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深密經語體釋 序品第一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乘,遊大乘法,于諸衆生其心平等,離諸分別及不分別種種分別,摧伏一切衆魔怨敵,遠離一切聲聞、獨覺所有作意,廣大法味喜樂所持,超五怖畏,一向趣入不退轉地,息一切衆生一切災橫地:而現在前。其名曰: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诃薩,如理請問菩薩摩诃薩,法湧菩薩摩诃薩,善清淨慧菩薩摩诃薩,廣慧菩薩摩诃薩,德本菩薩摩诃薩,勝義生菩薩摩诃薩,觀自在菩薩摩诃薩,慈氏菩薩摩诃薩,曼殊室利菩薩摩诃薩等而爲上首。

  聲聞衆已經說過,現在說菩薩衆。無量無邊的菩薩衆,有的是住本土的,有的是從不同佛土來的。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,義譯爲覺有情。摩诃薩是摩诃薩埵的略說,義譯爲大有情。發大菩提心,求大菩提果,而行大菩提行的衆生,叫菩薩摩诃薩。現以十義解釋大菩薩的意思如下:

  一、精進大:薩埵,含有熱情奔放、剛毅不拔、勇猛無畏的精神。救濟有情出離生死,沒有火一般的熱情,鐵一般的毅力,是不能安住在大乘中,救度有情的。同時,自己的趣求無上菩提,也要有剛毅不拔的勇氣,百折不回的精神,方能達到自己的目的,不然,無上菩提是無由證得的。深密法會中的諸大菩薩,都是具備了精進力而行二利行的,所以說皆住大乘。

  二、因大:佛果,是菩薩行者所求證的,但在未證得之先,必需要以大乘法爲所遊履,然後方能實現。所謂遊大乘法,就是有漏的聞思修慧,無漏的無分別慧,由此諸慧漸次遊履十地的行程,最後即得證無上果,所以名爲因大。

  叁、所緣大:菩薩發心,以衆生爲所緣,因觀衆生受苦,才發菩提心的。衆生無邊,與我有恩者有之,與我有怨者有之。普通人恩怨分明,見有恩于我的在受苦,就想法救濟他,見有怨于我的在受苦,不特不去救拔他,而且希望他苦痛越多越好,菩薩不然,他觀大地衆生猶如一子,只要他們有苦,不分什麼恩怨的一律平等的普遍,這是同體大悲的表現,所以說所緣大。

  四、時大:無上菩提的證得,在行程上要經過五百由旬,在時間上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,與二乘的短時證果,相差得太遠了,所以說時大。時,在印度,有長短二時:長時叫劫波,短時叫刹那。劫波譯名分別,是分分差別的意思。時劫屬有爲法攝,有爲法的生滅,就是在時劫遷化中分別的。無爲法沒有生滅相,不能分別他這時怎樣,那時怎樣,所以名不分別。種種分別,是能分別心,以分別不分別爲所緣境而得名的。菩薩行者,如有時劫觀念,感到時間久遠,就要生退悔心,棄菩薩行了!菩薩摩诃薩,斷了劫非劫的分別,不分別時間的久暫,而在叁無數劫中行菩薩行,不知不覺間一天過去了,感到時間非常短促;懶惰懈怠的,不說一天的時間覺得很長,就是晚上一二小時的自修,也感到不容易混過。修行也是這樣:懈怠的人,雖極少修,認爲時間已長,勤勇的人,無量劫中,不斷修習,好像只是一刹那頃。可見時間的長短,不在時間的本身,而在人的分別,人以爲長就長,以爲不長就不長了!

  五、無染大:菩薩行者,雖爲衆生忙,但不忘自己,自己內心中的魔怨仇敵,時時揮起智慧利劍,與之極力格鬥,終以摧破擾亂身心的魔怨,降伏侵犯自由的仇敵爲目的,所以說摧伏一切衆魔怨敵。魔怨雖多,主要是煩惱雜染,無始來我人受這怨敵侵犯而遭遇到的痛苦,真是多得不可勝數;而且每當我人求身心解放時,他總是在搗亂、阻撓,使你不得實現!菩薩以其大悲大智大雄的力量,克服了他們的侵擾,所以身心得到清淨無染。

  六、作意大:向佛道前進的菩薩,中途最怕的是小乘思想的襲擊,一旦小乘思想侵入菩薩的心弦,就很容易退大入小了!但一個真正慈濟有情的菩薩,他的菩提願的堤防,是築得異常堅固的,小乘思想很不容易襲入。所謂小乘思想:在生死邊,觀無常苦的過失,在涅槃邊,觀寂靜樂的功德。菩薩思想:在利他方面,觀有情苦,而思以求濟,在利自方面,觀生死苦,而思以解脫。深密會上的諸大菩薩,上求下化的思想,已深深的印入腦海,所以能夠遠離一切聲聞獨覺所有意樂。

  七、住持大:有情五蘊身的住世,是賴飲食支持的,沒有飲食滋養,即無法生存。菩薩五分法身的不斷,是以大乘的廣大法味所生的喜樂爲食,而得相續不斷的,所以說廣大法味喜樂所持。法華經說的“法喜禅悅食,更無余食想”,亦即此意。

  八、清淨大:清淨是無染的意思,現約超五怖畏,說名清淨。怖畏,不是人人有的,叁業不淨者才有,因爲發覺了自己的叁業不淨,種種怖畏就生起來了。本經略說五種:一、畏生命的不能長久住世,因爲做了不好的事,隨時有生命解決的危險!二、畏惡名的播入社會各階層,影響自己在社會上的立足。叁、畏死時的衆苦交逼,因爲生前作了諸惡,臨命終時,死不得死,活不得活,惡境現前,衆苦煎迫,于是就恐怖得不得了了!四、畏惡趣痛苦的難受,造了惡趣的業,必然感受惡趣的果;惡趣的痛苦,不說身受要感到恐怖,就是吾人見了城隍廟裏的刀山劍樹的情景,也會感到毛骨聳然的!五、畏群衆的唾棄,一個作惡多端者,必然要受群衆的離棄!但是作惡者,必是活動者,一個活動慣了的人,忽受群衆的唾棄,不能與群衆發生關系,這是多麼的痛苦、難受?所以怖畏得不得了!證得清淨喜樂的菩薩,不做不名譽的事,不作叁惡趣的業,當然就超脫如上所說的五種怖畏了,所以說超五怖畏。

  九、證得大:從種種佛土而來集會的諸大菩薩,都是登地以上而證不退的菩薩,非地前及未證不退的菩薩可比,所以說證得大。這要到八地以上的菩薩,才能真正的證得不退轉地。不退轉,地波羅密多品有詳細的解說,現在不繁述了。

  十、作業大:菩薩的唯一業務,是度衆生,內有老病死苦的逼惱,外有一切災橫的壓迫;菩薩慈悲,雨大法雨,遍息一切衆生一切內外的災橫事,所以說業大。

  上面以十大配釋經文的十句;而佛地經論裏,複以十地、十度、十願的次第,解釋這十句經文,文繁義廣,此不詳述。

  從種種佛土來會的無量菩薩,各有他的德號,但爲避免文繁,只能列出幾個上首的菩薩,其余的就只好從略了。上首菩薩,經中列出十位,其名義如下諸品中,一一隨釋。

  
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序品第一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