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深密經語體釋 勝義谛相品第二

  勝義谛相品第二

  上面已略敘述本經的法會緣起;現在正式解釋本經的深密教義。解釋深密,大分四段:一、解釋勝義了義之教,有四品;二、解釋瑜伽了義之教,有一品;叁、解釋地波羅密多了義之教,有一品;四、解釋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教,有一品。先講勝義了義之教,又分叁段:一、依五相顯勝義;二、依諸識顯勝義;叁、依叁相顯勝義。本品是依五相開顯真勝義谛的。講勝義必然的要說到世俗,因爲,勝義與世俗的二谛,是佛法的綱要,不論說空說有,都是依此而開顯的。真勝義谛,在大小乘的各學派中,是有不同的解說的,本經以五相而開顯之,就是:無二相、離言相、超過尋思相、超過一異相、遍一切一味相。其義到經文中,再爲一一解說,現在不先去談他。

  甲二解釋深密

  乙一勝義了義之教

  丙一決了教體

  丁一依五相顯勝義

  戊一無二離言相

  己一長行

  庚一就所問直答無二

  爾時,如理請問菩薩摩诃薩,即于佛前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言:“最勝子!言一切法無二,一切法無二者,何等一切法?雲何爲無二”?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诃薩謂如理請問菩薩曰:“善男子!一切法者,略有二種:所謂有爲、無爲。是中有爲,非有爲非無爲;無爲,亦非無爲非有爲”。

  五相中,先明無二離言的二相。一切法無二的理論,在佛沒有說解深密經前,諸菩薩中:有理解的,有不理解的。不理解的,乘法會的大衆雲集而佛將說解深密經的機會,特推出代表請問,如理請問菩薩,就是問無二的代表者。解甚深義密意菩薩,則是理解的菩薩集團中一個解答無二的代表人物。菩薩的名號,是以德立稱的,有什麼德能,就名什麼菩薩。問法的菩薩,請問的動機,是純潔無疵的;所問的無二,是如法合理的,所以得名如理請問。假使以不純潔的動機,問不如法的事理,就不名爲如理請問了。或所問的有關佛法,有益衆生。叫做如理;反之,名不如理。摩诃薩是摩诃薩埵的簡稱,摩诃譯大,高級的、超勝的菩薩,叫摩诃薩。答法的菩薩,自己固是深刻的理解了無二法的甚深義,且更能爲別人詳細的解釋甚深的秘密意,所以得解甚深義密意菩薩名。即于佛前,指辯論的場所,表非問答者的私下妄議,而是在大衆中、法王面前公開討論的。面對佛陀,公開討論,有兩種利益:一、辯論的法義,傳布人間,流通未來,可以征信。二、當討論時,如有不合法不正確的妄談,佛可立即加以糾正指示;若是如法合理的作理論的探討,佛就默然印許。所以,佛法不一定全是佛說,佛弟子的談話、研究、討論,不論是在佛前與否,只要隨後經過佛陀印可,就是佛法。且舉阿含一例說:有一次,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住,舍利弗與摩诃拘()羅,同在耆阇崛山中坐禅,舍利弗尊者,在午後兩叁點鍾從禅覺起,走到摩诃拘()羅尊者前,兩人見面就很慶慰很客氣地互相問訊著。隨後,舍利弗對摩诃拘()羅說:欲有所問甯有閑暇爲我解答否?答曰:仁者且問,知者當答。經過這樣一次對話後,兩人就一問一答的討論下去,成爲一經,這經,經佛印可,就是佛法,就是佛說。不但佛弟子的討論是這樣,就是諸天、化人說也是如此。

  最勝子是佛子的別稱。世間人子的生命完成,具五個條件:即父親的身體,生命的種子,母親的懷姙,受生的胎處,乳母的長養。此五缺一,生命就不得出現。佛子也是這樣,要以尊勝的諸佛爲父,激發的菩提心爲種子,明澈的般若爲生母,甚深的禅定爲胎藏,大悲長養爲乳母,方可成爲真正的佛子的。佛子,並不是佛生的,是從佛口生,從法化生的。最勝子約有二釋:一、持業釋,最勝即子名最勝子。菩薩觀察諸法實性,悟達諸法勝義谛性,上與諸佛同一鼻孔出氣,下于叁乘中殊勝第一,能紹佛位,所以名最勝子。二、依主釋,最勝之子名最勝子。佛的功德智慧,是世出世間最殊勝的;佛的宗族階級,是四姓中特等的;佛在天人外道婆羅門中,是立在不敗之地而絕對占優勢的,所以佛是最勝,爲最殊勝的佛子,名最勝子。

  如理請問菩薩在佛前對最勝子說:平時我曾聽佛或菩薩說過一切法無二的話,試問:什麼是一切法?又何以叫無二呢?得請你爲我解釋一下!

 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也在佛前回答他說:善男子!一切法廣說雖多,但略說只有兩種,就是有爲無爲。善男子是美稱。樂于行善,勇于爲人,不求他過,不顯已德,信解佛法,修習佛法,而叁業清淨具有善相的人,叫善男子。佛的法會中,有四衆弟子,有男子也有女人,爲何此地不稱善女人呢?這有兩個原因:一、女人多驕傲,假使稱贊她,她就驕橫起來。不稱贊她,她在丈夫群中就會感到自慚形穢,如此,不特可以壓住她的驕逸,且可使之勤求佛法。二、稱善女人,不信佛法的外道就起譏嫌,說佛重女輕男,有染汙意。爲避這兩種過患,許多經中,只稱善男子,不稱善女人。這兒稱的善男子,是專指如理請問菩薩,不是泛指一切。一切是總括的意思。法,在梵文上解釋,含有軌則性,後人說爲軌持。每一法有他的自體,要認識一法,必從其它不同的法上去理解。即是有些法相表現不出他的不同,致使我人認識錯了,而他的自體並不因我人認識錯了有所消失。爲,是造作義;凡是從因從緣有所造作才得生起的因緣法,具有生、住、滅流動相的,是有爲。掌珍論說:“衆緣合成有所造作,故名有爲”;集論說:“有生住異滅是有爲”。,凡不從因從緣且毋須什麼條件生起的本來如是不生不滅的寂滅性,是無爲。集論說:“無生住異滅是無爲”。

  本經說有爲、無爲,約分兩類:一、就所知的諸法講:在主觀的認識上,覺得所認識的這法,是可分別取像的,爲有爲法;不可分別取像的,是無爲法。智論說:取相是有爲,不取相是無爲。般若論說:無爲者是無分別義,准此知有爲法是有分別的。二、就能知的認識講:凡夫以虛妄分別心所了知的生滅流動的因緣法,是有爲;聖者以殊勝微妙智所了知的寂滅無生的空性,是無爲。佛說法,由小乘到大乘,從顯教到密教,在外形的量上說,有叁藏十二部這麼多,在內容的質上說,實只說了有爲、無爲而已。以此配合二谛:凡夫妄識所認識的有爲,是世俗谛;聖者真智所認識的無爲,是勝義谛。妄識所識的虛妄分別法,是錯誤的,從錯誤中,産生煩惱,由煩惱起,造諸惡業,因業感果,于是流轉生死,不得出離。如能鏟除錯誤,洞達實相,不取像,不分別,惑寂業滅,顯出諸法的真實性,就證無爲而涅槃解脫了!如眼睛上有赤眚,所見的月亮,就好似花的(喻有爲);紅翳去了,眼病好了,就見到月亮原有的光明體了(喻無爲)。

  有部說有爲是虛妄不實、粗顯染汙的;無爲是真實不虛、微妙清淨的。譬喻師說無爲是不實在而有爲才是真實的,因無爲是在有爲法上離卻錯誤所顯的,並沒有他的實在自體。前派從诠的差別觀點上,視二者爲絕對的不同;後者從遮的統一觀點上,以明二者的差別。佛陀說法,是在衆生現實上,指出虛妄分別的有爲法,離此虛妄分別所顯的普遍恒常的真實性,說名無爲,二者決不是截然不同的。所以,有部的解說,是有違佛意的。

  一般說,佛教只講有爲、無爲,但有時因了衆生的不能理解,佛也說有爲、無爲的不二。智論說:一切法有叁:一、有爲法,二、無爲法,叁、不可說法──離言法性。有爲是就語言文字及執著邊說,無爲是就離文字語言不執著邊說。理解這個,就無須再談什麼非有爲非無爲了,不過爲了不能理解的人才說第叁不可說法。

  是中有爲非有爲非無爲;無爲亦非無爲非有爲者,這是正式遣除有爲、無爲以開顯一切法的無二相。本經如此,諸大乘經也是這樣。然在未開顯無二相前,先以四義一談爲、無爲相:一、世俗谛上幻化虛妄錯誤的諸法,名爲有爲;在世俗法上離去錯誤執著,見到諸法恒常普遍真實的寂滅相,名爲無爲。所謂世俗的如幻行相(有爲),勝義的離言法性(無爲),就是指此。二、同一如幻行相的世俗法,以虛妄分別心去分別時,有生滅的虛幻等相現起,就成有爲。假使在分別的意境上,有時生起不生滅相來,就又成爲無爲。以法說,只是一個如幻行相的有爲,但因意境上的顯現不同,所以就有爲、無爲的差別了。叁、凡聖言說上的有爲無爲:如吾人說具備怎樣條件叫有爲,反乎有爲的條件名無爲。聖人爲了有情,分別什麼是有爲,什麼是無爲,雖然如此,但在他的自覺上,明白知這是假名安立的。所以龍樹說:“言同世俗,心不違實相”。四、隨言執實的有爲、無爲:凡夫自說或聽說爲、無爲相,不但不理解他是假名安立,且隨言說執爲實有,所以與前叁種不同。聖者假名安立有爲、無爲,目的是令愚夫悟達勝義谛性的寂滅無相,並沒有實在的爲、無爲。愚夫隨言執實的有爲、無爲,只是妄情上的執爲實有,實際是沒有的。所以經說非有爲非無爲。繪表如下:

  

  看表可知:正覺的聖者,在如幻行相上,證悟諸法的離言法性,即以這離言法性,立爲無爲;然使衆生了知爲、無爲相起見,就又從化他方面說出有爲、無爲。愚夫癡惑顛倒,不解佛意,就在如幻行相上,執有實在的有爲、無爲,其實,愚夫是只能見到生滅的有爲,不生滅的無爲是緣不到的,不過有時在虛妄的意識上,可能生起不生不滅的相貌,所以在如幻行相上,也就安立了愚夫的有爲無爲。從佛說法的本懷看,最初只說一切法,後因衆生執有實有的爲、無爲相,佛才又說一切法無二,說無二法的用意,是令衆生悟達離言法性的,惜衆生癡迷,仍不能了知,所以佛在本經中,又很慈悲的爲他們詳細解釋、說明。

  庚二以離言釋成無二

  如理請問菩薩複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言:“最勝子!如何有爲非有爲非無爲;無爲亦非無爲非有爲”?

  問者聽了上述的“有爲非有爲非無爲,無爲亦非無爲非有爲”的話,仍然不懂,所以複問這主什麼意義。

 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謂…
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勝義谛相品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