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深密經語體釋 甲總敘全經旨意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深密意。像本經所說的“心意識秘密”,“深細秘密”,都是指義理的秘密。像本經所說的“一切法無二”,般若經所說的“一切法無自性,一切法不生不滅,本來寂靜”,“不共外道陀羅尼”,“一乘”等,都是指意趣的秘密說的。是說不能專依文字語言的表面去解說,還有其它的用意。約解釋甚深密義說,遍通于全經;約解釋甚深密意說,只限經中的一部分。

  從佛陀說法及諸法實性上說,是無所謂甚至深,亦無所謂秘密的。如來說法,隨順機宜,不淺不深,適如其量,恰到好處。諸法實性,平等一味;在平等一味中,沒有什麼淺深可說。能說人、所說法,既都說不上甚深秘密,爲何還有甚深秘密之名呢?當知這是建立在衆生根機上的。智度論說:“諸經于佛,則無甚深,甚深之稱,出自凡人;凡人所疑,于佛無礙,凡人所難,佛皆易之”。所以,龍樹又作很好的比喻說:如大海水,一般人以爲很深,而羅睺羅阿修羅王,變化八萬四千由旬的高大身,站在海水的中間,水僅齊膝,海水對他有什麼甚深可說?龍樹又舉喻說:一個山鄉的人,不知鹽是什麼,一次偶而走到街坊,嘗到有鹽味的小菜,覺得這小菜有百般的甘美,就問別人裏面放了些什麼?人說裏面放了美味的鹽,並且拿鹽給他看。他聽見了,就抓一大把鹽向嘴裏放,那知放進口後,又鹹又苦,幾乎嗆破了喉嚨。鹽是美味的,在我們聽來,並不難懂;但在他卻成爲秘密。他不知道鹽是要在與菜蔬的適當配合下,才是調味的。鹽是美味的,這話在不懂的人才成爲秘密。佛法的深密或顯了,也是這樣;懂得就是顯了,不懂就成秘密。

  理解了深密,才可說到解深密,這可舉無自性相品爲例:佛爲衆生說“一切諸法皆無自性,無生無滅,本來寂靜,自性涅槃”;衆生聽了,因根機的差別,有種種的意解不同,可以分爲四類:一、五事具足的衆生,聽佛說了諸法無自性、不生不滅、本來寂靜,就能如實通達,依之去行,乃至成佛。這在利根衆生前,自然沒有什麼深密可言,亦不勞如來再爲解說。須菩提在般若經中曾對舍利弗表示過這樣的意見:“我聞般若波羅密多,非甚深,非秘密,非難通達”。二、五事不全具的衆生,不能了解佛說的話,但能生信心,認爲佛說般若性空,甚深難悟,這唯有佛智才能知道,像我這樣的智慧短少,怎能了解佛所說的奧妙深法?因此自輕而住,不敢附會妄解。像這樣的有情,一切法無自性教,就成爲深密了。舍利弗在般若經中,曾表示過這樣的意見:“般若甚深極甚深,秘密極秘密,難通達極難通達”。叁、有五事不具的衆生,對佛說的一切法無自性等經典,能生信心,自以爲理解,其實是誤會了!他以爲一切法決定無自性,不生不滅,把一切法看成如龜毛兔角一樣的常無。龍樹論中曾說到這類衆生,是方廣道人,是撥無因果的惡取空者。所以無自性教,在他成了深密,他還不自知。四、另有一類五事不具的衆生,由無始來的有見熏習,聽了佛說諸法無性等道理,不但不理解空義,且否認這是佛說,以爲一切法無自性是斷滅而毀謗之。智度論說:“佛滅度後後五百年,小乘五百部,聞畢竟空,如刀傷心”,就是指這類有情。一切法無自性教,本不甚深或秘密,但因根機的差別,就有甚深不甚深、秘密不秘密的發生。後叁類人,無論是未解誤解,或信或毀,都不能因佛所說而得解脫。佛爲悲愍這類有情,隱空明有,爲之宣說解深密經,使他們從叁自性,悟入叁無自性,通達一切法空。所以經說:“然非無事而有所說”。“若于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,見爲無相,說彼誹撥叁相”。說了這話,五事不全具信而未解的有情聽了,因是差別顯了之談,就從依他起上,遣除遍計所執,悟入諸法性空。不具五事信而倒解的有情聽了,認識了緣起不是沒有,常住寂滅性不是不可證,舍惡取空見,滅依他起幻有非無之執。五事不具而又不信不解的有情,聽說事理非無,輕毀的心理息滅,就得證悟諸法的圓成實性了。所以,佛對未解性空般若的衆生,說解深密經的勝義了義教,是極善巧方便的。明白深密不深密,在衆生而不在法,就可知道第二時中佛說一切法無自性教,本不深密或不了義,只因衆生無智了解他的意義,方才成爲深密及不了義。反之,“于初學者作差別說”;解深密經在他聽來當然是顯了的,可是有的衆生因爲根性太鈍,聽了解深密經仍然不了解,畏空滯有,取舍任情,解深密經也就成了深密不顯了了!研究佛法,若從衆生的根機上著眼,是可減少許多無謂的诤論的。

  二、解了深密理:這是從悟理方面講的。如來說的深密教理,聽者能如實通達,就名悟理。所悟的理性,是一味無差別的勝義谛,他是法爾現成的,但又不是尋伺所行境界,所以又說爲深密。本經第二卷說:“于我甚深密意言說,如實解了,于如是法深生信解,于如是義,以無倒慧如實通達”。是說于如來的善說法中,能夠無顛倒的解了通達,從聞思修的叁慧體悟乃至現證諸法無漏的實性,是爲解了深密理。勝義了義教,就是依這意義得名解深密經的。

  叁、解脫深密行:解放、解脫,都是這個解字,但不能專從文字的一邊作解釋的解講。深密或譯作相續,在梵文中,有盤根錯節繳繞難解意。衆生無始以來,有煩惱習氣的纏縛,如藤蔓的滋生纏絞,如荊棘羅網的拘礙系縛,極難解脫。本經第叁卷說:“此能解脫二縛爲業,所謂相縛及粗重縛”。又說:“永斷煩惱及所知障”。“能破如是大愚癡羅網,能越如是大粗重稠林”。無始來纏縛有情的二縛,衆生位上不能解決,要到十地菩薩,修止觀行,修十波羅密行,才能漸除,惟佛與佛方能斷盡,所以是深密的。盤根錯節繳繞難解的二縛解決,叫做解深密行。分別瑜伽及地波羅密多的了義教,就是依這意義得名解深密的。

  四、深密解脫果:解脫深密行,是約修行解脫煩惱的系縛說;深密解脫果,是約離煩惱系縛而得解脫自在說,如熱鐵離熾然後的鐵體。約這說解脫,就是佛果的果德。經說:“聲聞、獨覺所得轉依,名解脫身”。如來所得轉依,以“無量功德最勝”相應,名爲法身。所以佛的解脫法身,比聲聞人的解脫身,是更充實、更深刻、更奧秘、更不可思議的。這解脫法身,其它的經中,或說名大涅槃、無住涅槃、不思議解脫等,維摩經中則說爲叁德秘密藏。佛住甚深的叁德秘密藏中,“遍于一切叁千大千佛國土中,示現化身,乃至由此言音,所化有情,速得解脫”。具大悲心自脫脫他,到二俱圓滿時,就成無上菩提、得大涅槃了。這深密解脫果的意義,在本經的如來成所作事品中,有詳細說明;成所作事的勝義了義教,也就是由這得名的。

  四本經的特勝

  上面雖以四義解釋本經四教七品得名解深密的所以,然細尋經義,要從勝義了義教的解釋,或了解深義密意方面,才得名爲解深密的。所以後叁種的了義教,只從文義鄰近上講,實質是不可說爲解深密的。檢勝義了義教中,說解深密的地方很多。如勝義谛相品中:“解甚深義密意菩薩”。“我于如是微細極微細、甚深極甚深勝義谛相現等覺已,爲他宣說顯示開解”。心意識相品中:“吾當爲汝說心意識秘密之義”。無自性相品中:“爲汝解釋所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有密意”。“我依此故,密意說言唯有一乘”。“如來但依如是叁種無自性性,以深密意,于所宣說不了義經,以隱密相說諸法要”。“于我甚深密意言說如實解了,于如是法甚深信解,于如是義以無倒慧如實通達”。這些,都是解深密的最好明證。解深密所解釋的深密教,是般若經。般若經明一切法無自性空,不是一般劣慧衆生所能領解的,佛說要宿習叁多──多供養佛、多事善友、多聞法要──的久行,方可爲說般若經,而他也要到這程度,才能信解般若經。龍樹說:“爲久習者說無差別,爲新學者應作差別說”。提婆說:“于不堪聞無我法者,我無我中,以說前爲勝”。執空的方廣道人,信戒沒有堅固的基礎,憶念妄取一空;著有的五百小乘,深入有見的深坑,不愛聽般若空法,謗爲文頌者說。如是等人,不特惡見熏心,造匮正法業,流轉可愍,就是如來辛勤所證所說的般若大法,亦將爲之隱覆不彰。佛陀爲了拯救這班劣慧有情,及令性空般若教日麗中天,乃善巧方便的隱空說有,讓那些執有執空的有情,不障般若而性空解脫門開。中觀論說:“大聖說空法,爲離諸見故,若複見有空,諸佛所不化”。不化的有情,現又化之,這是佛陀的大悲善巧,所以善巧與大悲,是本經的特勝之一。

  解深密經,是從瑜伽師地論別錄出來的,一向爲五伽學者所宗。如唯識學上的心意識、叁性、叁無性、外境非有、叁乘究竟等的主要教義,都是依本經善巧安立的。所以解深密經爲瑜伽宗所依的最根本的聖典。中觀學者對本經有兩種看法:一說義同般若,瑜伽師所說是錯誤的;一說瑜伽師所說義同本經,但不是究竟之談。印度後期佛教所诤論的:如緣起的有無自性,叁乘一乘的究竟,外境的有沒有,賴耶的存不存在,乃至佛智是不是常住,真如緣起能不能成立,幾無一不涉及本經。研究深密的學者,若在經中玩味而有所得,就可探得大乘的心肝了!這是本經的特勝之二。

  中國的佛學者,一向都這樣說:般若經是龍樹的中觀學所依;深密經是彌勒的瑜伽學所依。其實,這是不正確的!首先我們要認識:深密經不是與般若經不相關涉的另一教法,而且是般若經的解經。就是彌勒的瑜伽論,亦往往依般若經義,成立非空非有的中道。不過,瑜伽學者,站在深密經的立場,看般若的教義,說般若經的言教,不怎麼顯了,如來的真義,不容易了知,必須要如解深密經所說,獲得正確理解,才能窺見如來的真義,並不是說般若、深密的本義有什麼不同。龍樹造智度論解釋般若,于深密不見他有顯明的解說,但不能因此就說深密不是中觀學者的所依。佛所說經,本爲諸家所共依的,只因論師的解說不同,與經的本義,也就不能盡合。瑜伽論因有很多的思想,同于解深密經,但叁乘同見法無我,約法無我說一道清淨,離六識外別立深細相續心,本性清淨爲依他,爲鈍根劣慧說假名,因緣有不同,都是合乎龍樹學,違反瑜伽義的。可見本經不唯是瑜伽所宗,而亦是中觀所依的。本經是般若經的解經,雖爲劣慧初學者說,然非不兼帶的談甚深義;智論是般若經的釋論,雖正就五事具足者作深刻的立論,然也不是不爲初學者兼談差別義。由此可知智論與本經:從他的中心點說,兩者是差別的;從他的所兼義說,兩者是共通的。所以智論與本經,同樣有破除樂空愛有者的妄計功能,這是本經的特勝之叁。

  一經有一經的中心思想,研究者從他中心思想去探索他的本義,是最正確的。離開中心另談一套理論,以作牽強附會,是最沒有意義的。唯識學者,站在本經的立場,說般若不了義,深密是究竟顯了至高無上的。中觀學者,根據無盡意經的思想,說般若是最澈底最究竟的勝義了義教,深密經是夠不上說爲了義的。他如天臺判本經是四教中的通教,賢首判屬于五教中的始教,都表示本經是不了義的。叁論學者,從般若、深密同說一切法無自性,一切法不生不滅,本來寂靜,自性涅槃等的見地上講,說二經同是了義的,沒有此勝彼劣的差別。雖有幾說不同,但對本經有深刻研究的,要算唯識學者。龍樹分利鈍的二種根機,說利根聽一切法無自性教,就能體悟;鈍根聽了,再加解釋,始能了解。本經就是解釋一切法無自性空的般若教,所以二者的內容是相同的,方法是異致的。或說:般若經是總,深密經是別;利根勝慧的從總門入,鈍根劣慧的從別門入。雖入門不同,所悟空性則一,這是本經的特勝之四。

  

《解深密經語體釋 甲總敘全經旨意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