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話

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話

  竺摩法師

  「心經講話」自序

  一 心經與佛法關系

  二 提示般若的要點

  叁 心經盛行的原因

  四 經題的綜集解釋

  1 略解經題的意義

  2 尊重般若的梵音

  3 確定真理的法印

  4 世智佛智的比觀

  5 粗陳般若的種類

  6 波羅密多的名義

  7 分析心識的種類

  8 本經和十二部經

  五 譯本與譯者略曆

  1 譯本的略史

  2 譯者的簡曆

  六 聖者的自在生活

  七 五蘊皆空的真義

  八 觀空所得的利益

  九 融相歸性的正觀法

  十 泯相證性的體悟

  1 觀五蘊空

  2 觀十二處空

  3 觀十八界空

  4 觀十二因緣空

  5 觀四谛空

  6 觀六度空

  十一 叁乘共證的斷果

  十二 諸佛不共的智果

  十叁 般若無上的神力

  十四 密咒加持的效益

  「心經講話」自序

  心經在華譯諸大乘經中,可說是一部文句極其簡短的經典;但是它所 包涵的義理,卻是非常的深廣,世出世間法和利大小乘教義,都有概要的提 示。因此,也有人要求,最好能寫一部既簡單又明白、既切要又確當的注 解。這倒是極好的想法,只是說來容易寫來難,確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 事情。 筆者在廿多年來,曾經講過心經五六次:第一次是在一九五四年五月 ,暹羅龍華佛教社所建築的太虛大師舍利塔落成,恭請暹僧王朱點法粉, 邀我由香港飛去主禮舍利奉安入塔,講彌勒上生經後,又在曼谷中華佛學 研究社宣講心經叁天,因爲時間短促,只講了一個輪廓。第二次是五七年 七月,在吉隆坡扶風精舍,爲諸信衆,作了七天的通俗演講。第叁次是七 八年五月,在美國舊金山慈恩寺開光法會中,用不純熟的粵語,生吞活剝 地講了一番。第四、五兩次,是八月由美國歸來,在槟城叁慧講堂和馬來 西亞佛學院各講一遍,尚有多少研究的性質。第六次是同年十一月阿彌陀佛誕,在新加坡佛緣林佛七期間,每晚宣講,情形非常踴躍,雖然在第叁 四晚大雨滂沱,漳宜路有些地方水漲兩尺多,而自大小坡和中魯遠道而來的聽衆都不顧危險,涉水而過,形色歡悅,得未曾有! 在這數次的講說中,事前都未預算出版講錄,因我覺得有關心經的著作,古今以來的大德缁素,尤其是中日兩國的佛教學者,他們所寫的心經 注解,已不下叁四百家之多,其中有不少名著,發揮經義,淋漓盡致,用 不著我再來浪費紙張和筆墨,縱使我能寫一本注釋出來,絕不會比別人家 的高明,所謂「言前人之所未言,發前人之所未發」,那又是談何容易? 常見有人爲心經寫序,多有贊爲「言所未言,發所未發」;其實呢,前人早已言之,早已發之,只是自己短視,未曾見及,未曾發現吧了。 那麼,我這次爲何又要出版「心經講話」呢?這因爲這次飛美之前, 搜集了多少參考的資料;回來又爲講堂和學院的同學們講解,其中亦有人 作筆記的;同時亦有人希望出版一部比較簡要明白的講錄。因此,便有這 本講話出版了。不過所講的話,都是普通話,毫無特別,仍不免是「仰古 德之鼻息,拾前人之牙慧」,更談不到什麼「言所未言,發所未發」了。

  我有一個感覺,在講心經時,覺得經中有好些地方,對於修學佛法的 人,是極有利的;因它雖然是著重空義的發揮,但決非如普通一般哲學的 空理空論,不落邊際,而是處處空有齊舉,解行並進的。如經文開頭就說 :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;這 正是簡約地揭發出一個教人由修養而得解脫的法門。我們現在所以受苦受 難,是因未空五蘊,在五蘊法上生起執見情愛,起惑造業,故受諸苦;同 時即使能依五蘊法作觀,若是落於虛妄分別,仍是成爲解脫清淨自性的障 礙。如我們現在見到一尊佛像,以五蘊法來說,見到是眼受「色」(色蘊 ),感「受」了這色,就會生起「想」,想起佛陀莊嚴的相好,功行、以及教義,又會從教義更生起「行」動的實踐,然後「識」別了解是非邪正 的道理。對於佛像可以生起這五種知解的作用,對於其他各種事物,亦一 樣可以生起這五種知解作用。這作用運想構思慣了,久而久之,就會在心 體上叢生一些「知識影像」,好似一張網蓋覆著,把我們本來無物的清淨 自性蓋覆了,迷昧了,自己不覺不知,反而妄認這不清淨的知解作用,以 爲是自己的真心,簡直是認賊作子。正是「譬如百千大海,棄去不用,而認一浮漚體」。現在觀自在菩薩工夫得力,以甚深般若的妙觀,照察而知 這在五蘊上所起的知解作用,都是因緣假法,虛妄無體的,把這一張蓋覆 自性的網揭開,就可明心見性,直透真源,清淨自在,得大解脫,什麼苦 厄都可以消除了。所以心經一開始,就教導我們這一個離苦得樂的簡明方法,我們能依之修學,觀空五蘊,揚棄一切虛妄分別的知見,就可對這煩 擾的人生,生起清淨自在的實際受用。

  此外,經文中的:空叁科法,由有相到無相;空四谛法,由苦集到滅 道;空十二因緣法,由順生到還滅;空六度法,由相對到絕對;遠離夢想 顛倒,由生死到涅槃;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由煩惱到菩提;能除一切苦, 由悲觀到樂觀;大衆度到彼岸,由消極到積極;在在都是教人即知即行、 自利利他的方法。所以學佛的人,未能廣學八萬四幹法門,只要能選擇心 經中所講的方法去修習,解行相應,皆境圓明,那 所起的受用,亦是如 「江上之清風,山間之明月,取之無盡,用之不竭」了。

  佛曆二五二叁(一九七九)年五月十日衛塞節。

  一 心經與佛法關系

  現在講的這部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」,可以簡稱「般若心經」;還有 更簡單通俗的稱呼,叫做「心經」。這個心經的經名,很通俗普遍,不但 學佛的人都知道,就是未學佛的人,亦多有聽過這個經名;只是懂得它的 道理的人,卻是很少。如有些人,把「般若波羅密多」的「多」字,拖到 下面與「心」字連在一起讀,於是就變成了「多心經」。自己以爲讀得不 錯,或者這部經是講很多心的,真是會笑彎了人的肚腸!因找遍了佛說約 叁藏十二部經,也找不到有一部叫做「多心經」的經。 凡是佛教的經典,都是釋迦牟尼佛講的;而佛是出生在印度,所以中國 的大乘佛經,都是從印度的梵文翻譯過來的。除了大乘的叁藏經典,還有 小乘的巴利文叁藏,卷數之多,真如汗牛充棟,說之不盡;而其部派的教 史與教義,亦有很大的演變。原始的小乘佛教,最初只有根本的上座部和 大衆部,後來演化成二十部;大乘原來的教義,則不出性相空有之學。性 空之學,弘盛於龍樹大師,亦名中觀學,傳來中國謂之空宗,或叁論宗; 相有之學,傳之於彌勒無著,亦名瑜伽學,在中國謂之唯識學,或法相唯 識宗。所以凡是說相有的經典,都屬於唯識部門所攝;而說性空的經典,則屬於中觀學系的典籍。現在講的這部心經,是屬於中觀性空部門的寶典。 在佛教的大藏經中,屬於般若部門的經典,不但義理湛深,即數量亦 相當豐富,總共有七百四十七卷。在中國唐代初期所編的大藏經,共有五 千零四十八卷(現代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已增至一萬多卷),把般若經的 卷數與之一比,已占全藏卷數七分之一強。而唐玄奘法師所譯的大般若經 六百卷,尤稱般若部門之巨構。這可見般若經在全部佛教中所處地位,是 非常地重要。 古今諸家判教,抑揚教法雖各有不同的見解,但對於般若法門,都是 十分重視的。如唯識宗立叁時教

  有相教、無相教、中道教,把般若經 判在第二時教,是屬於空的無相教,由於無相的法空,就接近了最高深、 最圓滿的中道教。天臺宗五時判教,把般若判在第四時教,由於般若時的 融通淘汰,蕩執成智,才悟入法華的圓教。但天臺判教的五時,有「別五 時」與「通五時」,別五時固然判般若爲第四時教,而通五時則通前華嚴 、阿含、方等,通後法華、涅槃,於其中間,常演般若妙義。所以佛陀曾 說:「初自鹿苑,終至泥洹,於其中間,常說般若」。天臺判的別五時,說佛講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;但在通五時中,更證明了佛陀的一生,常談 般若。可見般若經不但卷數很多,義理亦很重要,如果不重要,何必常常 演說般若呢?太虛大師嘗說:「業力是佛法重要的一法」;我想,般若更 是佛法重要的一法。因般若與業力,同是佛法的根本要義,大乘佛教以般 若爲根本,小乘佛教以業力爲根本。知道大小乘的根本教義,是在般若與 業力,才能把握到佛教的重心。同時業力固然重要,六道衆生的上下升沈 ,不是有什麼最高的神在主宰、在操縱,完全就是操縱在每個人自己所造 的業力;而業力是幻現於妄心,華嚴經所謂:「叁界唯心,萬法唯識」。 楞伽經則謂:「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」。心欲使之善,則所 生之法都是清淨;心欲使之惡,則所造之法都是染汙的。清淨的天宮淨土 ,染汙的地獄苦器,都從每個人自己的心識所創造,所發現;而染淨的主 使,則受控製於自己所做善惡的業力。所以魔力不大,業力最大,然而心 識之力更大,它可以轉移業力。我們學佛的目標,在淨法的追求,先要淨 化身心,才能淨化世界,故維摩謂:「衆生心淨故國土淨,心垢故國土垢 」;然欲修習淨法,消除罪業,又非從修習般若「行深般若波羅密多」不爲功,因從文字般若而修觀照般若,由觀照般若功深,才達到學佛的究竟 目的實相般若。所以說,業力固然是佛法重要的一法,而般若亦是佛法重 要的一法,並無有錯。

  佛法有兩種:一種是證法,一種是教法。證法,是佛陀內自修證的境界,是第一義谛,非語言文字思量之所能及。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教法,是佛陀爲憐衆生的迷情,解除衆生的苦難,從自己所證真實無妄的理體,而起利他方便的作用,於無分別中而起分別,無言說中而起言說,從大悲心中流露出無量的言教,後世…

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話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業力不可思議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