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话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流不停,识蕴起伏 不常,生灭无定,与空性相等的道理,亦是这样。所以说:「受想行识, 亦复如是」。

  十 泯相证性的体悟

  舍利子!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

  这里以不生灭等六不,说明「诸法空相」,正是教人作「泯相证性」 的观法。学佛的行者,要体悟这明 相证性的修法,是十分重要的。诸法, 是统指世间法与出世间法。世间法是包括了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的三科 法。出世间法是四谛、十二因缘、六度万行。但什么是「诸法空相」呢? 即是诸法如实真空的理性,行者能观知蕴等诸法皆空无相,当下便是「真 如实相」了。此空相的相,在这里亦作空性解,如诸法实相,亦名诸法实 性。所以空相,即是空性,亦即是一切法真空的理性。一切法以真空为理 性,亦即以无自性为自性,则此自性,即是真如,本来空寂,不可言说; 及至它从体起用的时候,才有性相之分别,即以智所证的为性,以识所缘 的为相。性相本亦无别,只是心念上的感受不同而已。所以「诸法空相」 的理体,本不可显示,唯在修观体悟而契证,因它是性空无相的,离文字 相,离言说相,离心缘相;而本经为开悟众生,度脱众生,方便施设言说 ,就以「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」的六不道理,来表现它,来显明它:

  1.不生不灭:生灭,是就事物的个体存在不存在来说,存在就是生,不存在就是灭。诸法空相的真如,体性本空,原无生灭;而诸法的现象, 即一切事物,缘合存在,虚妄有生,缘散别离,虚妄名灭。比如明镜当台 ,纷现森罗万象的事物,事物有来去生灭之相,明镜的本体,原无来去生 灭,因这些森罗万象的事物,只见从明镜反映显现出来,并不是从明镜生 出来,所以明镜之体原无生灭,有生灭的只是映入明镜的幻相而已。真如性空,而能显现诸法,个中道理,亦如明镜能显万法一样。世间的人,智解不足,多是只见诸法生灭的有相,而不了诸法本无生灭的空相,所以於 诸有中贪著不舍,终日争权夺利,自掘坟墓。亦有些人品性高尚,看轻荣 利,但因无本经所讲空的修养,对世事执著看不开,放不下,仍是终日纳 闷不乐,像诗人屈原那样泽畔行吟,「世人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 」,孤芳自赏,自我陶醉,除了投江而死,别无办法了。

  2.不垢不净:垢净,是就事物的性质好坏来说。众生虽具佛性,却为 无明烦恼所尽覆、所染污,叫做垢;诸佛豁破无明,显现佛性,叫做净; 而佛性的本体,也就是现在说的「诸法空相」,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如 如不动,本无垢净可言,故说不垢不净。比如明镜,碰到灰尘秽污的东西,就现出垢相,碰到庄严美丽的东西,就现出净相,但在镜子的本体,非 垢非净,本无垢净可言。由於这样,我们可以体认一切诸法的本体是本无 垢净,有垢有净,只不过是虚妄的幻相而已。而众生迷昧不修,不知诸法 空性,本自清净,只在这些虚妄的幻相上,终是分别垢净,爱美厌恶,弄 出许多是非,不但自找麻烦,也是烦恼自寻。所以本经要强调诸法的空相 本性,是不落於垢净的,我们应要明白看透,不必只在事物的幻相上妄想 攀缘,辛苦攒营,争执不休,结果终是徒劳无益的。

  3.不增不减:增减,是就事物的数量的多少来说。在本经说明诸法空 相的本体,无始以来,不但垢净不二,亦是生佛同体,圣凡平等,不多不 少,无欠无余,在凡不减,在圣不增,故说「不增不减」。好比月临千江,则千江有水千个月,一江有水一个月,千江幻影的月虽有增减的数量, 而在天空的一轮明月,还是只有一个。所以见有增减,只是月的幻相,性 空的真月,是从无损益的。世人不明诸法的理性,本无增减,只在数量上计较多少,所以要鸡虫得失,毫厘必争,彼此分疆,而与残害,使世界从 此多事,众生从此受难,就是对心经上的「诸法空相」的道理,少下工夫所致。 古代印度的尸罗波城,有一名演若达多的艺妓,一朝对镜梳头,忽觉 自己的头不见了,惊得大喊大叫起来:「我的头为何不见了,是那个把我 的头偷去啊!」於是疯狂似的奔走街坊,逢人便大叫大吵道:「是谁拿走 我的头,快给我送回来!快给我送回来!」围观她的人看得好笑,有的就 指著她的头说:「你发神经呀!你的头还不是安在你的颈上 ?」她还不 信,老是叫喊。另一人从她的後面对正她的头用力打了一拳,她感到很痛 ,用手向後脑一摸,才发现自己的头仍安在颈上,并未失去。她欢喜地说 :「我的头有了!」疯狂病也好了。头本无失,自己昏迷,以为失掉;佛 视众生亦是如此,诸法空相的佛性,原无增减,众生迷昧,在妄相上自生 增减,好似演若达多迷头怖走。是一样地可怜愍者!

  1 观五蕴空 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。

  诸法不出五蕴,故先观五蕴空。「是故」二字,是承上启下之语。承 上文「诸法空相」,启下文无色,无受想行识。既知诸法本性是空的,所 以接上来说,在这「空中」,不但「无色」,亦是「无受想行识」。同时 「空中」二字,是指在般若真空中,也是在诸法空相中,不但无五蕴、十 二处、十八界的世间诸法,乃至下面「无智亦无得」等出世间的诸法,亦 是含摄在这「空中」二字里面。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不同的地方,世间法是 相对的,有色心、假实、空有、染净、生灭等可分别;出世间法是绝对的 、唯一的、平等的、无分别的,已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对比了,一切的一切 ,都已浸入性空的化境中,不但色受想行识的五蕴皆空无我,就是连五蕴 诸法,如一切山河大地、草木虫鱼的名相,亦都空无可得,已把有形色相 的客观现象和无形理性的主观精神,都溶化在毕竟空中成为一片祥和,自在无碍了。

  2 观十二处空

  无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无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 这是观十二处空,十二处是眼等六根,和色等六尘。处是依托义,六 根为六识所依,六尘为六识所缘托,根尘为识所生处,故处又是生长义, 阐明一切精神界的心识活动,都依这十二处而生起的。如眼根与色尘接触 ,就会生起眼识;乃至意根与法尘接触,就会生起意识。六根亦名六入, 属内六处;六尘亦名外入,属外六处。这显示由六根六尘和合而生六识, 一切诸法都会动员起来,发生互相摄入,互相交涉的关系和作用。 六根,是属於物质的生理组织。根,是胜用增上的意义。诸根各有胜 用,能为发识的助缘,如果没有根,或根坏了,识就发不出来。如以眼根 来说,如果眼珠坏了的盲人,就看不到东西,因为他的识无从发出来的缘 故。根的胜用,又能吸取外界六尘的境物。六尘的尘,是染污动摇的意义 ,属於物理的现象。一切诸法的生起,由六根为出发,吸收外面的六尘, 中间生起了六识。识,是认识了别的意思,属於精神的活动,它与外界的 根尘物质的现象相对,发生了互相交涉的关系,便是构成人生与人世界的总和。 六根在性质上讲,只有色法与心法的两类,色法就是前五根,心法就 是第六意根,但根有内外二种:在外的名「浮尘根」,亦名「扶根尘」; 在内的名「净色根」,亦名「胜义根」。浮尘根,是指父母所生的肉体诸 根形状,属於物质,没有知觉的。佛经中有形容浮尘根的样子说:「眼如 葡萄朵,耳如新卷叶,鼻如双爪垂,舌如初偃月,身如腰皮 桑,意如幽室 见,因名浮尘根。」浮尘根是浮於外面人所共见的眼球,在现代生理学上 的名词,叫做「视觉器官」,不能生起见的作用;能生起见的作用,是在 眼球内的净色根,在生理学上的名词,叫做「视神经」,或「神经细胞」 。这净色根,为浮尘根所依,是浮尘根的实体,质净而细,犹如琉璃,肉 眼不能见,天眼才能见到。这样眼根是视觉器官,视神经,乃至意根亦有 感觉器官,感神经。器官是无知觉的,神经是有知觉的。如有视神经而无 浮尘根的眼球,犹如盲人,不能见物;反之但有浮尘根的眼球,而缺乏视 神经,亦如死人,虽有眼睛,不能发生视的作用,眼睛如此,其他耳、鼻 、舌、身等浮尘根和净色根

  即各器官与各神经系的情形亦是如此。

  现在本经为何说六根都是无(空)的呢?如举眼睛来说,眼根所缘的 是色法,色有能造色和所造色。能造色是地水火风的四大种,所造色是色 香味触的四微。如五根中的净色根,是由四大四微及眼根本身,共有九法 的众缘组织成的,不是单独可以生存的;既是众缘所生成,众缘无体,其 性本空,所以说无眼根。眼根如此,其他耳根乃至意根亦是缘生性空,了无实法,所以说无耳根、无鼻根、无舌根、无身根、无意根。 在十二处中,六根是能取,六尘是所取。如眼根所取的色尘,与前文 五蕴中的色蕴,意义宽狭不同:色蕴的色,范围甚广,总摄一切色法,凡 五根五境和法处所摄法,都包括在内;而色尘的色,惟局於眼根所对的境界,有二种色,就是眼所见的青黄赤白等显色、和长短方圆等形色。其他 声香味触等法,皆不包括在色尘内的。这些色法都是缘生性空的,故说无 色尘。 声尘的声音,是耳根所闻的境界,有好多种声音:有从生命界所发出 来的音声,如人类禽兽等声;有从自然界发出来的音声,如风浪、海啸、 松涛、溪流等声;有悦意可爱的声,如鼓乐管弦等声;有不悦意讨厌的声,如骂詈咒诅等声。这些声,都是遇缘而生,空无自性,故说无声尘。 香尘,是鼻根所闻的境界,有龙麝、郁金、苏合、旃檀、沉香、脂粉 等香。有与身体有益卫生的好香,有与身体有害的不卫生的恶香。这些香 气,亦是缘成性空的,故说无香尘。 味尘,是舌根所尝的境界,有甘、甜、苦、辣、咸、淡、辛、酸等味 。这些味,也是从众缘和合而生,性空不实的,故说无味尘。 触尘,是身根所对的境界,约有…

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业力不可思议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