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深密經語體釋
甲總敘全經旨意
一梵本與譯本
佛經發源于印度,研究一經的真僞,不得不探討梵本的有無。本經在印度,測師說有二種:“一者廣本,有十萬頌;二者略本,千五百頌。此經梵本唯一,隨譯者異乃成四種”。我國流通的幾種譯本,是依略本翻過來的,廣本我國沒有翻譯,但十萬頌的廣本傳說,是有根據的,在真谛譯的世親佛性論中,多處引到解節經文,均非本經所有,可見略本外別有廣本。
譯本,我國有四:一、劉宋元嘉年中,求那跋陀羅(譯名功德賢,中印度人),在潤州江甯縣東安寺,譯出相續解脫經,後人有分爲兩卷、有合爲一卷的,當唐譯解深密經的後二品。其實,功德賢叁藏也曾譯出前幾品的,這就是他譯的第一義五相略集經。嘉祥大師的法華玄論中,引第一義五相略集經,說明叁時教義,實即唐本前數品的異譯。第一義就是勝義,五相就是無二相、離言相、超過尋伺性相、超過一異性相、遍一切一味相。從這經題上看,他是解深密經的勝義了義的民異譯,是無可置疑的了。不過,分別瑜伽品,在他的譯本中,是還有所缺的。從人不知第一義五相略集經,就是本經勝義谛相品以至法無自相品的異譯,說是西土所撰述,這是多大的錯誤!二、元魏延昌年中,菩提留支(譯名覺希,北印度人),在洛陽嵩山少林寺,譯出深密解脫經,有五卷十一品,爲唐本全經的異譯。叁、陳保定年中,拘那陀羅(譯名真谛,西印度優禅那國人),在西京故城內四天王寺,譯出解節經,有一卷四品,當解四卷。兩說不同,不知誰正?四、唐貞觀年中,玄奘叁藏在西京弘福寺,譯出此解深密經,有五卷八品。四譯中,功德賢、真谛二譯,比較缺少,覺希、玄奘二本是爲全譯,尤其奘譯最爲完善。茲將異譯對照表列下:
宋譯相續解脫經
| 魏譯深密解脫經
| 陳譯解節經
| 唐譯解深密經
|
(未詳)
| 序品
| 序品
| |
第一義五相略集(佚)
| 聖者善問菩薩問品
| 不可言無二品
| 勝義谛相品
|
聖者昙無竭菩薩問品
| 過覺觀品
| ||
聖者善清淨慧菩薩問品
| 過一異品
| ||
慧命須菩提問品
| 一味品
| ||
聖者廣慧菩薩問品
| 心意識相品
| ||
聖者功德林菩薩問品
| 一切法相品
| ||
聖者成就第一義菩薩問品
| 無自性相品
| ||
聖者彌勒菩薩問品
| 分別瑜伽品
| ||
地波羅密多了義教
| 聖者觀世自在菩薩問品
| 地波羅密多品
| |
如來成所作隨順處了義教
| 聖者文殊師利菩薩問品
| 如來成所作事品
|
研究本經,除四種不同的譯本,可作比較的研究外,無著的攝大乘論,世親的攝論釋,都可作參考。無著攝論的所知相章,引分別瑜伽品的心境一異門;世親釋的所知依章,把本經的心意識相品全部引進。此外,真谛及笈多的攝論釋,佛陀扇多譯的攝論,都是研究本經的重要參考資料。
二本經的組織
一經一論,都有他一貫的體系,嚴密的組織;本經自也如此。如能理解本經的組織,就可了解本經的總綱。總觀全經,計有七品:序品因有如下所述的問題,今姑置而不論,且就後七品一談他的組織。古人有將本經分爲境行果的叁類,今以教理行果四字來總攝他。本經的要旨,在解釋聖教。釋尊從前說過的教典,還有不明白或誤會的,現在佛再爲之重行解釋。從解釋過去聖教的內容中,分爲所悟理(境),所修行(行),所得果叁門。這與境行果的叁分法,本是差不多的,今之所以不用境行果叁的分類,而依佛說的四教──一、勝義了義之教;二、瑜伽了義之教;叁、地波羅密了義之教;四、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教。──分別者,是因更爲合理的緣故。勝義了義教有四品,古人判屬于境。有依真(勝義谛相品)俗(心意識相品)有(一切法相品)無(無自性相品)次第分別這四品。真谛、俗谛、有自性、就是四品的次第與內容。有依二谛說,前一品是真谛,後叁品是俗谛。有依叁谛說,勝義谛相品是真谛,心意識相品是俗谛,後二品是即空而有即有而空的中谛。現說四品都是開顯,勝義谛,如經說的“名爲勝義了義之教”可知。因這四品的要旨,在明圓悟勝義谛理,也是本經的真實意趣所在。佛說心意識相,怎麼是勝義谛呢?這是不解二谛聯系所産生的問題。要知真俗二谛,是不一而又不異的,開示真勝義谛,必須從世俗上去說明:如說諸法皆空,不說諸法,怎能明了其空?中觀論說:“如來依二谛,爲衆生說法:一以世俗谛,二以第一義;若不依俗谛,不得第一義”。涅槃說:“說世谛令識第一義,說第一義令識世谛”。大品經說:“菩薩住二谛中,爲衆生說法”。可見佛爲衆生說二谛,目的在依世俗谛去了解現證勝義谛。心意識相品,似在說世俗谛,但從佛的意趣上觀察,卻是顯示勝義谛的。如佛對廣慧菩薩廣談心意識相後,立即指出這不是“秘密善巧菩薩”,要“如實不見阿陀那,不見阿陀那識,乃至不見意法及意識,……齊此名爲于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”,這不是依世俗而顯示勝義谛嗎?所以這四品都是:初品是依五相顯勝義,二品是泯諸識顯勝義,後二品約叁相顯勝義,遣遍計,滅依他,證圓成,圓成是勝義,足見後二品的意趣所在。此二品不同的是:一切法相品,正申顯了教,無自性相品,追會隱密教。四品都是開顯勝義谛,所以佛說“名爲勝義了義之教”。所修行的二品,分別瑜伽,是分別修止修觀,這雖是貫澈始終的,但重在勝解行,說明由凡夫的修行程序,怎樣修習止觀去證悟勝義。地波羅密多品,是說地上菩薩的事,雖也通于地前,但重在如實行。或說:地波羅密多是化他事,分別瑜伽是自利事,菩薩重在化他,爲什麼先分別瑜伽,後地波羅密多呢?測說:“止觀是總,所以先明;十度是別,故在後說。或可止觀略故先明,十度是廣所以後說”。這是一往之談,其實不一定是這樣的。最後如來成所作事品,是彰極果,在說明法身、化身,自利、利他的佛果位上的功德。全經組織,列表如下:
叁經題的解釋
解深密經,梵語是“涅谟折那冉刂地素怛纜”,若依梵文的次第,應名深密解經,所以,有人譯爲深密解脫經,有人譯爲相續解脫經。名依義立,離義無名。解深密叁字,隨經義解釋,作四種說明:
一、解釋深密教:解是解釋,如來過去說過的深奧教義,有些弟子還不能正確的了解,所以後來又提出請問,世尊爲使他們得著一個明晰的認識,特又爲大衆重新解說。深是甚深,如大海一樣的不見其底。密是秘密,如囊中物不能窺見其內容。甚深秘密又分二類:一是深密義,一是…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甲總敘全經旨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