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如理請問菩薩曰:“善男子!言有爲者,乃是本師假施設句。若是本師假施設句,即是遍計所集、言辭所說;若是遍計所集、言辭所說,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。不成實故,非是有爲。善男子!言無爲者,亦墮言辭。設離有爲、無爲少有所說,其相亦爾。然非無事而有所說。何等爲事?謂諸聖者以聖智、聖見離名言故,現等正覺;即于如是離言法性,爲欲令他現等覺故,假立名想謂之有爲”。
答者因了問者的再問,乃又不憚厭煩的爲他解說。在解說中,先明有爲的無二相,後明無爲的無二相。于有爲無二相中,遣除有爲、無爲、非有爲非無爲的叁相。
一、遣有爲相:這在各家有不同的解釋。測師說:有爲法是怎樣有的?是本師隨順世俗以文字語言假施設的,也就是如來度生的施教方便,衆生不知這是佛的方便假設,反而生起堅固執著。深密解脫經說:“言有爲法者,唯是如來名字說法”。解節經說:“若是大師正教言句,即是世間所立言說”。所以就佛所說的法說,不可說爲遍計所集,因爲度生而假施設的語言辭句,如果就是遍計所集,在理論上是講不通的。有(韓清淨)將本文讀爲“若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,即是究竟”。解說爲:佛的言說是假施設句,把遍計所集,看成語言施設,這是對的;然衆生在所說上執爲究竟,所以就成非有爲了。
佛的言教,是真實的還是假設的,這可從兩方面說:一、就攝如來言教入佛自證境界說,是真實而非假設的。攝論說:“如來十二分教,爲圓成實性攝”。智論說:“一切世谛,于如來常是第一義谛”。涅槃經說:“一切世谛,若于如來即是第一義谛”。二、就攝如來言教入有情身心說,是假設而非真實的。語言文字,是世間相互說明意見、表達思想的唯一工具,在證諸法離言法性的佛陀本身,本無文字語言可說的,但爲使令衆生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理,才利用世間語文的工具,假施設教,假使沒有衆生,佛也就無法可說了。
這是什麼,那是什麼的有爲諸法,是本師釋迦牟尼假名安立的,假名安立的語言文字,就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的。遍計是意識的作用,集有起的意思,意謂由遍計性而引起的言說,不是如來通達離言法性後的正確所說。言語與思想(分別心)有關,分別心上生起某一影像,就在如幻行相上,以文字語言假立他什麼名,這名,只是假安立而已,除了種種遍計的言辭所說,沒有實在的什麼。所以假名安立,是不成實的。成是成就,就是法的本身有存在性;實是真實,是說法的本身非虛幻性。遍計言辭所說的有爲,既不存在,亦非真實,所以是非有爲。
二、遮無爲相:衆生執著性大,放棄這頭,就又抓住那頭,始終認爲有個實物的存在,所以聽說有爲不是有爲,就又生起無爲的觀念而執爲實有。其實,佛說無爲,也是落于假設的遍計所集言辭所說的,所以說:言無爲者,亦墮言辭。例上有爲,應說“言無爲者,乃是本師假施設句,若是本師假施設句,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,若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,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,不成實故,非是無爲”。
叁、遮非有爲非無爲相:有的衆生,聽說有爲不是,無爲不是,就又以爲離此別有實體存在。其實爲、無爲法都不可得,那裏還有第叁者的存在?所以遮遣說:假使離假名安立的有爲無爲,如更少有所說,同樣是墮于遍計所集言辭所說,成爲假施設句,沒有他的實體。這樣一層一層的遮遣、破斥,是爲割斷有情的隨言計實的妄執。有說這是遮破犢子系的計執,因他所立的五法藏中,有不可說法藏,是指非有爲非無爲說的。實際不然,從大乘經皆佛親口宣說的見地看,佛說解深密經時,還沒有部執出現,那來犢子系?所以只可說破隨言計執,不可說破那一派系!
有爲法假使真的不是有爲、無爲,那佛說的爲、無爲不是無義而空談了嗎?不!佛的一言一語,都不是無義無事而空談的。要知如來假名安立有爲、無爲,雖無真實的自性,然非無事而有所說的。深密經說:“不空說事”。解節經說:“大師說教可無義否”?這都表示佛的言教是有所爲而說的。爲的什麼呢?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,于離言法性,現正等覺,正等覺已,就以這離言法性,開示衆生,令諸衆生,也能現等正覺,所以假立一種名相,叫做有爲。
聖是正的意思,者字指人,正當的人,就叫聖者。佛教說聖者,是要離去煩惱的系縛,脫諸惡法的熏染,契證諸法的實性,達到無漏的階段,方夠資格。小乘見道,大乘登地,名爲聖者,意在于此。諸聖者,表示不是一類,通指叁乘說的。智有抉擇的意義,見有推求的意義,由抉擇而有確定的智慧,由推求而有正當的知見。實際,智見是一而二、二而一的,佛經中所以有智見的不同,是如來的差別說。單說智恐人誤爲比量智,單說見恐人誤爲肉眼見,智見合說,爲的是以現量智揀別見非肉眼見,以正確見揀別智非比量智,所以經中常常的智見合說:如五分法身的解脫知見,悟入佛之知見等。具正知見的聖者,見到有爲法的離言法性,了知諸法本無名言而假施設。覺是覺悟,就是親切的、正確的、普遍的覺悟到離言法性,名正等覺。通常說:正覺是二乘,正等覺是菩薩,無上正等覺是佛。這裏講正等覺,可知是通叁乘的。假立名相,不但指名,還含有義,因名不是空洞的聲音,而是有他的意義的,所謂有其名必有其義,名義是相應的。有人不知名義相互的關系,把名看成名,義看成義,離名求義,舍義執名,這是多麼的錯誤!其實,因名取義,由義知名,有有爲法名,必有有爲法義,名義相依而不相離,所以名假施設,義不可得。
“善男子!言無爲者:亦是本師假施設句;若是本師假施設句,即是遍計所執言辭所說;若是遍計所執言辭所說,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,不成實故,非是無爲。善男子!言有爲者,亦墮言辭。設離有爲、無爲少有所說,其相亦爾。然非無事而有所說。何等爲事?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;即于如是離言法性,爲欲令他現等覺故,假立名想謂之無爲。
這段文,是從無爲法上,遣除無爲、有爲、非無爲非有爲的叁相,除了有爲改成無爲,其義例前可知。從上兩節文中,看佛說膦、無爲,無一不是依離言法性而假說的;假說的用意和目的,是要衆生親證離言法性的自體。
離言法性,有說有有爲的無爲的兩種;有說只是勝義谛性的一種,勝義谛的離言無二相就是指此。如來說爲、無爲的二相,目的在使吾人契證勝義離言的無二相。
庚叁約幻喻離言事有
辛一舉喻
爾時,如理請問菩薩摩诃薩複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诃薩言:“最勝子!如何此事彼諸聖者以聖智、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;即于如是離言法性爲欲令他現等覺故:假立名想,或謂有爲?或謂無爲”。
如理請問菩薩,越聽越不理解甚深秘密的理趣了,所以複又請爲詳細說明離言法性的如何證得。
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謂如理請問菩薩曰:“善男子!如善幻師、或彼弟子,住四衢道,積集草、葉、木、瓦、礫等,現作種種幻化事業:所謂象身、馬身、車身、步身、末尼、真珠、瑠璃、螺貝、璧玉、珊瑚、種種財、谷、庫藏等身”。
答者應問者的請問,再爲解釋。深密的義理,要作具體的說明,是很難的,所以特舉淺明的譬喻顯示他。法華經說:“諸有智者,應以譬喻而得開解”。
幻是魔術,善玩魔術者叫幻師,學玩魔術而未善巧者,是幻師弟子。衢是通途大道──十字路口,四面八方都可通達的。幻師及其弟子,住在四衢道中,表演他的幻術,在沒有表演前,收集大量的草、木、瓦、礫等種種的材料,作爲變幻的本質,其後運用幻術,幻出種種幻化的事業來:如象身、馬身、車身……,現代戰爭有海陸空的叁軍,古代印度,在大陸上作戰,有四大隊,就是象身等,這是屬于有情的。末尼真珠,有譯爲摩尼珠,就是如意珠。印度傳說轉輪王有如意寶直竹端上,隨衆生的所欲,雨種種的寶物。瑠璃是青色寶,爲印度的特産,中國沒有這東西。螺貝是白色寶,海裏生長的,由蚌殼蛻化所成。壁玉是石山中産的白玉。珊瑚是赤色寶,由海裏微細動物的骨頭變成的。財是金銀財寶,谷是五谷糧食,庫藏是儲存寶物等的屋宇:這些,是屬于無情的。身,在梵文中,有聚積的意思,所以象身不是象身體,是指一隊象、一隊馬等說的。
幻師及弟子,經論中有多種的解釋,現就本經解說:幻師喻賴耶,弟子喻轉識;或幻師是心王,弟子是心所。四衢道喻四識住,謂有情的心識,于物質的色上,情緒的受上,認識的想上,意志的行上,愛染貪著,說名識住,假使離此四者,不再貪著,就沒有依著處,識也就失其存在。綜合四識住的能所知,就是五蘊。識緣造業,流轉生死。唯識說:識緣色等,熏成善惡種子,就是積集的草、葉、木、瓦、礫等。若分別說:柔和的草葉,喻善法種子,堅硬的木石,喻惡法的種子。其實,只說種子就是了,毋須這樣分別的。楞伽經說:“心能積集業,意能廣積集”。識與種子融合一味緣色等時,就現起種種的幻化事:幻現象馬等身,喻識變起叁界有情果報;幻現末尼真珠等,喻識變起叁界器世間無情果報。
“若諸衆生愚癡頑鈍惡慧種類無所知曉,于草葉木瓦礫等上諸幻化事,見已聞已作如是念:此所見者,實有象身、實有馬身、車身、步身、末尼真珠、瑠璃、螺貝、璧玉、珊瑚、種種財、谷、庫藏等身。如其所見,如其所聞,堅固執著,隨起言說:唯此谛實,余皆愚妄。彼于後時應更觀察。
如幻事業,有兩類衆生認識不同:一、愚者從錯誤認識上執爲實有。種種因緣和合而生,叫衆生;在生死中,生了又死,死了又生,生生不已的,叫衆生。愚癡衆生不是笨伯,不但不笨,而表面上且很聰敏,約他不解緣起,說爲愚癡。所以佛令愚癡衆生修緣起觀。或以緣起甚深,愚癡者怎能修習?當知愚癡不是無知,是約他惡慧邪見說的。頑鈍衆生是真正的笨人,頑是…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勝義谛相品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