难免要与真常论者混合了!
《解深密经语体释 胜义谛相品第二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