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深密經語體釋 序品第一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怎能決斷他疑?佛是得了決定智的,所以于一切法善能決了,無有疑滯。

  于一切行成就大覺,是令入種種行功德。一切行,就是叁乘聖者所修的差別行門。佛于一切行成就大覺,隨所化衆生,應以聲聞行得度者,令入聲聞行而修正法,應以緣覺行得度者,令入緣覺行而修正法,應以菩薩行得度者,令入菩薩行而修正法。

  于諸法智無有疑惑,是當來法身妙智功德。一個衆生未來生不生起善法,就看他過去種未種善根;過去那怕只是種過微少善根,未來世中一遇善緣,就可生起善法。佛世時有一乞人請求入道,佛以法智觀察他過去在定光佛時,曾起過一念念佛的善根,就允其所請,爲其說法,令證初果。所以佛成就了于法無有疑惑的法智。

  凡所現身不可分別,是如其勝解示現功德。有情的根機不一,理解力淺深不同,佛隨他們的差別,示現種種的身相,因爲所現身相,不是由虛妄分別現起的,所以不可分別。再就有情方面說,各個有情所見的是怎樣就是怎樣,分別不出佛身有什麼不同,所以說不可分別。

  一切菩薩正所求智,是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。調伏有情要有智慧,有了智慧,就可分別有情的根性,剛強難化的,用折伏的方法調伏他,柔和易度的,用攝受的方法調伏他,如是調伏各各有情,無不恰到好處!諸佛證得了這調伏有情的妙智,而菩薩尚未證得,所以這就成了一切菩薩正所求得的智慧了。在求這智慧的過程中,要發起勇猛加行,然後才能漸次的證得。

  得佛無二住勝彼岸,是平等法身波羅密多成滿功德。無二,是佛的法身,法身普遍一味,所以是平等的。依這平等法身,一切波羅密多,就得究竟圓滿。波羅密,意爲到彼岸,得佛無二住勝彼岸,就是證得平等法身。法身遍滿虛空,以此爲住,所以是住勝彼岸。

  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,是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。凡所現身,是隨衆生的勝解差別,示現佛身的不同;不相間雜,是隨衆生的勝解不同,示現種種的佛土,相攝相融。現起了的種種佛土,以殊勝解無不了知,所以說如來妙智解脫究竟。

  證無中邊佛地平等,是叁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。中待邊立,邊因中有,離中無邊,離邊無中,一切世界以何爲中心呢?諸方邊際在什麼地方呢?中心點沒有,邊際不可得,所以世界是無中無邊。諸佛證得法性、變化、受用的叁身,遍滿于無中、邊的平等佛地,所以叁身也就無中、無邊、無有分限的了。

  極于法界,是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。最極清淨的法界,名爲極于法界。諸佛證得清淨法界,就從其中“流出正智,由正智故流出後智,由後智故流出大悲,由大悲故流出契經等十二部,由此法界住故,即于當來世能現利益”。

  盡虛空性,是無盡功德。佛陀悲智的無窮無盡,就如虛空無盡無滅的一般,所以佛盡虛空性的遍作衆生的諸饒益事,無有休息之期。

  窮未來際,是究竟功德。佛的一切功德,窮未來際都沒有間斷的,所以所化的有情,也永遠的沒有窮盡。親光論師合後二功德爲一而作這樣的說道:“盡虛空性窮未來際者,顯示世尊自利利他二德無盡,謂如虛空經成壞劫,性常無盡”。

  乙叁賢聖共集

  丙一大聲聞衆

  與無量大聲聞衆俱:一切調順,皆是佛子,心善解脫,慧善解脫,戒善清淨,趣求法樂;多聞、聞持,其聞積集;善思所思,善說所說,善作所作;捷慧、速慧、利慧、出慧、勝慧、抉擇慧、大慧、廣慧、及無等慧,慧寶成就;具足叁明,逮得第一現法樂住;大淨福田,威儀寂靜,無不圓滿;大忍柔和,成就無減,己善奉行如來聖教。

  每一法會成立,必集多種因緣而成,如說法的教主,聽法的信衆,以及建立法會的道場等。道場與教主已如上述,現說聽法的信衆,分爲聲聞、菩薩的兩類:聲聞是小乘聖者,菩薩是大乘聖者。此外還有無量的賢衆,所以此文科爲賢聖共集。

  與是共的意思,智度論說:“一處、一時、一戒、一見、一道、一解脫”,名爲共。無量是顯數目的衆多。大爲數、量、勝的叁義:從聽法的聲聞數目不可計說,是爲數大;從聽法的聲聞質量不可測說,是爲量大;從聽法的聲聞有回小向大的勝德說,是爲勝大。佛在七寶莊嚴的淨土中宣說法要,是與這些大聲聞衆俱會在一處的。

  煩惱是()悷的,妄想是活躍的,具有煩惱妄想的世間有情,其性剛強難伏。斷除煩惱妄想的出世聲聞,其心調柔,不論什麼違逆境界,都激不動他的心弦,其心靜得如無波的止水一樣,所以說一切調順。

  從佛等視一切衆生看,一切衆生都是佛子;不過,真正的佛子,要從佛口生、從法化生的。諸大聲聞,隨佛出家,聞法得道,是佛真子,所以說皆是佛子。

  心有貪愛的纏縛,就不得自由,如以生命爲所愛的對象,爲了擴張、發展、充實、保護自己的生命,于是就爲生命所系,不得解脫。諸大聲聞,割斷世間一切愛索,所以心得極善解脫。

  慧有無明的蒙蔽,就不了諸法,如諸行是無常的,不能了知其無常,諸法是無我的,不能通達其無我。諸聲聞衆,擊破了蒙蔽真理的無明,認識了世相的一切,所以慧得極善解脫。

  戒是行爲的基礎,學佛的根本,沒有戒談不上學佛,也談不上修行;即或有戒,如不清淨,那也不行。以解脫爲目的的聲聞弟子,對于別解脫戒,是全分守持,嚴防毀犯的。善清淨,是說不但根本戒清淨無犯,就是小小戒也不破壞的,所以戒得極善清淨。其實,證得四不壞信的初果聖者,就任運不再犯戒了,何況證得極果的羅漢?其戒善清淨,可說是不成問題的。

  諸大聲聞,雖已識透世情,放棄欲樂,但在未灰身泯智前,生命體上總得求一種樂趣的慰藉,這就是時刻以求的法樂。法是萬有的真理,凡有理智者,莫不以求真爲志,得一分真理,就增一分樂趣,所以他們專以求法爲無上的樂趣。

  大聲聞樂,是佛的常隨衆,佛在一代時教中所說的種種教法,他們都曾聽聞,所以說多聞。多聞的聖者,于所聞的義理,不如常人一般的聞此而忘彼,聽後而失前,而是于每一義理都能保持不忘的,所以說聞持。但憑記取是還不夠的,必須還要時刻的溫習,使所聽聞的文義,堅住不失才行;不然,不論記憶力是如何的強,久了必然是要忘失的,所以說其聞積集。

  理智者的一舉一動、一言一語、一思一念,都與無智者不同的。愚夫心裏所思的是致富、得名、以及欲樂的妄想;口裏所說的是貨利、绮語、以及種種的戲論;身體所行的,是爲實現心裏所想而活動著的。沐浴在理智生活中的聖者,由于明智的指導,心裏所想的是怎樣的解放身心,如何的擺脫牢籠;口裏所說的是怎樣的解脫生死,如何的消滅煩惱;身體所行的是清淨的戒善,無染的梵行。所以說善思所思,善說所說,善作所作。

  凡夫不是沒有智慧,而是沒有出世聖者的究竟智慧,如下說的幾種殊勝的妙慧,就不是世間凡夫所有的:一、佛說的法、毗奈耶,聖者聽了,很迅速的當下就能契入其中的奧義,是爲捷慧。二、聰敏的顔回,聞一以知十,世人就說他是智者了,殊不知出世的聖者,契入一義時,立刻的就能從一義中悟入無量義,是爲速慧。叁、聞一以知十的士夫,所知的只是世間的一些淺顯道理,悟入無量義的聖者,卻能深切的了知出世的奧義妙理,所以說名利慧。四、世間學者的智慧,所認識的只是世間的現象,所探討的只是世間的真理,一切一切,都是在世間法上轉。出世聖者的智慧,是以超出生死、跳出世間爲目的的,所以說名出慧。五、以殊勝妙慧,抉擇了知出世的諸離欲法,是爲勝抉擇慧。六、以廣大慧,問答抉擇無窮妙義,是爲大慧。七、能夠善巧通達無量無邊的所行境界,名爲廣慧。八、其慧最高,無有可以與之相等的,名無等慧。慧寶成就,有說是別立的第九慧,有說是完成了上面的八慧,名爲慧寶成就。以後說爲當。若說是第九慧,應如智論名爲寶慧,不得說爲慧寶。

  叁明是:宿住隨念智證明,死生智證明,漏盡智證明。叁明亦即是六通中的叁通,是約通的殊勝作用,說名爲明的。二者的差別:唯知過去的宿命事,名爲宿住隨念智證通,若知過去因緣行業,名爲宿住隨念智證通明。唯知死此生彼的死生事,名爲死生智證通;如更了知生死的行業因緣會遇時,果報不失,就名死生智證通明了。唯知結使窮盡,不知更生不生,是漏盡智證通;若更了知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不受後有,就名漏盡智證通明了。本經聽法的大聲聞衆,具有這叁明,所以說具足叁明。

  修色界四靜慮而得成就的行者,由于定中有極殊勝的喜樂、安樂、舍樂,身心感到無上的快樂,所以說逮得一切現法樂住。婆沙論說四靜慮的樂住,是樂受及輕安的二種,雖第四靜慮沒有樂受,但輕安的勢用,勝前樂受的。至于近分及無色定,不特沒有受樂,輕安樂也是很輕微的。

  阿羅漢義譯應供,是堪受人天供養的意思。他斷盡了煩惱,內心清淨無染,誰供養他,誰就得福,所以說大淨福田。

  威儀,是四威儀;寂靜,是不躁動。常人的一切行爲動作,是輕浮妄舉的,所以動止不安詳,威儀不寂靜。聖者諸根調和,舉動溫文,所以威儀寂靜,如法如律。圓滿是無缺的意思,即四威儀都具足,假使行有威儀,坐無威儀,坐有威儀,臥無威儀,或表面上似現威儀,而實質上沒有威儀,就不名爲圓滿了。

  大忍,就是忍辱。自然的缺憾,人事的打擊,一切能忍,是爲大忍。人事打擊的忍受,這是重要的一環;因爲生存世間,是不能離群索居的,居在群衆中,就不免要發生大事問題,如果不忍,即會感到處處苦痛、人人是敵了。假使能忍,不特沒有怨怼,而且與任何人都可同處共住了!柔和,是無憤,不暴躁,不論何人,都以寬弘大量的態度對待他,決不陷害有情,使他吃苦。聲聞聖者,對此成就無減,所以說大忍柔和成就無減。

  已善奉行如來聖教,如文可知。

  丙二大菩薩衆

  複有無量菩薩摩诃薩衆,從種種佛土而來集會。皆住大…
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序品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