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二法是互不相離的,而又是合一相成的,因離空,色無從說起;離色 ,空亦無處可顯。 色相是有,性空是無,兩者卻是不相離,又是不相異的道理,可借一 個比喻來說明:如木頭與桌子,從它的相貌看,是一張桌子,從他的性質 看,是幾塊木頭湊成的。木頭與桌子好像是兩樣東西,其實兩者是不相異 ,也是不相離性的;因桌子離了木頭,那裏還有什麼桌子呢?反之,木頭 因桌子而顯,離了桌子,自然木頭也不可得了。所以桌子的相狀和木頭的 體性,是一而二,二而一,是不相離的,不相異的;色蘊與空性的道理, 亦是如此,空因色相而得見,色相因空而顯現,色離空則色無所托,空離 色則空無所名。所以說: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。 二、約有空不二說:有人聽了色與空是不離的、不異的道理,或亦相 信;但在心理上,終以爲色是有的,空是無的,雖說兩者不相離,而其實 還是各別的,色仍是色,空仍是空的吧?爲了掃除這種疑情,所以接上來 就說: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是表示色的有,空的無,不但不相異 而且當體相即不二,決不是有兩個不同的東西合攏來的。這個道理,如仍 不明白,可舉一個公案來顯明:昔有學人跟隨禅師在外行腳,談起色空不 二的道理,學人不明。禅師叫學人道:「你把虛空捉住我看!」學人說: 「我沒有本領,捉不住虛空,還請和尚捉住來看!」禅師即用力捉住學人 的鼻子。學人叫痛!痛!禅師說:「虛空如是捉住。」學人即於言下省悟 了色空不二的道理。因色空之理平等,捉住有色的鼻子,等於捉住無相的 虛空一樣,利根的人一省悟,便理會了「色即是空」的道理。 叁、約斷常破執說:佛陀講經,不外兩個道理,一爲破執,二爲顯理。執不破則理不顯,理不顯則行不修,行不修則苦難脫。所以講諸經爲破 邪顯正,講本經亦爲破邪顯正。衆生的邪見很多,多至有六十二見,歸納 之不出執斷執常的二種邪見。執常見的人,說一切東西都是常住不變的。 如現在做人,將來亦做人,現在做畜生,將來亦做畜生。執斷見的人,則 說世間一切東西都會變壞的。到變壞就斷滅了,什麼都沒有了。如說「人 死如燈滅」,燈息了就沒有,人死了也就什麼生命、因果也都沒有了。所 以本經以「色即是空」,破執有的常見;以「空即是色」,破執無的斷見 。不落斷常兩邊,使可悟入中道的理性,本經說二空般若,就是爲了顯示 中道理性,使人從迷得悟,離苦得樂。 四、約生滅無別說:生即生死的煩惱,滅部滅度的涅槃。龍樹菩薩在 大論裏,引中論「生死涅槃無別」的道理,來解釋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 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的意義。生死是有,涅槃是空,生死不異涅槃, 涅槃不異生死,即是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生死性空即涅槃,涅槃如幻即 生死,便是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這是從悟證染淨諸法皆如幻化,法性本 空,生死涅槃,猶如作夢,在畢竟空中,理性平等,色空不二,相離不離,相即相成,其理相等,故作此解。 五、約智悲出生說
智慧與慈悲,是佛法兩大理性的結晶;但這兩大 理性是怎樣産生的呢?是可以從色空不二,性相一致的修養中體悟出來。 日本的古德有說:「若見色即是空,則成大智;若見空即是色,則成大悲 。」這個道理,是非常值得我們注意而深思的!因這大智,不是偏空的權 智,而是二空平等的實智;這大悲!也不是愛見的慈悲,而是無緣的大悲 ,同體的大悲。然而,這大智大悲從那裏來的呢?簡單地說一句:是從般 若的母胎中生長出來的。故說:「般若爲叁世佛母」 。你修般若,見到色 即是空,才會出生生佛一如大智;見到「空即是色」,才能産生冤親平等 的大悲。這是爲什麼呢?因爲普通一般人沒有大智,所以不知色即是空, 在一切森羅萬有的色法上,認識不夠,執爲實有,造諸業障,綁住自己, 不得自在;而於佛法有深切修養的行者,理解色即是空,所以能得大智慧 ,解黏去縛。超脫自在。同時知道不但色即是空,而且還知道空即是色, 這空不是空了一切東西都沒有,而是一切如幻如化的色法都是有的,盡管 諸法性空,而一切如幻如化的因緣果報之法,並非是沒有的;只可惜衆生著迷不悟,於中執著造業,輪回流轉不息,枉受生死的痛苦,所以激發了菩 薩的大悲心,要不惜犧牲,大聲疾呼,宣揚佛法,拔濟衆生的痛苦。這便 是「若見空即是色,則成大悲」的道理。由此可知佛法談空,或般若說無 ,不光是談空無的空理空論,開出一張不兌現的空頭支票,而是必須要配 合實踐的修養,與理論作實際的相應,才能出生自利德的大智。由這大智 再産生利他德的大悲勝用。 本經非常重視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這個空字。因色即是空,還容 易明白;而空即是色,就比較費解了!故在解空的根機利鈍、程度淺深、 知見正邪的差別上,對於所理解的空,作五種不同的分說:
一、冥頑空:這是空洞無物的呆滯的空,死板的空,空到什麼都沒有 ,不再生起作用的。如歎空歌雲
「金也空來銀也空,死後何人在手中? 妻也空來子也空,黃泉路上不相逢。」這就是說,一死什麼都空了完了, 什麼都沒有了。這是未明佛經所講的空義,是以遮撥爲空。把什麼都加以 否定遮撥,好像「掃把星」出現,什麼都給她掃得精光了。這樣的空,如 虛空一樣死寂,冥頑不靈,亦如「死水不藏龍」,一點活潑的勝用都沒有,使人聽來傷心萬分,不去自殺,也要消極厭世了。這是不善解空,把空 義搞錯了,是最要不得的。
二、斷滅空:亦名「惡趣空」,因知見不正,以爲我們人的生命,死 了就斷滅了,也是什麼都沒有了。所謂「人死如燈滅,亦如湯澆雪」。燈 一吹熄,不會再燃;熱湯淋到雪上,雪溶化了就什麼都沒有。這種思想, 是只有現世,沒有來生,那 作善何爲?作惡何懼?人生一切的善惡因果 ,他認爲都是沒有的,所以叫做斷滅空。這樣,人生在世,一切慈悲喜舍 的善事做了也沒有用、一切殺盜淫妄的惡事,盡量做也沒有什麼關系的; 殊不知法性雖空,幻相不無,人生所造的業相,善惡分明,因果不爽,你 如爲善不良,一定要墮落惡道,故亦名「惡趣空」。這種過失,也由於一 般人不善解空,迷昧空義所造成的。
叁、析法空:這種空是對小乘人說的,他們聽了佛法,已知身體由於 五蘊衆緣所成,緣起性空,無我可得;但有此鈍根的小乘人,還以爲身體 雖然五蘊所成,而明明是有的,如何說它是空的呢?因此要用分析的方法 ,才能使他知是空的。如拿五蘊來分析,五蘊已有五種法,而每種蘊裏又有好多種法。如色蘊的色法,其中有長短方圓等形色、青黃赤白等顯色的 種種色法,乃至識蘊的識法,有八識主體的心王,還有五十一種心所有法 的心理作用。把這些法一一加以分析,才知道它們是緣生空無實質的。好 像這一間房屋,明明是有的,你說它是空的,他決定不會胡信,於是只有 把這間房屋加以分析,把它拆開來,先把房頂上的瓦片拆掉,再將椽、棟 、梁、柱子、牆壁等次第拆散,不見了這間房屋的樣子,到這時,他才知 房屋是空的。小乘鈍根的人,不知諸法是空,要加分析,然後始知是空的 道理,亦是如此。
四當體空:這是大乘根利智深的菩薩,了知諸法緣生如幻,當體即空 。但當體空有兩種:一是色法的當體空,色法經過分析以後,了知當體是 空;二是觀照的當體空,由於觀照般若的工夫,到般若智現前,便知諸法 當體是空。如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,照見五蘊皆空,就是當體知空的境界。 五自性空:諸法自性,本來空寂,不落於有;但空其性,不空其幻相 ,亦不落於無。有無不著,中道不居,便是真空不空,妙有非有的大空。 如本經說「照見五蘊皆空」的照見:照觸其相,屬於妙有的一邊;見到空理,是屬於真空的一邊。真空不空,妙有非有,中道實相,自然呈顯無余 。借禅宗的語氣來說,就是把一頭大白牛,露堂堂地牽出來,淨裸裸、赤 酒酒、一絲不挂,在大衆面前亮相。受想行識,亦複如是。 這兩句話,是承接上文說色蘊空而來的,但說得很簡略。上面說明白 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的道理,我們既了知色蘊 的色性與空性,是平等不二的,那 其他的受、想、行、識四蘊與空性平 等不二的道理,亦複如是。如果爲明白起見,統統把它寫出來,那就是: 「受不異空,空不異受,受即是空,空即是受;想不異空,空不異想,想 即是空,空即是想;行不異空,空不異行,行即是空,空即是行;識不異 空,空不異識,識即是空,空即是識」。它們的不二平等,亦是這個道理 。 這個道理,如果再把它說明白一點,現在舉出受蘊與空不二來的性質 來說:受是感受,有苦、樂、憂、喜、舍五受。這感受的性質無定,也是 空的,凡夫迷昧,執以爲有吧了。比如我們今天吃齋後去吃一粒金山橙, 感受到其味很甜;若吃一碗糖蓮子再去吃橙,感受到橙的味道就很酸,不再是甜的了。其實同是一粒橙,只因吃的時間和因緣先後有異,便有甜酸 不同的感受,可知受無定相,本性是空,所以說「受不異空,空不異受, 受即是空,空即是受」。再拿想蘊的想來說吧,想性與空性,亦是一樣的 ,因想隨善緣想善,想便成好想,隨惡緣想惡,便變爲惡想,可知其性無 定,亦是空的。如叁國的曹操行軍,一天行軍太久,跑的路太長。中途兵 士沒有水飲,口渴得要命,路也幾乎跑不動了。曹操很聰明,想出一個解 渴的方法,就對兵士們說:「你們快跑,前面有很多梅林就要到了,可供 你們大吃一頓。」每個兵士想到梅林,大家的口中自然都流出酸水,口也 不渴了,如果口不渴,想到梅林,也不會即出酸水的。可知想無實性,與 空一樣,隨緣而異,其性本空。受想如此,其他行蘊遷…
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話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