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深密经语体释
甲总叙全经旨意
一梵本与译本
佛经发源于印度,研究一经的真伪,不得不探讨梵本的有无。本经在印度,测师说有二种:“一者广本,有十万颂;二者略本,千五百颂。此经梵本唯一,随译者异乃成四种”。我国流通的几种译本,是依略本翻过来的,广本我国没有翻译,但十万颂的广本传说,是有根据的,在真谛译的世亲佛性论中,多处引到解节经文,均非本经所有,可见略本外别有广本。
译本,我国有四:一、刘宋元嘉年中,求那跋陀罗(译名功德贤,中印度人),在润州江宁县东安寺,译出相续解脱经,后人有分为两卷、有合为一卷的,当唐译解深密经的后二品。其实,功德贤三藏也曾译出前几品的,这就是他译的第一义五相略集经。嘉祥大师的法华玄论中,引第一义五相略集经,说明三时教义,实即唐本前数品的异译。第一义就是胜义,五相就是无二相、离言相、超过寻伺性相、超过一异性相、遍一切一味相。从这经题上看,他是解深密经的胜义了义的民异译,是无可置疑的了。不过,分别瑜伽品,在他的译本中,是还有所缺的。从人不知第一义五相略集经,就是本经胜义谛相品以至法无自相品的异译,说是西土所撰述,这是多大的错误!二、元魏延昌年中,菩提留支(译名觉希,北印度人),在洛阳嵩山少林寺,译出深密解脱经,有五卷十一品,为唐本全经的异译。三、陈保定年中,拘那陀罗(译名真谛,西印度优禅那国人),在西京故城内四天王寺,译出解节经,有一卷四品,当解四卷。两说不同,不知谁正?四、唐贞观年中,玄奘三藏在西京弘福寺,译出此解深密经,有五卷八品。四译中,功德贤、真谛二译,比较缺少,觉希、玄奘二本是为全译,尤其奘译最为完善。兹将异译对照表列下:
宋译相续解脱经
| 魏译深密解脱经
| 陈译解节经
| 唐译解深密经
|
(未详)
| 序品
| 序品
| |
第一义五相略集(佚)
| 圣者善问菩萨问品
| 不可言无二品
| 胜义谛相品
|
圣者昙无竭菩萨问品
| 过觉观品
| ||
圣者善清净慧菩萨问品
| 过一异品
| ||
慧命须菩提问品
| 一味品
| ||
圣者广慧菩萨问品
| 心意识相品
| ||
圣者功德林菩萨问品
| 一切法相品
| ||
圣者成就第一义菩萨问品
| 无自性相品
| ||
圣者弥勒菩萨问品
| 分别瑜伽品
| ||
地波罗密多了义教
| 圣者观世自在菩萨问品
| 地波罗密多品
| |
如来成所作随顺处了义教
| 圣者文殊师利菩萨问品
| 如来成所作事品
|
研究本经,除四种不同的译本,可作比较的研究外,无着的摄大乘论,世亲的摄论释,都可作参考。无着摄论的所知相章,引分别瑜伽品的心境一异门;世亲释的所知依章,把本经的心意识相品全部引进。此外,真谛及笈多的摄论释,佛陀扇多译的摄论,都是研究本经的重要参考资料。
二本经的组织
一经一论,都有他一贯的体系,严密的组织;本经自也如此。如能理解本经的组织,就可了解本经的总纲。总观全经,计有七品:序品因有如下所述的问题,今姑置而不论,且就后七品一谈他的组织。古人有将本经分为境行果的三类,今以教理行果四字来总摄他。本经的要旨,在解释圣教。释尊从前说过的教典,还有不明白或误会的,现在佛再为之重行解释。从解释过去圣教的内容中,分为所悟理(境),所修行(行),所得果三门。这与境行果的三分法,本是差不多的,今之所以不用境行果三的分类,而依佛说的四教──一、胜义了义之教;二、瑜伽了义之教;三、地波罗密了义之教;四、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。──分别者,是因更为合理的缘故。胜义了义教有四品,古人判属于境。有依真(胜义谛相品)俗(心意识相品)有(一切法相品)无(无自性相品)次第分别这四品。真谛、俗谛、有自性、就是四品的次第与内容。有依二谛说,前一品是真谛,后三品是俗谛。有依三谛说,胜义谛相品是真谛,心意识相品是俗谛,后二品是即空而有即有而空的中谛。现说四品都是开显,胜义谛,如经说的“名为胜义了义之教”可知。因这四品的要旨,在明圆悟胜义谛理,也是本经的真实意趣所在。佛说心意识相,怎么是胜义谛呢?这是不解二谛联系所产生的问题。要知真俗二谛,是不一而又不异的,开示真胜义谛,必须从世俗上去说明:如说诸法皆空,不说诸法,怎能明了其空?中观论说:“如来依二谛,为众生说法:一以世俗谛,二以第一义;若不依俗谛,不得第一义”。涅槃说:“说世谛令识第一义,说第一义令识世谛”。大品经说:“菩萨住二谛中,为众生说法”。可见佛为众生说二谛,目的在依世俗谛去了解现证胜义谛。心意识相品,似在说世俗谛,但从佛的意趣上观察,却是显示胜义谛的。如佛对广慧菩萨广谈心意识相后,立即指出这不是“秘密善巧菩萨”,要“如实不见阿陀那,不见阿陀那识,乃至不见意法及意识,……齐此名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”,这不是依世俗而显示胜义谛吗?所以这四品都是:初品是依五相显胜义,二品是泯诸识显胜义,后二品约三相显胜义,遣遍计,灭依他,证圆成,圆成是胜义,足见后二品的意趣所在。此二品不同的是:一切法相品,正申显了教,无自性相品,追会隐密教。四品都是开显胜义谛,所以佛说“名为胜义了义之教”。所修行的二品,分别瑜伽,是分别修止修观,这虽是贯澈始终的,但重在胜解行,说明由凡夫的修行程序,怎样修习止观去证悟胜义。地波罗密多品,是说地上菩萨的事,虽也通于地前,但重在如实行。或说:地波罗密多是化他事,分别瑜伽是自利事,菩萨重在化他,为什么先分别瑜伽,后地波罗密多呢?测说:“止观是总,所以先明;十度是别,故在后说。或可止观略故先明,十度是广所以后说”。这是一往之谈,其实不一定是这样的。最后如来成所作事品,是彰极果,在说明法身、化身,自利、利他的佛果位上的功德。全经组织,列表如下:
三经题的解释
解深密经,梵语是“涅谟折那冉刂地素怛缆”,若依梵文的次第,应名深密解经,所以,有人译为深密解脱经,有人译为相续解脱经。名依义立,离义无名。解深密三字,随经义解释,作四种说明:
一、解释深密教:解是解释,如来过去说过的深奥教义,有些弟子还不能正确的了解,所以后来又提出请问,世尊为使他们得着一个明晰的认识,特又为大众重新解说。深是甚深,如大海一样的不见其底。密是秘密,如囊中物不能窥见其内容。甚深秘密又分二类:一是深密义,一是…
《解深密经语体释 甲总叙全经旨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