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深密经语体释 胜义谛相品第二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如理请问菩萨曰:“善男子!言有为者,乃是本师假施设句。若是本师假施设句,即是遍计所集、言辞所说;若是遍计所集、言辞所说,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。不成实故,非是有为。善男子!言无为者,亦堕言辞。设离有为、无为少有所说,其相亦尔。然非无事而有所说。何等为事?谓诸圣者以圣智、圣见离名言故,现等正觉;即于如是离言法性,为欲令他现等觉故,假立名想谓之有为”。

  答者因了问者的再问,乃又不惮厌烦的为他解说。在解说中,先明有为的无二相,后明无为的无二相。于有为无二相中,遣除有为、无为、非有为非无为的三相。

  一、遣有为相:这在各家有不同的解释。测师说:有为法是怎样有的?是本师随顺世俗以文字语言假施设的,也就是如来度生的施教方便,众生不知这是佛的方便假设,反而生起坚固执着。深密解脱经说:“言有为法者,唯是如来名字说法”。解节经说:“若是大师正教言句,即是世间所立言说”。所以就佛所说的法说,不可说为遍计所集,因为度生而假施设的语言辞句,如果就是遍计所集,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。有(韩清净)将本文读为“若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,即是究竟”。解说为:佛的言说是假施设句,把遍计所集,看成语言施设,这是对的;然众生在所说上执为究竟,所以就成非有为了。

  佛的言教,是真实的还是假设的,这可从两方面说:一、就摄如来言教入佛自证境界说,是真实而非假设的。摄论说:“如来十二分教,为圆成实性摄”。智论说:“一切世谛,于如来常是第一义谛”。涅槃经说:“一切世谛,若于如来即是第一义谛”。二、就摄如来言教入有情身心说,是假设而非真实的。语言文字,是世间相互说明意见、表达思想的唯一工具,在证诸法离言法性的佛陀本身,本无文字语言可说的,但为使令众生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,才利用世间语文的工具,假施设教,假使没有众生,佛也就无法可说了。

  这是什么,那是什么的有为诸法,是本师释迦牟尼假名安立的,假名安立的语言文字,就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的。遍计是意识的作用,集有起的意思,意谓由遍计性而引起的言说,不是如来通达离言法性后的正确所说。言语与思想(分别心)有关,分别心上生起某一影像,就在如幻行相上,以文字语言假立他什么名,这名,只是假安立而已,除了种种遍计的言辞所说,没有实在的什么。所以假名安立,是不成实的。成是成就,就是法的本身有存在性;实是真实,是说法的本身非虚幻性。遍计言辞所说的有为,既不存在,亦非真实,所以是非有为。

  二、遮无为相:众生执着性大,放弃这头,就又抓住那头,始终认为有个实物的存在,所以听说有为不是有为,就又生起无为的观念而执为实有。其实,佛说无为,也是落于假设的遍计所集言辞所说的,所以说:言无为者,亦堕言辞。例上有为,应说“言无为者,乃是本师假施设句,若是本师假施设句,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,若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,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,不成实故,非是无为”。

  三、遮非有为非无为相:有的众生,听说有为不是,无为不是,就又以为离此别有实体存在。其实为、无为法都不可得,那里还有第三者的存在?所以遮遣说:假使离假名安立的有为无为,如更少有所说,同样是堕于遍计所集言辞所说,成为假施设句,没有他的实体。这样一层一层的遮遣、破斥,是为割断有情的随言计实的妄执。有说这是遮破犊子系的计执,因他所立的五法藏中,有不可说法藏,是指非有为非无为说的。实际不然,从大乘经皆佛亲口宣说的见地看,佛说解深密经时,还没有部执出现,那来犊子系?所以只可说破随言计执,不可说破那一派系!

  有为法假使真的不是有为、无为,那佛说的为、无为不是无义而空谈了吗?不!佛的一言一语,都不是无义无事而空谈的。要知如来假名安立有为、无为,虽无真实的自性,然非无事而有所说的。深密经说:“不空说事”。解节经说:“大师说教可无义否”?这都表示佛的言教是有所为而说的。为的什么呢?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,于离言法性,现正等觉,正等觉已,就以这离言法性,开示众生,令诸众生,也能现等正觉,所以假立一种名相,叫做有为。

  圣是正的意思,者字指人,正当的人,就叫圣者。佛教说圣者,是要离去烦恼的系缚,脱诸恶法的熏染,契证诸法的实性,达到无漏的阶段,方够资格。小乘见道,大乘登地,名为圣者,意在于此。诸圣者,表示不是一类,通指三乘说的。智有抉择的意义,见有推求的意义,由抉择而有确定的智慧,由推求而有正当的知见。实际,智见是一而二、二而一的,佛经中所以有智见的不同,是如来的差别说。单说智恐人误为比量智,单说见恐人误为肉眼见,智见合说,为的是以现量智拣别见非肉眼见,以正确见拣别智非比量智,所以经中常常的智见合说:如五分法身的解脱知见,悟入佛之知见等。具正知见的圣者,见到有为法的离言法性,了知诸法本无名言而假施设。觉是觉悟,就是亲切的、正确的、普遍的觉悟到离言法性,名正等觉。通常说:正觉是二乘,正等觉是菩萨,无上正等觉是佛。这里讲正等觉,可知是通三乘的。假立名相,不但指名,还含有义,因名不是空洞的声音,而是有他的意义的,所谓有其名必有其义,名义是相应的。有人不知名义相互的关系,把名看成名,义看成义,离名求义,舍义执名,这是多么的错误!其实,因名取义,由义知名,有有为法名,必有有为法义,名义相依而不相离,所以名假施设,义不可得。

  “善男子!言无为者:亦是本师假施设句;若是本师假施设句,即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;若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,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,不成实故,非是无为。善男子!言有为者,亦堕言辞。设离有为、无为少有所说,其相亦尔。然非无事而有所说。何等为事?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;即于如是离言法性,为欲令他现等觉故,假立名想谓之无为。

  这段文,是从无为法上,遣除无为、有为、非无为非有为的三相,除了有为改成无为,其义例前可知。从上两节文中,看佛说膦、无为,无一不是依离言法性而假说的;假说的用意和目的,是要众生亲证离言法性的自体。

  离言法性,有说有有为的无为的两种;有说只是胜义谛性的一种,胜义谛的离言无二相就是指此。如来说为、无为的二相,目的在使吾人契证胜义离言的无二相。

  庚三约幻喻离言事有

  辛一举喻

  尔时,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言:“最胜子!如何此事彼诸圣者以圣智、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;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:假立名想,或谓有为?或谓无为”。

  如理请问菩萨,越听越不理解甚深秘密的理趣了,所以复又请为详细说明离言法性的如何证得。

 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:“善男子!如善幻师、或彼弟子,住四衢道,积集草、叶、木、瓦、砾等,现作种种幻化事业:所谓象身、马身、车身、步身、末尼、真珠、瑠璃、螺贝、璧玉、珊瑚、种种财、谷、库藏等身”。

  答者应问者的请问,再为解释。深密的义理,要作具体的说明,是很难的,所以特举浅明的譬喻显示他。法华经说:“诸有智者,应以譬喻而得开解”。

  幻是魔术,善玩魔术者叫幻师,学玩魔术而未善巧者,是幻师弟子。衢是通途大道──十字路口,四面八方都可通达的。幻师及其弟子,住在四衢道中,表演他的幻术,在没有表演前,收集大量的草、木、瓦、砾等种种的材料,作为变幻的本质,其后运用幻术,幻出种种幻化的事业来:如象身、马身、车身……,现代战争有海陆空的三军,古代印度,在大陆上作战,有四大队,就是象身等,这是属于有情的。末尼真珠,有译为摩尼珠,就是如意珠。印度传说转轮王有如意宝直竹端上,随众生的所欲,雨种种的宝物。瑠璃是青色宝,为印度的特产,中国没有这东西。螺贝是白色宝,海里生长的,由蚌壳蜕化所成。壁玉是石山中产的白玉。珊瑚是赤色宝,由海里微细动物的骨头变成的。财是金银财宝,谷是五谷粮食,库藏是储存宝物等的屋宇:这些,是属于无情的。身,在梵文中,有聚积的意思,所以象身不是象身体,是指一队象、一队马等说的。

  幻师及弟子,经论中有多种的解释,现就本经解说:幻师喻赖耶,弟子喻转识;或幻师是心王,弟子是心所。四衢道喻四识住,谓有情的心识,于物质的色上,情绪的受上,认识的想上,意志的行上,爱染贪着,说名识住,假使离此四者,不再贪着,就没有依着处,识也就失其存在。综合四识住的能所知,就是五蕴。识缘造业,流转生死。唯识说:识缘色等,熏成善恶种子,就是积集的草、叶、木、瓦、砾等。若分别说:柔和的草叶,喻善法种子,坚硬的木石,喻恶法的种子。其实,只说种子就是了,毋须这样分别的。楞伽经说:“心能积集业,意能广积集”。识与种子融合一味缘色等时,就现起种种的幻化事:幻现象马等身,喻识变起三界有情果报;幻现末尼真珠等,喻识变起三界器世间无情果报。

  “若诸众生愚痴顽钝恶慧种类无所知晓,于草叶木瓦砾等上诸幻化事,见已闻已作如是念:此所见者,实有象身、实有马身、车身、步身、末尼真珠、瑠璃、螺贝、璧玉、珊瑚、种种财、谷、库藏等身。如其所见,如其所闻,坚固执着,随起言说:唯此谛实,余皆愚妄。彼于后时应更观察。

  如幻事业,有两类众生认识不同:一、愚者从错误认识上执为实有。种种因缘和合而生,叫众生;在生死中,生了又死,死了又生,生生不已的,叫众生。愚痴众生不是笨伯,不但不笨,而表面上且很聪敏,约他不解缘起,说为愚痴。所以佛令愚痴众生修缘起观。或以缘起甚深,愚痴者怎能修习?当知愚痴不是无知,是约他恶慧邪见说的。顽钝众生是真正的笨人,顽是…

《解深密经语体释 胜义谛相品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