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?慈恩上生經疏曾說天宮有十易生,淨土有七難生,何必舍易求難,專歸安養?
答十二:此問題古德討論甚多,摘要如下:
1.壽有長短:兜率壽只四千年,西方壽一百千億那由他阿僧只。
2.處居內外:兜率二類,慧業福多生內院,侍彌勒,慧少生外院,不見慈尊。而極樂無內外,報雖優劣,俱是聖賢。
3.境分穢淨:內院見彌勒聖尊淨境能發淨緣,外院香花樓臺音樂,皆生染想(如師子覺貪著外境)。西方樹林水鳥皆發妙音,觸對六根,無非助道之因緣。
4.報身兩殊:天中正報男女兩殊,好醜各異,分別染著,障諸道業,而且有退。西方正報丈夫皆悉金色,清淨無染,故不退轉。
5.種現差別:兜率諸欲天種現之惑依然俱行,斷惑證真仍非易事,西方無作惡之境,雖有惑種永無現行,斷之較易。
6.叁災所及:兜率欲界,火災若起,不免焚燒。風、水二災更可波及。所謂火燒初禅,水漫二禅,風打叁禅。西方永辭叁界、叁災不害。
7.往生難易:求生兜率須持上品十善,更須行衆叁昧,深入正定方始得生。上生經文如此說,更無方便接引;不如彌陀淨土,但念彌陀便得往生。故勸生兜率唯上生經,而勸生西方有諸經。
問十叁:諸經說十方莫不有佛,我等念佛應合十方諸佛,統念其全才如理如量,於今但念彌陀,如舍大海而辨一蠡味,豈不太狹?
答十叁:般舟叁昧經、十住毗婆沙論等本來皆說念十方佛,而其中皆偏重西方彌陀,雖不僅說彌陀法門,而彌陀法門卻特顯其般舟叁昧。易行道也原不僅說彌陀法門,而彌陀法門也特顯於易行一道。天如大師謂獨推彌陀叁因:一誓願深重。二娑婆有緣。叁化道相同
釋迦折以此土之苦,彌陀攝以彼土之樂。
問十四:衆生沈淪皆以叁毒起,而今淨土教似亦有叁毒,何以呢?衆生理合居娑婆,而教生厭憎而舍便爲瞠;淨土本爲聖者所遊,凡愚冀生即貪;厭此欣彼,起瞠起貪便是癡,有此叁毒仍當流轉,如何能往生佛土?
答十四:此問題看來似非重要,實關聯全部佛教。蓋叁藏諸經處處皆說不當妄起分別,不當有人執法執:而諸經卻又處處都是分別,如說苦集爲苦的因果令人厭,滅道爲樂的因果而令人欣慕,分明都是分別。且處處說有人有法如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等果人,四谛、十二因緣、六度、四攝等行法,又分明都有人法,難道佛說的話矛盾嗎?當知佛法本不可說,今有言說,皆以方便施設。一須對治衆生惑執;一須隨順衆生根機,故諸經教往往因衆生的串習或意樂,假說一切分別人法,以分別破分別,以人法破人法,此實我佛慈悲方便。實則真實佛法唯證方知,本無分別,本無人法,乃至無法可說。佛在般若中曾說「初從鹿苑,終至泥洹,於其中間,未說一字」。故若執假爲真,妄說人法,即於佛法未曾見。淨土教法亦然,雖說苦樂,皆爲方便,如以毒攻毒,以楔出楔。又佛法悟之全是,迷之俱非,迷在生死爲叁毒,悟證涅槃即叁學功德。維摩經:「佛說淫怒癡性即解脫」,又說: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」,能知此意,又何懼欣極樂而厭娑婆之爲叁毒呢!
問十五:佛法大乘菩薩道,以大悲爲先,利他爲急,故諸佛立願有衆生不成佛我不成佛的誓言。菩薩發心有自未得度而先度他的楷則。我們如志求佛道,立願生叁界,於五濁中度生,如何求往生淨土,獨善其身,舍離衆生,專爲自利,豈非失菩提心而障菩薩道嗎?
答十五:此題可做幾種解釋:
1、要度人必先自度:佛經說菩薩自未得度而先度人,是重在佛陀立教,旨在慈悲救世上立言。實則能度之菩薩必已能自度,即自己已做過相當修養工夫,才談得到度人。此理如智度論說:「具縛凡夫有大悲心,即願生惡世救苦衆生者,無有是處,何以故,惡世煩惱境強,自無忍力,心隨境轉,聲色所縛,自墮叁塗,焉能救衆生?譬如二人各有親屬爲水所溺,一人情急直入水救,爲無方便力故,彼此俱沒。一人有方便,往趣船筏(或已學泅水),乘之救接,悉皆得脫水溺之難。便知凡夫宜求淨土爲穩,不當願生叁界。蓋惑業未盡,執情未空,終易輪轉」。如念佛老僧轉爲左宗棠即是一例。
2、真生淨土者必有菩提心:求生淨土,亦須發菩提心,不爲自求,只爲自力薄弱,先生淨土,見佛聞法,得無生忍,還來叁界度生,才是淨土教之正宗,才能真盡大悲心,以顯利他之實。蓋自己修養功深,不逐境轉才能轉境也。如蓮池西方願文雲:「一切功德悉皆成就。然後不違安養,回入娑婆,分身無數遍十方刹,以不思議自在神力,種種方便,廣脫衆生,如觀音勢至等是也」。
3、利他攝在自利中:若度人必先自度,則學佛者都去自修,弘揚佛法的事,福利社會的事誰去做?如無人作,即不見佛教利他之好處了,只淨土一宗便夠,何須其他佛法?在此,須知真正修淨土行者,必能知佛法精神在利他。雖自利,而即把利他攝在自利中。須知大乘雖以利他爲急,並非不求自利,不過他求自利時,仍然都爲著利他,自利不過是預備工作,即爲了自利利他,自度度他而在做自利自度工作罷了。既然自利即爲利他,利他即在自利之中,所以真正念佛者,一須發菩提心,二須不忘利他工作,故如觀經叁福助修淨土,華嚴十願導歸極樂,皆重在修利他行者。如此淨行,則也不怕佛法的弘揚與攝化工作無人來做了。
4、利他之目標在破執:佛法說菩薩發心先在利他,其目標在破執,若行者破除我執,做到徹底無我,則從緣起無我,變爲緣成之大我,則爲能度自我,亦即度一切衆生,蓋我即衆生之一,度我即度衆生,豈非自度也即是度他,自利也即是利他了嗎?
問十六:佛說能度一切衆生,實不能度,若能度一切衆生,則應久無叁界,也不應更有第二佛來攝受衆生,何以衆生無盡佛亦無盡呢?此見阿彌陀雖有普度一切衆生大願,怕也是有限量的?
答十六:(1)佛說法有真俗二谛。從真谛說,空無衆生,雖有度生,須知衆生虛幻境事,皆如空花水月,夢中佛事。智度論雲:「度衆生如度空」,金剛雲:「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,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」。諸法無上經說:「佛不得佛道,亦不度衆生,凡夫強分別,作佛度衆生」。既實無衆生可度,還有何盡不盡、量無量呢?(2)從俗谛說:所證真理雖無能度所度,而事實上衆生仍在迷中,佛仍爲能度一切衆生,一切衆生亦均當歸佛所度,只在時節因緣各有不同,故有各佛出世,連綿不同度生,豈可以因衆生無盡,佛亦無盡而疑佛實不能度生呢!又彌陀慈願最廣,因緣最深,只須一念相應,莫不得度,又何必疑他度生有限量呢!
問十七:倡惟心淨土者,以淨土應即在此方,何必遠求十萬億刹土之外。
如維摩足指按地,此土悉現嚴淨。法華經常在靈鹫山,及余諸住處,豈不淨土即在此方?又西方淨土果真在十萬億佛土外,淨土諸師又何有念佛功深,極樂娑婆合而爲一之說,既如此,極樂何嘗在遙遠的西方呢?故按理推測淨土只是如來神力變現,或只是衆生心力變現,正不宜執著方所,然修淨土者偏單指西方,格外尊重,甚至座必向西,唾必西避,不亦嫌執著太過 ?
答十七:此可約悟理和迷事二方面說:照理研究,真如實際,理本如如,遠近無礙,東西一樣,自然不分方所,故維摩丈室可容叁萬二千高廣獅座,韋提希深宮能見十方諸佛淨妙國土;則一處即是十方,十方即是一處。然約事說,衆生昧理迷事,心有分別,土有染淨。初步用功,自然要有定方,方可抉擇取舍,若貿然徑說無有方所深義,聽後難以信解,反覺茫然,落於空無,反不爲妙,所謂「甯可起有見如須彌山,不可起空見如芥子許」。龐蘊亦雲:「但願空諸所有,幸勿實諸所無」。
淨土教指定西方,可有叁義:(1)隨順衆生心有方所,而標出十方中之西方,以作起信之善巧方便。(2)隨著衆生心有方所的心理,指出西方,使之專注一方,易見功力。(3)由於西方的指定,使學者不落十方淨土皆無相那種空無的空見。故此約事約迷說,一定說十萬億外有西方,也一定要見到此極樂確在十萬億佛刹之外;而約悟約理說,正不妨一處即十方,十方即一處,差別不礙平等,平等不礙差別。至座必向西,唾必西遊,實行淨土四修中之「恭敬修」吧了。(此文編述)
《淨土十七問祛疑生信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