胜义谛相品第二
上面已略叙述本经的法会缘起;现在正式解释本经的深密教义。解释深密,大分四段:一、解释胜义了义之教,有四品;二、解释瑜伽了义之教,有一品;三、解释地波罗密多了义之教,有一品;四、解释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,有一品。先讲胜义了义之教,又分三段:一、依五相显胜义;二、依诸识显胜义;三、依三相显胜义。本品是依五相开显真胜义谛的。讲胜义必然的要说到世俗,因为,胜义与世俗的二谛,是佛法的纲要,不论说空说有,都是依此而开显的。真胜义谛,在大小乘的各学派中,是有不同的解说的,本经以五相而开显之,就是:无二相、离言相、超过寻思相、超过一异相、遍一切一味相。其义到经文中,再为一一解说,现在不先去谈他。
甲二解释深密
乙一胜义了义之教
丙一决了教体
丁一依五相显胜义
戊一无二离言相
己一长行
庚一就所问直答无二
尔时,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,即于佛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言:“最胜子!言一切法无二,一切法无二者,何等一切法?云何为无二”?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:“善男子!一切法者,略有二种:所谓有为、无为。是中有为,非有为非无为;无为,亦非无为非有为”。
五相中,先明无二离言的二相。一切法无二的理论,在佛没有说解深密经前,诸菩萨中:有理解的,有不理解的。不理解的,乘法会的大众云集而佛将说解深密经的机会,特推出代表请问,如理请问菩萨,就是问无二的代表者。解甚深义密意菩萨,则是理解的菩萨集团中一个解答无二的代表人物。菩萨的名号,是以德立称的,有什么德能,就名什么菩萨。问法的菩萨,请问的动机,是纯洁无疵的;所问的无二,是如法合理的,所以得名如理请问。假使以不纯洁的动机,问不如法的事理,就不名为如理请问了。或所问的有关佛法,有益众生。叫做如理;反之,名不如理。摩诃萨是摩诃萨埵的简称,摩诃译大,高级的、超胜的菩萨,叫摩诃萨。答法的菩萨,自己固是深刻的理解了无二法的甚深义,且更能为别人详细的解释甚深的秘密意,所以得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名。即于佛前,指辩论的场所,表非问答者的私下妄议,而是在大众中、法王面前公开讨论的。面对佛陀,公开讨论,有两种利益:一、辩论的法义,传布人间,流通未来,可以征信。二、当讨论时,如有不合法不正确的妄谈,佛可立即加以纠正指示;若是如法合理的作理论的探讨,佛就默然印许。所以,佛法不一定全是佛说,佛弟子的谈话、研究、讨论,不论是在佛前与否,只要随后经过佛陀印可,就是佛法。且举阿含一例说:有一次,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住,舍利弗与摩诃拘()罗,同在耆阇崛山中坐禅,舍利弗尊者,在午后两三点钟从禅觉起,走到摩诃拘()罗尊者前,两人见面就很庆慰很客气地互相问讯着。随后,舍利弗对摩诃拘()罗说: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我解答否?答曰:仁者且问,知者当答。经过这样一次对话后,两人就一问一答的讨论下去,成为一经,这经,经佛印可,就是佛法,就是佛说。不但佛弟子的讨论是这样,就是诸天、化人说也是如此。
最胜子是佛子的别称。世间人子的生命完成,具五个条件:即父亲的身体,生命的种子,母亲的怀姙,受生的胎处,乳母的长养。此五缺一,生命就不得出现。佛子也是这样,要以尊胜的诸佛为父,激发的菩提心为种子,明澈的般若为生母,甚深的禅定为胎藏,大悲长养为乳母,方可成为真正的佛子的。佛子,并不是佛生的,是从佛口生,从法化生的。最胜子约有二释:一、持业释,最胜即子名最胜子。菩萨观察诸法实性,悟达诸法胜义谛性,上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,下于三乘中殊胜第一,能绍佛位,所以名最胜子。二、依主释,最胜之子名最胜子。佛的功德智慧,是世出世间最殊胜的;佛的宗族阶级,是四姓中特等的;佛在天人外道婆罗门中,是立在不败之地而绝对占优势的,所以佛是最胜,为最殊胜的佛子,名最胜子。
如理请问菩萨在佛前对最胜子说:平时我曾听佛或菩萨说过一切法无二的话,试问:什么是一切法?又何以叫无二呢?得请你为我解释一下!
解甚深义密意菩萨也在佛前回答他说:善男子!一切法广说虽多,但略说只有两种,就是有为无为。善男子是美称。乐于行善,勇于为人,不求他过,不显已德,信解佛法,修习佛法,而三业清净具有善相的人,叫善男子。佛的法会中,有四众弟子,有男子也有女人,为何此地不称善女人呢?这有两个原因:一、女人多骄傲,假使称赞她,她就骄横起来。不称赞她,她在丈夫群中就会感到自惭形秽,如此,不特可以压住她的骄逸,且可使之勤求佛法。二、称善女人,不信佛法的外道就起讥嫌,说佛重女轻男,有染污意。为避这两种过患,许多经中,只称善男子,不称善女人。这儿称的善男子,是专指如理请问菩萨,不是泛指一切。一切是总括的意思。法,在梵文上解释,含有轨则性,后人说为轨持。每一法有他的自体,要认识一法,必从其它不同的法上去理解。即是有些法相表现不出他的不同,致使我人认识错了,而他的自体并不因我人认识错了有所消失。为,是造作义;凡是从因从缘有所造作才得生起的因缘法,具有生、住、灭流动相的,是有为。掌珍论说:“众缘合成有所造作,故名有为”;集论说:“有生住异灭是有为”。,凡不从因从缘且毋须什么条件生起的本来如是不生不灭的寂灭性,是无为。集论说:“无生住异灭是无为”。
本经说有为、无为,约分两类:一、就所知的诸法讲:在主观的认识上,觉得所认识的这法,是可分别取像的,为有为法;不可分别取像的,是无为法。智论说:取相是有为,不取相是无为。般若论说:无为者是无分别义,准此知有为法是有分别的。二、就能知的认识讲:凡夫以虚妄分别心所了知的生灭流动的因缘法,是有为;圣者以殊胜微妙智所了知的寂灭无生的空性,是无为。佛说法,由小乘到大乘,从显教到密教,在外形的量上说,有三藏十二部这么多,在内容的质上说,实只说了有为、无为而已。以此配合二谛:凡夫妄识所认识的有为,是世俗谛;圣者真智所认识的无为,是胜义谛。妄识所识的虚妄分别法,是错误的,从错误中,产生烦恼,由烦恼起,造诸恶业,因业感果,于是流转生死,不得出离。如能铲除错误,洞达实相,不取像,不分别,惑寂业灭,显出诸法的真实性,就证无为而涅槃解脱了!如眼睛上有赤眚,所见的月亮,就好似花的(喻有为);红翳去了,眼病好了,就见到月亮原有的光明体了(喻无为)。
有部说有为是虚妄不实、粗显染污的;无为是真实不虚、微妙清净的。譬喻师说无为是不实在而有为才是真实的,因无为是在有为法上离却错误所显的,并没有他的实在自体。前派从诠的差别观点上,视二者为绝对的不同;后者从遮的统一观点上,以明二者的差别。佛陀说法,是在众生现实上,指出虚妄分别的有为法,离此虚妄分别所显的普遍恒常的真实性,说名无为,二者决不是截然不同的。所以,有部的解说,是有违佛意的。
一般说,佛教只讲有为、无为,但有时因了众生的不能理解,佛也说有为、无为的不二。智论说:一切法有三:一、有为法,二、无为法,三、不可说法──离言法性。有为是就语言文字及执着边说,无为是就离文字语言不执着边说。理解这个,就无须再谈什么非有为非无为了,不过为了不能理解的人才说第三不可说法。
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;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者,这是正式遣除有为、无为以开显一切法的无二相。本经如此,诸大乘经也是这样。然在未开显无二相前,先以四义一谈为、无为相:一、世俗谛上幻化虚妄错误的诸法,名为有为;在世俗法上离去错误执着,见到诸法恒常普遍真实的寂灭相,名为无为。所谓世俗的如幻行相(有为),胜义的离言法性(无为),就是指此。二、同一如幻行相的世俗法,以虚妄分别心去分别时,有生灭的虚幻等相现起,就成有为。假使在分别的意境上,有时生起不生灭相来,就又成为无为。以法说,只是一个如幻行相的有为,但因意境上的显现不同,所以就有为、无为的差别了。三、凡圣言说上的有为无为:如吾人说具备怎样条件叫有为,反乎有为的条件名无为。圣人为了有情,分别什么是有为,什么是无为,虽然如此,但在他的自觉上,明白知这是假名安立的。所以龙树说:“言同世俗,心不违实相”。四、随言执实的有为、无为:凡夫自说或听说为、无为相,不但不理解他是假名安立,且随言说执为实有,所以与前三种不同。圣者假名安立有为、无为,目的是令愚夫悟达胜义谛性的寂灭无相,并没有实在的为、无为。愚夫随言执实的有为、无为,只是妄情上的执为实有,实际是没有的。所以经说非有为非无为。绘表如下:
看表可知:正觉的圣者,在如幻行相上,证悟诸法的离言法性,即以这离言法性,立为无为;然使众生了知为、无为相起见,就又从化他方面说出有为、无为。愚夫痴惑颠倒,不解佛意,就在如幻行相上,执有实在的有为、无为,其实,愚夫是只能见到生灭的有为,不生灭的无为是缘不到的,不过有时在虚妄的意识上,可能生起不生不灭的相貌,所以在如幻行相上,也就安立了愚夫的有为无为。从佛说法的本怀看,最初只说一切法,后因众生执有实有的为、无为相,佛才又说一切法无二,说无二法的用意,是令众生悟达离言法性的,惜众生痴迷,仍不能了知,所以佛在本经中,又很慈悲的为他们详细解释、说明。
庚二以离言释成无二
如理请问菩萨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言:“最胜子!如何有为非有为非无为;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”?
问者听了上述的“有为非有为非无为,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”的话,仍然不懂,所以复问这主什么意义。
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…
《解深密经语体释 胜义谛相品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