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深密经语体释 胜义谛相品第二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冥顽无知,钝是迟钝不灵。无所知晓,是指顽钝众生说的;恶慧种类,是指愚痴众生说的。他们对幻化事业的认识,不论是见到或听到,心里都这样想:我所见闻的种种象、马等,是有实在的象身、实在的马身、……实在的库藏等身。

  见是直接亲眼看到的,闻是间接辗转听来的。直接间接见闻的幻化诸事,他们就如自己所见、自己所闻的,坚固执着,认为实有其事,并且随所计执的起一种言说,谓唯我所见闻的,是真实不虚的,其余什么,都是愚妄不实的。这可以两种人的态度说明:一、认为自己见闻的象马等身是确实的,若对他说这是虚幻的,别有实在的实物,他不但不接受,反说其余的是虚妄。二、有人只见幻师幻现的象身,就说某处有实在的象,若对他说还有马身车身等,他是不信而斥为虚妄的;有人只见幻师幻现的马身,就说某处有实在的马,若告诉他还有车身步身等,他又以为虚妄而不信受了!这都是就自己所见的执为实有,自己所不见的执为非有,是太武断、偏执了!实际上,幻师所幻现的幻化事,都是虚妄不实的,由于他们现在的不能理解,所以他们对于幻化事业,到后时还应更详细的审慎观察。解节经说:“是人则应重更思量”。深密解脱经说:“彼人复更须求上上法”。都是此意。

  “若有众生非愚、非钝、善慧种类,有所知晓,于草、叶、木、瓦、砾等上诸幻化事;见已闻已作如是念:此所见者,无实象身、无实马身、车身、步身、末尼真珠、琉璃、螺贝、璧玉、珊瑚、种种财、谷、库藏等身;然有幻状迷惑眼事。于中发起大象身想,或大象身差别之想,乃至发起种种财谷库藏等想,或彼种类差别之想。不如所见,不如所闻,坚固执着,随起言说,唯此谛实,余皆愚妄。为欲表知如是义故,亦于此中随起言说。彼于后时不须观察。

  二、智者从正确认识上了知如幻。有的众生,不愚痴,不顽钝。非愚众生,是善慧种类;非钝众生,是有所知晓。他们对于草叶木瓦砾等上所幻化的诸幻化事,不论是自见或传闻来的,心中就作这样想:我所见闻的诸幻化事,并没有实在的象身、实在的马身、……实在的库藏等身。虽是似有不实在,然有他的幻化状貌,在认识上能生起迷惑作用,如幻象幻马,见后,不知觉的心中就有了这象马的观念。又如茶壶上画的美人,明知是假的,但能生起倒想。有人把这看为环境的力量,说他能吸引人。幻化的状貌,怎会有惑乱的作用?由过去熏习的潜能发生的。过去生中,时时受这熏习,就有种子存在,现生稍微接触一点外缘,就发生现行作用。摄论说的“乱想生乱识”,就是指此。幻化相貌既有这样欺诳作用,在以眼识去认识他时,自然于中发起大象身想,或大象身的差别之想,乃至发起种种财谷库藏等想,或这些种类的差别之想。大象身想是自相,大象身差别之想,是分别黑、白、高、低、大、小的差别相。虽这样想,但一切的一切,并不如自己所见、自己所闻的坚固的把他执为实有的自体,也不随起一种言说,谓我所见闻的是谛实不虚,其余都是愚妄的。不过,有时为了表示没有实在的象身等的意义,亦在见闻的当中,随起一种假名的言说,如圣者自证离言法性后,为化他而起言说一样。于诸幻事知是幻化的有情,由于他们已经了解,所以到了后时,毋须再作怎样观察了。深密解脱经说:“此人不须更观胜法”。解节经说:“是人不须重更思惟”。都是此意。

  辛二合法

  “如是,若有众生是愚夫类,是异生类,未得诸圣出世间慧,于一切法离言法性不能了知;彼于一切有为、无为,见已闻已作如是念:此所得者,决定实有有为、无为;如其所见,如其所闻,坚固执着,随起言说:唯此谛实,余皆痴妄。彼于后时应更观察。

  龙树说:一切法皆是幻化的;然而常人只知幻术幻化出来的是幻,不知眼见、耳闻的现实一切也是虚幻的,所以以幻化喻之。

  愚夫的夫指人,如农夫、渔夫、樵夫、士夫等。愚夫,是不离无明的愚痴人。异生义同凡夫,就是没有体悟离言法性、通达诸法真相的众生。圣是断烦恼、悟真理、证无漏的圣者。出世间对世间说:世间是众生受惑业系缚生死流转的所在;不受生死流转,不为惑业系缚,就得出世间慧。愚夫类、异生类的有情,未得诸圣的出世间慧,所以对一切法的离言法性,完全不知。一切法的离言法性,是离言说的一切法真实性,这是从名言上讲的;无二离言,是众遮方面说的,两者有着不同。凡夫以不知一切法的离言法性,就在一切有为、无为法上,见或听了,就生起这样观念:我所得的这一切一切,决定是实在的有为,实在的无为,并且如所见闻的,起一种坚固执着,随所执着的更起一种言说,谓唯这是谛实的,其它都是痴妄的。生起这样执着,就落在言说自性上了,怎能通达一切法的离言法性?所以这类愚痴众生,到后时应更观察一切法的。

  “若有众生非愚夫类,已见圣谛,已得诸圣出世间慧,于一切法离言法性如实了知;彼于一切有为、无为,见已闻已作如是念:此所得者,决定无实有为、无为。然有分别所起行相,犹如幻事迷惑觉慧,于中发起为、无为想,或为、无为差别之想。不如所见,不如所闻,坚固执着,随起言说:唯此谛实,余皆痴妄。为欲表知如是义故,亦于此中随起言说。彼于后时不须观察。

  有的众生,不是愚夫一类的,而是已见真圣谛理、已得诸圣出世间慧的圣者。圣谛,小乘法中说是四圣谛,大乘法中说是诸法无我的离言法性。他们的程度高,智慧深,所以对一切法的离言法性,如实了知,而于为、无为法见闻已后,心中生起这样的观念:我见闻所得的一切,决没有实在的有为,实在的无为;所有的,只是分别所起的行相,这分别所起的迷乱行相,犹如幻化诸事一样的有迷惑觉慧的作用。行相有二义:一、无常生灭演变流动性的有为诸法。二、能知的心识了知所知的对象时,所知的相貌,行于能知的心识上,叫做行相。后一行相,是过去遍计分别熏习所成的种子而现起的。如积集草叶木瓦等砾,现起象马等的幻化行相。唯识说这是心识变现的行相,人们不知,以为是客观环境的存在,未免太不理解心识的作用了!觉慧不是觉悟的智慧,是虚妄分别心与(别境)慧心所相应的觉慧。觉慧被行相迷惑了,于为、无为中就发起有为、无为之想,或有为、无为的差别之想。已见圣谛的圣者,以通达胜义谛性,对依他起的境界,在后得智的观察下,就不生起如己所见、如己所闻的坚固执着,说唯这是谛实的,其余皆是虚妄的。不过为了表知这非实有的意义,亦于此中随起这样的言说:这所得的一切,决没有实在的有为、实在的无为。有这样透切认识的众生,到后来时,是不须怎样的再作观察了!

  辛三结

  “如是,善男子!彼诸圣者于此事中: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;即于如是离言法性,为欲令他现等觉故,假立名想:谓之有为,谓之无为。

  结义,如文可知。

  一切法的离言法性,再从三方面说明:一、幻化行相,二、离言法性,三、言说自性。离言法性,是求悟达的目标,但须从无言说自性下手。无言说自性,不是什么都没有,幻化行相上的离言法性是有的。现起的如幻行相,不了达他是假,执为实有,知道他如幻,就不执为真实了。幻化行相与离言法性,是一体的两面:理解离言法性,就知幻化行相的似有实无;不明幻化行相的似有实无,就不能理解离言法性。不过,说一切法如幻,并不就是离言法性,因为这是超过寻思、一异、性相的。简单的说:从如幻行相上,显示离言法性的胜义有,遣除言说自性的世俗谛无,而如幻行相的本身,是似有非实有的,因从胜义谛的诸法空性方面去讲,似有的如幻行相,实在是没有他的实有自体的。现在绘列一表如下:

  

  己二重颂

  尔时,解甚深义密意菩萨,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:“佛说离言无二义甚深,非愚之所行;愚夫于此痴所惑,乐着二依言戏论。彼或不定或邪定,流转极长生死苦;复违如是正智论,当生牛羊等类中”。

  证得离言法性的佛陀,说的离言无二的意义,是很甚深奥妙的,不是愚痴顽钝的众生所能通达的境界──行。愚痴凡夫所以不能通达,由于惑乱的无明(痴)烦恼障蔽了离言法性,所以就贪着爱乐有为、无为的二法,生起言说自性的戏论。众生虽多,要分三类:一、正见诸法的真理,决可超凡入圣的正定聚。二、不修八正道,妄修八邪事,决定断诸善根的邪定聚。三、不定断善根、不定具出世善法的不定聚。戏论乐着无二离言的诸法自性,是不定聚及邪定聚的众生。他们由于依言乐着戏论,所以就流转在极长的生死苦海中,不得出离。如更进一步的违背佛陀正智所说的正当理论,不去学习,且生毁谤,那他当来必然的要受生在牛羊等类的三恶趣中!流转极长生死苦,是总约六道说;当生牛羊等类中,是别就三途说:是为二者的差别。

  戊二超过寻思相

  己一问

  尔时,法涌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从此东方过七十二殑伽河沙等世界,有世界,名具大名称;是中如来,号广大名称。我于先日,从彼佛土发来至此。我于彼佛土曾见一处,有七万七千外道并其师首,同一会坐。为思诸法胜义谛相,彼共思议、称量、观察、遍推求时,于一切法胜义谛相,竟不能得。唯除种种意解,别异意解,变异意解,互相违害,共兴诤论,口出矛矛赞,更相矛赞刺,恼坏既已,各各离散。世尊!我于尔时窃作是念:如来出世,甚奇!稀有!由出世故,乃于如是超过一切寻思所行胜义谛相,亦有通达、作证可得”。说是语已。

  胜义谛的无二离言相,由二菩萨的讨论,已辨明白了;胜义谛的超过寻思相,现由法涌菩萨请佛说明他。法涌菩萨在他方世界见到一种事实,回来陈白于佛,于是佛就说明胜义谛的超过寻思相。这段文,没有问的口气,而有问的意义,所以科判为问。

  尔时,是二菩萨讨论离言无二义…

《解深密经语体释 胜义谛相品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