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話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流不停,識蘊起伏 不常,生滅無定,與空性相等的道理,亦是這樣。所以說:「受想行識, 亦複如是」。

  十 泯相證性的體悟

  舍利子!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

  這裏以不生滅等六不,說明「諸法空相」,正是教人作「泯相證性」 的觀法。學佛的行者,要體悟這明 相證性的修法,是十分重要的。諸法, 是統指世間法與出世間法。世間法是包括了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的叁科 法。出世間法是四谛、十二因緣、六度萬行。但什麼是「諸法空相」呢? 即是諸法如實真空的理性,行者能觀知蘊等諸法皆空無相,當下便是「真 如實相」了。此空相的相,在這裏亦作空性解,如諸法實相,亦名諸法實 性。所以空相,即是空性,亦即是一切法真空的理性。一切法以真空爲理 性,亦即以無自性爲自性,則此自性,即是真如,本來空寂,不可言說; 及至它從體起用的時候,才有性相之分別,即以智所證的爲性,以識所緣 的爲相。性相本亦無別,只是心念上的感受不同而已。所以「諸法空相」 的理體,本不可顯示,唯在修觀體悟而契證,因它是性空無相的,離文字 相,離言說相,離心緣相;而本經爲開悟衆生,度脫衆生,方便施設言說 ,就以「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」的六不道理,來表現它,來顯明它:

  1.不生不滅:生滅,是就事物的個體存在不存在來說,存在就是生,不存在就是滅。諸法空相的真如,體性本空,原無生滅;而諸法的現象, 即一切事物,緣合存在,虛妄有生,緣散別離,虛妄名滅。比如明鏡當臺 ,紛現森羅萬象的事物,事物有來去生滅之相,明鏡的本體,原無來去生 滅,因這些森羅萬象的事物,只見從明鏡反映顯現出來,並不是從明鏡生 出來,所以明鏡之體原無生滅,有生滅的只是映入明鏡的幻相而已。真如性空,而能顯現諸法,個中道理,亦如明鏡能顯萬法一樣。世間的人,智解不足,多是只見諸法生滅的有相,而不了諸法本無生滅的空相,所以於 諸有中貪著不舍,終日爭權奪利,自掘墳墓。亦有些人品性高尚,看輕榮 利,但因無本經所講空的修養,對世事執著看不開,放不下,仍是終日納 悶不樂,像詩人屈原那樣澤畔行吟,「世人皆濁我獨清,衆人皆醉我獨醒 」,孤芳自賞,自我陶醉,除了投江而死,別無辦法了。

  2.不垢不淨:垢淨,是就事物的性質好壞來說。衆生雖具佛性,卻爲 無明煩惱所盡覆、所染汙,叫做垢;諸佛豁破無明,顯現佛性,叫做淨; 而佛性的本體,也就是現在說的「諸法空相」,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如 如不動,本無垢淨可言,故說不垢不淨。比如明鏡,碰到灰塵穢汙的東西,就現出垢相,碰到莊嚴美麗的東西,就現出淨相,但在鏡子的本體,非 垢非淨,本無垢淨可言。由於這樣,我們可以體認一切諸法的本體是本無 垢淨,有垢有淨,只不過是虛妄的幻相而已。而衆生迷昧不修,不知諸法 空性,本自清淨,只在這些虛妄的幻相上,終是分別垢淨,愛美厭惡,弄 出許多是非,不但自找麻煩,也是煩惱自尋。所以本經要強調諸法的空相 本性,是不落於垢淨的,我們應要明白看透,不必只在事物的幻相上妄想 攀緣,辛苦攢營,爭執不休,結果終是徒勞無益的。

  3.不增不減:增減,是就事物的數量的多少來說。在本經說明諸法空 相的本體,無始以來,不但垢淨不二,亦是生佛同體,聖凡平等,不多不 少,無欠無余,在凡不減,在聖不增,故說「不增不減」。好比月臨千江,則千江有水千個月,一江有水一個月,千江幻影的月雖有增減的數量, 而在天空的一輪明月,還是只有一個。所以見有增減,只是月的幻相,性 空的真月,是從無損益的。世人不明諸法的理性,本無增減,只在數量上計較多少,所以要雞蟲得失,毫厘必爭,彼此分疆,而與殘害,使世界從 此多事,衆生從此受難,就是對心經上的「諸法空相」的道理,少下工夫所致。 古代印度的屍羅波城,有一名演若達多的藝妓,一朝對鏡梳頭,忽覺 自己的頭不見了,驚得大喊大叫起來:「我的頭爲何不見了,是那個把我 的頭偷去啊!」於是瘋狂似的奔走街坊,逢人便大叫大吵道:「是誰拿走 我的頭,快給我送回來!快給我送回來!」圍觀她的人看得好笑,有的就 指著她的頭說:「你發神經呀!你的頭還不是安在你的頸上 ?」她還不 信,老是叫喊。另一人從她的後面對正她的頭用力打了一拳,她感到很痛 ,用手向後腦一摸,才發現自己的頭仍安在頸上,並未失去。她歡喜地說 :「我的頭有了!」瘋狂病也好了。頭本無失,自己昏迷,以爲失掉;佛 視衆生亦是如此,諸法空相的佛性,原無增減,衆生迷昧,在妄相上自生 增減,好似演若達多迷頭怖走。是一樣地可憐愍者!

  1 觀五蘊空 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。

  諸法不出五蘊,故先觀五蘊空。「是故」二字,是承上啓下之語。承 上文「諸法空相」,啓下文無色,無受想行識。既知諸法本性是空的,所 以接上來說,在這「空中」,不但「無色」,亦是「無受想行識」。同時 「空中」二字,是指在般若真空中,也是在諸法空相中,不但無五蘊、十 二處、十八界的世間諸法,乃至下面「無智亦無得」等出世間的諸法,亦 是含攝在這「空中」二字裏面。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不同的地方,世間法是 相對的,有色心、假實、空有、染淨、生滅等可分別;出世間法是絕對的 、唯一的、平等的、無分別的,已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對比了,一切的一切 ,都已浸入性空的化境中,不但色受想行識的五蘊皆空無我,就是連五蘊 諸法,如一切山河大地、草木蟲魚的名相,亦都空無可得,已把有形色相 的客觀現象和無形理性的主觀精神,都溶化在畢竟空中成爲一片祥和,自在無礙了。

  2 觀十二處空

  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 這是觀十二處空,十二處是眼等六根,和色等六塵。處是依托義,六 根爲六識所依,六塵爲六識所緣托,根塵爲識所生處,故處又是生長義, 闡明一切精神界的心識活動,都依這十二處而生起的。如眼根與色塵接觸 ,就會生起眼識;乃至意根與法塵接觸,就會生起意識。六根亦名六入, 屬內六處;六塵亦名外入,屬外六處。這顯示由六根六塵和合而生六識, 一切諸法都會動員起來,發生互相攝入,互相交涉的關系和作用。 六根,是屬於物質的生理組織。根,是勝用增上的意義。諸根各有勝 用,能爲發識的助緣,如果沒有根,或根壞了,識就發不出來。如以眼根 來說,如果眼珠壞了的盲人,就看不到東西,因爲他的識無從發出來的緣 故。根的勝用,又能吸取外界六塵的境物。六塵的塵,是染汙動搖的意義 ,屬於物理的現象。一切諸法的生起,由六根爲出發,吸收外面的六塵, 中間生起了六識。識,是認識了別的意思,屬於精神的活動,它與外界的 根塵物質的現象相對,發生了互相交涉的關系,便是構成人生與人世界的總和。 六根在性質上講,只有色法與心法的兩類,色法就是前五根,心法就 是第六意根,但根有內外二種:在外的名「浮塵根」,亦名「扶根塵」; 在內的名「淨色根」,亦名「勝義根」。浮塵根,是指父母所生的肉體諸 根形狀,屬於物質,沒有知覺的。佛經中有形容浮塵根的樣子說:「眼如 葡萄朵,耳如新卷葉,鼻如雙爪垂,舌如初偃月,身如腰皮 桑,意如幽室 見,因名浮塵根。」浮塵根是浮於外面人所共見的眼球,在現代生理學上 的名詞,叫做「視覺器官」,不能生起見的作用;能生起見的作用,是在 眼球內的淨色根,在生理學上的名詞,叫做「視神經」,或「神經細胞」 。這淨色根,爲浮塵根所依,是浮塵根的實體,質淨而細,猶如琉璃,肉 眼不能見,天眼才能見到。這樣眼根是視覺器官,視神經,乃至意根亦有 感覺器官,感神經。器官是無知覺的,神經是有知覺的。如有視神經而無 浮塵根的眼球,猶如盲人,不能見物;反之但有浮塵根的眼球,而缺乏視 神經,亦如死人,雖有眼睛,不能發生視的作用,眼睛如此,其他耳、鼻 、舌、身等浮塵根和淨色根

  即各器官與各神經系的情形亦是如此。

  現在本經爲何說六根都是無(空)的呢?如舉眼睛來說,眼根所緣的 是色法,色有能造色和所造色。能造色是地水火風的四大種,所造色是色 香味觸的四微。如五根中的淨色根,是由四大四微及眼根本身,共有九法 的衆緣組織成的,不是單獨可以生存的;既是衆緣所生成,衆緣無體,其 性本空,所以說無眼根。眼根如此,其他耳根乃至意根亦是緣生性空,了無實法,所以說無耳根、無鼻根、無舌根、無身根、無意根。 在十二處中,六根是能取,六塵是所取。如眼根所取的色塵,與前文 五蘊中的色蘊,意義寬狹不同:色蘊的色,範圍甚廣,總攝一切色法,凡 五根五境和法處所攝法,都包括在內;而色塵的色,惟局於眼根所對的境界,有二種色,就是眼所見的青黃赤白等顯色、和長短方圓等形色。其他 聲香味觸等法,皆不包括在色塵內的。這些色法都是緣生性空的,故說無 色塵。 聲塵的聲音,是耳根所聞的境界,有好多種聲音:有從生命界所發出 來的音聲,如人類禽獸等聲;有從自然界發出來的音聲,如風浪、海嘯、 松濤、溪流等聲;有悅意可愛的聲,如鼓樂管弦等聲;有不悅意討厭的聲,如罵詈咒詛等聲。這些聲,都是遇緣而生,空無自性,故說無聲塵。 香塵,是鼻根所聞的境界,有龍麝、郁金、蘇合、旃檀、沈香、脂粉 等香。有與身體有益衛生的好香,有與身體有害的不衛生的惡香。這些香 氣,亦是緣成性空的,故說無香塵。 味塵,是舌根所嘗的境界,有甘、甜、苦、辣、鹹、淡、辛、酸等味 。這些味,也是從衆緣和合而生,性空不實的,故說無味塵。 觸塵,是身根所對的境界,約有…

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話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業力不可思議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