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十四種,可分兩類:
一是能造觸,如 地、水、火、風的四大種;
二是所造觸,如冷、暖、細、滑、粗、澀、軟 、硬、饑、渴等,都是爲我們身根所接觸而發生的感覺。這些感覺上的東 西,亦多是空無實性,故說無觸塵。 法塵,是意根所對、意識所緣的境界。佛教所講的法塵,本來範圍是很廣的,甚麼東西,都可以叫做法,世間法固然是法,出世間法亦是法, 有形的叫做法,無形的亦叫做法,但是現在所說法塵的法,是專指意根所 對的境界,不包括眼等五根所對的法。這些法塵,亦多是緣生性空,毫無 實體,故說無法塵。
我們人生的大毛病,就是對十二處所生的根塵諸法,認識不清,從而 産生不正的思想和行爲,根逐於境,流轉叁有,長淪苦海,所以佛在處處 經中,教誡徒衆,「守護根門,如龜藏六」。 佛世時代,有一個修道的人住在
旁邊,苦修十二年,因貪念不除 ,心意馳散,眼貪色,耳貪聲,乃至意貪法塵,常在六塵欲境上打轉,所 以不能入道。佛知其意,認爲是可度的機緣,乃往其處,共坐樹下。不久 ,有一烏龜,從河灘爬出,被餓狗看見,即來咬它。它即把頭尾四腳縮藏 於六甲中,狗不得便,無法咬到,只好走開。龜見狗走開,複伸出六甲, 狗再來咬,龜又藏之。如是多次,水狗無可奈何,龜遂得脫險難。那個修 道人看得如此情景,不覺失笑道:「好一個烏龜,有了護身的六甲,水狗 就不得其便」。佛陀也笑道:「亦有修道的人,不如這只烏龜!不知諸法 無常,不守根門,放恣六情,魔得其便,形壞神散,隨業流轉,苦惱百千 」!並說偈曰: 「藏六如龜,防意如城;與慧魔戰,勝則無患」! 修道的人,聽到這裏,即刻警悟,自知向來心猿意馬,不護根門,所以未能入道;於是從警覺中,馬上都攝六根,提起正念,念茲在茲,製心 一處,如貓捕鼠,不稍放松,不久也就得道了。
3 觀十八界空
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。 這是觀十八界空。無眼界等的無字,當空字解。乃至二字,是超略之 詞,中間還有十六界的名字,都略去未列出。如果詳細列出來,應雲:「 無眼界、無耳界、無鼻界、無舌界、無身界、無意界;無色界、無聲界、 無香界、無味界、無觸界、無法界;無眼識界、無耳識界、無鼻識界、無 舌識界、無身識界、無意識界」。若隨類分別,即六根界,六塵界,六識 界的叁類,叁個六數,共成十八界。 界字有兩個意思:一是因義,如六根六塵和合爲緣,而生出六識。這 個緣字中已含有因義。六識是精神界的活動,每一個識的生起來,必須要 內有所依,外有所緣的兩個條件,隨缺一種,識就生不起來。如眼識生起了別作用,先要內有眼根爲所依,外有色境爲所緣,根境和合,才能生起 識來,不然就沒有辦法可以生識的。眼識如此,其他耳等五識生起的條件 ,亦是如此。 界的第二個意思,是種類義、界限義。因十八界的各界,雖然是互相 關連,互有交涉;但在各界的各各作用上,各有差別,界限分齊,不相混 亂的。如我現在旁邊有一塊黑板,我的眼根能見這塊黑板的黑色,身根能 接觸到黑板的硬度,意根能生起意識的了別,認識這塊黑板的性質,是否 木做的,不是油木或其他的木作的,而它的作用,是可以供我們寫粉筆字 的。所以依根,緣境而起識,其中諸根、諸境,諸識的種類差別,界限分 明,以及認識活動,都有各的特性,不相混濫,故佛學在六根界和六境界 外,又建立了六識中,共成十八界。各界雖然各有種類差別不同,而其是 衆緣所成,沒有實體,自性本空,了不可得都是一樣的,所以說:「無眼 界,乃至無意識界。」 本經全經只有二百六十個字,其中從「是故空中無色」乃至「無 礙 故無有恐怖」,其中共有二十一個無字。研究這個無字,可有兩個意義:
一是諸法因緣所生,一切事事物物,都是空無自性的。六根和六塵因緣而 生,固無自性,即依根塵和合因緣而有的六識,更無自性可言,故一切皆 無,一切皆空。
二是一個有修養的人,返妄歸真,於眼等六根,色等六塵 不起分別,自無根塵虛妄的境界,故說爲無。
楞嚴所謂:「一人返妄歸真 ,十方虛空悉皆銷殒」,即是回到本來是無的境界。本經多說無字的真意 ,也不外這個道理。 禅宗的趙州禅師,專參無字,有一段「無的公案」。有僧問趙州:「 狗子卻有佛性地無」?趙州答:「無」。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爲何狗子獨 無佛性呢?因狗子有佛性,是與狗子無佛性相對的無,現在趙州從諸法實 相的主體單刀直入,喝破了這個無,乃是絕對的無,既非無佛性之無,亦 非佛性有無之無,簡直是無到不能再無的無,從這無中的自性靈光,照天 照地,正是心經要窮極無生的根本心源。 佛說五蘊法,已包括了一切諸法,爲何又要說十二處、十八界的叁科 法呢?這有叁個意義:一爲迷心法的衆生,說五蘊,開心合色,故五蘊中 心法開有受、想、行、識四種;色法只有一種。二爲迷色法的衆生,說十 二處,開色合心,故十二處中色法開出十種半,即前五根、前五境,及法 塵境半種;心法只有意根一種,法塵境半種。叁爲色心兩迷的衆生,說十 八界,色心俱開,放在十八界中色法開出十種半,即前五根、前五境、法 塵半種;開心法爲七種半,即六識六種,意根一種,法塵境半種。茲更列表明之:
4 觀十二因緣空
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;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。 這是進觀十二因緣空。十二因緣亦名十二緣起、十二重城、十二荊棘 、十二連環、十二鏈索。緣起,是佛法重要的理論,我們的人生與世界, 循環不息,輪回無已,都在這十二因緣的理論演化出來的。所以十二緣起 的法門,不但是小乘法,小乘人所修,亦通於大乘各種緣起的法門,爲大 乘人的基本觀法。 這四句話,說得很簡略,照順序應雲:無無明,乃至無老死爲一層; 無無明盡,乃至亦無老死盡爲一層。這個「無」字,當空字解;這個盡字 ,當滅字解。因十二因緣的道理可分作「順生門」和「還滅門」來講:順 生門,是無明緣行、行緣識,乃至生緣老死,指衆生由無明起惑造業,至 感受生和老死輪回的苦報,這是凡夫的境界;若無明滅則行滅,乃至生滅 則老死滅,解除了輪回的十二鏈索,超越苦報,淨化依正,便成了聖者解脫的涅槃。現在說的空無明,乃至空老死;空無明到滅盡無明,乃至空老 死到滅盡老死,正是在說還滅門的解脫。但是我們應要先知道順生門的流 轉情形,人生是怎 樣會流轉生死,然後再來說明還滅門的道理,才是順 理成章。所以現在先把十二因緣的名義略加解釋如左:
1.無明:以愚癡爲體,迷昧爲性。因愚癡,迷昧了我空的真理,在五 蘊如幻法上,妄執四大爲自身相,六塵緣影爲自心相,生起「我執無明」 ;同時亦因不明諸法緣起性空的法空真理,妄執森羅幻相爲實有,生起「 法執無明」。又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源泉,流出盲目的情意,成了業識的發 動力,故謂之「根本無明」,而因其迷於二空真理,亦名爲「迷理無明」 。既迷了二空真理,複錯認一切幻事幻相爲實有而起貪愛,則謂之「迷事 無明」,亦名「枝末無明」。
2.行:行是造作的意思。過去經驗過的事情,透過意志的決定,生起 造作的功用,就從行爲上造作出來種種的行業;而這些行業,就依於迷理 無明而造作出來的一切有漏善惡的行業。
3.識:這識,不是意識的識,是指爲我們生命根本的阿賴耶識,其中 包括了命、暖、識叁個成分組成,即初入母胎的生命本質,也是人生輪回 生死的主體。這識是挾持過去所造善惡業的種子來投胎,當父母交媾時, 四周黑暗,唯見淫光上升,這識的中陰身聰利,即從空中飛近父母的身旁 ,在昏蒙迷癡中動了男女憎愛的一個妄念,就入胎中,成了此生生命的開 端。種下了這生死的禍根,便演成後來種種悲歡離合的人生活劇。
4.名色:名是指心,即投入胎中的那個神識;色是指父精母血漏合而 成的肉質。當初投胎,心識迷蒙,還不能顯發它的了別功用,但有心的名 稱,沒有心的作用,無以名之,名之曰名;而在此時,形體未成,六根未 具,不便稱身,只好稱之爲色,表示是物質的東西。所以名色也者,就是 指靈肉混合,心身初成的個體。佛經把人生在胚胎(名色位)中漸次生長 分成五個階段:投胎第一個七日名「羯羅藍」位,譯爲「凝滑」,就是名 色位的情狀;第二個七日名「 部昙」位,譯爲「疱」,其時那凝滑的精 血穢物,漸漸長成瘡疱的形狀;第叁個七日名「閉屍」位,譯爲「軟肉」 ,即由疱增長成軟肉的體質;第四個七日名「羯南」位,讓爲「堅肉」, 已由軟肉漸成爲堅體;第五個七日名「缽羅奢」位,譯爲「肢節」,即由堅肉而形成四肢百節而漸成諸根的形狀。
5.六入:六入即是六根。由前名色位經過五個階位的變化,至第六個 七日名「發毛爪齒」位,第七個七日名「具根位」,六根初成,即是六入位。從名色、六入到出胎,中間總共有叁十八個七日,都屬胎中位,即世 俗所謂「十月懷胎」。這是佛學上近於胎生學的分別與說明。
6.觸:觸即是觸覺。嬰孩十月出胎,與外境接觸,生起苦樂的感覺。 觸的性質,是由根、境、識叁事和合而生。當小孩出生到二叁歲左右,天 真未鑿,六根對六境雖生六識,只有單純的知覺,還沒有到憎愛分別明朗 的時期,皆屬於觸位。
7.受:受是領受,小孩在根境相對時,在違逆的境上生起苦受,在順 利的境上生起樂受。苦樂領納於心,謂之感受。人生自四五歲到八九歲, 年紀稍長,知識漸開,漸知接受外界一切境物,對於衣服、飲食、住處等 事,注意享受,有所欲求,且能分別美醜優劣,唯憎愛未深耳。
8.愛:愛是貪愛,在所對的境上,…
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話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