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深密經語體釋 勝義谛相品第二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二重頌

  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頌曰:“行界、勝義相,離一、異、性、相;若分別一、異,彼非如理行。衆生爲相縛及彼麁重縛;要勤修止觀,爾乃得解脫”。

  初頌明行相、勝義的非一非異;次頌明衆生爲二縛所縛,要勤修止觀,乃可得解脫。行界的行,指遷流的有爲諸行。界在本譯上看,沒有什麼特殊意義。深密解脫經譯作有爲界,意謂行相是屬有爲法,不通無爲。衆生具有有爲的行相,就被相及粗重所縛,要突破行相,解除系縛,須修習止觀,通達勝義,方得解脫。止觀的意義及修法,到下分別瑜伽品中再講,此處不談。

  戊四遍一切一味相

  己一世尊問

  爾時,世尊告長老善現曰:“汝于有情界中,知幾有情懷增上慢,爲增上慢所執持故記別所解?汝于有情界中,知幾有情離增上慢記別所解”?

  五相顯勝義中,無二及離言相,是菩薩的相互討論。超過尋思及超過一異性相,是由菩薩的請問,佛陀的解答,說明他的甚深義。現在這遍一切一味相,由佛啓問聲聞弟子中解空第一的善現尊者,這是什麼道理呢?智論說:佛命須菩提說法,有兩原因:一、他是修無诤叁昧者;二、他深解般若的空法。所以(智度)論說:“須菩提常行空叁昧,複斷漏盡,衆生生信,命令說法”。須菩提是般若會上當的機衆,譯名有:一、善吉,他生時家中所有財寶空無有余,父母憂慮萬分,而相士說此子善吉,因得此名。二、空生,約生時財寶空無所有以得名的。叁、善現,約生後不久而財寶又出現得名的。

  世尊對善現說:善現!你在無量無邊的有情界中,知道有幾個有情是懷增上慢,而又爲增上慢所執持以記別自己所解的?同時,你在無數的有情界中,又知有幾個有情離增上慢,而不爲增上慢所執持以記別自己所解的?佛世時,佛子沒事時,各各用功,得到什麼境界或果位,就禀佛求爲印證,佛說對或不對,經開示後,又去修行。諸弟子中,有的真實得到境界,不懷增上慢以說出自己的所悟;有的未得境界,懷著增上慢心以說出自己的所悟。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,是增上慢,如說我得定、得通、見聖谛、斷煩惱,都是增上慢的表現。這不是妄說上人法,而是由于愚癡無知。要免這過失,須研究教典,明白教理,決不會犯此毛病。不然,用功得到一點境界,就以爲了不得;如得初禅,說得初果,……得四禅,說得四果。這種現象,不說現代根性陋劣者有,即佛世時也免不了,所以佛特別提出來問須菩提。

  己二善現答

  庚一略答

  爾時,尊者善現白佛言:“世尊!我知有情界中少分有情離增上慢記別所解。世尊!我知有情界中有無量無數不可說有情懷增上慢,爲增上慢所執持故記別所解”。

  慢是恃己淩他高舉爲性,其類有說七種,有說九種,增上慢是其中的一種。一個尚未澈底絕煩惱的有情,沒有慢或增上慢的,占絕對的少數;懷慢或增上慢的,占絕對的多數。須菩提深知于此,所以回答如上。

  庚二廣陳

  “世尊!我于一時住阿練若大樹林中,時有衆多苾刍亦于此林依近我住。我見彼諸苾刍于日後分,輾轉聚集,依有所得現觀,各說種種相法,記別所解。

  須菩提所說上面的話,不是憑空臆說,而是有事實根據的。現在就舉出親自所見的事實來:世尊!我有一個時候,住在阿練若的大樹林中,靜坐思惟觀察所觀的境相,同時另有衆多的苾刍,也在這大樹林中,靠著我的附近安住靜坐。當我從靜坐中起來時,見到那些苾刍在日後分,也從四面八方輾轉聚集的到達一處,依于所修的有所得現觀,各各說出不同的相法,記別自己所理解的──種種相法的記別所解,下文就一一的列出。

  阿練若譯爲寂靜處。其地約離村莊(聚落)叁五裏許,沒有喧囂嘈雜的聲音。寂靜處,不一定是茅蓬、岩洞、水邊林下,凡非愦鬧的地方都可。日後分,約下午叁四點鍾。佛世時的苾刍生活是這樣的:早晨用功修行,中午托缽乞食,飯後各帶臥具,到適宜修定的樹邊林下,修觀用功,到叁四點鍾時,各各出觀,集合到一處,討論自己的心得,然後各自散去。現觀,是觀心的境界,明白現前,親切了知的意思。有所得現觀,揀別不是無所得現觀,如修唯識觀,有識相可得,修空觀,有空相可得,名有所得現觀。現觀中有相可得,就不能通達勝義谛相。測疏說此所說的有所得現觀,是指他們依佛初轉*輪所說的十叁種法門修習,不了達他的無所得,而如言執義的以爲是有。下列的得蘊、得處等,與雜含的一千一百七十五經所說相同,次第也差不多。不過,通常都是界在蘊處之後,現在界在谛後,是很特殊的。其實,佛說法沒有一定的次第,現在經中名相程序,是結集者的組織。所以佛說法的次第怎樣,固無法得知,即第一次結集的次第怎樣,也不能盡知。如般若經所說蘊等法門的次第,與本經就不同,他是以蘊、處、界、谛、緣起、食、道支的次第排列的,此讀心經就知。有把處放在最前面的,如舍利弗阿毗昙、品類足阿毗昙,都保存著這次第。所以經論中說這七類法的次第,不一定同,因佛法是活潑的,不是呆板的,怎麼說都可以。

  “于中一類,由得蘊故,得蘊相故,得蘊起故,得蘊盡故,得蘊滅故,得蘊滅作證故,記別所解。如此一類由得蘊故,複有一類由得處故,複有一類得緣起故當知亦爾。

  尊者善現對世尊說:諸苾刍的當中,第一類的是得蘊等記別所解。得蘊、蘊相等的六句,可說是六人的見解,也可作一人的見解。約前者說:由得蘊故記別所解,乃至得蘊滅作證故記別所解。約後者說:得蘊是總句,蘊相等是別句。阿含水量說:若蘊、若蘊集、若蘊滅、若蘊滅道,亦即是此。以色蘊說:是若色、若色集、若色滅、若色滅道。有說叁種、四種、七種的,說法的軌門這樣,不得超越于此。蘊相,有說是自相,有說是自性相,或差別相,色以變壞爲相,受以領納爲相,想以取像爲相,行以造作爲相,識以了別爲相,是爲五蘊的自性相。色有可見不可見、可對不可對、顯色、形色等相;受有逼迫、喜悅情緒等相;想有男、女、怨、親等相;行有善、惡等相;識有不同認識等相,是爲五蘊的差別相。起是生起,盡是消滅。起惑造業生起五蘊等法叫蘊起,斷惑盡業後,五蘊不再生起叫蘊盡。切言之,因緣和合是生起,因緣離散是窮盡。蘊滅、蘊盡不同,沒有蘊起是蘊盡,得擇滅無爲的滅谛是蘊滅。蘊盡約有爲說,蘊滅約無爲說。得蘊滅作證,測師說是道谛,實則滅谛也包含在內,因作證就是滅谛,而滅谛的證得,是由修道的智慧。這六句中,包括了流轉、還滅義。

  第二類的是得處等記別所解。例蘊所說應該是:得處、得處相、得處起、得處盡、得處滅、得處來作證記別所解。處在通常雖都是指的十二處,但雜含主要的是講內六處。由內六處說到外六處,內外六處相互接觸時,生六思處、六受處、六愛處等。俱舍說:“生長門義是處義”。“謂能生長心心所法,故名爲處”。生長心心所法,就是生長六識身、六思身、六受身等。

  第叁類的有情是得緣起等記別所解。例前蘊、處應該是:得緣起、緣起相、緣起起、緣起盡、緣起滅、緣起滅作證記別所解。緣起,即十二因緣,具有“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;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”的意義。其義如下說。

  “複有一類:由得食故,得食相故,得食起故,得食盡故,得食滅故,得食滅作證故,記別所解。

  第四類的有情是食等記別所解。食有維持生命及增長生活力的功能,所以佛經對現實生命的維持,未來生登報延續,說有四食:一、段食,以變壞爲相,如人吃的飲食,有一段段的可分。如說:“段食者,若粗若細,飯等名粗;酥油、香氣及諸飲等,是名爲細”。二、觸食,以觸境爲相,即根境識叁和合相應的觸心所。叁、思食,以希望爲相,即與欲心所俱轉的意識相應的思心所。;四、識食,以執持爲相,即執持根身令不散壞而維系生命的生存。一切有情的生命相續,都與四食有關。俱舍引經說:“世尊自悟一法正覺正說,謂諸有情一切無非由食而住”。食的重要于此可知。雜含有七八經講到食的問題;南傳雜含也零星講到他,所以食在諸法中,占有他的一席地位。

  “複有一類,由得谛故,得谛相故,得谛遍知故,得谛永斷故,得谛作證故,得谛修習故,記別所解。

  第五類的有情是得谛等記別所解。得谛是總句,得谛相,是四谛的自性相及差別相。逼迫性是苦的自性相,招感性是集的自性相,可證性是滅的自性相,可修性是道的自性相。苦有叁苦、八苦、無量諸苦;集有叁毒、六根本、無量諸惑;滅有擇滅、非擇滅等的種種無爲;道有叁學、叁十七道品等的無量法門,是爲四谛的差別相。得谛遍知,是遍知諸苦差別的苦谛。佛說:“若于一法未達未知,我說不能作苦邊際”。一一法是有漏諸法,“有漏皆苦”,所以應一一通達了知。集谛也在認識中,若有一法不知不達,就不能作苦邊際,悟見谛理。說遍知苦不說遍知一一法者,是以現實五蘊和合的生命爲對象的。得谛永斷,是永斷諸品煩惱的集谛。現實的生命,引起各種煩惱,尤其愛欲,必須運用銳利的智慧去消滅他。愛欲是生死的源泉,煩惱是生死的根本,不解決他,就不得解脫。佛說:“若于一法未達未知,我說不能作集邊際”。煩惱是隨逐有漏法的,俱舍說:“與彼漏隨增”。“有漏名取蘊,亦說爲有诤”。诤就是煩惱。有漏與煩惱,既是一體的異名,所以要永斷煩惱,就應遍知有漏法,若有一法不知,就不能作集邊際而解脫。至說永斷集谛,是以現實生命中所起煩惱爲對象的。得谛作證,是現證滅谛的真理。得谛修,是勤修道品。爲絕生死的根源,觸證涅槃的真理,必須修道,才能辦到。此文,如上得蘊等,可作六人的見解看或一人的見解看。

  “複有一類,由得界故,得界相故,得界種種性故,得界非一性故,得界滅故,得界滅作證故,記別所解。

  第六類的有情是得界…
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勝義谛相品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