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深密經語體釋 勝義谛相品第二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結束之時。法湧是華言,印度叫昙無竭。昙是達磨(法),無竭是湧。他說法,如湧泉一樣的滔滔不絕,所以得此名。有譯法盛,表菩薩說法非常旺盛。他是法身大士的大菩薩,能到十方世界聽佛說法,助佛宣化,這次,就是遠從七十二殑伽沙的具大名稱的世界來的。來到佛前禀白佛陀說:世尊!從這娑婆世界向東方行去,經過七十二殑伽沙等的世界,有一世界,叫具大名稱,在那世界說法宣化的如來,號廣大名稱。殑伽是恒河,譯爲天堂來,傳說恒河的水,發源于天堂,從天堂流來的。世界叫具大名稱,表示十方世界無不知有此世界。世界國土的名稱廣大,化主的名號也就廣大無比。又說:前幾天我從那兒來,在沒有動身前,于彼佛國土中,曾見一個地方,有七萬七千這麼多的外道及領導外道的師首,共同聚集在一處會坐。他們會坐在一處,爲的是思維諸法的勝義谛相。勝義谛相,是不可以尋思得的,他們不知,所以就互相的共同思議、稱量、觀察──這叁者的名異義同起來。如分別說:思是思惟,議是擬議,即對某一法思惟想象予以假定。稱是秤稱,量是測量,即對某一法考慮測量,看能不能決定他的意義。觀是審視,察是鑒察,即對某一法的微細分別,審慎研究。合言之,是一個意義,即大家共同商量:這是勝義谛嗎?那是勝義谛嗎?如此的遍尋勝義谛。但遍尋的結果,什麼是勝義谛,竟不能求得。勝義谛是超過尋思性相的,以分別心去尋求,當然是不可得的。如長爪梵志,尋求佛的真理究不究竟,始終求不能得,可見勝義谛相,以尋思推求,是確實不行的。有人對真理想到無可想時,就說真理不可知;而極端的學者,更否認真理的存在。病由不知真理超過尋思所産生的錯誤論斷。

  外道遍尋勝義谛相不得後,就起種種意解,別異意解,變異意解。種種就是別異、變異;別異就是變異、種種;變異就是種種、別異;此叁名是分不出什麼不同來的。如中論頌的“非一非不異”,就有譯爲“非一非種種”的。深密解脫經就譯爲“異意、異見、異異執著”的。異意,是意趣的不同;異見,是見解的不同;異異執著,是各執己見己意爲是,而以他人的見解、意趣爲非。雜含一○五經有同樣的譯文說:“異意、異忍、異欲、異求”。異忍就是異見,異欲、異求,是樂著追求,義同異異執著。測師說:種種意解,是外道各以己意推度各別不同的諸法,以爲勝義谛理,並不是另有什麼真如。別異意解,認爲在諸法外,別有勝義谛與諸法差異。變異意解,是說諸法的勝義谛沒有變異,而言說有變異。其實,毋須這樣分別解釋。由內心上的見解意趣不一,于是口頭上的語言論說也就不一而大興诤論了!口出矛矛贊,更相矛贊刺,拿俗語說,就是唇槍舌劍,你攻我伐。在一場面紅耳赤的激烈诤辯下,不但不能得到圓滿的結論,反各生起煩惱,由煩惱而破壞集會,于是就各自氣憤的紛紛離散了!這團體的離散,基于叁事的不和:即意見、言語、身體。所以佛組僧團,以六和爲本,其中就有身和同住,口和無诤,見和同解的叁者。而見和尤爲重要;見是見解,亦即思想。一個團體,沒有共同的見解,統一的思想,要想維持長久不潰,是絕不可能的;反之,統一共同的思想見解,是鞏固團體的唯一基礎。

  法湧大士陳白了上述事實後,又把自己的觀感禀白佛道:世尊!我見了那情形,就生起這樣的感想:如來出世是很希奇、稀有的,哪,外道們推尋不得的勝義谛,由如來的出世,對于超過一切尋思所行的勝義谛相,就有通達作證可得了!通達是如實了知,約菩薩通達諸法實相說;作證,是親切體悟,約如來悟證諸法實相說。有說:初解名通達,究竟名作證。

  尋思,深密解脫經譯作覺觀──尋伺。尋伺與尋思有著不同:尋伺,是能知心了達所知境的一種作用。小乘對這有兩派的看法:一、有部說:尋伺是兩心所的作用,隨有情的地位高低,分別他的作用有無:欲界及初禅,是有尋有伺地,初二禅的中間,是無尋有伺地,二禅以上諸天,就屬無尋無伺地了。認識粗顯的境是尋,了別微細的境是伺,是爲二者的差別。尋伺是語言的動力:有尋伺就有語言,人類是有語言的,所以有尋伺;無尋伺就無語言,二禅以上是無語言的,所以沒有尋伺。二、經部譬喻師說:尋伺是遍叁界的,不局促在二禅以下,因爲心遍叁界,隨心而起活動的尋伺心所,自也遍于叁界。此說似與佛說的有尋有伺等的叁地聖教,難以會通。叁、大乘說:叁界內的心心所法,總名尋伺。通達勝義,不是叁界內的心心所的功能,而是出世間的無漏智的勝用,所以勝義谛相,超過尋伺相。有部把尋伺縮小在二禅以下;經部把他又擴大到遍滿叁界,大乘則攝爲心心所的總稱。本來,尋伺遍叁界,是與本經思想相合的,不過與有尋有伺等的叁地,難以會通而已。攝論說:尋伺與尋思不同。超尋伺境不是勝義,超尋思境才是勝義。通達勝義得無分別,是得無尋思的無分別,不是得無尋伺的無分別。得無尋伺的無分別,是不能通達勝義谛的。然而,尋伺與尋思,梵文是同一義,怎可說超尋思是勝義,超尋伺不是勝義呢?綜合各說,有二問題:一、若超尋伺就是勝義,二禅以上已超尋伺,其天人是否已通達勝義?二、若超尋思才是勝義,梵文的尋伺與尋思義同,又如何通?二禅以上沒有語言,有時如欲發語,必藉下界舌識。約離言說性說,就又發生如下問題:勝義谛是離言法性沒有語言,是否已通達了勝義?若已通達勝義,二禅以上有情,已離語言,是否已證勝義?二禅以上沒有語言,是無表義名言,不是沒有顯境名言;勝義谛的離言法性,是離此二種名言的,所以二禅以上未證勝義。二禅以上沒有尋伺,是無帶分別心所起的尋伺,不是沒有自然現起的尋伺。超過尋思行相的勝義谛性,是超叁界有漏心心所的一切尋思,所以二禅以上,雖離尋伺,未達勝義。

  己二答

  庚一長行

  辛一印可

  爾時,世尊告法湧菩薩曰:“善男子!如是!如是!如汝所說!我于超過一切尋思勝義谛相,現正等覺;現等覺已,爲他宣說、顯現、開解、施設、照了”。

  宣說是口講,對全不理解的,講給他聽,使他了知。顯現是以淺顯的事實,顯示深奧的妙理。開解是解開實相的妙門,令入法性的堂奧,明見諸法的真相。施設是假安立。照了是譬喻,如燈照破暗室,了知室中的一切。雖有多釋,主要是將自己證得的超過尋思的勝義谛相,講給衆生聽,令衆生也證得這勝義谛。

  辛二法說

  “何以故?我說勝義是諸聖者內自所證;尋思所行是諸異生輾轉所證。是故,法湧!由此道理,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。複次,法湧!我說勝義無相所行;尋思但行有相境界。是故,法湧!由此道理,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。複次,法湧!我說勝義不可言說,尋思但行言說境界。是故,法湧!由此道理,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。複次,法湧!我說勝義絕諸表示,尋思但行表示境界。是故,法湧!由此道理,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。複次,法湧!我說勝義絕諸诤論。尋思但行诤論境界。是故法湧。由此道理當知勝義。超過一切尋思境相。

  尋思所行與勝義所行有何不同,現以五義釋明:一、約內證說:佛說的勝義谛性,是諸聖者在定慧的實踐中,由自內心所證知的,沒法說出令人理解。俗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,就是此意。不過,水的冷暖,人有經驗,說出可有共同的感覺。勝義谛性,愚夫從未經驗,不但不能說出,就是能說出,未證的人也是無法覺知的;所以要知他的真相,唯有自證自悟。尋思所行的境界,是一切異生、依他言說、彼此輾轉互相證知的。如我說的話,寫的文章,你能理解,可見尋思是互相爲緣而了知的。由這道理,你法湧應當知道:勝義谛相是超過一切尋思境相的,不是尋思所行的境界。

  二、約無相說:佛說的勝義谛性,是諸聖者無相所行的。有說無相是能觀的無分別智,以這是離能所取相的,即無相觀智所行的境界,叫做無相所行。有說勝義谛性就是無相,以這是離一切分別相的,即無相勝義爲智所行,叫做無相所行。實際並不因能觀智的無相,使所觀境無相;亦非由所觀境無相,使能觀智隨之無相,而是能觀觀于所觀時,能所一如,境智變泯,自覺自證,是爲真正的無相。無著說:智就是智,沒有能取相;如就是如,沒有所取相,自證覺上無能所相,名爲無相。尋思唯是行于有相的境界之上。即內心上有能取相,外境上有所取相,能所取相。互相交接,尋思始行于境上。由這可知:勝義與尋思的所行,是截然不同的。

  叁、約言說:說佛說的勝義谛相,是不可言說的;而尋思但行于言說的境界上。然而,是不是一切言說皆依尋伺呢?這有多人的解說不同:(一)、親光說到八地以上,就可不依尋伺而起言說了,因爲尋伺是唯屬于有漏的。(二)、護法說到十地菩薩,都必須假藉尋伺而起言說的,因爲尋伺亦通無漏後得智的。但是,言說與有相的範圍,有沒有大小呢?若言說境小,有相境大,離言說時,是否已達勝義?如二禅以上有情,不達勝義,已如上說。若說二者沒有大小,那末,叁界內的有情,有沒有離言說的?沒有,二禅以上已無言說,這如何通?若有,二禅上有無有相境?有,這不是大過言說境了嗎?大乘者說:尋思所行的分別行相,都是言說性,言說性的,定是有相境。言說有二:(一)、口頭上的言說,(二)、內心覺得怎樣也是言說。般若經善現品說有二假:名假,法假。名是能诠的名,法是所诠的法,名法皆假名,無實法可得。吾人所認識的不離名言行相,離了就沒有認識,所以名言與有相,沒有寬狹的。一般都是從人類語言出發的,語言不及處,以爲沒有法,實際我人所知道的,只是法的少分,而多分法非人類語言所能說的,所以單以人類的言說爲言說,是不夠的,因爲叁界有漏心心所所知道的,都不離名言的。約此可說言說與有相境是齊等的。所以通達離言說,也就通…
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勝義谛相品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