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達無相境。
四、約表示說:佛說的勝義谛相,是絕諸表示的,而尋思但行于表示境界上。表示,指見聞覺知,即六識認識六境,各有一種表示。有表示,不是以言語表示什麼,也不是要給人一個什麼表示,而是內心認識外境時,覺得怎樣罷了。勝義谛是無相智認識的,沒有什麼表示,所以說絕諸言說。尋思是分別心的作用,可以表示種種,所以說但行表示境界。如五相顯勝義,不是勝義谛上有五相,是約遮除其相說的;如無二的無,離言的離,超尋思的超,無一不是約遮遣說,所以真正的勝義谛相,是沒有絲毫表示的。
五、約诤論說:佛說的勝義谛相,是絕諸诤論的,而尋思卻行于诤論的境界上。诤論,通常約辯論說,現約所見境界而起诤論說,即是指有爲有漏法。緣起法本是如幻如化的,但隨所見的不同,而有诤論的興起,所以诤是煩惱的愚癡相。如來說法:有說從佛的意趣看,是常說無诤論法的。佛說法的目的,是爲令衆生證得不生滅的寂靜涅槃,雖或說施等,其旨仍在通達無诤論的寂靜涅槃。愚者不知佛意,就在有诤法上興起诤論,智者知佛用意,就從有诤法上通達無诤論之理。
如是五義,可與無二離言相文中的幻化喻相配合:幻相,是有相境;見聞已,是表示境;宣說,是言說境;令他現正等覺,是輾轉所證;堅固執著,是诤論境:
辛叁喻說
“法湧!當知:譬如有人盡其壽量習辛苦味;于蜜、石蜜上妙美味,不能尋思,不能比度,不能信解。或于長夜由欲貪勝解諸欲熾火所燒然故,于內除滅一切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相妙遠離樂,不能尋思,不能比度,不能信解。或于長夜由言說勝解,樂著世間绮言說故;于內寂靜聖默然樂,不能尋思,不能比度,不能信解。或于長夜由見聞覺知表示勝解。樂著世間諸表示故,于永除斷一切表示,薩迦耶滅,究竟涅槃,不能尋思,不能比度,不能信解。法湧!當知:譬如有人于其長夜由有種種我所攝受、诤論、勝解樂著世間諸诤論故;于北拘盧洲無我所、無攝受、離诤論。不能尋思,不能比度,不能信解。如是,法湧!諸尋思者,于超一切尋思所行勝義谛相,不能尋思,不能比度,不能信解。
此以法說五義,配合上述五喻;但真谛以出家、遠離、菩提、涅槃五樂解釋。于中二、叁、四樂與二、叁、四喻,雖可相配,但前後二樂、始末二喻,未免太牽強,所以不談。
佛叫聲法湧說:你還得知道:一、如有的人,從生到老,盡其一生的壽命,都是吃的辛酸的、苦辣的東西,習慣了,他的味覺上只有辛苦的滋味,如有人對他談到口味,他立即生起辛苦的味覺來;至于上妙美好的甜味,他從來沒有嘗過,所以什麼蜜糖、石蜜(冰糖)這一類的上妙美味,他是不能尋思想偈、比度了知的,就是有人比較的告訴他,他也不能相信理解的。因爲,以這法比那法,一定要他先曾經驗過,否則,是無法信解的。以此喻出家樂說:俗人在世間吃盡忙碌憂郁的苦頭,對出家人的清淨淡薄、少欲知足的快樂,是不能想象信解的。涅槃經說:“居家迫迮喻如牢獄,一切煩惱由之而生;出家寬曠猶如虛空,一切善法由之增長”。喻上雖沒有此義,但卻是合勝義谛相唯內自所證的。
二、叁長夜生死中的衆生,由欲貪勝解力的堅強,就被諸欲的猛烈熾火燃燒,逼使身心感受無限的痛苦!勝解二字,余譯沒有。貪著五欲,叫做欲貪。欲貪成性,就名勝解。欲是心所,五麈是色,約他能引誘內心貪欲的現起,乃名五欲。欲火中燒的有情,對于內心滅除一切色聲香味觸相而得的妙遠離樂,自是不能尋思、比度、信解的。凡夫貪著五欲以爲快樂,如果有人對他說要離去五欲方得真正的妙遠離樂,那他是不會相信的。妙遠離樂,是初禅的境界,所以初禅名爲離生喜樂地。臺家以诃斥五欲爲修定的前方便,亦即此意。因五欲退,心靜成定,身心輕安,就得妙樂了。此合勝義谛相的無相所行。
叁、在長夜流轉中的有情,有對說話成爲習慣,似覺言說有種快樂,如不說話就感苦悶,所以對于世間绮語言說,就生起樂著。绮語,是逗人愛聽的漂亮話,說慣了就專門喜歡說這些。寂靜聖默然樂,是二禅天的境界,因二禅離尋思,沒有語言,語言不發,得默然樂。經中常說的聖說法樂,聖默然樂,就是見谛聖者,修二禅天的定所得的。常人叫他不說話,比什麼都苦,所以聖默然樂,在他是不能尋思、比度、信解的。此合勝義谛相的不可言說。
四、有的衆生于生死長夜中,由見聞覺知的久熏,生起強有力的勝解,樂著世間種種表示境界,所以就對永遠滅除一切表示薩迦耶滅的涅槃之樂,不能尋思、比度、信解。小乘經中說見是眼見,聞是耳聞,覺是鼻舌身覺,知是意知:即眼等六根,有見等四用。小乘學派中,有根見、識見的诤論;但在大乘看,根境識叁和合發生知識,才有見聞作用,缺一就不得行。見等與言說有關,如見言不見,不見言見,聞言不聞,不聞言聞,……都是出發于見聞覺知的。大乘有以叁量合釋見等的:見是現量,親切證見的是現量境,現量證見的是正確知識,所以不會謬誤。聞是聖教量,聖教由聞而知的。覺是比量,比量是推論所得的知識,理想的構畫等,都是由推論得來的,所以是比量。薩迦耶滅,就是我見滅;究竟涅槃,是無余涅槃。灰身泯智的涅槃境界怎樣,我人是不能想象的,即或想象,也只有墮入形而上的擬想,決不能體會他的妙境。此合勝義谛相的絕諸表示。
五、有在生死長夜中爲種種我所的攝受,如有不能爲我攝受時,彼此就起種種的诤論:理論的、政治的、軍事的、宗教的、學術的各種鬥诤,無一不是由攝受爲大洲的一洲,譯作勝處。其處沒有妻兒的累贅,你我的分別,有的是衣食充足,一切自如,所以沒有攝受爲我的觀念,诤論也沒有。具有我所、攝受、诤論的有情,對無我所、無攝受、無诤論的勝境,當然是不能尋思、比度、信解的。此合勝義谛相的絕諸诤論。結文可知。
庚二重頌
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頌曰:“內證、無相之所行,不可言說、絕表示、息諸诤論。勝義谛超過一切尋思相”。
上以長行敘說五相,此以重頌總攝其義。內證,頌第一相;無相所行,頌第二相;不可言說,頌第叁相;絕表示,頌第四相;息諸诤論,頌第五相;勝義谛等八字,通頌五相。如文可知。
戊叁超過一異相
己一問
爾時,善清淨慧菩薩白佛言“世尊!甚奇!乃至世尊!善說!謂世尊言:“勝義谛相微細甚深,超過諸法一異性相,難可通達”。世尊!我即于此曾見一處,有衆菩薩等正修行勝解行地,同一會坐,皆共思議勝義谛相與諸行相一異性相。于此會中,一類菩薩作如是言: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。一類菩薩複作是言:非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;然勝義谛相異諸行相。有余菩薩疑惑猶豫複作是言:是諸菩薩誰言谛實?誰言虛妄?誰如理行?誰不如理?或唱是言: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;或唱是言:勝義谛相異諸行相。世尊!我見彼已竊作是念:此諸善男子愚癡頑鈍,不明、不善、不如理行,于勝義谛相微細甚深,超過諸行一異性相,不能解了”。說是語已。
聽了勝義谛相超過尋思性相後,使人不期然的生起這樣的感覺:行相與勝義,是異非一的;然而,究竟是一還是異呢?經了善清淨慧的請問,佛說這是非一非異而超過一異的。超過尋思性相,是因法湧在他方見到的事實而談起的;超過一異性相,則是善清淨慧在此土見到的事實,陳白于佛而說起的。
爾時,是佛說了勝義谛性超過尋思行相的時候。善清淨慧菩薩,是問一異的人。慧是智慧,菩薩的智慧,善巧而清淨,所以得此稱號。真谛說他是九地菩薩,善巧答問常轉*輪,要到淨慧位,方有這功能。其實,說明他沒有煩惱戲論就得,無須判別他的地位。世尊甚奇,贊佛的自利德;世尊善說,贊佛的利他德。佛說法義理圓滿文句清美,使人易于理解,所以名爲善說。
菩薩對世尊說:勝義谛相是微細的、甚深的、難可通達的。有漏慧不知,名微細;不能思惟,名甚深;不能證得,名難通達。有說凡夫不知是微細,二乘不測是甚深;菩薩無以窮底是難通達。其實,是約超過一異行相,說名微細甚深難可通達的。
菩薩將己所見而感發的陳白于佛說:世尊!我在這娑婆世界中,曾經在一個地方,見到很多依法實踐而達到勝解行地的菩薩,集合聚會在一塊兒坐,共同的思惟、議論、研究、探討勝義谛相與諸行相一異的問題。勝解行地,標菩薩的位次,即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的叁十心位。攝論說:勝解行地的菩薩,以聞思修的叁慧,求能理解佛法及悟達勝義谛相。當他向這目標邁進時,生起勝解、欲樂、信求佛法,就達勝解行地了。如在勝解以前,雖信求佛法,也不能擠入勝解行地之林。十信是從初住開出的,一信一信的別修,是十信位;修一信即修一切信,是初住位,所以有時不談十信,也不爲勝解行地所攝。
在集會的菩薩中,有一類這樣說:勝義谛相就是諸法行相,諸法行相就是勝義谛相,二者沒有絲毫的差別。又一類持相反的見解說:非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,而是勝義谛相異于諸法行相,諸法行相異于勝義谛相的。還有一類對于是一是異的問題,疑惑猶豫不能決定的說:諸菩薩口頭所說的,那個說的谛實?那個說的虛妄?而心理所思的,又是那個合理而行?那個不如法合理而行?他們的誰是誰非,我簡直不能判定,因爲,有的這樣說,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;有的那樣說,勝義谛相異諸行相。世尊!我見他們這樣思議,私衷就生起這樣的感念:這些善男子,愚癡、頑鈍、不明、不善所思所說的,都不如法合理的去行,所以,對于超過一異性相微細甚深的勝義谛相,不能解了、通達。
諸行與勝義的一異,是大小乘所共談的,但見解上頗有差異:小乘中,有說諸行、勝義皆是真實有,不能說他有什麼不同。有說苦集道叁谛是世俗的行相,滅谛是勝義的理性,二者不…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勝義谛相品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