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聽到,就對正他大聲說:「無我呀!」 一語道破,僧便省悟。我們的身體亦是一樣假的、無我的,不可再執迷不悟了!
八 觀空所得的利益
度一切苦厄 這是由於觀空五蘊,所獲離苦得樂的利益。我們多生以來輪回生死的 根源,由於無明不覺,起惑、造業、受報,在惑業苦叁道中滾來滾去,從 未停息。苦,就是身體所受的苦惱,能逼迫我們的精神,使身體不自在: 厄、是災難,所碰到的禍患和危險。佛法以輪回六道爲大災難,以墮落叁途爲大險厄。凡是遇到禍患或災難,多會使我們受苦的。但是受些什麼苦 呢?苦有幾多種類呢?佛經說有二苦、叁苦、八苦等無量諸苦:
(A)二苦:一是身苦,即肉體上的痛苦,有饑寒,痛癢,疲勞等苦;二 是心苦,即精神上的痛苦,有瞠怒、憎恨、嫉妒、憂慮、哀悼、恐懼、沈 悶等苦。這些苦,貧窮的人固然有,富貴人亦是一樣地有的。
(B)叁苦:照普通的說法,叁苦就是由物質上來的求不得苦;由精神上 來的不愉快苦;由自然界來的風霜雨雪,水火天災等苦。照佛法說的叁苦 ,是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。
一、苦苦,是指我們由造惑業招感的這個身體, 本來已是衆苦交聚,又加上人禍橫生、環境逼迫,苦上加苦,謂之苦苦。
二、壞苦,是指樂境變壞的痛苦。人處順境則樂,則樂境變壞,樂極生悲 ,其苦更甚。如窮人粗衣淡飯,習以爲常,安於生活,亦不以爲苦;而富 人穿的是绫羅綢緞,吃的是珍馐百味,一旦受挫,傾家蕩産,尤其粗衣淡 飯亦不可得,那時的痛苦,豈可想像,所以壞苦,是指榮華富貴的消散或 事業失利、商場失意、情場失戀、賭場喪本、戰場失敗等諸苦。平常說: 「英雄末路半爲僧」,爲僧如未勘破塵事,消極厭世,不發大心,積極救 世利人,則精神苦悶,仍是無由解脫的,不是說爲僧,就什麼都快樂了。 叁、行苦,行是遷流不停的意思,由於身心環境轉變無常而生起來的痛苦 。如人生由少而轉老,壯而忽病,生而忽死,都屬於無常遷變不息的行苦 。 這叁種苦,人間天上以及叁途衆生,都是有的;若加以分別,則苦苦 以人及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所受爲多。壞苦,以六欲天(四王、仞利 、夜摩、兜率、化樂、他化自在六天)及色界四禅天人所受爲多。這些天 人平時在天宮寶殿,福樂隨身,衣食自然;但是由於前世修的是有漏十善 業所感受,福報享盡,還要墮落受苦的。天人在墮落之前,先有五種衰相出現,即一衣裳垢膩,二頭上花萎,叁頸項光滅,四腋下汗穢,五不樂本 座。衰現樂壞,自知將墮,非常苦惱。涅槃經說:「天上雖無大苦惱事, 然五衰相現,極受大苦,與地獄同」。至於色界天的天人,初禅天得定生 喜樂定,二禅天得離生喜樂定,叁禅天得離喜妙樂定,四禅得舍念清淨定 ,都生活在禅定中,快樂無比;但這些禅定都是世間的有漏定,到定衰樂 壞時,生大苦惱,隨念墮落。行苦,以無色界四空天(空無邊、識無邊、 無所有、非非想)的天人所受爲多。因四空天人修四空定,皆厭動趣寂, 無色質之累,有空定之樂。如以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來說,他們依定力壓 伏妄心(六識),可維持八萬四幹大劫不動,但至最後一劫,壽滿定衰, 妄心又起,勢將墜落,生大懊惱,如箭入體,其苦倍多。故大智度論說: 「上二界死時,生大懊惱,甚於下界,譬如極高之處,墮落碎爛」。正是攀之愈高,跌之愈痛。其所說的「懊惱」,是因印度婆羅門教的外道,不 懂佛法,得此定時以爲已是究竟涅槃,生死已了;到了定衰樂壞,身要墜 下,才懊悔走錯門路,仍落輪回。所以佛法說:「縱使修到非非想,不及 西方歸去來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當時悉達多太子出家,參訪很多的印度的 宗教師,他們都知修到非非想處天,就可壽長八萬四千劫,最爲快樂;但 當太子問他們到八萬四千劫天壽完了的情形是又怎樣?他們都茫然不知所 對,太子便知這種修法仍未究竟,結果自己從戒定中修行,由戒生定,由 定發慧。就發明心地,明心見性,天上人間,唯我獨尊了。 八苦,是那八苦呢?先列簡表,再加略說:
一、生 苦
在胎如囚牢獄,出胎似剝牛皮。
二、老 苦
力弱行步龍锺,形枯神衰智鈍。
叁、病 苦
諸根不調痛楚,坐臥不安枕席。
四、死 苦
四大違和分離,氣喘抽筋拆骨。
人生八苦
五、愛別離苦
生平恩愛眷屬,如今生離死別。
六、求不得苦
萬事難以稱心,求之欲得偏失。
七、怨憎會苦
冤家狹路相逢,分外眼紅心滾。
八、五陰盛苦
全身衆苦交煎,如火熾然焚燒。 涅槃經說:「八相爲苦,根本名生苦;時分朽壞名老苦;四大種衰變名病苦;壽暖識散沒名死苦;不愛現前名怨憎會苦;所愛乖離名愛別離苦;所希不遂名求不得苦;諸有漏行,名略攝一切五取蘊苦。」 這八種苦:前四種屬身苦,由身體上發生的:後叁種屬心苦,因環境 不順利,精神不安感到心中苦悶;後一種五蘊熾盛,是總括了身心交逼所 起的一切苦聚。總而言之,人生這些苦,有些從身心變化中所引起的,如 前四苦;有些來自社會人事好壞所引起的,如愛別離苦,怨憎會苦,以及 私仇沖突,公法拘禁,階級鬥爭,國際戰亂等苦,亦多是從人事不諧而來 的。 又解「一切苦厄」的苦,是叁苦八苦;而厄是災難,有叁災、八難。 叁災又有小叁災和大叁災,小叁災是饑馑,瘟疫,乃兵;大叁災,是到住 劫壞時,火燒初禅,風打二禅,水漫叁禅,整個小世界就淪於災劫而毀壞 了。
八難:屬於叁塗的難有叁種,即地獄難,餓鬼難,畜生難;屬於人道 的難有四種,即盲聾喑啞難,世智辯聰難,佛前佛後難,北俱廬洲難;屬於天道的亂有一種,即無想天難。此天爲修外道行所生的,他們以修膚淺 的定功,暫時抑製六識妄想不起現行,如石壓草,生於無想天,認爲既無妄想,便是究竟離苦阻礙了他們在修行中再求上進,殊不知在天上定力一 衰,根本煩惱的種子又起現行,那時仍要墮落,輪回六道。如壓草之石拿 掉,亂草又生得亂七八糟,穢汙不淨了。 人生的苦厄之産生,由於五蘊末空,迷空執有,不免起惑造業,爲蘊 身所困,爲外境所轉,隨波逐浪,淪於叁有苦海,不得解脫;如能聞法思 惟,行深般若,破二有執。得二空智便可空去物欲,不被境轉,反轉其境 ,就可度脫一切苦難和災厄了。 日本的佛教學者,對於「度一切苦厄」、注重「度」字,以六度配「 解脫道」與「方便道」來解釋:即自己修行般若度,以智慧自度爲解脫道 ;以修行其他五度,兼度一切衆生的苦厄,爲方便道或救濟道。這種解說 ,亦是很有道理的。
九 融相歸性的正觀法
舍利子!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識,亦複如是。 佛法有證法與教法,證法離言,不可思議;教法有言可說,亦不外說 有說空,顯相顯性。說有是屬於顯相的,說空是屬於顯性的。現在本經所 說的要義,亦不外說有說空,顯相顯性;或融相即性,或泯相證性。現在 這一節文,說「色即是空」,是融相即性;後面一節「是諸法空相」,是 說泯相證性的道理。但這融相有於性空,是本經說空的張本,由此而開展 引申下文廣說蘊、處、界叁科法,乃至谛、緣、度諸法皆空的教義。 舍利子是人名,梵語具言「舍利弗多羅」,羅什法師簡譯爲舍利弗, 略去多羅二字。「弗多羅」、華言是「子」的意思,故奘師譯作舍利子。 「舍利」華譯「身」、亦譯「子」。 是鳥名,鹙鹭之類,眼極鋒利,舌最靈巧。舍利弗的母親,用 爲名, 之子,得名舍利子。相傳舍利弗的 母親,本來多通佛法,辯才亦不很好,但自懷胎後,聰穎異常,才辯倍增 。她的哥哥俱 羅,即舍利弗的舅父,本具智辯,比她超勝。兄妹每次辯 論,其妹皆負輸;但自從懷孕了舍利弗,每次辯論,皆勝其兄。因此得名舍利,象徵她的智辯鋒利,兄不能及。舍利弗爲佛陀十大弟子中「智慧第 一」 。年始八歲,能與大論師高座論辯,才智出衆。十五歲遇到馬勝比丘 ,聞法歡喜,後與目犍連,相率皈依佛教,從佛剃度出家。經十五日,便 證阿羅漢果,能入甚深的金剛叁昧。有大力鬼,能拳擊須彌山,使之粉碎 。曾擊舍利弗頭一拳,他定起感到頭痛,問佛是何原因?佛說:若非你的 金剛叁昧定力,此頭早已粉碎了。 上面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的工夫,已能「照見五蘊皆空」;現在菩 薩呼告舍利弗,是爲伸展五蘊皆空的義理,及解釋五蘊既然皆空,那麼五蘊中色蘊的色與空,到底是一?是異?換句話說,就是色空兩者是一個東 西呢?還是兩個東西呢?菩薩知道舍利弗他們心中一定會懷疑這個問題, 所以就把問題提出來,並作答道: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部是空,空 即是色。」這是先舉色蘊爲例,闡明色蘊的色相與空性是一非異,融相歸 性,然後例知其他受想行識四蘊與空是一非異、融相歸性的道理,亦是一 樣的。現在先把色空不二的道理,用幾個意思來說明:
一、約相性合一說:這「色不異空」的色是指什麼色呢?我們要先了解,這色不是指名、色、財、食、睡五欲中色欲的色,也不是指酒、色、 財、氣那色情的色,而是指現象界所有形形色色的諸法的法相;空、是指 諸法的本體,緣起性空的理性。這現象的法相與本體的空性,到底是一? 是異?本經說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是用「不異」二字來闡明色空合 一、融相即性的道理。不異是不離義,無差別義。因色離於空,色即不成 ;空離於色,色亦不顯。色空空色,二不相離,其性平等,故說「色不異 空,空不異色」。如大般若經卷四,佛答舍利子雲:「色自性空,不由空 故,色空非色。色不離空,空不離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。這可證明 色空…
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話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