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深密经语体释 序品第一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怎能决断他疑?佛是得了决定智的,所以于一切法善能决了,无有疑滞。

  于一切行成就大觉,是令入种种行功德。一切行,就是三乘圣者所修的差别行门。佛于一切行成就大觉,随所化众生,应以声闻行得度者,令入声闻行而修正法,应以缘觉行得度者,令入缘觉行而修正法,应以菩萨行得度者,令入菩萨行而修正法。

  于诸法智无有疑惑,是当来法身妙智功德。一个众生未来生不生起善法,就看他过去种未种善根;过去那怕只是种过微少善根,未来世中一遇善缘,就可生起善法。佛世时有一乞人请求入道,佛以法智观察他过去在定光佛时,曾起过一念念佛的善根,就允其所请,为其说法,令证初果。所以佛成就了于法无有疑惑的法智。

  凡所现身不可分别,是如其胜解示现功德。有情的根机不一,理解力浅深不同,佛随他们的差别,示现种种的身相,因为所现身相,不是由虚妄分别现起的,所以不可分别。再就有情方面说,各个有情所见的是怎样就是怎样,分别不出佛身有什么不同,所以说不可分别。

  一切菩萨正所求智,是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加行功德。调伏有情要有智慧,有了智慧,就可分别有情的根性,刚强难化的,用折伏的方法调伏他,柔和易度的,用摄受的方法调伏他,如是调伏各各有情,无不恰到好处!诸佛证得了这调伏有情的妙智,而菩萨尚未证得,所以这就成了一切菩萨正所求得的智慧了。在求这智慧的过程中,要发起勇猛加行,然后才能渐次的证得。

  得佛无二住胜彼岸,是平等法身波罗密多成满功德。无二,是佛的法身,法身普遍一味,所以是平等的。依这平等法身,一切波罗密多,就得究竟圆满。波罗密,意为到彼岸,得佛无二住胜彼岸,就是证得平等法身。法身遍满虚空,以此为住,所以是住胜彼岸。

  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,是随其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德。凡所现身,是随众生的胜解差别,示现佛身的不同;不相间杂,是随众生的胜解不同,示现种种的佛土,相摄相融。现起了的种种佛土,以殊胜解无不了知,所以说如来妙智解脱究竟。

  证无中边佛地平等,是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。中待边立,边因中有,离中无边,离边无中,一切世界以何为中心呢?诸方边际在什么地方呢?中心点没有,边际不可得,所以世界是无中无边。诸佛证得法性、变化、受用的三身,遍满于无中、边的平等佛地,所以三身也就无中、无边、无有分限的了。

  极于法界,是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。最极清净的法界,名为极于法界。诸佛证得清净法界,就从其中“流出正智,由正智故流出后智,由后智故流出大悲,由大悲故流出契经等十二部,由此法界住故,即于当来世能现利益”。

  尽虚空性,是无尽功德。佛陀悲智的无穷无尽,就如虚空无尽无灭的一般,所以佛尽虚空性的遍作众生的诸饶益事,无有休息之期。

  穷未来际,是究竟功德。佛的一切功德,穷未来际都没有间断的,所以所化的有情,也永远的没有穷尽。亲光论师合后二功德为一而作这样的说道:“尽虚空性穷未来际者,显示世尊自利利他二德无尽,谓如虚空经成坏劫,性常无尽”。

  乙三贤圣共集

  丙一大声闻众

  与无量大声闻众俱:一切调顺,皆是佛子,心善解脱,慧善解脱,戒善清净,趣求法乐;多闻、闻持,其闻积集;善思所思,善说所说,善作所作;捷慧、速慧、利慧、出慧、胜慧、抉择慧、大慧、广慧、及无等慧,慧宝成就;具足三明,逮得第一现法乐住;大净福田,威仪寂静,无不圆满;大忍柔和,成就无减,己善奉行如来圣教。

  每一法会成立,必集多种因缘而成,如说法的教主,听法的信众,以及建立法会的道场等。道场与教主已如上述,现说听法的信众,分为声闻、菩萨的两类:声闻是小乘圣者,菩萨是大乘圣者。此外还有无量的贤众,所以此文科为贤圣共集。

  与是共的意思,智度论说:“一处、一时、一戒、一见、一道、一解脱”,名为共。无量是显数目的众多。大为数、量、胜的三义:从听法的声闻数目不可计说,是为数大;从听法的声闻质量不可测说,是为量大;从听法的声闻有回小向大的胜德说,是为胜大。佛在七宝庄严的净土中宣说法要,是与这些大声闻众俱会在一处的。

  烦恼是()悷的,妄想是活跃的,具有烦恼妄想的世间有情,其性刚强难伏。断除烦恼妄想的出世声闻,其心调柔,不论什么违逆境界,都激不动他的心弦,其心静得如无波的止水一样,所以说一切调顺。

  从佛等视一切众生看,一切众生都是佛子;不过,真正的佛子,要从佛口生、从法化生的。诸大声闻,随佛出家,闻法得道,是佛真子,所以说皆是佛子。

  心有贪爱的缠缚,就不得自由,如以生命为所爱的对象,为了扩张、发展、充实、保护自己的生命,于是就为生命所系,不得解脱。诸大声闻,割断世间一切爱索,所以心得极善解脱。

  慧有无明的蒙蔽,就不了诸法,如诸行是无常的,不能了知其无常,诸法是无我的,不能通达其无我。诸声闻众,击破了蒙蔽真理的无明,认识了世相的一切,所以慧得极善解脱。

  戒是行为的基础,学佛的根本,没有戒谈不上学佛,也谈不上修行;即或有戒,如不清净,那也不行。以解脱为目的的声闻弟子,对于别解脱戒,是全分守持,严防毁犯的。善清净,是说不但根本戒清净无犯,就是小小戒也不破坏的,所以戒得极善清净。其实,证得四不坏信的初果圣者,就任运不再犯戒了,何况证得极果的罗汉?其戒善清净,可说是不成问题的。

  诸大声闻,虽已识透世情,放弃欲乐,但在未灰身泯智前,生命体上总得求一种乐趣的慰藉,这就是时刻以求的法乐。法是万有的真理,凡有理智者,莫不以求真为志,得一分真理,就增一分乐趣,所以他们专以求法为无上的乐趣。

  大声闻乐,是佛的常随众,佛在一代时教中所说的种种教法,他们都曾听闻,所以说多闻。多闻的圣者,于所闻的义理,不如常人一般的闻此而忘彼,听后而失前,而是于每一义理都能保持不忘的,所以说闻持。但凭记取是还不够的,必须还要时刻的温习,使所听闻的文义,坚住不失才行;不然,不论记忆力是如何的强,久了必然是要忘失的,所以说其闻积集。

  理智者的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语、一思一念,都与无智者不同的。愚夫心里所思的是致富、得名、以及欲乐的妄想;口里所说的是货利、绮语、以及种种的戏论;身体所行的,是为实现心里所想而活动着的。沐浴在理智生活中的圣者,由于明智的指导,心里所想的是怎样的解放身心,如何的摆脱牢笼;口里所说的是怎样的解脱生死,如何的消灭烦恼;身体所行的是清净的戒善,无染的梵行。所以说善思所思,善说所说,善作所作。

  凡夫不是没有智慧,而是没有出世圣者的究竟智慧,如下说的几种殊胜的妙慧,就不是世间凡夫所有的:一、佛说的法、毗奈耶,圣者听了,很迅速的当下就能契入其中的奥义,是为捷慧。二、聪敏的颜回,闻一以知十,世人就说他是智者了,殊不知出世的圣者,契入一义时,立刻的就能从一义中悟入无量义,是为速慧。三、闻一以知十的士夫,所知的只是世间的一些浅显道理,悟入无量义的圣者,却能深切的了知出世的奥义妙理,所以说名利慧。四、世间学者的智慧,所认识的只是世间的现象,所探讨的只是世间的真理,一切一切,都是在世间法上转。出世圣者的智慧,是以超出生死、跳出世间为目的的,所以说名出慧。五、以殊胜妙慧,抉择了知出世的诸离欲法,是为胜抉择慧。六、以广大慧,问答抉择无穷妙义,是为大慧。七、能够善巧通达无量无边的所行境界,名为广慧。八、其慧最高,无有可以与之相等的,名无等慧。慧宝成就,有说是别立的第九慧,有说是完成了上面的八慧,名为慧宝成就。以后说为当。若说是第九慧,应如智论名为宝慧,不得说为慧宝。

  三明是:宿住随念智证明,死生智证明,漏尽智证明。三明亦即是六通中的三通,是约通的殊胜作用,说名为明的。二者的差别:唯知过去的宿命事,名为宿住随念智证通,若知过去因缘行业,名为宿住随念智证通明。唯知死此生彼的死生事,名为死生智证通;如更了知生死的行业因缘会遇时,果报不失,就名死生智证通明了。唯知结使穷尽,不知更生不生,是漏尽智证通;若更了知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不受后有,就名漏尽智证通明了。本经听法的大声闻众,具有这三明,所以说具足三明。

  修色界四静虑而得成就的行者,由于定中有极殊胜的喜乐、安乐、舍乐,身心感到无上的快乐,所以说逮得一切现法乐住。婆沙论说四静虑的乐住,是乐受及轻安的二种,虽第四静虑没有乐受,但轻安的势用,胜前乐受的。至于近分及无色定,不特没有受乐,轻安乐也是很轻微的。

  阿罗汉义译应供,是堪受人天供养的意思。他断尽了烦恼,内心清净无染,谁供养他,谁就得福,所以说大净福田。

  威仪,是四威仪;寂静,是不躁动。常人的一切行为动作,是轻浮妄举的,所以动止不安详,威仪不寂静。圣者诸根调和,举动温文,所以威仪寂静,如法如律。圆满是无缺的意思,即四威仪都具足,假使行有威仪,坐无威仪,坐有威仪,卧无威仪,或表面上似现威仪,而实质上没有威仪,就不名为圆满了。

  大忍,就是忍辱。自然的缺憾,人事的打击,一切能忍,是为大忍。人事打击的忍受,这是重要的一环;因为生存世间,是不能离群索居的,居在群众中,就不免要发生大事问题,如果不忍,即会感到处处苦痛、人人是敌了。假使能忍,不特没有怨怼,而且与任何人都可同处共住了!柔和,是无愤,不暴躁,不论何人,都以宽弘大量的态度对待他,决不陷害有情,使他吃苦。声闻圣者,对此成就无减,所以说大忍柔和成就无减。

  已善奉行如来圣教,如文可知。

  丙二大菩萨众

  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众,从种种佛土而来集会。皆住大…

《解深密经语体释 序品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