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)師徒因緣:師所參訪的善知識甚多,而以那爛陀寺的戒賢論師爲最 。時戒賢論師,年已百六歲。當師未抵印度,戒公患病如刀刺者叁年,欲 不食而死,夢文殊菩薩告之曰:「汝夙爲國王,多害物命,故得此報。將有中國僧人來此求學,汝當以法盡授之,使彼東歸流通大法,汝罪可滅, 其病可愈。」戒公因此忍痛相待。奘師既至,喜極而泣,擁奘師曰:「吾 忍死以待子久矣」。
(E)十師之一:戒公主講那爛陀寺,門下數千人,精通叁藏者十人,師 爲十人中之一。爲授瑜伽師地論,曆十五個月方畢;再講九月,深究五年 ,猶不欲東歸。其爲學之苦心孤詣,令人五體投地!後複東行經十余國, 谒龍猛所造古寺,拜觀音菩薩住處,參禮勝軍論師,再學唯識二年,一夕 得菩薩示現,告以十年後戒日王崩,印度將亂,始決意作東旋之計。
(F)戰敗爲僧:時南印度有小乘論師,造破大乘七百頌,呈戒日王,願 與大乘論師辯議決勝,王乃致書戒賢,請派四人赴會。戒公因派海慧、智 光、師子光及奘師共往。未行,忽有外道書四十條義,懸於寺門。來求論 難,倘論不勝,當斬首以謝。奘師挺身而出,與之诘辯,外道詞窮,願自 斬首。奘師謂吾教慈悲,不隨便殺害,乃命皈依爲僧,免其自死。外道生 大感激,乃爲奘師述破大乘七百頌的內容。師既知其說,乃作「破惡見論 」叁千頌破之。
(G)拜大乘天:戒日爲普揚奘師之論辯,乃在曲女城召開無遮大會,敕 告天下。當時到會者萬余人,沙門外道,悉共與會。奘師升座標宗曰:「 真故極成色,定不離眼識」。意謂:「本體界之真,乃因極微堆積而成物 質;定中的境界,仍須仗眼識始能觀看」。牌懸十八天,無有能問難者, 與會論師,盡皆箝口,大乘佛法於是大盛印度,奘師亦名布五天,被尊爲 「大乘天」。
(H)松知東歸:奘師在唐太宗貞觀叁年赴印度,十九年回長安,其中十七 年,在印遊訪一百叁十多國,學其文字語言。歸得梵文經本共六百五十七 部,太宗歡喜贊歎,乃敕令於弘福寺大開譯場,曆二十年,先後於弘福寺 、玉華宮,共譯經七十五部,一千叁百叁十五卷。聞其赴印時,衆問何日 歸來?師笑指屋旁之松樹說:待此松首東向之時,吾即歸矣。至其歸時
貞觀十九年,松首果然東向。大衆皆嚷師將歸矣,果然於是年歸來了。
(I)痛失國寶:高宗麟德元年,師示疾。於二月十五日中夜疾重,師口尚誦心經之「色蘊不可得,受想行識不可得,眼界不可得,乃至意識界不 可得,無明不可得,乃至菩提不可得,不可得亦不可得」。後命左右同稱彌勒如來佛號,右脅安臥而逝,世壽六十有五。帝聞其逝,叁日不朝,悲 歎曰:「朕失國寶!」奉安陝西白鹿原,滿朝文武百官及百姓送殓者逾百 萬人,法緣希有,千古景仰!
六 聖者的自在生活 觀自在菩薩
凡是佛經,都有序、正、流通叁分,等於普通論文的緒論、本論、結 論。本經沒有頭尾,開始就先提出「觀自在菩薩」的聖號,那 本經究竟 是誰說的呢?是觀音菩薩說的?抑是佛陀說的?若是佛陀說的,爲何經首 不安「如是我聞」等六種成就的文句?若是菩薩說的,那 全部般若經( 包括小品、放光、光贊、道行、仁王、金剛、天王、文殊等八種般若)共 有七百四十七卷,都是佛陀說的(佛講般若經達二十二年的長時間),爲 何這般若心經卻是菩薩說的呢?有關這一問題,在上節「譯本與譯者略曆 」中已作叁種說明:法月譯本謂此經是菩薩請佛說的;般若及法成譯本,謂佛入甚深叁昧時舍利子等要聽般若法,請觀音菩薩說的;施護譯本謂佛 入叁昧時,以威神力令觀自在菩薩說的。如雲:「於是具壽舍利子承佛威 神,白聖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言:善男予!若欲修般若波羅密深妙法門者, 作何修習?於是菩薩始呼其名而告之」。是則此經是佛加被菩薩所說,亦 等於佛陀自己之所說。況大般若經中有「學觀品」,其中有文句完全與心 經相同,可見心經是佛說的。因心經是從大般若經中的學觀品抽出來,是 大般若經的心要,大般若經既是佛說的,心經自然也是佛說無疑。而講此 經者,有以爲是菩薩所說,是因什奘二譯僅譯正宗分,略去序分與流通分 ,沒有首尾,所以看起來好似菩薩說的,其實是佛說的。如「舍利子!是 諸法空相」,都是佛呼弟子的口氣,不是菩薩呼羅漢的語氣。況佛是諸部 般若的說主,本經是佛說是最合情理的。 「觀自在」是唐時新譯,舊譯「觀世音」或「光世音」。八十華嚴探 玄記說:譯觀世音是偏重語業立名,因說法或稱念時,以用語言爲多,有 語言才聽到音聲;「光世音」是偏重身業立名,因菩薩度人常放身光;譯 「觀自在」是從修證解脫得名,叁業清淨,成爲叁輪不思議化,攝物無礙,得大自在。又簡稱「觀音」,據說是因唐太宗名李世民。爲避諱,略去 世字;或中國人性喜簡厭繁,觀音簡稱,呼及順口,便把世字略去了。 觀世音的梵名,阿縛廬枳帝濕伐羅(AVALOKITESVARA)。又梵語 「毗缽舍那」,華譯爲「觀」。觀深般若,性空無礙,故能得其自在。華嚴叁八卷說菩薩有十種(璎珞謂之十明)自在:
1.壽命自在:菩薩超出叁界煩惱,已無生死壽夭,長短不拘,延萬劫 而不長、促一念而不短。
2.心自在:凡夫妄識用事,心隨境轉,不得自在;菩薩真心無礙,已 融其境,故得自在。壇經說:「心能轉物,即同如來」,菩薩功同如來, 故能於心得其自在。
3.財自在:即資具自在。菩薩於境無礙,隨所樂欲,於諸資具,得大 自在。如攪長江爲酥酡,變大地爲黃金,不算什麼一回事。凡夫貪財,不 得自在。如呂洞賓參黃龍禅師悟道後,爲化世人病在何處,看見一個小孩 ,試問他要什麼?他說要錢。呂就以指頭點一石成金,給他;誰知小孩貪 財,不要黃金,而要指頭,你看貪得多麼好笑。
4.業自在:業指淨業,才能自在;垢業纏縛,不得自在。菩薩以弘法 爲家務,利生爲事業,應機設化,利濟自如。
5.受生自在:菩薩隨類受生,廣度有情,隨緣示現,人或非人,隨意 所作,自在無礙。
6.勝解自在:菩薩於佛法中自得勝解,了徹勝義;亦爲他說,令他普 得勝解,了徹勝義。
7.願自在:凡夫有願,難得自在做到,就成虛願;而菩薩發願要做的 事,必得圓滿成遂,無「心有余而力不足」的感慨。
8.如意自在:亦作神力自在,菩薩具大神通,隨意生身,意到何處, 即生到何處,變化自如了無障礙。
9.法自在:菩薩能修行一切法,亦能演說一切法,普令衆生,受法圓 滿。
10.智自在:菩薩具大智慧,善說法要,辯才無礙,衆生愛樂,歡喜受 化。
菩薩梵語「菩提薩埵」,華譯「覺有情」,或「大心衆生」。叁覺具足,自利利他。奉行叁戒,圓成佛道:持攝律儀戒,攝善法戒以自利;持 饒益有情戒以利他。自他兩利,福慧莊嚴,究竟佛道,得大解脫。 觀自在可作二解:
一、別指觀音行深般若,以智洞達人生真谛,空有 雙照,於諸法中得其自在。
二、通指一切高位菩薩,觀空法性,解脫苦縛 ,無有障礙,都具十種自在。
本經是指前一種,即觀自在菩薩,是觀音菩薩的別名。 觀自在菩薩的能觀自在或不能自在,完全在乎菩薩修觀般若工夫的深 淺不同,而有自在與不自在的境界差別。凡夫未悟,有障有業,名不自在 ;聖者悟道,無障無礙,故得大自在。在菩薩本行經裏,記載過去印度在 應現如來時代有一個坐禅比丘,工夫相當深,能與身上生的虱子談話。他 在坐禅時,虱子在身上爬來爬去咬他,他不堪騷擾,就與虱子訂下條約, 要他遵守法則:在他靜坐時,要虱子隱身休息,不好出來活動打擾他,在 他不坐禅時,它可出來活動,怎樣咬他都聽它自由。虱子守約,雙方相安 無事,而虱子因過的生活有規律,能守時,有秩序,又合衛生,所以養得 又肥又白,好生高興。不料一天忽然來了一只跳蚤,看到虱子養得又肥又白,而自己卻又黑又瘦,心中非常羨慕地說:「虱子姊!到底你有何法, 能把自己養得又肥又白?」虱子答說:「我遵守上人所訂的條約:上人坐 禅我休息,上人休息我出來活動,生活起居有時,合於衛生,所以養得又 肥又白了。」跳蚤說:「我求求你,可憐我又黑又瘦,答應我加入你的團 體,跟你學習,好嗎?」虱子說:「跳蚤弟,只要你能守法,跟我一起生 活是可以的。」到比丘坐禅時,誰知跳蚤消化力很強,已很饑餓,嗅到比 丘陣陣肉香,垂涎欲滴,禁不住跳出來咬了幾口,比丘定中驚起,以爲虱子 不守法,趕快把衣服脫下,要捉虱子定罪,誰知動作太快,太緊張了,把 衣角觸到身旁的火爐,燃燒起來,虱子和跳蚤,頓時都遭劫了。這也證明這 個禅師雖有定通力,能與虱子訂條約,教他守法,可是工夫不夠,仍有觸 怒的煩惱,所以還不能觀法自在,而得逍遙。 現在再講一個修觀工夫能觀自在的禅師。日本在德川時代,有一位白 隱禅師,道行甚高,似已到了「行深般若,得其自在」的境界,名滿全國 ,無不景仰。當時有一位權勢高貴的將軍,全家大小數十人都皈依白隱禅 師座下,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。一次他的愛女和一青年戀愛相交而懷孕,父知其事,有敗壞家風,怒不可忍,責問其女,此孽種到底是誰所爲?女 知其父秉性燥急凶猛,若說實話,必與青年俱被打死,想到師父慈悲,或 能救命,就答:「是師父白隱所爲的。」其父聽了火冒叁丈,大罵師父騙 人,急奔寺中,不問皂白,把白隱打得頭破血流而歸。白隱莫明其妙,不知 究竟是甚 一回事,一句話也不出,只是默默無言。後來小姐生了小孩, 將軍怒氣末消,又去向白隱找麻煩,把嬰兒丟與白隱說:「這是你的孽種 ,你拿回去養吧!…
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話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