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话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十四种,可分两类:

  一是能造触,如 地、水、火、风的四大种;

  二是所造触,如冷、暖、细、滑、粗、涩、软 、硬、饥、渴等,都是为我们身根所接触而发生的感觉。这些感觉上的东 西,亦多是空无实性,故说无触尘。 法尘,是意根所对、意识所缘的境界。佛教所讲的法尘,本来范围是很广的,甚么东西,都可以叫做法,世间法固然是法,出世间法亦是法, 有形的叫做法,无形的亦叫做法,但是现在所说法尘的法,是专指意根所 对的境界,不包括眼等五根所对的法。这些法尘,亦多是缘生性空,毫无 实体,故说无法尘。

  我们人生的大毛病,就是对十二处所生的根尘诸法,认识不清,从而 产生不正的思想和行为,根逐於境,流转三有,长沦苦海,所以佛在处处 经中,教诫徒众,「守护根门,如龟藏六」。 佛世时代,有一个修道的人住在

  旁边,苦修十二年,因贪念不除 ,心意驰散,眼贪色,耳贪声,乃至意贪法尘,常在六尘欲境上打转,所 以不能入道。佛知其意,认为是可度的机缘,乃往其处,共坐树下。不久 ,有一乌龟,从河滩爬出,被饿狗看见,即来咬它。它即把头尾四脚缩藏 於六甲中,狗不得便,无法咬到,只好走开。龟见狗走开,复伸出六甲, 狗再来咬,龟又藏之。如是多次,水狗无可奈何,龟遂得脱险难。那个修 道人看得如此情景,不觉失笑道:「好一个乌龟,有了护身的六甲,水狗 就不得其便」。佛陀也笑道:「亦有修道的人,不如这只乌龟!不知诸法 无常,不守根门,放恣六情,魔得其便,形坏神散,随业流转,苦恼百千 」!并说偈曰: 「藏六如龟,防意如城;与慧魔战,胜则无患」! 修道的人,听到这里,即刻警悟,自知向来心猿意马,不护根门,所以未能入道;於是从警觉中,马上都摄六根,提起正念,念兹在兹,制心 一处,如猫捕鼠,不稍放松,不久也就得道了。

  3 观十八界空

  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。 这是观十八界空。无眼界等的无字,当空字解。乃至二字,是超略之 词,中间还有十六界的名字,都略去未列出。如果详细列出来,应云:「 无眼界、无耳界、无鼻界、无舌界、无身界、无意界;无色界、无声界、 无香界、无味界、无触界、无法界;无眼识界、无耳识界、无鼻识界、无 舌识界、无身识界、无意识界」。若随类分别,即六根界,六尘界,六识 界的三类,三个六数,共成十八界。 界字有两个意思:一是因义,如六根六尘和合为缘,而生出六识。这 个缘字中已含有因义。六识是精神界的活动,每一个识的生起来,必须要 内有所依,外有所缘的两个条件,随缺一种,识就生不起来。如眼识生起了别作用,先要内有眼根为所依,外有色境为所缘,根境和合,才能生起 识来,不然就没有办法可以生识的。眼识如此,其他耳等五识生起的条件 ,亦是如此。 界的第二个意思,是种类义、界限义。因十八界的各界,虽然是互相 关连,互有交涉;但在各界的各各作用上,各有差别,界限分齐,不相混 乱的。如我现在旁边有一块黑板,我的眼根能见这块黑板的黑色,身根能 接触到黑板的硬度,意根能生起意识的了别,认识这块黑板的性质,是否 木做的,不是油木或其他的木作的,而它的作用,是可以供我们写粉笔字 的。所以依根,缘境而起识,其中诸根、诸境,诸识的种类差别,界限分 明,以及认识活动,都有各的特性,不相混滥,故佛学在六根界和六境界 外,又建立了六识中,共成十八界。各界虽然各有种类差别不同,而其是 众缘所成,没有实体,自性本空,了不可得都是一样的,所以说:「无眼 界,乃至无意识界。」 本经全经只有二百六十个字,其中从「是故空中无色」乃至「无 碍 故无有恐怖」,其中共有二十一个无字。研究这个无字,可有两个意义:

  一是诸法因缘所生,一切事事物物,都是空无自性的。六根和六尘因缘而 生,固无自性,即依根尘和合因缘而有的六识,更无自性可言,故一切皆 无,一切皆空。

  二是一个有修养的人,返妄归真,於眼等六根,色等六尘 不起分别,自无根尘虚妄的境界,故说为无。

  楞严所谓:「一人返妄归真 ,十方虚空悉皆销殒」,即是回到本来是无的境界。本经多说无字的真意 ,也不外这个道理。 禅宗的赵州禅师,专参无字,有一段「无的公案」。有僧问赵州:「 狗子却有佛性地无」?赵州答:「无」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为何狗子独 无佛性呢?因狗子有佛性,是与狗子无佛性相对的无,现在赵州从诸法实 相的主体单刀直入,喝破了这个无,乃是绝对的无,既非无佛性之无,亦 非佛性有无之无,简直是无到不能再无的无,从这无中的自性灵光,照天 照地,正是心经要穷极无生的根本心源。 佛说五蕴法,已包括了一切诸法,为何又要说十二处、十八界的三科 法呢?这有三个意义:一为迷心法的众生,说五蕴,开心合色,故五蕴中 心法开有受、想、行、识四种;色法只有一种。二为迷色法的众生,说十 二处,开色合心,故十二处中色法开出十种半,即前五根、前五境,及法 尘境半种;心法只有意根一种,法尘境半种。三为色心两迷的众生,说十 八界,色心俱开,放在十八界中色法开出十种半,即前五根、前五境、法 尘半种;开心法为七种半,即六识六种,意根一种,法尘境半种。兹更列表明之:

  4 观十二因缘空

  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;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 这是进观十二因缘空。十二因缘亦名十二缘起、十二重城、十二荆棘 、十二连环、十二链索。缘起,是佛法重要的理论,我们的人生与世界, 循环不息,轮回无已,都在这十二因缘的理论演化出来的。所以十二缘起 的法门,不但是小乘法,小乘人所修,亦通於大乘各种缘起的法门,为大 乘人的基本观法。 这四句话,说得很简略,照顺序应云:无无明,乃至无老死为一层; 无无明尽,乃至亦无老死尽为一层。这个「无」字,当空字解;这个尽字 ,当灭字解。因十二因缘的道理可分作「顺生门」和「还灭门」来讲:顺 生门,是无明缘行、行缘识,乃至生缘老死,指众生由无明起惑造业,至 感受生和老死轮回的苦报,这是凡夫的境界;若无明灭则行灭,乃至生灭 则老死灭,解除了轮回的十二链索,超越苦报,净化依正,便成了圣者解脱的涅槃。现在说的空无明,乃至空老死;空无明到灭尽无明,乃至空老 死到灭尽老死,正是在说还灭门的解脱。但是我们应要先知道顺生门的流 转情形,人生是怎 样会流转生死,然後再来说明还灭门的道理,才是顺 理成章。所以现在先把十二因缘的名义略加解释如左:

   1.无明:以愚痴为体,迷昧为性。因愚痴,迷昧了我空的真理,在五 蕴如幻法上,妄执四大为自身相,六尘缘影为自心相,生起「我执无明」 ;同时亦因不明诸法缘起性空的法空真理,妄执森罗幻相为实有,生起「 法执无明」。又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源泉,流出盲目的情意,成了业识的发 动力,故谓之「根本无明」,而因其迷於二空真理,亦名为「迷理无明」 。既迷了二空真理,复错认一切幻事幻相为实有而起贪爱,则谓之「迷事 无明」,亦名「枝末无明」。

   2.行:行是造作的意思。过去经验过的事情,透过意志的决定,生起 造作的功用,就从行为上造作出来种种的行业;而这些行业,就依於迷理 无明而造作出来的一切有漏善恶的行业。

   3.识:这识,不是意识的识,是指为我们生命根本的阿赖耶识,其中 包括了命、暖、识三个成分组成,即初入母胎的生命本质,也是人生轮回 生死的主体。这识是挟持过去所造善恶业的种子来投胎,当父母交媾时, 四周黑暗,唯见淫光上升,这识的中阴身聪利,即从空中飞近父母的身旁 ,在昏蒙迷痴中动了男女憎爱的一个妄念,就入胎中,成了此生生命的开 端。种下了这生死的祸根,便演成後来种种悲欢离合的人生活剧。

  4.名色:名是指心,即投入胎中的那个神识;色是指父精母血漏合而 成的肉质。当初投胎,心识迷蒙,还不能显发它的了别功用,但有心的名 称,没有心的作用,无以名之,名之曰名;而在此时,形体未成,六根未 具,不便称身,只好称之为色,表示是物质的东西。所以名色也者,就是 指灵肉混合,心身初成的个体。佛经把人生在胚胎(名色位)中渐次生长 分成五个阶段:投胎第一个七日名「羯罗蓝」位,译为「凝滑」,就是名 色位的情状;第二个七日名「 部昙」位,译为「疱」,其时那凝滑的精 血秽物,渐渐长成疮疱的形状;第三个七日名「闭尸」位,译为「软肉」 ,即由疱增长成软肉的体质;第四个七日名「羯南」位,让为「坚肉」, 已由软肉渐成为坚体;第五个七日名「钵罗奢」位,译为「肢节」,即由坚肉而形成四肢百节而渐成诸根的形状。

  5.六入:六入即是六根。由前名色位经过五个阶位的变化,至第六个 七日名「发毛爪齿」位,第七个七日名「具根位」,六根初成,即是六入位。从名色、六入到出胎,中间总共有三十八个七日,都属胎中位,即世 俗所谓「十月怀胎」。这是佛学上近於胎生学的分别与说明。

  6.触:触即是触觉。婴孩十月出胎,与外境接触,生起苦乐的感觉。 触的性质,是由根、境、识三事和合而生。当小孩出生到二三岁左右,天 真未凿,六根对六境虽生六识,只有单纯的知觉,还没有到憎爱分别明朗 的时期,皆属於触位。

  7.受:受是领受,小孩在根境相对时,在违逆的境上生起苦受,在顺 利的境上生起乐受。苦乐领纳於心,谓之感受。人生自四五岁到八九岁, 年纪稍长,知识渐开,渐知接受外界一切境物,对於衣服、饮食、住处等 事,注意享受,有所欲求,且能分别美丑优劣,唯憎爱未深耳。

  8.爱:爱是贪爱,在所对的境上,…

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业力不可思议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