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深密意。像本经所说的“心意识秘密”,“深细秘密”,都是指义理的秘密。像本经所说的“一切法无二”,般若经所说的“一切法无自性,一切法不生不灭,本来寂静”,“不共外道陀罗尼”,“一乘”等,都是指意趣的秘密说的。是说不能专依文字语言的表面去解说,还有其它的用意。约解释甚深密义说,遍通于全经;约解释甚深密意说,只限经中的一部分。
从佛陀说法及诸法实性上说,是无所谓甚至深,亦无所谓秘密的。如来说法,随顺机宜,不浅不深,适如其量,恰到好处。诸法实性,平等一味;在平等一味中,没有什么浅深可说。能说人、所说法,既都说不上甚深秘密,为何还有甚深秘密之名呢?当知这是建立在众生根机上的。智度论说:“诸经于佛,则无甚深,甚深之称,出自凡人;凡人所疑,于佛无碍,凡人所难,佛皆易之”。所以,龙树又作很好的比喻说:如大海水,一般人以为很深,而罗睺罗阿修罗王,变化八万四千由旬的高大身,站在海水的中间,水仅齐膝,海水对他有什么甚深可说?龙树又举喻说:一个山乡的人,不知盐是什么,一次偶而走到街坊,尝到有盐味的小菜,觉得这小菜有百般的甘美,就问别人里面放了些什么?人说里面放了美味的盐,并且拿盐给他看。他听见了,就抓一大把盐向嘴里放,那知放进口后,又咸又苦,几乎呛破了喉咙。盐是美味的,在我们听来,并不难懂;但在他却成为秘密。他不知道盐是要在与菜蔬的适当配合下,才是调味的。盐是美味的,这话在不懂的人才成为秘密。佛法的深密或显了,也是这样;懂得就是显了,不懂就成秘密。
理解了深密,才可说到解深密,这可举无自性相品为例:佛为众生说“一切诸法皆无自性,无生无灭,本来寂静,自性涅槃”;众生听了,因根机的差别,有种种的意解不同,可以分为四类:一、五事具足的众生,听佛说了诸法无自性、不生不灭、本来寂静,就能如实通达,依之去行,乃至成佛。这在利根众生前,自然没有什么深密可言,亦不劳如来再为解说。须菩提在般若经中曾对舍利弗表示过这样的意见:“我闻般若波罗密多,非甚深,非秘密,非难通达”。二、五事不全具的众生,不能了解佛说的话,但能生信心,认为佛说般若性空,甚深难悟,这唯有佛智才能知道,像我这样的智慧短少,怎能了解佛所说的奥妙深法?因此自轻而住,不敢附会妄解。像这样的有情,一切法无自性教,就成为深密了。舍利弗在般若经中,曾表示过这样的意见:“般若甚深极甚深,秘密极秘密,难通达极难通达”。三、有五事不具的众生,对佛说的一切法无自性等经典,能生信心,自以为理解,其实是误会了!他以为一切法决定无自性,不生不灭,把一切法看成如龟毛兔角一样的常无。龙树论中曾说到这类众生,是方广道人,是拨无因果的恶取空者。所以无自性教,在他成了深密,他还不自知。四、另有一类五事不具的众生,由无始来的有见熏习,听了佛说诸法无性等道理,不但不理解空义,且否认这是佛说,以为一切法无自性是断灭而毁谤之。智度论说:“佛灭度后后五百年,小乘五百部,闻毕竟空,如刀伤心”,就是指这类有情。一切法无自性教,本不甚深或秘密,但因根机的差别,就有甚深不甚深、秘密不秘密的发生。后三类人,无论是未解误解,或信或毁,都不能因佛所说而得解脱。佛为悲愍这类有情,隐空明有,为之宣说解深密经,使他们从三自性,悟入三无自性,通达一切法空。所以经说:“然非无事而有所说”。“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,见为无相,说彼诽拨三相”。说了这话,五事不全具信而未解的有情听了,因是差别显了之谈,就从依他起上,遣除遍计所执,悟入诸法性空。不具五事信而倒解的有情听了,认识了缘起不是没有,常住寂灭性不是不可证,舍恶取空见,灭依他起幻有非无之执。五事不具而又不信不解的有情,听说事理非无,轻毁的心理息灭,就得证悟诸法的圆成实性了。所以,佛对未解性空般若的众生,说解深密经的胜义了义教,是极善巧方便的。明白深密不深密,在众生而不在法,就可知道第二时中佛说一切法无自性教,本不深密或不了义,只因众生无智了解他的意义,方才成为深密及不了义。反之,“于初学者作差别说”;解深密经在他听来当然是显了的,可是有的众生因为根性太钝,听了解深密经仍然不了解,畏空滞有,取舍任情,解深密经也就成了深密不显了了!研究佛法,若从众生的根机上着眼,是可减少许多无谓的诤论的。
二、解了深密理:这是从悟理方面讲的。如来说的深密教理,听者能如实通达,就名悟理。所悟的理性,是一味无差别的胜义谛,他是法尔现成的,但又不是寻伺所行境界,所以又说为深密。本经第二卷说:“于我甚深密意言说,如实解了,于如是法深生信解,于如是义,以无倒慧如实通达”。是说于如来的善说法中,能够无颠倒的解了通达,从闻思修的三慧体悟乃至现证诸法无漏的实性,是为解了深密理。胜义了义教,就是依这意义得名解深密经的。
三、解脱深密行:解放、解脱,都是这个解字,但不能专从文字的一边作解释的解讲。深密或译作相续,在梵文中,有盘根错节缴绕难解意。众生无始以来,有烦恼习气的缠缚,如藤蔓的滋生缠绞,如荆棘罗网的拘碍系缚,极难解脱。本经第三卷说:“此能解脱二缚为业,所谓相缚及粗重缚”。又说:“永断烦恼及所知障”。“能破如是大愚痴罗网,能越如是大粗重稠林”。无始来缠缚有情的二缚,众生位上不能解决,要到十地菩萨,修止观行,修十波罗密行,才能渐除,惟佛与佛方能断尽,所以是深密的。盘根错节缴绕难解的二缚解决,叫做解深密行。分别瑜伽及地波罗密多的了义教,就是依这意义得名解深密的。
四、深密解脱果:解脱深密行,是约修行解脱烦恼的系缚说;深密解脱果,是约离烦恼系缚而得解脱自在说,如热铁离炽然后的铁体。约这说解脱,就是佛果的果德。经说:“声闻、独觉所得转依,名解脱身”。如来所得转依,以“无量功德最胜”相应,名为法身。所以佛的解脱法身,比声闻人的解脱身,是更充实、更深刻、更奥秘、更不可思议的。这解脱法身,其它的经中,或说名大涅槃、无住涅槃、不思议解脱等,维摩经中则说为三德秘密藏。佛住甚深的三德秘密藏中,“遍于一切三千大千佛国土中,示现化身,乃至由此言音,所化有情,速得解脱”。具大悲心自脱脱他,到二俱圆满时,就成无上菩提、得大涅槃了。这深密解脱果的意义,在本经的如来成所作事品中,有详细说明;成所作事的胜义了义教,也就是由这得名的。
四本经的特胜
上面虽以四义解释本经四教七品得名解深密的所以,然细寻经义,要从胜义了义教的解释,或了解深义密意方面,才得名为解深密的。所以后三种的了义教,只从文义邻近上讲,实质是不可说为解深密的。检胜义了义教中,说解深密的地方很多。如胜义谛相品中:“解甚深义密意菩萨”。“我于如是微细极微细、甚深极甚深胜义谛相现等觉已,为他宣说显示开解”。心意识相品中:“吾当为汝说心意识秘密之义”。无自性相品中:“为汝解释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有密意”。“我依此故,密意说言唯有一乘”。“如来但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,以深密意,于所宣说不了义经,以隐密相说诸法要”。“于我甚深密意言说如实解了,于如是法甚深信解,于如是义以无倒慧如实通达”。这些,都是解深密的最好明证。解深密所解释的深密教,是般若经。般若经明一切法无自性空,不是一般劣慧众生所能领解的,佛说要宿习三多──多供养佛、多事善友、多闻法要──的久行,方可为说般若经,而他也要到这程度,才能信解般若经。龙树说:“为久习者说无差别,为新学者应作差别说”。提婆说:“于不堪闻无我法者,我无我中,以说前为胜”。执空的方广道人,信戒没有坚固的基础,忆念妄取一空;着有的五百小乘,深入有见的深坑,不爱听般若空法,谤为文颂者说。如是等人,不特恶见熏心,造匮正法业,流转可愍,就是如来辛勤所证所说的般若大法,亦将为之隐覆不彰。佛陀为了拯救这班劣慧有情,及令性空般若教日丽中天,乃善巧方便的隐空说有,让那些执有执空的有情,不障般若而性空解脱门开。中观论说:“大圣说空法,为离诸见故,若复见有空,诸佛所不化”。不化的有情,现又化之,这是佛陀的大悲善巧,所以善巧与大悲,是本经的特胜之一。
解深密经,是从瑜伽师地论别录出来的,一向为五伽学者所宗。如唯识学上的心意识、三性、三无性、外境非有、三乘究竟等的主要教义,都是依本经善巧安立的。所以解深密经为瑜伽宗所依的最根本的圣典。中观学者对本经有两种看法:一说义同般若,瑜伽师所说是错误的;一说瑜伽师所说义同本经,但不是究竟之谈。印度后期佛教所诤论的:如缘起的有无自性,三乘一乘的究竟,外境的有没有,赖耶的存不存在,乃至佛智是不是常住,真如缘起能不能成立,几无一不涉及本经。研究深密的学者,若在经中玩味而有所得,就可探得大乘的心肝了!这是本经的特胜之二。
中国的佛学者,一向都这样说:般若经是龙树的中观学所依;深密经是弥勒的瑜伽学所依。其实,这是不正确的!首先我们要认识:深密经不是与般若经不相关涉的另一教法,而且是般若经的解经。就是弥勒的瑜伽论,亦往往依般若经义,成立非空非有的中道。不过,瑜伽学者,站在深密经的立场,看般若的教义,说般若经的言教,不怎么显了,如来的真义,不容易了知,必须要如解深密经所说,获得正确理解,才能窥见如来的真义,并不是说般若、深密的本义有什么不同。龙树造智度论解释般若,于深密不见他有显明的解说,但不能因此就说深密不是中观学者的所依。佛所说经,本为诸家所共依的,只因论师的解说不同,与经的本义,也就不能尽合。瑜伽论因有很多的思想,同于解深密经,但三乘同见法无我,约法无我说一道清净,离六识外别立深细相续心,本性清净为依他,为钝根劣慧说假名,因缘有不同,都是合乎龙树学,违反瑜伽义的。可见本经不唯是瑜伽所宗,而亦是中观所依的。本经是般若经的解经,虽为劣慧初学者说,然非不兼带的谈甚深义;智论是般若经的释论,虽正就五事具足者作深刻的立论,然也不是不为初学者兼谈差别义。由此可知智论与本经:从他的中心点说,两者是差别的;从他的所兼义说,两者是共通的。所以智论与本经,同样有破除乐空爱有者的妄计功能,这是本经的特胜之三。
一经有一经的中心思想,研究者从他中心思想去探索他的本义,是最正确的。离开中心另谈一套理论,以作牵强附会,是最没有意义的。唯识学者,站在本经的立场,说般若不了义,深密是究竟显了至高无上的。中观学者,根据无尽意经的思想,说般若是最澈底最究竟的胜义了义教,深密经是够不上说为了义的。他如天台判本经是四教中的通教,贤首判属于五教中的始教,都表示本经是不了义的。三论学者,从般若、深密同说一切法无自性,一切法不生不灭,本来寂静,自性涅槃等的见地上讲,说二经同是了义的,没有此胜彼劣的差别。虽有几说不同,但对本经有深刻研究的,要算唯识学者。龙树分利钝的二种根机,说利根听一切法无自性教,就能体悟;钝根听了,再加解释,始能了解。本经就是解释一切法无自性空的般若教,所以二者的内容是相同的,方法是异致的。或说:般若经是总,深密经是别;利根胜慧的从总门入,钝根劣慧的从别门入。虽入门不同,所悟空性则一,这是本经的特胜之四。
《解深密经语体释 甲总叙全经旨意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